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抗战时期为什么陪都是重庆而不是成都?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3-24 22:53:46 3次浏览

关于问题抗战时期为什么陪都是重庆而不是成都?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童童闲话】的最佳回答:

我们都知道,历史上,不论是割据西南的政权,还是暂时“幸蜀”(逃到西南避难)的统治者,都以成都为都。

1940 年 9 月 6 日,国民政府发布《国民政府令》,正式颁令“明定重庆为陪都”,而且,“还都以后,重庆将永远为中国之陪都”。也就是说,重庆不单只是战时陪都,即便将来还都南京,重庆的陪都地位仍然不变!

重庆,是当时唯一“接得住”的地方。要成为新的中心,就要接得住从东部发达地区迁移而来的工业(如金陵兵工厂、上海炼钢厂、济南兵工厂)、战略物资、行政机构、各类人才!

国民政府是战时迁都,没有时间从容调度、部署,无论是工厂、物资,还是行政机构,都必须尽快运转起来!同时,西南并非南京政府传统势力范围,这些地方长时间为西南各军阀所盘踞!国民政府只有亲自承接、控制这些重要的核心资源,才可能在西南站稳脚跟,领导全局!

当时,主要的工业、战略物资、行政机构,都在长江流域的南京、武汉等地。重庆地处长江上游,重要物资可以由航运进入重庆,也就是“接得到”。重庆自清末开埠以来,工商业发展得比较好,尽管工业多只是轻工业,但毕竟集中了大量的工商业人口,可以更好地承接转移而来的工业。历史证明,重庆很好的“接住了”。

陪都重庆,领导了国民政府的全国抗战,而成都,则领导了国民政府最重要的后方基地!

成都、重庆,各自发挥自己的禀赋,为抗战,为民族,立下了自己的功勋!

以重庆为陪都,是务实的决定。

日军在攻占武汉、宜昌后,从平面地图上看,重庆几乎“触手可及”。由于地形阻隔,重庆实际上是“遥不可及”!日军始终只能以轰炸打击重庆!国民政府在日军眼皮子底下站着,日军都无可奈何,深远的西南、西北大后方,自然人心安稳!

此举,正是告诉中外:中国,顶得住!成都发挥了自己的作用!相比于重庆,以成都为陪都的有利条件不算多。

【2】、来自网友【史论纵横】的最佳回答:

对于一个政权来说,都城的选择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都城选不好,政权好不了!

比如北宋因为定都在开封,没有任何天然障碍可以防守,结果就是靖康之乱时,金国骑兵浩浩荡荡打到开封城下,一把端了赵宋老巢,上百万宋军瞬间群龙无首,有人就说,北宋的灭亡就是都城没有选择好。

所以,对于都城定在哪里,一直是各方势力角逐的重要场所,从辛亥革命时,以孙中山和袁世凯为代表的南北政治团体就都城建立在南京还是北京,展开了激烈的交锋,最后以袁世凯胜利而告终。

1927 年一期北伐胜利,汪精卫想要定都武汉,蒋介石想要定都南京,双方再次发生激烈的交锋,短期来看,蒋介石下野,汪精卫到南京就职是汪精卫赢了;但是长期来看,蒋介石在获得江浙财阀的支撑后,不久就挤兑掉了汪精卫。

由此可见,定都的重要性,从 1928 年国民政府完成形式上的统一后,南京就是国民政府的都城。

然而,随着日本侵略步骤的临近,尤其是九一八事变后的第二年,淞沪抗战爆发(1932 年,非 1937 年的淞沪会战),日本人挑起战端,想要借机发飙。

由于南京政府距离上海太近,一旦上海沦陷,南京根本就无力抵挡,所以,当时国民政府就已经有计划将国都西迁。

这个时候对于国民政府来说,可供选择的地方不多,除了东北已经沦陷,华北也岌岌可危,西南地区又处于军阀控制,中央政府思虑再三,最后迁到洛阳办公,以防止淞沪抗战升级,国民政府在南京被“斩首”。

