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靖难之役中,建文帝为何不动用九镇边军?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4-08 18:36:03 5次浏览

关于问题靖难之役中,建文帝为何不动用九镇边军?一共有 1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楼哥看历史】的最佳回答:

首先要澄清一点,靖难战争期间,明朝还没有所谓“九边重镇”这样的说法。

其次燕王朱棣起兵造反,建文帝有没有动用边军呢?当然动用了,但效果并不太好,我们来聊一聊原因。

明初北部防线的构成

所谓的“九边重镇”,指的是明孝宗弘治年间,在长城沿线陆续设立的九个军事重镇,包括:辽东镇、蓟州镇、宣府镇、大同镇、山西镇、延绥镇、宁夏镇、固原镇以及甘肃镇。然而我们要了解一点,弘治年间,距离大明开国已经一百多年了。那么在建文帝朱允炆继位的时候,大明的北部防线是怎么构成的呢?

洪武三十一年形势图

在迫降了太尉纳哈出,又端掉了捕鱼儿海北元王廷之后,洪武末年的时候总体来说,明军对蒙古人占据了压倒性的优势。和日后的九边体系不同,明初的北部边防,主要以辽东、大宁、开平和大同一线为重点,核心则在于北平都司。

换句话说,洪武二十九年(公元 1396 年)开平卫的设立,标志着东起广宁卫、大宁卫、开平卫、独石口、兴和直至山西行都司北部延边卫所,再到河套东胜卫以及陕西北部、宁夏、甘肃一线,成为了大明王朝的外围防御体系。

从靖难时朱棣大军所处的地理位置来看,辽东、大宁、大同一线的边军,完全可以形成对北平的合围。那么这些边军的表现如何呢?我们不妨来看一看。

  • 辽东边军

坐镇辽东的亲王,是封国广宁的辽王朱植。这位太祖皇帝第十五子,自洪武二十六年(公元 1393 年)正式之国以来,被《明史》称赞为“习军旅,屡树军功”。燕王起兵之时,除了辽王以外,统率辽东明军还有这几位:江阴侯吴高,都督耿瓛和杨文。

建文帝朱允炆剧照

作为长年与蒙古人以及女真人交锋的边军,辽东明军的战斗力非常彪悍。但是朱允炆上台以后进行了大刀阔斧的削藩,辽王虽未波及,但他的岳父武定侯郭英却被调离了辽东,可能是生怕翁婿二人联手作乱。而在朱棣举起“奉天靖难”的大旗之后,朝廷又严令辽王即刻放弃封国,返回京师。

换句话说,在建文君臣的一番骚操作之后,最熟悉辽东军情的辽王和武定侯都被调走。新换上来的这几位虽然不能说是脓包,但对于辽东明军确实不熟悉,我们来看一看。

江阴侯吴高,大明开国元勋江阴侯吴良之子。作为连续逃脱李善长和蓝玉两场大案的武勋,不得不说吴高是有两把刷子的,但他的作战经验集中在南方。都督杨文同样也是洪武朝后期重要的武将,但他此前取得的战功也在南方。至于耿瓛,则是开国元勋长兴侯耿炳文的儿子,欠缺实战经验。

永平古城

朱棣在北平起兵之后,辽东明军迅速做出反应,于建文元年(公元 1399 年)九月大举围攻永平。永平府治位于今河北省秦皇岛市卢龙县,是北平的东大门,城墙高大雄伟,易守难攻。辽东明军顿兵于坚城之下,久而无功。朱棣在击败真定方向的耿炳文主力之后回师永平,一举将吴高、杨文等人击败,靖难之后郭亮以守城功进封成安侯。

景隆合兵五十万,进营河间。王语诸将曰: “景隆色厉而中馁,闻我在必不敢遽来,不若往援永平以致其师。吴高怯不任战,我至必走,然后还击景隆。坚城在前,大军在后,必成擒矣。”—《明史卷五·本纪第五》

此后考虑到吴高“虽怯而行事差密”,杨文“粗而无谋”,朱棣用了一通反间计,成功让建文帝把吴高削爵贬去了广西。主官连遭贬黜,辽东明军斗志全无,甚至在建文四年(公元 1402 年)赶赴济南之时,发生了全军溃逃的恶性事件。

