•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黑衣宰相”姚广孝是个怎样的人?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4-08 15:36:59 5次浏览

关于问题“黑衣宰相”姚广孝是个怎样的人?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一直奔跑的小楼】的最佳回答:

天下精英能尽为臣之道者,无论是忠臣或者奸臣,从不同用途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叫治世之臣,每朝每代都有,他们熟知圣人之言,君子之道,不仅能理清国家大事,还能摆正君臣关系,为皇帝分忧,皇帝有了这样的能臣,便可以国泰民安,开创太平盛世,诸如管仲、魏征等人,他们属于社稷的建造者。

第二类叫救世之臣,这种人凤毛麟角,可能几百年才出一个,他们既学孔孟之道,又习权谋诡计,灵活的使用各种手段来治理天下,用一己之力来延续衰败的朝廷寿命,比如张居正,他们是社稷的维护者。

第三类叫乱世之臣,这种人不属于奸臣、坏人,而是乱臣,他们熟知厚黑之学,将阴谋诡计,权谋手段运用的淋漓尽致,由于他们人生阅历丰富,看清楚了人性的黑暗面,往往可以改朝换代,这种人比救世之臣还稀缺,属于社稷的破坏者,姚广孝便是一个典型的乱世之臣。

姚广孝,江苏苏州人,生于 1278 年至元十五年。姚广孝家境富裕,自幼敏而好学,尤擅吟诗作画,十四岁于苏州妙智庵出家为僧,法号道衍。

出家人一般都是了却红尘,潜心向佛,姚广孝却不一样,虽然好学,学的却既不是当时流行的程朱理学、经世之道,也不是佛学经典、六道轮回,而是拜道士席应真为师,学习阴阳术数。

这席应真也算是个奇人,身为道士却不去炼丹修道,专修阴阳术数之学。阴阳术数在当时人们眼中就是旁门左道,君子之流根本不屑一顾,但阴阳术数之学来源悠久,不仅包括天文、算卦、占卜,权谋机断等,其中还蕴含着对现实的理解和分析,及前人经验的总结和概括。

由于科举不考阴阳术数之学,所以学此学问的大多不是什么常人眼中的正常的人,但身怀此学之人往往有吞天之志,改朝换代之能。

姚广孝虽好结交文人雅士,兵甲富于胸中,却无报国之门,以至长时间内一直郁闷忧愁,恐自己此生无出头之日,于是开始云游天下。

待到姚广孝嵩山寺游玩之时,碰到一个影响他一生的相术奇人袁珙。此时的袁珙为人看相已很有名气,“所相士大夫数十百,无不奇中”。袁珙原本不认识姚广孝,但他看到姚广孝后,大吃一惊,追上前去为他算了一卦“是何异僧!目三角,形如病虎,性必嗜杀”。若是旁人给此评语,定会大发雷霆,不想姚广孝听到三角眼、嗜杀这样的评语不怒反喜。

洪武八年,朱元璋诏令精通儒书的僧人到礼部应试,姚广孝抓住这个机会,以通儒僧人的身份上京应试,可惜未被授予僧官,这让姚广孝非常失望,只好耐心等待。

洪武十五年,马皇后病逝,需要高僧诵经祈福,因缘际会之下,姚广孝认识了燕王朱棣,并随他来到北平,在庆寿寺做了主持。

姚广孝本应该在寺庙祈福念经,可是他却时常出入燕王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对朱棣说着同一件事:造反。

此时的姚广孝年近五十且又是个精神正常的人,他也不是那种贪图官位,喜爱钱财,追名逐利之人,他也知道造反成本极高,如若失败必将会满门抄斩,但因其学贯古今、胸有韬略,又得不到重用,满腔的抱负难以实现,如今青春的小鸟一去不回,满脸的皱纹随着时间的流逝不断增加,一次次的失望,一次次的等待,不断磨练着他的心智,只是在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和引线来引爆。

