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问题管仲有什么才能吗?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栖山君】的最佳回答:
公元前 686 年,齐国发生宫廷政变,齐襄公被大臣杀害。一时间齐国无主,国内大乱。齐襄公的两个弟弟公子纠和小白匆忙回国,谁先到,谁便能成为下一任齐国国君。
最终,公子小白登临君位,史称
齐桓公
。齐桓公在相国
管仲
的辅佐下治理齐国,会盟天下,号令诸侯,成为了历史上著名的春秋五霸之首,管仲也因此被誉为华夏第一相。
然而,名满天下的管仲年轻时却有不为人知的一面。有人说,他就是个品行不堪穷小子。
管仲曾经和
鲍叔牙
一起经商,分钱的时候总是给自己多分一点,因此许多人认为他贪财。他还当过逃兵,所以人们还讥笑他胆小懦弱。
管仲入朝为官后,辅佐
公子纠
。为了帮助公子纠夺得君位,他试图杀了
公子小白
。因此,他与公子小白之间还隔着一箭之仇。
那么,齐桓公为何会任用这个品行不佳,还与自己有仇的管仲为相呢?管仲到底有什么厉害之处,可以辅佐齐桓公登上霸主的宝座呢?
这一切,还要从
管鲍之交
说起。
01
管仲拜相
管仲,名夷吾,字仲,颍上(今安徽省颍上县)人。是
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法家的代表人物。
管仲出生于一个贵族家庭,父亲
管庄
是齐国大夫。年少时的管仲生活无忧无虑,俨然一副世家贵公子的做派。
不久之后,父亲管庄去世,家庭逐渐没落,管仲的生活开始变得入不敷出。为了缓解经济压力,管仲便开始和鲍叔牙合伙做生意,想要赚点钱解决全家的温饱。
分钱的时候,管仲经常给自己多分钱财,世人说他贪财。但鲍叔牙从不与他计较,体谅他家中贫困,生活不易。据《史记》记载:
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
不久之后,齐僖公为图霸业,企图以武力征服中原各诸侯国,于是开始大量征兵。恰逢此时,管仲生意失败,为了另谋出路,他决定
弃商从军
,开辟另一条人生道路。
可令管仲没想到的是,他刚入军营,就遇到齐国与宋国开战,拳脚功夫还没学的管仲就被拉上了战场,管仲一个文弱书生,从没见过尸横遍野的战场。
战场的残酷给了管仲巨大的冲击,他明白,当兵也不是自己的出路,更何况家中还有老母需要奉养,自己决不能出事。于是,他脚底抹油,迅速地逃了。
管仲成为逃兵的事情很快就在家乡传了开来,大家都说他
胆小懦弱
,管仲因此始终抬不起头来。
而此时,鲍叔牙却安慰管仲说:
“我知道你不是贪生怕死,是因为家中还有老母要养。你莫要妄自菲薄,你只是时运不济,若是给你机会,你必定会有所作为。”
此时的管仲在人生的道路上十分迷茫。经商失败,成为逃兵,三次做官,三次被逐,年岁渐长,一事无成,他对自己无比失望。
因此,鲍叔牙的鼓励让他有一丝安慰,他不禁感慨道: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牙。”
