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被称为是明君的秦昭襄王,为何一定要杀死为秦国的战神白起?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3-25 19:36:16 3次浏览

关于问题被称为是明君的秦昭襄王,为何一定要杀死为秦国的战神白起?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栖山君】的最佳回答:

公元前 257 年,战神白起触怒秦昭王,被贬成士卒,赶出了咸阳城。当他行至杜邮时,不解气的秦王下令让他就地自裁,至于,一代名将白起就此落幕。

战国中后期,秦国经累世商鞅变法之功,国力强盛,军事实力也称霸诸侯。为了打开东进中原的通道,必先要攻下占据中原要冲之地的韩魏两国。

为此,一代战神白登上了历史舞台。他本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左庶长,凭借着出色的军事才能,被

丞相魏冉

看中,招致麾下。

他因用兵如神,

位列战国四大名将之首

,司马迁评价他:

料敌合变,出奇无穷,声震天下。

白起一生征战三十七年,未尝一次败绩,威名远扬,东方六国无一人敢挂帅迎战。他为秦国统一大业立下汗马功劳,也因此被秦王捧上高位。

然而,原本相辅相成的君臣,却在一夕之间矛盾重重,最终惹得秦昭王痛下杀手。

那么,白起究竟是如何从一个无名小卒成长为秦国战神的?长平之战他做了什么,导致世人非议?为秦国开疆拓土的他,为何遭到秦王质疑,在他七十岁高龄之时,将他杀死?

这一切,还要从

秦国东进中原

开始说起。

01

一战成名

东周末年,赵、韩、魏三家联合瓜分了晋国,三家分晋也标志着战国时代的到来。赵、韩、魏三国唇齿相依,攻守联防,在秦国以东形成了一道难以逾越的屏障。

秦国经过商鞅变法以后,国力昌盛,军事实力也已称雄,却被赵、韩、魏三国挡住了东进的脚步,被困于西方一隅,这让

秦昭襄王

很是不满。

此时,秦相魏冉看出了秦王的意图,便向秦王进言,赵国内乱,为争夺王位同室操戈,南方楚国已经没落,无力对抗秦国,若是趁此机会,

攻破韩魏防线,便可东出中原

可秦王担心,秦军虽被称为虎狼之师,可面对韩魏联军,也没有必胜的把握。于是,魏冉又建议,割裂韩魏联盟,然后逐个击破,秦军便可取胜。

公元前 294 年,在魏冉的谋划下,秦昭襄王派兵攻打魏国,令人意外的是,韩魏两国并没有各自为战,反而攻守同盟,将秦军阻截在了韩国宜阳地区,难以突破。

秦王的担心成了事实,他急召魏冉进宫,商议对策。魏冉认为,若是想解秦军的困境,为今之计,只有攻其不备,派兵攻取韩国新城,来牵制住韩国的兵力。

秦王很快便采纳了魏冉的建议,但是由谁来领兵,让他犯了难。大将军

向寿

此时在宜阳应战,难以脱身,谁还能担此重任呢?

