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问题老父亲刚刚去世一个月,个别子女出去旅游合适吗?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云甲子】的最佳回答:
我直话直说。
在古代,哪怕你是兵部尚书,如果父母过世,皇上都一定准假,回乡守孝,叫“丁忧” ,为其三年。民间老百姓,父母过世,也是守孝三年。其间,不能吃美食,不能穿艳丽的衣服,不能娱乐,过年不能贴对联,家里人连结婚都不可以……。现在这些礼节还有多少保留下来了呢?时代在变,一切也都在变。这些礼节在悄悄地弱化。你想想,现在的人,把逝者的骨灰撒掉,如此做法在古人眼里,岂不是大逆不道。
老人去世了,子女心情悲痛,吃不下饭,懒得动弹,什么事也不想作,哪也不想去,家里人还要劝说,人死不能复生,活着的人还要好好活下去之类的话。如果,是正常的去世,子女也认为很正常,心情也没有那么糟糕的话。以前那些繁复的礼节,不守也罢。
我也是个年近古稀之年的人了,我对晚辈没什么要求,一切顺其自然,我甚至不想在生命的最后,又动刀,有插管的瞎折腾,该走就走了,挺好。
说了这么多,题主的气愤也大可不必了吧。
【2】、来自网友【沧海人间】的最佳回答:
老父亲刚刚去世一个月,个别子女出去旅游合适吗?
不合适。
一. 先看一下问题的叙述。
我的老父亲昨天刚刚过完“五七”,按照风俗习惯要“接灵送灵”,家中弟兄三个我是长子,独自一个人完成了“灵堂布置”、“贡品购买”、“买花圈”、“招魂幡”、“灵前献饭”等等,老二、老三没有参加“七斋”,而是提前一天出去旅游了,我对此做法非常气愤但是无法阻止。
二. 再看古人是如何守孝的?
我国古代社会,极其看重孝道,父母去世之后,作为子女的,通常要守孝三年,而且第一年需要着丧服以表达哀痛之情。朝廷官员在位期间,如若父母去世,无论此人担任何官何职,从得知丧事的那一天起,必须辞官回到祖籍,为父母守制二十七个月,这也叫丁忧。
就最为大家知道的例子来说,北宋大文学家苏轼和兄弟苏辙考上进士之后,母亲去世,他们随即回家守孝三年,守丧期满当了几年小官之后,父亲苏洵去世,他们于是再回乡守孝三年。
古代丧服
三. 老父亲刚刚去世一个月,个别子女出去旅游合适吗?
古代的守孝不可照搬,但是,行孝之心不可无,
就个人看法来说:
1. 严格按照古代的守孝制度,大家不仅无法进行正常的工作和生活,也无益于身心健康,很显然是不可照搬的,所以,对于古代守孝方面的繁琐仪式,我们都应该丢掉。
2. “五七”是传统的祭祀行为,作为子女,只要时间允许,还是应当参与其中的。
父母含辛茹苦养育自己成人,在他们去世之后,以仪式来表达哀思,也是基本的孝道。
3. 如果自己的工作特别忙,或者认为“五七”是封建糟粕,可以不参加这样的祭祀活动,但是,
基本的处世原则还是应该有的,比如说,不应当在父母去世不久就出外旅游作乐。
4. 上行下效,
不能为父母尽孝,何尝不是在为子女做一个坏榜样。不管怎样,作为个人,应该尽到应有的孝道,作为社会的一个成员,有责任传承孝道方面的传统美德。
丧葬仪式不在于仪式本身,而在于对逝者的感怀
四. 烧七和五七。
烧七,是丧葬礼仪中的俗称,又称“做七”、“斋七”、“守七”, 是从刚死的那天算起,每隔七天做一次祭奠,其中,五七是一个很重要的日子。民间常见的奠祭方式,烧七之外,还有“烧百日”和“烧周年”,以及清明节烧纸等活动。
烧纸
五. 所谓的“洒脱”,只属于那些活得极为通透的人。
魏晋诗人陶渊明在诗中曾经这样说: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事实上,陶渊明不是不为逝者伤悲,而是想表达一种对逝者更深远的情怀。我们普通人如果做不到那样的洒脱,还是应该回归本分,做一名本分的孝子,您说呢!
农村祭祀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