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问题慈禧临终前说了什么?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橙紫讲史】的最佳回答:
慈禧是清朝时非常有名的人物,对于她的评论基本是一边倒的差评。
慈禧这辈子做过祸国殃民的事儿大家都知道个大概,我们今天不光聊该问题的答案,也聊聊关于慈禧的一生都做过什么好事。
慈禧是谁
慈禧,本名叶赫那拉杏贞,不知道小伙伴你有没有看过《甄嬛传》,里边的皇后总称呼自己叶赫那拉。慈禧是咸丰的媳妇,同治的老娘。在晚清时垂帘听政,虽然有小皇帝坐在龙椅上“指挥天下”,但谁都知道,真正说了算的,就是慈禧。这段历史大家都比较熟悉,简单带过,不做深述。
慈禧做过的大好事
1、“一定程度上”支持洋务运动
慈禧最初还是很支持洋务运动的,但究其原因还是因为符合慈禧自身的利益。支持洋务运动,不光能学到洋人先进的练兵方式,学习先进的制造技术,从而造出先进的火器,还能利用洋人来镇压叛乱,对于慈禧是相当有好处的,如果真的能有成就,内忧外患都可以解决,对于慈禧来说不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嘛。
但是有一个最大的问题慈禧既不属于洋务派,也不是一个合格的政治家,她的心思只是放在对权力的掌控,对物质的享受,只要能过着天下最好的日子,没有人能动摇得了自己的权力,慈禧就满足了。国家的权力和命运掌握在这种人的手里,是十分可怕的。
洋务派的势力膨胀速度过快,让慈禧非常担心,表面上她很信任曾国藩、李鸿章和左宗棠等人,实际上慈禧却处处控制着三人的权力,这三人中,读懂慈禧心中心思的只能无奈自保,没有读懂的,丧失权力。
曾国藩为求自保,平了太平天国之后,解散了大部分湘军。左宗棠西征胜利,严密布阵准备抗击沙俄侵略,这时就有人弹劾左宗棠拥兵自重,慈禧趁机将兵权收回。慈禧每次需要商议要事,都少不了李鸿章的意见。可是慈禧在军机处安排很多李鸿章的政敌,李鸿章却始终未能进入军机处,还经常遭到弹劾。
不管怎么说,如果慈禧最开始就阻挠洋务运动,国运只会更加惨淡,所以说,慈禧还是“一定程度上”的做了件好事儿。
2、废除科举,兴办学堂
1905 年 9 月 2 日,袁世凯联合张之洞联合上奏,请求废除科举制度,改为新学考试来选拔人才,慈禧太后还真的就准了,以光绪帝的名义发布上谕,从隋朝开始存在了 2000 年的科举制度彻底的结束了。
科举考试限制读书人的思维,八股文格式内容非常死板,将读书人的思维固化了,将创新意识泯灭殆尽。虽然隋朝乃至后世几百年都是先进制度,但是到了清朝,已经是阻碍国家发展的一种形式了。
3、禁止吸食鸦片
“自鸦片烟弛禁以来,流毒几遍中国,吸食之人废时、失业、病身、败家。数十年来日形贫弱,实由于此,言之可为痛恨。今朝廷锐意图强,亟应申儆国人咸知振拔,俾祛沉痼而蹈康和,着定限十年以内将洋土药之害一律割除净尽。其应如何分别严禁吸食并禁种罂粟之处,着政务处议妥章程具奏。”——慈禧禁鸦片懿旨。
4、兴办女学,禁止缠足
1906 年,慈禧太后下令禁止缠足,开了中国妇女解放的先河。不光如此,虽然没有正式的下旨,慈禧还是默许了逐渐在上海、广州等沿海城市逐渐产生的女子学堂,学习新学的女子越来越多。可以说,慈禧也算是走出了“男女平等”的第一步。
5、派遣留学生,兴建学堂
这件事影响极为深远。1903 年,清政府颁布了留学生奖励制度,规定中国留日学生在日本普通中学 5 年后如果顺利毕业,并且得到优等文凭,会受到相应的奖励。
慈禧利用美国的部分庚子退款在清华园修建清华学堂,也就是今天的清华大学。1902 年,京师大学堂仕学馆、师范馆成立,这就是西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的前身。1912 年 5 月 4 日,京师大学堂更名为北京大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冠名“国立”的大学。
慈禧遗言
1、打脸的遗言
为啥说打脸呢,因为这第一条遗言,就是要后人女人不准干政。其实,自古以来,女人就不准干预朝政,而且大清开国时也借鉴了这条规矩,是慈禧自己破坏了规矩,自己爬到政治金字塔的最顶端,掌控了至高无上的权力。死后她竟然提到这点,自己打自己的脸,实在让人啼笑皆非。
2、可笑的遗言
第二条遗言,太监不得干政。大清朝从建朝开始,就基本没出过有权利的太监,唯独慈禧老同志掌权的这些年里,没少出像安德海、李莲英等权力通天的太监。据说李鸿章这样位高权重的大臣都要贿赂李莲英,可见此时的太监权力已经高到何等地步,实在可笑。也许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吧。