就在此时,魏冉向秦昭襄王举荐了一个人,此人便是

白起

白起是

向寿麾下的左庶长

,因骁勇善战,善于用兵被魏冉看中,觉得他是个不可多得的将才。可是秦王从未听说过白起的名字,对他的能力有所顾忌。

最终,在魏冉的一力担保之下,秦王终于松口,命白起为将,领兵出征。

白起的家乡在今天的陕西的眉县常兴,这里曾是秦国的关西故地,百姓与羌、胡等族杂居,崇尚武力,精于骑射。

白起出身贵族,其祖先是春秋楚国国君,

楚平王

之孙,

太子建

之子

白公胜

。但是。自从商鞅变法推行十二军功爵位制度后,贵族的地位遭到动摇,不再过着世袭无忧的日子。

因为是论功行赏,这使得很多贵族就此败落,而白起就是出生在这样一个落魄的贵族家中。而这也激发了白起的重振家族的决心,他投身军旅,只为挣得军功,重现家族往日辉煌。

他从一个普通的士兵做起,一步步升为官至十级的左庶长,虽然白起的职位不算高,但是在军营里已经赫赫有名,因此也引起了丞相魏冉的注意。

魏冉是

宣太后

同父异母的弟弟,也是秦昭襄王的舅舅,在秦昭襄王争夺王位的时候,魏冉为他扫除了障碍,助他顺利登上王位。

因此,魏冉在秦国可谓是大权在握,朋党众多,可他也懂得高处不胜寒的道理。随着秦昭襄王羽翼渐丰,疑心越来越重。魏冉为求自保,开始不断壮大自己党羽的势力。

也正是基于这个原因,魏冉才决定给白起一个机会,他希望,这个年轻人可以有所作为,到时候为他所用,成为他立足朝堂不败的资本。

对于魏冉的举荐,白起很是感激。为了让白起迅速攻下新城,魏冉调拨了八万秦军给白起,然而,白起却自信地说道:

“不用八万,三万足矣!”

公元前 293 年,

白起率三万秦军出征。

当时,韩国的国土面积只有方圆九百里,是战国七雄中最小的,而新城的守军也只有三万多,当他们得知秦军来犯的消息后,城内乱作一团,守城将士更是紧闭城门。

可是,当白起带着军队行至城下时,韩军大吃一惊,领军的不过是个无名小卒,而秦军也不过区区一万。韩军轻蔑不已,主动开门迎敌,打得秦军节节败退。

可是,当韩军追击到新城郊外的时候,两边的土坡上突然杀声四起,两万秦军突然涌出,前后包抄,将韩军硬生生阻截成两段。

最终,韩军几乎被歼灭,剩下的几个残兵剩将也弃城而逃,

新城被攻破。

白起大败韩军,班师回朝,这让魏冉惊喜不已。白起仅以三万兵马建此奇功,果然是个将才。可是,他还是不明白,为何白起放着八万兵马不要,而只要三万兵马?

原来,白起在出征之前便已打探到,新城只有三万守军,若是带着八万大军前去攻打,新城守将肯定会坚守不出,并向四方求援,到时不但新城难攻,秦军也会腹背受敌。

若是只带这三万兵马前去,一路上偃旗息鼓,不让韩军察觉,又暗中将两万兵马埋伏在新城郊外。白起带一万人佯装攻城,韩军定会主动出城迎战,他便可将其引到郊外,一举歼灭。

新城一站,

是白起首次带兵出征

,他用兵如神,出奇制胜,在秦国威名大震。

而此时的韩国,

韩厘王

继承大位才一年,就眼见秦韩两国兵戈四起,惊慌不已。他知道,秦国攻下新城后比不会善罢甘休,还会举兵来犯。

为了扭转战局,韩王迅速与魏王结成同盟,决定反守为攻,主动出击,夺回新城,然后西征秦国。为求必胜,两国集结

二十四万大军

,浩浩荡荡地向秦国奔袭而去。

一时间,旷野城郭成了血色战场,秦国上下一片震动。秦王也未曾想到,韩魏两国会孤注一掷,倾一国之兵来犯。

为了击退敌军,魏冉决定派大将

司马错

率军赶赴函谷关,凭险据守,用拖延战术消耗两国军力,时间一久,韩魏联军自然不战而退。

可是白起却不这么认为,他向秦王进言,既然韩魏两国求战,秦国不如主动迎战,一战胜之,大挫韩魏两军,到时候,秦国若想东进,便能一马平川。

魏冉见白起有十足的把握,于是问道:

“若是主动出战,需要多少兵马?”

白起自信地回道:

“十万足矣!”

