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二战时,处于防守状态下的日军的一个步兵大队的战斗力有多强?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3-21 16:16:16 3次浏览

关于问题二战时,处于防守状态下的日军的一个步兵大队的战斗力有多强?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而知而行的历史】的最佳回答:

日本军队在亚洲战场上耀武扬威的根本原因是远东地区就只有日本实现了工业化,虽然日本的工业化水平和规模在帝国主义列强中位居末席,其军工甚至比不上欧洲的捷克,然而在远东的农业国中,已经是一枝独秀了。因此,日本凭借着船坚炮利,武器精良,在亚洲战场上所向披靡。

在上海的租界,有很多外国人在阳台上喝咖啡,就能够看到数街之隔的中日两国士兵的激烈战斗。中央军做出了将精锐部队都调上前线的表率,形成了全民族抗战的高潮,蒋介石借由抗战得以集权,完成了剪除异己的工作。最终以国军损失 30 多万人,日本损失 5 万多人,上海失守——在进攻战中,中日伤亡比 6:1。

(一寸河山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

1939 年 12 月至次年 1 月的昆仑关战役,国军重兵集团组织的桂南战役中的昆仑关战役,国军击毙了日军第五军第 21 旅团 4000 余人,国军阵亡 2.4 万人——在防守战中,中日伤亡比 6:1。

武汉会战后,日军战线拉的很长,兵力不敷使用,中国抗战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此后的长沙战役中,中国军队在沙盘作业时,往往以这个比例来计算部队战力。5 倍于敌的兵力尚不敢言胜;10 倍以上于敌,尚可一战;20 倍以上于敌,则可组织歼灭战。

日军兵力规模不大,而需要转战到地域广阔,不得不以机动性来弥补兵力不足的劣势。在日军所谓的华北治安战时,日本将作战部队化整为零应对神出鬼没的游击战术,扫荡部队规模一般都比较小,联队规模很少见,一般以大队居多,人数大约 1000 多人。在被抗日武装咬住后,日军一般都会就地驻防,吸引火力,然后发送命令要求各军汇合,实施中心开花战术。因此,即使敌后抗日武装能够围住日军,却苦于没有攻坚武器,往往实现不了歼灭战,反而在日军援军的迫近下,不得不匆匆撤出战场。如在关家垴战斗中,日军一个不满编大队约 500 多人遭到八路军主力围攻,就是在最后一刻,敌人的增援部队前来,使得 100 多残兵逃出升天,没有能够全歼这股敌人。

日本士兵之所以在防守战中战力惊人,与日军的战斗素养,战斗意志都有关系。在抗战前期,日军大多数老兵没有消耗完,战场应变能力很强,即使遭到伏击战这样的突然打击,日军也往往能够快速辨别战场环境,迅速强占有利地形,就地展开反击,因此损失往往比较小。日军深受“武士道”精神熏染,战斗意志顽强,经常战斗至最后一人,谓之“玉碎”,使得歼灭战打的相当艰难。

(日本的军国主义教育)

被日军称为英勇顽强的八路军等抗日武装,虽然战斗意志比起日军毫不逊色,然而缺乏攻坚的重武器,在战斗中遇到坚固的工事,除了派出敢死队别无他法可想,由此患上了重火器稀缺恐惧症。在后来的建军道路上对于重火力的崇拜,早已经在抗战的战场上打下了心理基础。

在 1944 年 6 月的松山战役中,国军 2 万人进攻日军经营了 2 年的松山主阵地。日军防守人员只有 1000 多人,堪堪一个大队规模。中国军队在绝对的火力优势、兵力优势下,持续进攻 95 天,国军伤亡 7000 多人,其中阵亡 4000 人。日军全灭。中日伤亡比 6.2:1。

时间已经到了日军投降前一年,日军防守的一个阵地,在全无援兵,处于绝境的状态下,打成了“玉碎”战,中国军队伤亡惨重——《我的团长我的团》里的南天门的沙盘演习,据说就是以此战为底板。电视剧进行了艺术处理,照顾了多数人的民族情绪。

(松山战役:真正的南天门之战)