3、可怕的遗言
第三条遗言是有争议的,就是立溥仪为皇帝。当时溥仪很小,只有三四岁,据说慈禧还幻想着自己如果病好了,还要继续垂帘听政,到时候要怎样能让皇帝继续听自己的话呢?立个不太懂事的小皇帝就解决了。
如果这条遗言是真的,我只能说慈禧实在是无耻,而且结合第一条遗言来看,慈禧就又一次打了自己的脸,明明说女人不准干政,自己还要继续干预,坚持就是无耻至极。但小编觉得真实性不高,只是作为道听途说的野史与大家分享一下吧。
好了,老规矩,一首打油诗结束答题。
太后一生实在忙,压内跪外怕列强;
死后狂抽自己脸,误事误国狠心肠。
【2】、来自网友【邓海春】的最佳回答:
“玉座珠帘五十春,临朝三度抱冲人。扶床一见雏孙拜,定省仪鸾仅隔晨。”这是后人述及清末慈禧太后死时情景的一首宫词。
慈禧于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二日未刻(1908 年 11 月 15 日)死于中海仪鸾殿,其时年已七十四岁。对她的一生是非,后人有许多议论。她自咸丰十一年九月三十日晨(1861 年 11 月 2 日)发动辛酉政变,夺取政权以后,两度垂帘,一次训政,立过三个幼帝,操纵清末政权几达半个世纪。此即上引宫词中所谓“玉座珠帘五十春,临朝三度抱冲人”之原意。
对于慈禧太后之病情及其去世,野史演义之类并后人的传说颇为纷杂,但多数均谓她是因患痢腹泻不止而最终衰竭致死。关于她得病的时日,有的说是在十月初十日(慈禧生日)以前,有的则说是在此后;有的说早在光绪帝去世之前多日,慈禧已卧病不起;有的则说光绪去世之日,慈禧曾亲临瀛台涵元殿视丧。如光绪时曾任御史的恽毓鼎说,早在十月初十日之前:“时太后病泻数日矣”,又说当光绪帝的皇后在十月二十一日得知光绪帝已死后,便“哭而出,奔告太后,长叹而已”。又如《慈禧外纪》中说:“是年太后七十三岁,万寿之期……太后高兴已极。不幸至晚着凉,又吃乳酪、苹果等物过多,遂又病痢。此病于夏间曾缠绵多日也。”如此等等,当然均难作凭证。
考诸正史及清代官修史籍,则又略焉不详。《清史稿·后妃传》载为:“(光绪)三十四年十月,太后有疾,上疾益增剧。壬申,太后命醇亲王载沣为摄政王。癸酉,上崩于瀛台。太后定策立宣统皇帝,即日尊为太皇太后。甲戌,太后崩,年七十四,葬定陵东普陀峪,曰定东陵。”
《德宗实录》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二日甲戌之记载是:“是日,太皇太后疾大渐。未刻,崩于仪鸾殿。申刻,大殓毕,奉安梓宫于乾清宫。”同日,《起居注》之记载是;“是日,圣祖母太皇太后疾大渐。未刻“慈驭升遐。”
在慈禧去世之前一日,还亲自决策立溥仪为帝,授溥仪之父为监国摄政王等,也算是她临死前的遗嘱吧。而有关于病因、病状等则毫未涉及。只有在她死后清廷以她的名义所发布的遗诰之内稍有提到,兹摘其要如下:
前年宣布预备立宪诏书,本年颁示预备立宪年限,万机待理,心力俱殚。幸予体气素强,尚可支拄。不期本年夏秋以来,时有不适,政务殷繁,无从静摄,眠食失宜。迁延日久,精力渐惫,犹未敢一日暇逸。本月二十一日,复遭大行皇帝之丧,悲从中来,不能自克,以致病势增剧,遂至弥留。
这段遗诰的要点,无非是说慈禧得病之由,是因为政务殷繁过于劳累。其患病的时间,则是在光绪三十四年夏秋之际,其死因是对光绪帝之死过于悲痛。由此可见,这些正史或官方记载,与野史演义及社会流传之说迥乎不同。
正史只记载了太后有疾,太后崩。没有写什么遗言之类。
很多文章都说慈禧弥留之际最后说的一段话是:此后,女人不可预闻国政。此与本朝家法相违,必须严加限制。尤须严防,不得令太监擅权。明末之事,可为殷鉴。
这种说法流传甚广,就连腾讯历史、人民网历史频道都有发表。这个说法来自所谓“慈禧太后最后一个情人”英国的年轻记者伯克豪斯(巴恪斯)。在慈禧太后去世以后,1910 年,伯克豪斯与人合撰了《慈禧外记》(又名《太后治下的中国》),之后又出版了《清室外记》,大打隐私密史牌。记叙了慈禧太后与清宫之中,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成为了中国宫廷研究的专家。虽然作者声称在庚子年北京混乱之时,搞到很多宫廷密档,仍因其太过于惊悚,“有些历史学家和学者指责他是伪造历史的高手,称为远东最著名的无赖和最无耻的骗子”。
我劝大家还是别信这个人的记载吧!当时那么多人在场,为何《清史稿》的编著者,将这样的正能量省略?为何朝廷里某些喜欢记日记的官员没记?一句话,凭什么,它来自于外国人的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