癸未朔,杨文帅辽东兵赴济南,溃于直沾—《明史卷四·本纪第四》

燕王朱棣剧照

从战绩彪炳的边军,到不战自乱的弱旅,辽东明军战斗力低下的锅,我看还是由朱允炆自己来背比较好。

  • 大宁边军

坐镇大宁的亲王,是分封于此的宁王朱权。这位太祖皇帝第十七子,自洪武二十六年(公元 1393 年)正式之国以来,被《明史》称赞为“数会诸王出塞,以善谋称”。而朱权手下那支拥有大量蒙古勇士的宁王府营州三护卫,更是让燕王朱棣垂涎三尺:

燕王初起兵,与诸将议曰: “曩余巡塞上,见大宁诸军慓悍。吾得大宁,断辽东,取边骑助战,大事济矣。”—《明史卷一百十七·列传第五》

和十五哥朱植相仿,朱权也收到了让他返回京师的圣旨。但这位宁王殿下抗旨不遵,结果被朝廷削去护卫,软禁于大宁城中。而在燕王起兵之后,大宁守将刘真、陈亨立刻率军直扑遵化,但在遭遇燕军主力后便退守松亭关。

陈亨剧照

当年十月,朱棣嘱咐世子朱高炽坚守北平,自己则亲率精锐绕开松亭关奔袭大宁。大宁守军做梦也没想到燕军会突然神兵天降,城破之后包括宁王在内全都跟着朱棣一起去了北平。至于陈亨,北平都指挥使出身,基本可以算是朱棣的亲信。他在获悉大宁失陷之后,立刻领兵对刘真反戈一击,逼得后者逃奔辽东。这样一来,大宁边军彻底土崩瓦解,甚至大部分成为了朱棣麾下的主力。

  • 大同边军

坐镇大同的亲王,是分封于此的代王朱桂。这位太祖皇帝第十三子,自洪武二十五年(公元 1392 年)正式之国以来,多次跟随三哥晋王朱棡出塞。据估计,当时代王大同三护卫的总兵力,大约在三万八千余人,规模极为可观。

《明史》对朱桂的评价是“性暴”,但朱允炆在建文元年(公元 1399 年)四月将他废为庶人,却并不仅仅因为这一个原因。代王的王妃徐氏,是开国第一武臣中山武宁王徐达的次女。众所周知,燕王朱棣的王妃,是徐达的长女。换句话说,燕王和代王既是兄弟,也是连襟,这才是建文帝必欲置朱桂于死地的根本原因。

蔚州古城

朱棣自然也深知大同边军的厉害,但他艺高人胆大,玩了一出先发制人,围点打援的好戏。建文二年(公元 1400 年)正月,燕王率军攻陷蔚州(今河北省蔚县)之后,随即兵锋直指大同。蔚州是当年的燕云十六州之一,其城墙经多次整修,号称“雄壮甲于诸边”。

面对燕军铁骑的到来,山西全境一片恐慌,朝廷方面的主帅曹国公李景隆也不得不分兵来救。结果朱棣虚晃一枪返回北平,当时天寒地冻,以南方士卒为主的朝廷大军在长途急行军之后,遭遇了大面积的非战斗性减员。

我师攻大同,李景隆果来援引军出紫荆关。上率师由居庸关回。景隆军冻馁死者甚众,堕指者什二三,弃铠伏于道不可胜计。—《明太宗实录卷六》

曹国公李景隆剧照

朱棣此举一石二鸟,既拖垮了李景隆大军,又警告了山西明军。此时首封晋王朱棡已经去世,嗣封晋王朱济熺是太祖长孙,年龄比朱允炆还要大两岁。眼见得朝廷和燕王之间拼得你死我活,这位晋王殿下自然乐得袖手旁观,绝不会放一兵一卒东进。

结语:自洪武二十三年(公元 1390 年)开始,朱棣手下的燕山三护卫便是朝廷多次北伐的主力军,在和辽东女真以及朵颜三卫的战斗中,积累了无数的经验,本身就是最强悍的一支边军。

而朝廷方面低估了几位戍边亲王在军中的影响力,以为将代王、辽王、宁王调走,就能掌控三地边军。以为将燕山护卫打乱建制,混编到其他部队之中,就能瓦解燕王护卫。

结果燕王靠着八百护卫登高一呼,各地燕山护卫的老部下群起响应。而没有了辽王、宁王的辽东以及大宁边军就像无头苍蝇一般,根本无法发挥出应有的战斗力。说白了,一边是重文轻武的朝廷,一边是恩情并重的藩王,边军们不知道自己究竟该为谁而战。这样一支陷入迷茫的军队,自然也不会有战斗力。所以不是建文帝不动用边军,而是这些边军打着打着就变成了燕军。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