而朱棣却不同,他出身皇族,妻妾成群,钟鸣鼎食,雕墙峻宇,造反不是吃饭,万一失败,自己小命不保,这笔生意实在需要仔细考量,不到万不得已,绝不会走上这条不给归路。

就在朱棣还在犹豫之中,刚刚继位的建文帝朱允炆根本没有初登帝位的羞涩和谦虚,率先开始动手,出了先着。

燕王朱棣的同母兄弟周王朱橚,本是朱棣的得力助手,也成为了朱允炆最早开始清除的人。朱允炆对这个叔叔毫不客气,

突调大军,奔赴河南周王府,将朱橚全家押至京城,直接贬为百姓,迁至云南。

朱橚是第一个,但绝不是最后一个。同年,有人告发晋王朱㭎贪虐残暴,建文帝朱允炆毅然依据大明律“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将朱㭎迁至蜀地。

第二年,朱允炆再一次大义灭亲,以“不法事”的罪名将岷王朱楄逮捕,并废为庶人,远徙漳州。

还没等大家反应过来,建文帝朱允炆又以“意图谋反、伪造宝钞”的罪名开始对湘王朱柏下手,责命其入京师讯问。就当大家以为这次还会像以往那般顺利的时候,甚有骨气的朱柏与家人饮酒诀别后,紧闭宫门,全家随他自焚而死。

就算是这样的惨剧,也没停滞朱允炆继续行动的步伐,他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接连将代王朱桂和齐王朱榑抓获,双双废为庶人。

至此,建文帝朱允炆彻底背弃了当初向朱元璋做出的承诺,早就将什么文成武德、以德服人通通丢在脑后,傻瓜都会看出建文帝下一步将会干什么。

但是,建文帝抢到了先手,却没抢到先机,姚广孝抓住眼前这个时机,继续向朱棣灌输着他的理论,此时的朱棣也彻底明白过来,如果放任这个侄子继续胡搞下去,自己可能连姚广孝也不如,恐怕做个穷和尚的机会都没有。

于是,朱棣开始招兵买马,就在他的王府之内开展军事训练,甚至还招募了一批算命占卜的异人术士,以给自己壮胆。

朱允炆原本本着“先打弱的,后打强的”的战略,如今其他藩王纷纷落马,朱棣似乎已经成为了案板上的鱼肉,只能束手就擒,然而就在此时,朱棣却做出了一个惊人之举。

按照惯例,建文帝登基,藩王应当入朝晋见新的皇帝,由于此时局势紧张,大家都以为朱棣不敢来拜见,岂料朱棣不仅来了,而且在众目睽睽之下“行皇道入,登陛不拜”。

朱棣的无礼令群臣愤怒,纷纷上奏,要求就地解决朱棣,朱允炆知到自己登基不久,根基未稳,随即以至亲为由拒绝了这一正确提议。

朱棣风光的回到北平后,次月又遇到了太祖朱元璋的忌日,按照礼制还应该前去京城,但他敏锐地觉察到,这次前去肯定不会像上次那般幸运,于是派长子朱高炽,次子朱高煦,三子朱高燧代他前去祭拜。

果不如然,三兄弟一入京城,兵部尚书齐泰便力谏朱允炆将三人扣为人质,就在朱允炆表示同意的时候,翰林学士黄子澄居然认为这样会打草惊蛇,影响朝廷削藩,还不如将三人送还,以此来麻痹朱棣。

朝廷削藩,早已闹的沸沸扬扬,路人皆知将要对朱棣动手,此时居然还要掩耳盗铃,可见书生办事,不知所谓。朱允炆本就拿不定主意,今见黄子澄所言,甚合他意,便将朱高炽三兄弟放回。

派三个儿子前往京城,朱棣本已经为自己的亲率行为后悔的要死,没想到三人居然毫发无损的回来,高兴的大叫:此乃上天助我。

此时朱棣也明白了,朱允炆一定不会放过自己,躲是躲不过去,而且现在已经没有退路,不是帝王之路,就是死路。

然而此时朱棣还少一样东西,那就是时间,造反不是过家家,需要兵马粮草,为了争取时间,朱棣从伟大的军事家孙膑装疯卖傻的故事上得到启发,酝酿好久之后,专门在北平的闹市中开始装疯。