日军的一个大队的战斗力究竟有多强?看跟谁比吧——在缅甸战役的摧枯拉朽的追击战时,日本军队一个小队都能拉出 10 公里长的战线,对溃逃中的中国军队进行阻击战。在太平洋战场上,轮到了日本军队防守时,日军更是将整座整座的岛屿变成了军事堡垒,都成为杀人场。然而在美军强大的火力下,再怎么顽强的日军也没有打出 1:1 的交换比来。日美伤亡比,多数都是 5:1-10:1,与在中国大陆的战损相比,完全是云壤之别。

可是,不能就此就断定中国军队的善战程度比不上美军,实际上,在欧洲战场上,德国军人最为不屑的对手就是美军,因为德军认为美军几乎没有任何战争艺术可言,只知道一味的一线强推。然而,在绝对的实力面前,一切的战场诈术都失去了效力。

【2】、来自网友【净水如心】的最佳回答:

凡是东亚、东南亚国家,只要提起日本这个岛国,就自然会想起上世纪四十年代他们给各国老百姓造成的那场人为灾难,无不恨得牙痒痒。不过,说句实话,恨归恨,可你又不得不服气日本人思想的先进、思维的缜密、做事的严谨。

就拿二战时期来说,我们国人(特别是现在的年轻人)在许多抗战电视神剧的误导下,认为中国的抗日战争似乎太没有悬念,太容易打了。

这倒也符合大多数不明真相中国人的思维模式,似乎总在想:日本,不就是个弹丸小国吗?怎么就那么厉害呢?不可能吧?

这么想的那些中国人可能忘了一个前提条件和历史事实,那就是,抗日战争发生在民国时期,而民国又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条件下建立的。故此,民国政府犹如一个早产婴儿,有很多先天不足,比如:没有革命的彻底性,屈从于帝国主义,代表的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他们不敢发动人民群众抵抗外敌侵略。

总之一句话,中国国家虽大,却是一盘散沙;虽有一个政府,却像群龙无首。

故此,在日本军国主义侵入中国的那一刻起,民国政府就一直没有坚决的抵抗之心,只希望借助于外国势力中可怜的正义力量干涉,来阻止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脚步。

就拿张学良来说,日军占据东北,他并没有想过要抵抗,而是想用银子买通日本政府议员,左右一下日本政局,让温和的一派日本左翼议员上台执政,结果事情败露,加速了日本右翼派上台执政的脚步。面对日军不断挑衅,不是想着怎么抵抗,而是看民国政府的眼色,盲目听从蒋某人“不得抵抗”的命令。因此,诺大的东北,一夜之间就让日军给占了。

蒋介石政府呢?同样不想抵抗,而是幻想、祈求国联能够出面干预,阻止日军侵略脚步。1937 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日军全面侵华开始,蒋介石政府仍然没有对日宣战,而是一直到 1941 年美国对日宣战,蒋介石政府才假模假样表明了他们的对日宣战态度。多么可笑的思维方式和做事风格。

这也就是日本军队在我们这片辽阔土地上可以肆意横行的根本原因。

如果没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奋起抵抗,抗日战争要取得最后的胜利,那绝对是做梦。

简单介绍完二战前中国国内的大背景,现在说一下题主的问题:“二战时,处于防守状态下的日军的一个步兵大队的战斗力有多强?”

我不太明白题主想问的是什么意思?日军一个步兵大队,无论是在防守状态下,还是在进攻状态下,都不会弱,这是肯定的。

因为题主给出的前提条件不多,这得看日军一个步兵大队面对的是哪国的军队?面对的军队装备情况怎样?面对的军队人数多少?是军级编制、旅级编制,还是团级编制?这些前提条件都没有,我只能以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试着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也许有人会说,日军如果面对着装备精良的美国军队,可能会怎么样怎么样。这个我不愿意假设。因为,谈日军和美军的对阵,对我们国家既没有任何历史意义,也没有任何现实意义。别人打架,与我何干?故此,我只说,日军和我们军队的情况。