龅牙叔说的机会很快就来了。
这一年,齐国国君命管仲和鲍叔牙分别辅佐公子纠和公子小白。管仲知道,自己建功立业的机会终于到了,于是摩拳擦掌,准备好好干一番事业,鲍叔牙却有些犹豫。
当时,
诸儿
已经被立为太子,将来继承君位的必定是他。公子纠和小白在诸儿的打压下,很难有出头之日,如此情形之下,管仲与鲍叔牙也很难有用武之地。
可管仲却认为,诸儿虽被立为了太子,但是品行卑劣,将来是否能稳坐君位还是个未知数。在他看来,能治理齐国的人非公子纠和小白莫属。
管仲的确有惊世之才,先见之明。
齐国国君病逝后,诸儿继位,史称齐襄公
。
齐襄公继位后,荒淫无道,政令无常,甚至与自己的妹妹,也就是鲁桓公的夫人
文姜
私通,还因此将
鲁桓公
杀了,闯下大祸。
见此情形,管仲和鲍叔牙都预感到齐国将会发生大乱,于是决定带着两位公子逃亡。一来可以躲避灾祸,二来也可以静观齐国的形势变化。
因为公子纠的母亲是鲁国宗室之女,管仲便带着公子纠逃到了鲁国。而公子小白是卫国之女,但是卫国路程遥远,于是鲍叔牙就带着公子小白暂避到了齐国南面的莒国。
而就在此时,齐国国内正在上演一连串的宫廷政变。据《左传》记载:
齐侯使连称、管至父戍葵丘。瓜时而往,曰:“及瓜而代。”期戍,公问不至。
齐襄公在位时,曾派遣大臣戍边,并约定及瓜而代。意思是到了下一次吃瓜的季节,就安排人去替换。可是,一年之期已过,齐襄公却始终没派人前往,国君的言而无信惹怒了大臣。
与此同时,齐襄公的堂弟
公孙无知
也因为待遇被降低而记恨上了他。于是,这几人一拍即合,谋逆作乱,将齐襄公给杀了。
齐襄公死后,公孙无知登上了君位。可就在第二年,篡权夺位的公孙无知同样被受他侮辱的大臣给杀了。
公孙无知的死造成了齐国无君的局面
,国内开始陷入动荡。
齐国接连发生的流血政变震惊四海,国内无君的消息也很快传遍了各个诸侯国。这样的局面给了公子就和公子小白一次争夺君位的消息,就这样,一场较量拉开帷幕。
此时,得到消息的管仲立刻进宫请见的
鲁庄公
,想向鲁国借兵车百乘,护送公子纠回到齐国继位,可是鲁庄公内心却有些犹豫。
他深知,齐国内乱是千载难逢的机会,若是能夺其都城,那齐国便会在他的掌控之中。于是,他便向管仲说道:
“先生,此事不宜操之过急,还是再打探一下虚实为好。”
管仲见鲁庄公有意推脱,于是催促道:
“鲁侯,消息这么快传到鲁国,必定也已经传到了莒国,只怕公子小白此刻已经在赶往齐国的路上了。”
管仲预料的没有错,此时的齐国国内,大臣们正在就立君一事进行商议。已经有支持公子小白的大臣暗中帮助小白返回齐国。
管仲明白,哪怕公子纠是小白的哥哥,可是
先入为主
,只要小白先进入齐国,即便公子纠接踵而至,只能是后来者为客。十万火急之时,容不得片刻怠慢。
在管仲的劝说下,鲁庄公当即决定派遣兵马护送公子纠回齐国,并让管仲令带士兵快马去接住小白,为公子纠赢得返齐的时间。
不久后,管仲就带着兵马在半道上将公子小白拦了下来。小白见管仲带着兵马而来,心中了然,于是问道:
“先生,你这是做什么?”
管仲行礼道:
“公子这是急着赶回临淄吧?”