此事自然被朱允炆得知,于是派遣二个耳目前去看个究竟,二人来到王府,此时正是六月,盛夏如火,只见朱棣披着棉被,正在烤火,而且口中不停念叨,冻死我了。朱允炆得知二人密奏,很是高兴了一阵,但他却不知,在权力斗争中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然而朱允炆还是知道了他的叔叔在装疯卖傻,于是命令北平都司张信立刻逮捕燕王。张信本就是朱棣的亲信,接到任务后,初时也是犹豫好久,毕竟和朱棣造反那是杀头的死罪。

就在这生死一线之时,张信的母亲因受到朱棣府中那些异人术士在街头散布的谣言:燕王将来定能取得天下,立刻制止了张信。在这个啼笑皆非的理由下,张信化妆潜入王府,将朱允炆逮捕燕王之事和盘托出。

原本卧床养病的朱棣立即神奇的恢复了健康,感谢完张信的救命之恩后,立刻唤出等候多时的姚广孝,开始商议对策。

此时的朱棣面临着人生最大一个挑战,由于事发突然,军队来不及集结,要取天下,先得占领北平,可是他连王府都出不去。

朱棣胆大心细,做贼而心不虚,于是邀请北平布政使张昺和都督指挥使谢贵进王府,说抓住了乱臣贼子,需要二人进府验明正身。二人也知目前形势,但又没接到逮捕燕王的诏,为完任务,于是肩并肩,大步踏的进入了鬼门关。

待到进了王府,到了大堂,朱棣摔瓜为号,一声令下,将二人捆了起来,随即全部斩杀。开工没有回头箭,之后朱棣令大将张玉率兵乘夜攻击北平,由于守卫北平的士兵群龙无首,三日之内,燕王朱棣就完全占据北平。

这做曾是元朝大都的城市,朱棣即将从这里开始自己的霸业。为了这一天,朱棣已经等了很久,士兵、武器、粮草充足,但他还缺一样,就是造反的理由。

对于六十四岁的姚广孝而言,为了等这个机会,他已经付出了一切,他没有少年青春的意气风发,也没有声色犬马的吃喝玩乐,他只有坎坷的经历和日复一日孤灯下的苦读,于是姚广孝从浩如烟海的大明法条开始给朱棣找一个造反的理由。

功夫不负有心人,姚广孝终于从大明律中找到了一个漏洞。当初,朱元璋为了制约藩王,制定了一套极为复杂的规定,又为了防止奸臣作乱,他又规定藩王在危急时刻可以起兵勤王,但前提条件是藩王必须有天子的密诏。

这对姚广孝来说简直就不是个问题,他充分发挥自己厚黑学的本事,对这一条视而不见,直接宣称朝中有奸臣,需要出兵“靖难清君侧”,甚至将这歪理写成奏折,公然上奏朝廷,问朝廷要奸臣,并且还摆出一副义愤填膺的模样。

当朱棣将这一理论,向将士们宣传,意图鼓舞士气,岂料在他正讲的高兴的时候,突然狂风大作,屋顶上的瓦片纷纷被吹落,就在人们以为这是一个不好的兆头,面如土色之时,姚广孝又拿出了他的看家本领“真龙飞天,定有风雨相随,如今瓦片落地,正乃大吉大利之预兆”。

当朱棣的部队接连大败朝廷的军队,朱允炆大惊失色,他最害怕的事终于发生了,而且朱元璋杀戮功臣的恶果也显现出来,没有一个有战斗经验的人能去对付朱棣。

朱允炆知道他的叔叔这次是来真的,马虎不得,孤注一掷之下,将三十万大军交给了朱元璋的老乡、开国功臣耿炳文。

朱允炆一生干过许多蠢事,但他把军权交给耿炳文是最愚蠢的,他没有开动脑子想一想,为何朱元璋杀了那么多的开国功臣,唯独留下了耿炳文,他又有何过人之处?