一,日军一个步兵大队的编制、武器装备配置

我曾经在一个问答题“现在的抗战电视剧究竟存在什么问题”中阐述过日军常规编制,为了说清这个问题,只得再说一遍。

前些年,因为写一部叫做《绝境孤军》的百万字抗战长篇小说,我查阅了大量资料,结合小时候听过很多抗战老兵的真实故事,故此知道了一些这方面的知识。

关于日军的编制,这其实是一个很难详细说清楚的问题。

(一)随战争形势变化而改变

日本在侵华战争中的军队编制,因战争的变化,有好几次改变,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编制。比如一个旅团曾经有过约 3000 人——8000 人的编制。但后来一个联队就有 3000 多人。步兵旅团有时下辖2个步兵联队,有时下辖三个或四个步兵联队。独立混成旅团有 6000——8000 人。

在日军的侵华战争中,由于作战经常消耗人员,同时日军感到原来的四联队制师团有时行动不便,又搞出了一个三单位制师团与独立混成旅团两种编制。三单位制师团的编制为一个师下辖三个步兵旅团,一个步兵旅团下辖三个步兵联队,一个步兵联队下辖三个步兵大队与一个步兵炮中队(配置四门步兵炮)。

独立混成旅团下辖五个步兵大队与一个炮兵队、一个通讯队、一个工兵队、一个辎重队等,总人数约 5000 人。步兵大队辖三个步兵中队与一个机枪中队(配置四挺重机枪)、炮兵队下辖一个山炮中队与二个野炮中队。

日军一个步兵联队全员编制,人数大约是 3000 到 5000 人,1944 年以后,又分甲级、乙级、丙级三种联队编制。每一种编制人数都不同,武器配置也不同。另外还有一些特殊联队,比如东北关东军有个坂本联队,编制竟达到让人恐怖的 8000 多人。

现在,按照日军常规编制说一下日军一个步兵大队编制,以及他们的武器配置。

(二)一个标准的 1100 人编制的日军步兵大队包括(对应我军的营,但人数和我军的团相似):

1,30 人的大队部,一个 110 人的运输中队(大车和骡马),有的大队将所属的运输中队合并到联队里。

2,包括四个步兵中队(一些大队只有 3 个步兵中队);

一个 174 人的机枪中队(14 人的中队部和 3 个机枪排,1 个弹药排),每排 4 挺重机枪,总数 12 挺(有的中队只有 8 挺);

3,一个 55 人的炮排(配备 1 个 10 人的排部,1 个 15 人的弹药班,两个 15 人的炮班,各装备 1 门 70mm 九二式步兵炮)。还有极少数的日军部队配备一个 122 人的炮连(包括一个 27 人的弹药排,两个 31 人的炮排,各装备 2 门步兵炮)。在这些少量的炮连中,有的甚至可以分到 20MM 反坦克枪的部队,可以编成 4 个 24 人的装备 2 挺反坦克枪的排。这种情况下,弹药排就需要扩充到 39 人。

4,日军一个中队(和我军连的编制类似,但人数更多,相当于我军的加强连,甚至一个营)

日军的一个标准的 180 人步兵中队包括:一个 19 人的中队部(包括大尉中队长、执行官、3 个军士、4 个卫生员、勤务兵、司号员、8 个通信员),3 个小队。

5,日军一个小队(和我军排的编制类似,但人数更多,相当于加强排)

日军一个小队 54 人,包含 3 个班(也称分队),和 1 个装备三个掷弹筒的掷弹筒班。

6,日军的一个班(分队,和我军一个班编制类似,但武器装备却远远胜过我军的班 )

日军每班 13 人,包括班长、4 名机枪射手和 8 名步枪兵。机枪组有 1~2 挺轻机枪,编制四人(指挥官、射手、两名携弹药的副射手),这四人是配备自卫手枪的,在战斗中有时也携带步枪(机枪射手除外);其余八名步枪兵分为两个组,每人一支单发步枪。特别加强的部队中,加强班会多配置一个两人携带的 50 毫米掷弹筒。

另外,日军每个步兵配置子弹至少 120 发。日军大队长一般是少佐军衔,有极个别战功卓著的大队长是中佐军衔,和日军副联队长军衔一样。

看了日军一个步兵大队的人员、武器配置,是不是很恐怖?但是,更恐怖的是,我们有些人连最基本的常识都没有。

《亮剑》是近年来最经典的一个抗战剧。但是,即使是这么经典的一部电视剧,也有很多瑕疵,甚至让人诟病的地方。

剧中有一个场景:日军山崎大队孤军深入到了我抗日根据地腹地,我军最高指挥员说了一句:“就凭他山崎大队几百人,就敢深入我根据地腹地?吃掉他!”