魏冉愣住了,秦昭襄王愣住了,他们从未想过,眼前的这个小将居然敢如此大言不惭,可是一想到之前,白起用三万兵马攻下新城,他们对白起又有了信心。

最终,秦王还是决定启用白起为将,率十万大军迎战韩魏联军。出征前,白起立下军令状,

若不能胜,他甘愿伏诛。

而另一边,率领韩魏联军的是

魏将公孙喜

韩将暴鸢

,两人久经沙场,并非是新城守将那等庸才可比,他们曾与齐国大将

匡章

联手,重创过南方霸主楚国,可谓是威名远扬。

这次出征,两人强强联手,实力不容小觑。

都说春秋无义战,看似团结合作的背后,实则都是利益的考量。面对强秦,弱国往往会打着合纵抗秦的名义抱团取暖,实则,谁都不愿损兵折将,为他人做嫁衣。

正因为如此,即便公孙喜和暴鸢合作多次,此时的两人也是貌合神离,各怀异心,而这也注定了这场战争的结局。

就在公孙喜和抱怨率领韩魏联军兵临新城城下之时,突然前方斥候来报,秦国的十万大军也正向新城奔袭而来,距此只有一百里了。

公孙喜听罢军报,心下大惊。秦军乃虎狼之师,即便只有十万兵马,也不可轻视。

他随即与暴鸢商议,先找个易守难攻之地,引诱秦军来次交战,等秦军猛攻而不能下时,他们再率领联军一同杀出,倒是便可轻易取胜。

公孙喜口中的易守难攻之地,便是新城以北六十里的

伊阙一带

。伊阙地势险要,山谷交错,只有一条狭长的通道,犹如门户。秦军一旦进谷,韩魏两军四面夹击,秦军插翅难逃。

公孙喜自以为这个计划十分完美,仿佛胜利已经在眼前了。

然而,当白起率秦军赶到伊阙后,并没有要进谷的意思,反而在谷外伐木砍柴,安营扎寨,大有要与韩魏联军长期对峙的架势。

韩魏联军被堵在谷内,进退两难,这让公孙喜十分憋屈。而且,伊阙山谷狭长,联军人数又多,大批粮草辎重堆放一处,若是敌军偷袭,一把火烧了,后果不堪设想。

于是,他向暴鸢建议,将韩魏联军分开,分别的山谷的两头驻扎,既方便看护各自的粮草辎重,也利于战时调动,若到紧要关头,也不耽误互相支援,暴鸢欣然同意。

之后,暴鸢便率军守住谷口,以防秦军进入,而公孙喜则带着魏军驻扎在十里之外的谷中,一旦秦军攻入,他便立刻率军前去支援。

见韩魏两军重新排兵布阵,白起更加谨慎起来。之前,他已经识破了公孙喜想要诱敌深入,围歼秦军的军事意图,所以,他在谷外安营扎寨,佯装持久战,是想引蛇出洞。

在战国时期,白起这种

以筑垒工事为进攻辅助手段

的作战思想是前所未有的,由此可见,白起指挥作战水平之高,可以说是当世无敌。

他善于分析敌我形势,采取有针对性的战略战术,对敌人发起进攻。韩魏两军有二十四万之众,秦军兵力不足一半,若采用围歼战术,显然不可能,唯一的办法就是攻其不备。

公孙喜的计划是,韩军在谷口与秦军交战,拖延时间,消耗秦军兵力,而他在后方作为支援,以备不时之需。可其实,公孙喜从未打算支援韩军,他盘算着,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而另一边,白起也有了应对之策,他准备用两万秦军在谷口应战韩军,自己则率领其余的八万兵马从山间小道直插谷中,