小白见状,也不绕弯子,回道:
“难道先生不是吗?所为何事,你我心知肚明,先生有什么话还是直说吧。”
于是,管仲便说道:
“公子处变不惊,果非凡人。但是,公子纠是你的兄长,国君之位理应由公子纠来继承,还请公子回到莒国,不要越礼。”
小白闻言也高声回道:
“齐国现在需要的是贤者而非长者,身为齐国臣子就当为国尽力,先生若是要阻拦,小白只好无礼了。”
小白说罢,便不再理睬管仲,准备继续赶路。管仲本想劝小白放弃国君之位,却见小白态度强硬。于是管仲心中一动,
突然夺过士兵手中的弓箭,一箭射向了小白。
见小白中箭倒地,管仲以为小白身死,惋惜道:
“我是公子纠的师父,助他登上君位是我应尽的义务,既然你不愿放弃,如今也只有杀了你才能了事。”
其实,管仲十分欣赏公子小白,但是,他更清楚自己的身为。他既然辅佐公子纠,就要恪尽职守,尽自己所能为其谋求君位。因此,管仲不惜射杀小白,为公子纠扫除障碍。
在亲眼看到小白倒地后,管仲立刻派人将消息送到了鲁国。知道公子小白身死的鲁庄公以为胜券在握,因此护送公子纠回国的护军也放慢了前进的脚步。
可是,当公子纠的车驾驶入齐国的时候,却遭到了守城军的反击。原来,此时的齐国已经新君继位,而这位新君不是别人,正是已经死了的公子小白。
原来,管仲那天一箭射在了小白的带钩上。小白知道管仲不达目的不会罢休,于是急中生智
倒地诈死
。待管仲走后,小白便立刻起身,火速赶往齐国,先入为主登上了齐国国君之位。
小白登上君位破坏了鲁庄王的计划,因此,大为恼怒的鲁庄公决定派兵讨伐齐国,企图再次干涉这场君位之争。
齐、鲁两国在乾时交战,鲁庄公亲自率军出征,可实力不敌齐国,最终兵败。鲁庄公仓皇而逃,管仲和公子纠也只好再次回到鲁国。
经过这次讨伐,小白终于坐稳了齐国的君位。
一日,齐桓公在齐王宫召见鲍叔牙,他想让鲍叔牙出任相国一职。可是,鲍叔牙却反问道:
“敢问,君上的志向是治理好齐国,还是要成就霸王之业?”
齐王宫毫不犹豫地回答道:
“当然是成就霸业,先生为何如此问?”
鲍叔牙恭敬地回道:
“若是君上只想治理好齐国,我姑且能够胜任,可若是想成就霸业,恐怕还得另外一个人来辅佐君上。”
齐桓公问道:
“是谁?”
鲍叔牙回道:
“唯管仲可以!”
听到管仲这个名字,齐桓公不禁怒火中烧。他厉声说道:
“寡人知道先生与管仲是好友,但没想到,先生居然会徇私为管仲求情。”
鲍叔牙见状,劝说道:
“君上,我推荐管仲不是徇私,而是他的才能可堪重任。”
齐桓公见鲍叔牙如此肯定,便又问道:
“他有何才?”
鲍叔牙回道:
“管仲宽以从政,惠以爱民,治理江山,权术安稳,取信于民,深得民心,制定礼仪,风化天下,处处皆在我之上。”
可是,齐桓公无论如何也忘不了管仲的一箭之仇,他甚至想立刻要了管仲的命。
鲍叔牙深知齐桓公心中的刺,于是又劝道:
“管仲身为人臣当为其主,他为辅佐公子纠,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射杀君上,忠心可鉴。若君上免其罪并委以重任,我相信他会像辅佐公子纠一般辅佐君上。君上若是想成就霸业,此人万不可失。”
其实,齐桓公也清楚管仲的才能,但是他想起管仲那一箭,不禁脊背发凉。在龅牙叔不断地劝说下,本想杀了管仲的齐桓公最终决定放他一马,将他
召回齐国
。
鲍叔牙举贤不避亲,还将相国之位让给管仲,这份情谊为后世传颂。而齐桓公放下仇恨,原谅管仲,还准备重用他,也足以说明他的贤明与大度。
可是,不仅齐桓公知道管仲有大才,鲁庄公也同样知道。
这日,鲁庄公在鲁王宫召见了管仲,想要将他收入麾下。可是管仲自知是公子纠的师父,即便公子纠没有登上君位,他也不应该转投他国。
听到管仲的拒绝,鲁庄公怒上心头,厉声说道:
“你可知,寡人能用你,也必然能杀你!”
就在这时,宫人来报,齐国使者鲍叔牙请求觐见鲁庄公。鲁庄公十分疑惑,可也不清楚齐国此番的目的,于是命人将鲍叔牙请了进来。
鲍叔牙见到鲁庄公后,恭敬地说道:
“鲁侯,我奉齐侯之命,率军前来押送管仲返回齐国。”
鲁庄公问道:
“率军押送?”