当时蒋介石在日记写道:“余决心迁移洛阳,与日本长期作战……政府倘不迁移,随时受威胁,将来必作城下之盟” 。

于是,1932 年 3 月 5 日,国民政府提出 “洛阳为行都”,“西安为陪都”的方针。

从这个方案中可以看出,国民政府是做了两个阶段的打算,一旦战事扩大,先迁到洛阳,洛阳告急再迁西安,虽然说计划有点草率,实行起来难度也很大,但是有胜于无,比什么计划都没有强一点。

虽然,经过西方国家的调解,日本也并未打算在刚刚侵略日本后就掀起全面侵华战争,因此于 1932 年底撤退,上海没了战事,南京威胁解除,又开始歌舞升平,洛阳的行都身份随即取消。

应该说,“洛阳+西安”这个计划是中国古代定都最委托的方案,然而在 1937 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压根就没考虑这个方案,最后实施的却是“武汉+重庆”方案。

淞沪会战爆发后,蒋介石随即将国民政府迁移到武汉,将武汉设立为临时指挥中心,以做南京沦陷之中枢之用,武汉作为临时国度一直到 1938 年武汉会战爆发时,时间大多一年左右。

当然,在这个时间段,国民政府也没有闲着,而是一直在往重庆转移。

但是这里面要注意一点,1940 年之前,武汉是临时政府,重庆只是行都,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陪都。

而到了 1940 年,汪精卫叛国投敌,成立汪伪政府,将南京作为伪国都,这样的话,蒋介石不得不将重庆提升为永久陪都,来与汪伪政府抗衡。

1937 年 11 月 12 日蒋介石宣布“以四川经两年余之部署,并于近日整顿军政完成,足为民族抗战复兴基地,乃定议迁都于重庆”。

很多人可能要问了,国民政府为何最后选择了“武汉+重庆”的方案,而没有选择“洛阳+西安”?

究其原因,就是洛阳和西安这套方案不可行,在 1932 年淞沪会战之时,洛阳位置还相对靠内,那是因为东北虽然沦陷,华北还没完全丢失,等到 1937 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在华北的统治基本崩盘,不要说日军,蒋介石就连宋哲元都摆不平,所以只能向更后方靠。

西安是蒋介石重点布局的地方,作为关中之地,历来是易守难攻之地,是历史上建都最多的地方。

但是问题是,西安从唐朝之后就开始走下坡路,后面的朝代几乎放弃了西安,究其原因,西安地理位置虽然好,屏障很多,但是交通欠发达,结果就是一个大监狱,把都城定在这里,等于把自己封闭到这里。

事实上,蒋介石也摆不平西北的各路军阀,西安曾是冯玉祥西北军的老巢,虽然 1930 年蒋介石在中原大战中干垮了冯玉祥,但是西北军的余脉尚在,不服老蒋的人很多,这也是为啥 1936 年老蒋在这里被少帅和杨虎城发动兵变给扣押了。

那么,为什么蒋介石能够把国都定在重庆呢?

位于四川的重庆,在战略地理位置上是相当优秀的,安史之乱时,李隆基连长安都不要了,也要跑到蜀地去避难,看重的就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相比于关中之地来说,四川地盘够大,物资丰富,简直好的不能再好,另一方面四川与西北能够联系上,从而打通与苏联的通道;也能够从西南与东南亚联系上,从而与欧美国家取得联系。

很多同学要问了,既然四川这么好,为国民政府在 1932 年淞沪抗战的时候,却没有这个打算呢?