偷袭公孙喜

一切准备就绪后,白起静静地等待着黑夜的降临。

深夜时分,月光暗淡无光,山谷中虫鸣声格外刺耳。突然,韩军大营外火光冲天,杀声四起,数万名秦军涌向韩军。

与此同时,白起率领的八万伏兵已经直逼谷中腹地,韩魏联军首尾受敌,两军之间的通道也被秦军切断。看着突然涌入的秦军,公孙喜惊愕不已,他的计谋还未施展,便已溃败。

伊阙一战,魏国主将公孙喜被俘,韩国得知友军被歼灭后,军心动摇,白起趁此机会迅速回击,最终,二十四万韩魏联军被彻底歼灭,秦军大捷。

这场战役,是战国时期少有的

以少胜多

的战役,在白起的奇袭之下,韩魏二十四万大军尽数歼灭,韩魏两国国力衰退,被彻底挤出强国之列。

此后,韩魏门户大开,秦国数次派兵攻打,先后占领了韩魏两国六十一座城池,扫平了秦军东进的障碍。

秦国就此拉开了统一六国的序幕,而白起也一战成名,令各国诸侯闻风丧胆,然而,这一切才刚刚开始。

02

长平之战

伊阙之战后,白起威震四方,此后,他率军东征西讨,立下赫赫战功,从一个小小的左庶长一跃成为秦王亲封的武安君。

公元前 263 年,秦国大将白起率二十万秦军进攻韩国上党郡。在秦昭襄王看来,韩国已是国弱兵疲,无异于待宰的羔羊,毫无还手之机。

秦军将上党郡围得水泄不通,城内早已乱作一团,而此时,上党郡守

冯亭

正在草拟一封献城投诚书,但是,他献城的对象不是骑兵来犯的秦国,而是盘踞在北方的强国

赵国

赵孝成王

接到冯亭的投诚书,内心一阵窃喜,他垂涎上党郡已久。上党郡物产丰饶,军事战略地位更是举足轻重,若是能将上党郡吞下,赵国的国力便会更上一层楼。

可是,另一方面,赵孝成王也畏惧秦国的实力,害怕拿下上党会遭到秦国的报复,举棋不定的时候,他找到了舒服

平阳君赵豹

商量,但是赵豹却不同意接收上党郡。

赵豹的理由很简单,上党郡如今已是秦国的囊中之物,若是赵国横插一脚,肯定会引起秦国的不满,到时候,赵国未必能讨到好处。

听了赵豹的话,赵孝成王也有些犹豫,可是他还是对上党郡蠢蠢欲动,不甘心的他又找到了

平原君赵胜

商量,赵胜则认为,到嘴的肥肉没有不吃的道理,这可是上党十七邑啊!

根据《东周列国志》记载:

发百万之众,而攻人国,踰年历岁,未得一城。今不费寸兵斗粮,得十七城,此莫大之利,不可失也。

以当时的情况来看,战国七雄中,唯一能和秦国抗衡的只有赵国,两国的军事水平不相上下。但是,秦国因为商鞅变法的成功,政治水平大幅度提升,而赵国却落于下风。

而赵国想要在政治上进行改革,短时间内是无法完成的。所以,接收上党可以在短期内为赵国增强国力和军力,到时候,

和秦国一战定天下,也是有胜算的。

赵孝成王决定接收上党郡后,也知道秦国不会善罢甘休的,为了防止秦国进行军事报复,他想要派遣一名大将去镇守上党郡。

赵王问平原君,谁能抵挡秦国战无不胜的武安君白起。平原君举荐了老将

廉颇

,说廉颇虽然打仗不如白起,但是主动防御应该也能应对白起。

于是,赵孝成王就派遣平原君去接受了上党郡,同时让廉颇同去镇守。

此时,白起的二十万大军正在城外排兵布阵,准备一举拿下上党,没想到突然接到了秦昭襄王紧急撤兵的命令,这让白起很是不解。

原来,秦国丞相

范雎

得知了上党归赵的消息后,便劝说秦王撤兵。因为赵国接收上党后必然会实力大增,又有老将廉颇镇守,讨不到好处,不如休养生息,再找合适的机会。

然而,白起对赵国横插一脚的行为很是不满,他咽不下这口气,一再请求秦王能让他发兵长平,与廉颇一较高下。可是,秦昭襄王也不愿冒险,最终还是命令白起班师回朝。

俗话说,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就这样,秦国厉兵秣马整整两年。公元前 261 年,秦昭襄王倾全国精锐之师五十万,向赵国长平进发,

想要一雪上党归赵之耻。

面对秦国的五十万虎狼之师,赵国也不甘示弱,赵孝成王命廉颇为将,同样率领五十万大军,布防于长平一线。

一时间,秦赵两国百万雄师汇集于此,兵甲遍布长平,一场战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最为惨烈的战争即将打响,史称

“长平之战”