果不如然,耿炳文接连在扬雄、莫州惨败,最后在正定溃败入城时,自相践踏,踩死的不可计数。之后,朱允炆以勋戚李景隆代替耿炳文,调兵五十万讨伐朱棣,围攻北平。

从建文元年到建文四年,三年之中,朱棣虽有多胜,但损失颇重,而朝廷军源颇广,战局已呈拉锯。建文四年,朱棣已经开始相信,战争如果这样打下去,自己的将士会越打越少,迟早会被对方擒获送去领赏,一直支撑他的希望之火眼看就要熄灭,就在此时一个消息改变了朱棣即将屈辱死去的命运:京师兵力十分空虚,如趁虚而入,一定可以图之。

此时的朱棣身处北平,离京师远距千里,而且各地都有名将镇守,士兵作战勇猛,从北平打到京城,谈何容易?

就在朱棣陷入这个思维陷阱的时候,这个时代最出色的谋士姚广孝点醒了他,这个不读死书,不认死理,善于变通的姚广孝敏锐的发现,完全可以避开城池,轻骑挺进,径取南京便可。

朱棣醍醐灌顶,仿佛通往京城的道路畅通无阻,那闪闪发光的宝座,便是自己的天子之路。

1402 年建文四年元月,朱棣在他的行宫再一次披上了战甲,他下定决心,这将是他最后一次进攻,不成功,便成仁。朱棣取道馆陶,连克东阿、东平、单县,剑锋直指徐州。当徐州守军龟缩不出,企图固守之时,朱棣绕开徐州,转攻宿州,四月连破何福、平安师,五月攻克泗州、扬州,六月渡江,拿下镇江,目标直指京城南京。

皇城里的朱允炆已经慌乱到了极点,六神无主,想不到削藩竟会让自己皇位不保。当朱棣回绝了朱允炆的求和后,发起了最后的进攻,在两个内奸谷王朱橞和李景隆帮助下,朱棣攻克京城,江山易主。

而此时,史上最大的疑团诞生了,朱允炆烧毁了自己的宫殿,不知所终,朱棣也没有找到他的尸体,朱允炆的下落从此成了千古之谜。

朱棣终于坐上了帝王宝座,他认为自己当之无愧,因为他为之付出的太多了,多少次命悬一线,多少次功败垂成,才用自己的性命换来了今天的胜利和成功。

当朱棣开始分封跟随自己靖难功臣时,所有的人开心不已,但是唯独一人对此却完全不敢兴趣,他认为这些赏赐毫无价值,这人便是姚广孝。

毫无疑问,姚广孝是靖难成功的最大功臣,他虽然没有冲锋陷阵,但从从策划造反到出谋划策,全是他一手策划,可以说是他扶上朱棣坐上了皇位。

1404 年永乐二年,朱棣授官给姚广孝,任命他为资善大夫,正二品太子少师,并且恢复其本名。

此后,姚广孝的行为便开始怪异起来,朱棣让他蓄发还俗,他不干,分他美女房子,他不要,只是每天住在寺庙里,白天换上官服上朝,晚上换上僧衣回庙。

人们不禁要问,姚广孝到底是为何?实际像姚广孝这样聪明绝顶,智谋过人的人,深知功高震主,一旦过于放肆,朱棣定不容他。

这就是一个被后人称为“黑衣宰相”、被神秘笼罩的人,争论极大的人,他深入简出,只想一展胸中抱负,不负平生所学。

1418 年永乐十六年三月,北京庆寿寺,八十四岁的姚广孝已是一位躺在床上的无力老者,常年的军旅生涯和繁重的参谋工作已经耗干了他所有的精力,当年那个满怀抱负的阴谋家已经变成了一个耄耋老人,此时他感慨良多,他不仅改变了朱棣的一生,也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他奇计百出,发机决策,为朱棣立下了汗马功劳。