鲍叔牙回道:
“是的,齐侯说了,公子纠是他的哥哥,他不忍亲自动手,还请鲁侯代为杀之。可管仲胆敢射杀君上,罪不可恕,齐侯想要亲自动手,才能解心头之恨。还请鲁侯让我将管仲带回齐国,否则齐侯是不会善罢甘休的。”
鲁庄公听罢,只得无奈答应。鲁国已经败了一次了,他不敢再与齐国硬碰硬,所以只好乖乖地交出管仲。
就这样,鲍叔牙将管仲一路押解回了齐国。可令人没想到的是,一入齐国境内,鲍叔牙便将管仲的枷锁给解了,还让他即刻去见齐桓公。
管仲见到齐桓公后,内心一片死寂,他知道自己的死期终于到了。可没想到齐桓公却笑了起来,问道:
“先生以为寡人要杀你?”
管仲见齐桓公如此问,无力地回道:
“君上大费周章地将我带回齐国,不就是为了此刻吗?”
齐桓公见状解释道:
“先生与我有一箭之仇,我本该杀了先生报仇雪恨。可先生有大才,寡人希望先生能辅佐我,兴利除弊,强齐图霸。”
管仲听罢,明白齐桓公是想要重用自己。他没想到齐桓公有如此胸襟,将来必成大事,于是俯首称臣。不久后,
齐桓公便任用管仲为相,主持政务
,齐国的霸业也由此开始。
管仲死里逃生,一跃成为齐国的相国,开始了他大展宏图的一生,而齐桓公用贤不避敌也成了千古美谈。
但是,这件事放在当时,却让管仲再次受到了不小的争议,也让他的名声再次变得不堪。
原来,管仲离开鲁国后,鲁庄公便将公子纠杀了,他的另一个师父也跟着自杀了,世人皆赞其忠烈。因此,活下来的管仲便被世人唾弃,更何况他还辅佐了公子纠的对手。
面对世人的职指责,管仲不以为意,他有着远大的理想,他不会为了个人而牺牲,
他要为之牺牲的是,国家破,宗庙灭,祭祀绝。
就这样,齐桓公在管仲的辅佐下,开启了他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历史画卷。
02
九合诸侯
春秋是一个充满硝烟的时代,周王室的衰弱让强大的诸侯们嗅到了机会。他们无视周天子的王权,开始肆无忌惮地相互
征伐,兼并
,想通过争霸来展示自己的实力。
这其中,野心最大的便要属齐国国君齐桓公。齐桓公是春秋五霸之首,一度代表周天子号令天下,但是他的称霸之路也并非一帆风顺。
公元前 684 年,齐桓公登上君位已经一年有余,他拜管仲为相,又招揽了大批名士良才,齐国在他的治理下,国力逐渐强盛,百姓安居乐业。
不过,他的心中却有一根一直想要拔掉。
一年前,齐国发生内乱,他与公子纠争夺君位。鲁庄公想要扶持公子纠登临君位,一再让齐桓公身涉险境,最后还率军攻打齐国。
为了报当年之仇,齐桓公便决定攻打鲁国,于是,他叫来管仲商议此事。
管仲听闻齐桓公的目的后,劝谏道:
“伐鲁一事还望君上三思,鲁国虽小,却也是周天子分封,若是因为私仇而攻打,恐在礼仪上难以立足,更何况不义之战如何能胜?”