此次出征,秦国先是派出大将

王龁

,王龁率领秦军长驱直入,连破数城,一直打到了长平城外。

而此时,老将廉颇稳坐城池,他没有贸然出兵,而是以最快的速度将城墙加高加固,任凭秦军在城下如何叫阵,他都稳如泰山,丝毫没有迎战的意思,双方陷入了胶着的相持阶段。

廉颇的固守之策在前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双方僵持了一年,秦军都毫无进展。

可是没过多久,赵国都城邯郸就开始盛传廉颇老矣,无所作为的流言,很快这些流言就传到了赵孝成王的耳朵里。

赵孝成王对廉颇只守不攻的举措很是不满,以为他是惧怕秦军的威力,不敢迎敌。但其实,这是秦国丞相范雎的

反间计

他买通了一些赵国官员,在邯郸大肆诋毁廉颇,颠倒黑白,挑拨离间,而这也恰恰点中了赵孝成王的死穴。

当时,赵孝成王因长平之战过度消耗国力而忧心,为了避免战争继续僵持下去,也为了尽快和秦国做了了断,赵孝成王换掉了年迈的廉颇,换上了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

赵括

赵括深得赵奢家传,自幼熟读兵书,对于军事典故那是滔滔不绝,如数家珍。但是,赵括的军事才能从未被赵奢认可,他还说过,赵括不带兵便罢,带兵就是大家一起去送死。

可见,连赵奢都认为赵括是个只会纸上谈兵的庸才。可是,当时的赵孝成王急切地想要换掉廉颇,他执意让赵括领兵出征了。

赵括来到长平后,开始加紧部署出击方案。为了速战速决,他增加了骑兵的队伍,还撤掉城中的一些防御工事,以保证骑兵可以畅通无阻。

而秦军这边,得知赵国换将了之后,秦国也换掉了王龁,派出了白起挂帅。

公元前 260 年,赵国长平城外一如往常,战争还处于相持阶段,但是两国大军的主帅都已经调换。

白起为了引诱赵军出城,仅以两万秦军攻城。

赵括见敌寡我众,求胜心器,立刻派出二十万兵马出城迎敌,很快将秦军击退,消息传回邯郸,赵孝成王大喜过望。

可赵孝成王不知道的是,这次的失败完全在白起的意料之中,他想让赵括放松警惕,一步步引诱赵军陷入他事先预设好的包围圈中。

第一次胜利之后,赵括信心倍增,于是亲自率领二十万大军继续向北追击秦军。秦军则不断补给兵力,且战且退,一直退到了秦军大本营附近。

可就在赵括还想继续攻打秦军的时候,他的后方突然出现一支十万人的伏兵。此时赵括才如梦初醒,随即命令剩下的二十多万赵军前来支援。

原来,早在赵括的二十万大军出城后,白起就暗中派出了两支十万人的军队迂回到赵军的身后,只等赵军孤军深入,便可前后夹击,将其团团围住。

可是,等到赵括明白过来的时候已经晚了,赵国的四十万大军就这样被秦军分兵包围,犹如瓮中之鳖,任凭赵括四处冲杀,都难以突围。

被秦军围困四十多天后,赵军弹尽粮绝,走投无路之下,

赵括再一次发起突围,被秦军一箭射杀。

主将一死,四十多万赵军群龙无首,最终只能全数归降。

然而,面对这么多的降军,白起却忧心忡忡。他担心这些降军迟早会作乱反叛,可若是将他们放回去,又无异于放虎归山。

最终,他做出了一个残忍的决定,

将超过十四岁以上的士兵全部坑杀,一个不留。

坑杀便是活埋,长平之战最惨绝人寰的一幕就此上演,四十万赵军被分批活埋在了长平郊区。

一将功成万骨枯,长平之战让白起饱受争议,“

人屠

”之称也由此而来。

长平之战是中国战争史上规模最大,最彻底的一次围歼战。白起凭借着出色的军事才能给赵国以毁灭性的打击,为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也因此成就战神威名。

然而,其坑杀四十万赵军也是事实,成为其一生难辨的罪证,也给他的人生蒙上了一层阴影。

03

自刎杜邮

长平之战后,白起深知,此时的赵国已无兵可用,于是,他继续率军北上占领上党全郡,然后将秦军兵分两路,前后夹击,包围邯郸。

此时,邯郸城内的守军不过十万,而白起手中则握有四十万大军,于他而言,拿下邯郸简直易如反掌。

不料,正当白起准备举兵攻灭赵国时,突然接到了秦王嬴稷的诏书:

大势有变,武安君立即班师,不得迟误。

白起十分不甘心,赵国危如累卵,只差一步便可灭之,之后,统一之乱便是一片坦途。他又气又急,可也不敢违旨,四十万大军在手,若不奉召,便是谋反。

最终,白起只得撤兵,返回咸阳。到了咸阳之后,他就四处打听,为秦王谋划退兵之策的到底是谁,

最终查到秦相范雎身上。

原来,长平之战时,韩魏两国的国君以为这场战役能持续个两三年,他们乐得坐山观虎斗,最好秦国与赵国拼个两败俱伤,这样秦国就没有精力再攻打别国了。

可是,他们没想到,赵国派出的赵括不过是个纸上谈兵的庸才,当白起坑杀四十万赵军的消息如狂风般袭来的时候,两国的国君慌了,他们深知唇亡齿寒的道理。

于是,他们连夜找群臣商议对策,思来想去,他们找到了

苏代

,希望靠他能挽回颓势。苏代是一代纵横家苏秦的弟弟,在接到任务后,他连夜赶往咸阳,求见了丞相范雎。

苏代一上来就将白起围困邯郸的事情怪在了范雎头上,质问他为何不规劝于秦王,命白起退兵。

范雎被苏代给整蒙了,他不明白这件事为何会怪到他头上。更何况,长平之战大捷,归根结底,是他的

远交近攻之策

用得好,到时候秦国统一天下,定有他的功劳,为何要退兵。

范雎疑惑地看着苏代,只见苏代笑了笑,说道:

“赵国将廉颇换下,改用无能的赵括,长平兵败乃是咎由自取,可是眼下危急的并不是赵国,而是丞相大人您啊!”

范雎闻言,立刻明白了苏代的来意,于是说道:

“还请先生言明。”

苏代继续说道:

“攻灭赵国非一日之功,即便白起能攻下邯郸,赵国面临亡国之祸,必会向齐、魏两国投诚,到时候,齐、魏两国既受赵国土地,便会合纵伐秦,倒是,秦国只得一邯郸,却得罪天下列国,实非上策。”

可范雎却不上当,直言道:

“我大秦有武安君白起,生平从无败绩,六国合纵,又有何惧?”

苏代闻言却说:

“武安君一出,无人敢与其争锋,合纵联盟必然溃败,可到时候,您这丞相还有何用呢?”