老蒋在 1937 年宣布迁都重庆时曾说,“以四川经两年之部署”,可以看出,蒋介石真正开始准备迁都的时候,是在 1935 年时就开始着手准备,因为在此之前,中央军想把势力延伸到四川,那是想都不要想的事情。

辛亥革命后,四川军阀混战就从来没有停过,一直到 30 年代,四川内部军阀混战已经白热化,形成最有影响力的刘湘部和刘文辉部。

刘湘为了夺取四川的控制权,提出了“拥蒋统川”的口号,在蒋介石的支持下,刘湘又收拢了邓锡侯和田颂尧两部,最终形成对刘文辉的绝对优势。

一直到 1933 年,刘湘与刘文辉的二刘大战结束,刘湘胜出,蒋介石也有机会介入四川事务的机会。

当然,真正染指四川则是借助“围剿”红军,1935 年红军在长征时所到之处,就是中央军追赶之处,蒋介石趁机收编各路军阀。

在 1935 年老蒋曾两次入川视察,1936 年又去一次,表面上“剿匪”,实则是为了染指四川的权力。

在四川视察期间,蒋介石一再表示:“就四川地位而言,是我们中华民国立国的根据地。”“ 四川应作民族复兴之根据地。”“四川为抗战唯一的根据地。”

很多同学又要问了,既然都决定选择四川,为何没有选择成都,而选择了重庆?(重庆直辖前归属四川)毕竟,成都比重庆还靠内陆,相比之下应该更安全啊!

在很多关于民国时期的资料中,都认为重庆是比成都更繁华的都城,在各种民国时期城市排名榜单中,如果选出 10 个,除了常规的上海、南京、北京、天津、武汉、广州等城市外,重庆几乎都入榜,而成都大概率是 15 名开外。

以此为原因,认为到重庆比到成都更有抗战基础,其实这是不对的,重庆地理位置的确比成都强,但是就城市规模而言,重庆未必比成都强,重庆之所以排名高,是因为民国政府把陪都定在这里,导致人口大量涌入。

在 1933 年,重庆人口只有 28 万,而同年的程度已经达到 44 万,到 1937 年全面抗战爆发时,重庆人口达到 47 万,程度人口则达到了 51 万。

由此可见,在民国前期成都的影响力是比重庆要强的多的。

我认为蒋介石以重庆为陪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从地理位置上来说,重庆作为沿江城市,工业基础较好,交通也很发达,成都人口虽多,但是相对闭塞,国民政府迁都大多依靠水路运输,运到重庆还能借助河运,再往成都就得完全依靠陆路了,压力太大。

其次,从战略角度来说,重庆扼守四川盆地的东面入口,是“蜀道难”的第一关,这里如果守不住,那么四川盆地也没得守。

重庆号称“山城”,主要原因是地势复杂,山石坚硬,多雾,有利于防止空袭。

相比之下,成都就是一马平川了,当初邓艾进入四川盆地,刘禅就投降,跟成都不能守也有着重大的原因。

最后,也是根本性的,那就是政治上的因素,1933 年二刘大战后,虽然刘湘取胜成为“四川王”,但是却并没有完全铲除四川的军阀,基本上,刘湘占据川东,重庆是其大本营,而刘文辉则占据川西,蒋介石不得不考虑到这一点,毕竟之前在西安的时候已经吃过亏,这一次不能再有疏忽了啊!

另外,相对于其他军阀来说,刘湘的觉悟也很高,不但积极欢迎中央军入川,早在卢沟桥事变爆发的第二天,刘湘就通电全国,呼吁进行全国总动员,一致抗日。

1937 年 10 月 15 日,刘湘被任命为第七战区司令率领川军出川抗日。

当时刘湘身体条件已经很差,依然带病上前线,于 1938 年 1 月 20 日在汉口病逝。

在临时的时候,刘湘留下遗嘱:“抗战到底,始终不渝,即敌军一日不退中国境,川军则一日誓不还乡!”

可以说,在淞沪抗战开始后,蒋介石就已经在谋划迁都事宜,但是能够选择的地方不是太多,刘湘对中央的支持,使得国民政府能够有一个最优的选择!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