他一生没有什么喜剧色彩,中青年时代不得志,花甲之年之年才开始自己的事业,因造反而实现了自己的抱负,他推翻了一个政权,又参与重建了一个政权,不为钱,不为名,只赢下了一个助纣为孽阴谋家得名声。

奄奄一息的姚广孝面对前来探望他的朱棣,提出了他人生中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要求:放了溥洽。

这溥洽本是建文帝的主录僧,据说他知道朱允炆逃亡之事,甚至还有人说是他收留了建文帝,对待这样一个特殊的犯人,朱棣已经关押了十五年。

朱棣知道姚广孝这个要求的分量,但姚广孝毕竟是自己一生中的挚友,他最后一个要求,实在难以抉择。朱棣沉思片刻,最终做出了决定,答应了姚广孝。

姚广孝释然了,无数的人在他的阴谋策划之下,死于非命,无比残忍的罪行就发生在自己面前,他虽然劝阻过,却无能为力,这些人虽然不是直接死在自己手上,但他却是这一切的始作俑者。

姚广孝虽然不是什么大慈大悲之人,却也不是什么泯灭人性的恶魔,但是还是很多人因他而死,他背负的罪恶实在太多了,因此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才向朱棣提出了如此要求。

三月十八日,这位大明历史上最伟大的阴谋家终于含笑离开了人世,享年年八十四,姚广孝终于从精神上和肉体上得到了彻底的解脱。

【2】、来自网友【宛如清扬】的最佳回答:

  姚广孝是个不甘寂寞的人。

  

不甘俗世生活当和尚,当和尚也不老实:

  姚广孝俗家本名姚天僖,苏州长洲人,家中世代从医。他十四岁那年,出家做了和尚,法名道衍。道衍和尚并不肯安心学佛,而是修习禅宗,后又修习净土宗,并读了大量的儒家诸子百家,甚至包括历史地理军事方面的著作,也写作诗歌和散文,不一小心还和高启等人成了“北郭十友”……不只如此,至正末年,他住在妙智庵时,和道士席应真很谈得来,把他的阴阳术数,学了个透透的。这怎么看都不是一个老实和尚。

  

和尚参加考试,八年后到朱棣身边:

  洪武七年,四十岁的道衍参加了朱皇帝的选才考试。脱颖而出的他,却并没有接受官职,领了赏赐的僧服回去了。

  八年后,马皇后去世,朱皇帝挑了一批僧人,让他们协助皇子们做法事,经人介绍,道衍被选到燕王朱棣身边。

 

 有野心的和尚,辅佐朱棣上位:

  朱棣道衍初见,道衍说要送一顶白帽子给燕王戴。聪明人都知道,这是要当皇啊!朱棣和道衍几乎是形影不离,经常密谈。为了让朱棣下定决心,道衍甚至请出了袁珙,让他说了那句神神叨叨的话:“殿下日后必为太平天子,等殿下的胡须长到肚脐,时机就到了。”

  朱允炆削藩。道衍劝朱棣起兵。道衍招纳勇士,集中训练。为防止铁器击打的声音传出去,他让人养了一大群鸭鹅什么的,院子里的声音根本传不出去。

  起事初,屋檐瓦片掉落,朱棣惊惧,道衍安慰这是要换黄瓦的大吉之兆;朱棣南征,道衍辅佐世子朱高炽留守北平,击退李景隆等人的进攻;朱棣围攻济南三月不成,道衍致信让他撤军;从北平到南京,城池多多,道衍建议直取南京;朱棣都一一依计而行,最终成功。

  

功成后,却回归和尚本元:

  朱棣能当上皇帝,最应该感谢的人就是道衍。事实上朱棣也不想寒了人心,他封道衍为太子少师,赐名姚广孝,让他还俗,赐宅子送宫女。只是道衍坚决推辞,平常住庙里,上朝官服下朝僧服,一直保持自己和尚的本色,是个绝顶聪明的人。(宛如清扬)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