苏代轻飘飘的一句话便击中了范雎的心事。范雎之所以能稳坐丞相之位,就是因为他的远交近攻之策,可若是白起攻下邯郸,秦国统一了天下,他这个丞相就真成了废人了。

为了保住自己的高位,他接受了苏代的建议,连忙进宫请见了秦王。

面对范雎的劝谏,秦王却有些为难。长平一战,秦国出动举国之兵,几乎是孤注一掷,既然已经付出如此大的代价,只得一个上党,他无论如何也不甘心。

范雎见秦王不松口,于是又进言道,若是想要拿地,何需劳烦大军,只要一封文书,便能让赵、韩两国割地,岂不比强攻邯郸来的轻松。

在范雎的劝说下,秦王心动了,随即让范雎着手处理此事。

范雎是个富有心计的人,虽然他接受了苏代的建议,但是他也向苏代提出了一个条件,那就是若他能说动秦王撤军,苏代作为回报,也要说动赵、韩两国割地求和。

苏代得到范雎的承诺后,出了咸阳,先后奔走于赵、韩二国。这两国在之前的大战中早已元气大伤,根本没有资格与秦国谈判,听苏代说,割地便能让白起撤军,连连答应。

随后,苏代将赵、韩两国割地求和的文书交给了范雎,

秦王见他们愿意割让六座城池,于是下令让白起撤军。

白起回到咸阳后,越想越不甘心,多次进宫向秦王请战,但都被秦王否决了。

转眼过去了数月,白起知道,此时的赵国必定已经招兵买马,补充军力,如今再想进攻邯郸,攻灭赵国,已是不可能了。

白起一生的心愿便是助秦国统一六国,奈何秦王听信范雎的谗言,命他撤兵,他实在是不甘心。眼见唾手可得的辉煌荣誉化为乌有,白起气急攻心,竟然一病不起。

此后,他开始闭门谢客,不问政事,安心养病,也

逐渐淡出了秦国的权力中心。

长平之战过去半年后,赵国迟迟不献出城池,还在此时集合全国的兵力和粮草辎重,大有要与秦军决一死战的架势。

秦昭王大怒,想要起兵攻打赵国,他再次命白起为将,可是白起的病一直未见好转,无奈之下,他只得派五大夫

王陵

为主帅,领二十万大军大举伐赵。

可是,秦军在邯郸城外与赵军相持了三个多月,秦军折损近五万兵马,仍旧难以撼动邯郸。当战报传回咸阳,秦昭王忧心如焚,只好派范雎去探望白起,结果却吃了闭门羹。

无奈之下,秦昭王只好亲自前去探望。

秦昭王深知,白起对邯郸撤兵一事耿耿于怀,更是对范雎恨之入骨,于是好言相劝,希望他能以大局为重。

可是,白起却坚持己见,他认为,战机已失,进攻邯郸并非上策。

长平之战,秦军亦损失惨重,国内兵力空虚,长平杀降,天下怨之,

到时定会全力救援邯郸。不如趁此时援军未到,赶紧撤兵,保全秦军实力。

秦王见白起一再推脱,便强硬地问道:

“若是寡人非要武安君出征呢?”

白起却坚定地回道:

“大王若非要伐赵,可派遣他人前往,臣久病未愈,实在不堪担此大任。”

白起的一再拒绝让秦昭王怒不可遏,拂袖而去。回到秦王宫后,他越想越气,于是召来范雎商议此事。

范雎见秦昭王也被气了回来,深知这次恐怕很难再请动白起带兵出征,于是向秦昭王推荐了

王龁

。秦昭王很快便启用了王龁,让他领兵出征,他要让白起看看,秦国不是非他不可。

公元前 258 年,王龁率领二十六万大军再度包围邯郸,可事情正如白起预料的那样,各诸侯国终于按捺不住了,

魏国信陵君

楚国春申君

共率二十万大军从河内入赵,猛攻秦军后背。

邯郸守军见援军到了,便趁势杀出,在三国军队的前后夹击之下,

秦军大败,后撤到上党清点人马,竟折损了将近十万兵马。

消息传回秦国后,秦王震惊不已,他又连忙召见了范雎商议对策。范雎是个有仇必报的人,为了能除掉白起,保全自己的丞相之位,他再度怂恿秦王去请白起出山。

秦王心中急切,当下便动身赶往了武安君府。

这一次,他仍是放下一国国君的尊严,对白起好言劝说。谁知,白起还是坚持之前的意见,让秦王速速撤兵,以保全秦国的军力。

可秦王也是固执己见,仍然希望白起能够领命出征。白起见劝说不动秦王,便再次违抗了秦王的旨意,白起的这一举动再次惹怒了秦王,更是将他自己推入了万劫不复之地。

秦昭王再次负气离开,心中对白起的不满也是到达了顶点。他认为,白起就是仗着军功不将他放在眼里,他会让白起知道,谁才是秦国真正的主人。

正值此时,赵、魏、楚联军更加猛烈地攻击秦军,秦军被打得连连后退,这种情况是秦昭王继位以来从未有过的,他越想越气,便将这怒火撒到了白起身上。

公元前 257 年,

秦王将白起贬为士卒,发配阴密,即刻启程。

白起出城之时,咸阳的百姓纷纷前去相送,而秦王在王宫内也是惴惴不安,他深怕贬斥了白起之后,会给秦国造成无法返回的损失。

正当这时,范雎进攻请见秦王,并将白起出城时的盛景描述给了秦王,最后,他还不忘进献谗言:

“大王,白起的威望太高了,恐怕秦国百姓只知武安君,而无大王您啊!”