不清楚这是过去真实的指挥员不懂基本常识,还是影视剧编导干脆没有历史知识?陈瞎子一个团一千多人和日军这所谓的“几百人”打了很久,双方互有伤亡,按照陈瞎子的说法:“总指挥,现在日军已经伤亡过半,你让我撤?再给我们一次机会吧?”

总指挥不满意,又让李云龙团替换陈瞎子。接着,李云龙部队 3600 颗手榴弹扔进日军群里,只见日军阵地上一阵混乱,残肢断臂横飞,竟然似乎也没炸死多少日本兵。

李云龙团甩完 3600 颗手榴弹,一个团一千多战士冲上了日军阵地——剧中交待,就连炊事班伙夫和李云龙暂时还不舍得使用的孙德胜骑兵连都上了战场,但是,又拼杀了很久,才消灭了日军这一个大队。

说实话,看完这个桥段,让人感觉一头雾水:在这些影视剧编导眼里,这日军一个大队究竟有多少人?不是说只有几百人吗?陈瞎子既然已经让日军这个大队“伤亡过半”,怎么感觉这些日军并没有受到任何损伤,而且觉得他们越打人数越多了呢?

当然,这种场景也同样可以证明日军一个步兵大队的战斗力究竟有多强悍,只是这过程夸张得有点“过”了。

二,我军的装备、配置

(一)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

在我们来说,一个大队,就是一个营的另一种称呼,一般是地方部队的叫法,有时有些营级编制部队和主力部队失去联系,落了单,也有这种称呼,比如地方上的县大队,正规军的独立大队。

按照我军三三制,一个班 12 人,一个排 36 人,一个连一百多人,一个大队(营),也就是三百多人。加上后勤保障人员和战争减员和补充兵员因素,有时人数多一些,有时可能少一些,人数无法固定。

至于八路军、新四军武器配置,非常遗憾,由于我军在民国时期政治上的尴尬地位,民国政府一会儿承认,一会儿“围剿”,朝不保夕,武器装备非常差。按照《亮剑》的说法,有时候几个人都分不到一支枪。子弹更是紧缺,只有在战斗前夕,才会分配有数的子弹。大多数时候,每个战士分到的子弹只有几发。因此,主要靠战争缴获。

这就是刘伯承元帅说的,我们的游击战就是,在敌人没有反应过来的时候打一下,等日军反应过来,战机就已经失去了。

为什么呀?我们的战士每人只有几颗子弹,而日军每人有一百多发子弹。怎么对打?几发子弹打完了,就只能挨打了。这也就是我们八路军初期采取游击战、也只能采取游击战的根本原因。

(二)国民政府军

对于国民政府军的编制,有很多说法。有的说,国民政府军编制,和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相同,也是实行三三制。一个军有三个师,一个师三个旅,一个旅三个团,一个团三个营——这大概是对的。这种编制起源于北洋军阀编制遗留。让人迷糊的是,一个团究竟有多少人编制?

有人说,一个团有一千多人,和八路军差不多。也有人说,国民政府军一个团有 2500 多人,其中有一半是后勤编制人员。这么一算,真正的战斗人员,和八路军也真的差不多。

不过,国民政府军大多数军队一直有吃空饷的陋习,就是人们常说的,军官“喝兵血”。本来没有那么多人,向上面报编制的时候,人数报得很多。这或许也是国民政府军战斗力一直上不去的原因之一。

当然,上面说的情况有,但也并不可能每个部队都一样,每个长官都一样。既然有贪赃枉法的,就有兢兢业业的。故此,造成了国民政府军在战场上战斗力差异很大的结果。

就按国民政府军足额编制,一个营真正的战斗人员,估计也只有三百多人。

至于武器装备,国民政府军可比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强的不知多少倍,简直是天壤之别。毕竟人家是亲娘生的,和后娘养的不可能一样。

三,对比以后的鉴别

上面分别说了日军一个大队和我军一个大队的军队编制,武器配置情况,现在回过头来,撇去国内意识形态领域的不同,看看“二战时,处于防守状态下的日军的一个步兵大队的战斗力有多强?”