范雎的一句话瞬间挑起了秦王的杀心,他岂能容忍别人来挑战他的王权,于是,

他立马又下了一道诏令,让白起就地自裁,谢罪于秦国。

此时,白起的马车已经驶出咸阳十余里路,到了杜邮。只听一阵急切的马蹄声由远及近,崩腾而来,片刻之间,烟尘卷到。

只见一名内侍翻身下马,手中捧着一柄宝剑走到了白起面前,这正是秦昭王嬴稷的佩剑,他瞬间明白了秦王的用意。

他接过宝剑,苍白的脸上浮现出一抹痛色,喃喃自语道:

“大王真的如此着急吗?既如此,臣无憾也!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阬之,是足以死。!”

公元 257 年的 11 月,白起自刎于杜邮。秋叶飞过,满目萧瑟,一代名将就此泯没于尘埃。

04

最后

数月之后,白起的死讯传遍天下,东方六国获知此事后,纷纷大肆庆祝。因为他们知道,白

起身死,秦国失去了战神,绝对吞并不了六国。

一年之后,趁白起身死,秦国无良将之机,赵国一举收复了太原,韩国一举收复了上党,秦国统一天下的进程再次被打断了。

而秦国的史官,关于白起,只留下一句:

武安君白起有罪,死。

真是可悲!可叹!

邯郸之战的惨败,让秦国跌入谷底,即便秦军再勇武,也是无力东出。在秦国,像白起这样能事先意识到形势巨变的人寥寥无几,可只有血的教训后,才会让人认清现实。

经此一事,秦昭王终于悔不当初地说:

“今内无良将而外多敌国,吾是以忧。”

他终于不再穷兵黩武,而是采纳了白起最后的谏言,

释赵养民

,可惜,白起再也看不见了。

白起无愧战神之名,他的军事思维也是当世少有。他忠君爱国,敢说真话,朋而不党,因此在朝中变得孤立。

白起的一生是荣耀的,秦国百姓祭祀他,他的部下愿陪他一起赴死,所有人都知道他善于谋国,却不善于全身。

可惜,他没有遇到一个懂他的君王,最终落得功高震主,兔死狗烹的下场!

【2】、来自网友【大秦铁鹰剑士】的最佳回答:

秦昭襄王依法赐死战神白起,虽不合情但是合法,在有深厚法治传统的秦国,战神白起之死没有引起暴乱。白起从军事角度出发,认为攻赵必败,后来的战争发展也一如白起预言,白起虽然不愧战神军事家称号,但是却愧对秦国,愧对大秦数十万将士!白起领兵伐赵,虽然不能取胜,但是也不会惨败,可以拯救数十万大秦将士。基于此理,身为大秦国大良造爵上将军职的白起有渎职罪,违抗王命罪,故秦昭襄王将其依法论罪处死。

按照秦国法律,白起渎职罪加上不尊王命罪当俱五刑,也就是:割耳、削鼻、剜眼、腰斩、斩首!秦昭襄王念及白起对秦国功高劳苦,又是大秦战神,因此赐镇秦剑让他自刎而死,不株连白起家人族人!白起一生统帅千军万马,培养战将千员,秦军中大部分将领都是白起的部将!这些将领上书请求赦免白起,秦昭襄王以商君有功于秦,但依法处死为由拒绝诸将之请!白起死后诸将没有喊冤,秦国开始闭关自守,积蓄国力!

秦昭襄王处死白起虽然有私恨,但更主要是依法处死,因此杀白起并不能算昏聩之事。按照嬴政大帝的看法,秦惠文王杀商君是冤杀,秦昭襄王杀白起是依法处死,但是白起罪不至死,可流放巴蜀了此残生!秦昭襄王是一代铁血雄主,他一生坚守商君法治,依法处死不少权贵功勋!太子嬴柱的小姨子华阴夫人淫乱东宫,被依法处死;儿子蜀侯叛乱,被依法斩首;天有旱灾,依法禁止百姓进入王室林苑采栽狩猎,后来又依法允许有爵百姓进入王室林苑生存。秦法有律:不振灾、不救穷,有功必赏,有罪不赦!救灾助穷是让无功之人有赏,有罪之人有赦,会导致百姓养成不劳而获的依赖思想,因此秦法不振灾,不救穷!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