日军一个大队 1100 多人,我军一个营三百多人,人数已经差下三倍,再加上武器装备的悬殊,就知道在相同级别情况下,为什么我们在正面战场上打不过日军的原因了。

即使我军以一个团,编制人数和日军对等的情况下,由于装备落后,我军依然远远不足以抵抗日军一个大队无论是防御,还是进攻。

国民政府军一个团,或许可以和日军一个大队较量一下,但由于国民政府军许多士兵的组成不同,比如很多士兵是抓丁抓来的,有些士兵是吃不饱饭来吃“皇粮”的,不是为了来当“炮灰”送命的。

而日军呢?日军在战争前,进行的是军国主义、武士道教育,再加上他们是在异国他乡,只能抱团取暖,更容易团结一心;另外,日军尽管占据着单兵作战能力、武器装备精良等很多优势,但他们却并没有骄傲自满,而是认真对待每一次战斗和战役。比如战前进行充分的准备,了解双方兵力部署、地形地貌、侦查敌情、制定计划、认真执行……他们的战斗力必然会大增。

九十年代时,我曾经应当地一家报纸约稿,采访过一个活跃于冀中平原的游击队刘队长。

刘队长是 1937 年 10 月 1 日参加八路军的老人。他起初不愿意回忆这段历史,后来,当他听到我说是为了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便敞开了话匣子。

老人说,日军做事非常严谨,每次行动,他们都要经过认真、细致的侦查。有时假扮成货郎,走街串巷,搜集各种消息;有时又扮成要饭的聋哑人——尽管这些人都学过汉语,但还是担心说话口音不对露了馅。

日军为了减少不必要的伤亡,在正规作战前,总是用重炮轰击我军阵地。打得我军伤亡惨重、蒙头转向时,他们才会发动步兵开始全线地面进攻。

老人告诉我,在抗日战争前期的战场上,我军平均消灭一个日军,往往会付出六个人的代价,也就是 6:1。有时这个比例更高。

介于以上因素,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才会提出“游击战、运动战、持久战”的主张,这也就是八路军、新四军在抗日战争中尽管很弱小,但却是从小到大、越战越强、直至成为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的原因。

而反观国民政府军,尽管有几百万,看似搞了无数次所谓的“大会战”,其实好多“会战”恐怕连战役级别都算不上,只能叫小规模的战斗。即使这些小规模的战斗,也是胜少败多。真正的战役更不用说,随便拿出一个所谓的“大会战”,从战前侦查、兵力部署,战争过程,到战争结束,所表现出的混乱状态,漏洞百出。

故此,日军敢疯狂叫嚣“三个月灭亡支那(支那,指中国,带有侮辱性质)”,尽管这企图很疯狂,也很狂妄,但看看国民政府“攘外必先安内”、“先剿灭红军,后消灭日寇”的所谓战略,日军的狂妄,也并不是全然没有道理。

一个一盘散沙的国家,面对外敌入侵,别说日军战斗力很强,就是一支战斗力并不强的军队入侵,比如清末英军几千人入侵,清政府那么多军队都抵挡不住——你一个政府,不是想着怎么抵抗侵略,却每天想着发动国内战争,窝里斗,内耗,谁怕你?

综合上述各种因素,题主所说“二战时,处于防守状态下的日军的一个步兵大队的战斗力有多强?”这个问题,不好意思,我真不是给日军吹嘘,如果是打阵地战,特别是抗战前期,我们的军队根本就不是日军的对手。这和日军究竟是一个大队,还是别的级别的编制,没有任何关系。

但是,我们为什么后来胜利了呢?有人把这种结果归之为美国的原子弹和前苏联的出兵东北。这种因素当然存在,但最主要的因素和原因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我们正义的中国最后一定会胜利,作为侵略者的日军一定会失败,这是一个历史大趋势。

另外,关于这个问题,毛泽东同志在《论持久战》里已经写得非常清楚,我这里就不赘述了。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