可是,此时的齐桓公心意已决,不愿听管仲的劝说。
鲁国与齐国是邻居,常有摩擦。齐桓公曾经与鲁国交战数次,皆大获全胜。因此,对于此次伐鲁一事,他仍是信心满满,还派出了最为信任的鲍叔牙为将,攻打鲁国。
就在鲁庄公集结军队,准备与齐军奋力一战时,一个名叫
曹刿
的年轻人前来求见鲁庄公,希望鲁庄公能够让他随军出征,他必定能取得胜利。
鲁庄公见曹刿年纪轻轻,口气不小,还真想看看他的本事,便答应了他的请求。
不久后,齐国就仗着兵强马壮攻入了鲁国境内。鲁庄公被逼无奈,只得下令,让军队退到易守难攻的长勺地区,躲避齐军的锋芒。
齐军见鲁军仓皇逃离,皆认为鲁军不堪一击,于是再次发起声势凶猛地攻击。鲁庄公也急忙命人擂鼓,准备下达作战命令,却被一旁的曹刿拦了下来。
只见曹刿说道:
“君上可知,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纵然齐国强大,也必败无疑。”
果然,齐军正如曹刿所说的那样,虽然攻势凶猛,但是连续数次都没有攻下鲁国的阵地,将士们也开始显露疲惫之态。曹刿见时机已到,便向鲁庄公建议反攻。
于是,鲁庄公亲自擂起战鼓,发出反击的号令。鲁军穷追猛打,齐军四散溃逃,逃跑的途中,齐国
公子雍
被鲁军射杀。
长勺之战
,齐军损失惨重,大败而归。这一次绝无仅有的大败让齐桓公意识到,管仲的劝说也许是对的,以武力争霸一方不现实,以德服人才是出路。
管仲见齐桓公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于是又向其献策道:
“君上,若想成霸业必要合乎礼,如今周氏虽不振,但仍是正统,遵勤君王,攘斥外夷,以周天子的名义统御诸侯便是何乎礼。”
这是管仲第一次向齐桓公提出著名的
尊王攘夷
策略,这个策略的核心就是,尊崇周王室,诸侯不兼并,侵夺外夷地。
但是,想要借助周室之名是需要契机的。恰逢此时,宋国发生了一件大事。
公元前 682 年,宋国的国君
宋闵公
在和大将
南宫长万
下棋的时候,嘲笑了几句对方的棋艺,结果,恼羞成怒的南宫长万当场就将宋闵公杀害了,宋国因此大乱。
闵公矜此妇人,妒其言,顾曰:“此虏也!尔虏焉故,鲁侯之美恶乎至?”万怒,搏闵公,绝其脰。
宋国无主,本该是由周天子出面,另立新君。但不巧的是,周庄王也刚刚病逝。一时间,宋国的乱局便无人主持,得到消息的管仲认为,齐桓公的机会来了。
当时,周室新君继位,根基不牢,管仲便建议齐桓公趁此机会前去洛邑。一来是吊丧,二来,周室新君继位,根基不牢,趁此机会请周天子下旨由齐国主持诸侯会盟。
这样,名义上是平定宋国的内乱,可实际上可以
借此机会树立威信,以图称霸诸侯。
公元前 681 年,周天子同意的齐桓公的请求。随后,齐桓公便以周天子的名义向宋、鲁、陈、卫等九个诸侯国发布公通知,三月在北杏会盟。
会盟时,齐桓公听从了管仲的建议,轻装简行,军队都没有,以示诚意。然而,这次参加会盟的,除了齐桓公外,只有
齐、宋、陈、蔡、邾
这五个国家。
齐桓公虽然内心恼怒,但是面上仍做出一副大度的样子来说道:
“诸位,我奉天子致命会盟诸国以匡周室,现应推举一人来主持此次会盟,实行天子旨意,不知各位觉得谁合适?”
几位诸侯见齐桓公如此说,心下明了,便纷纷推举了齐桓公。
齐桓公见状,也不推诿,说道:
“承蒙诸位信任,那寡人就不推辞了,今日会盟于北杏,共扶王室,抵御外侮,若有违反盟约者,列国共伐之。”
齐桓公说罢,管仲便建议道:
“君上,此次会盟鲁、魏、郑等国国君未到,按例当伐。”
众人也纷纷附和道:
“他们这是对周天子的不敬,当伐!”
北杏会盟的主要目的其实是解决宋国的内乱,但是,到会盟结束也没有商议出有用的成果,而这对于齐桓公来说却是意义非凡的。
因为,这是自周开国以来,第一次有诸侯主持的盟会。并且,
齐桓公还以诸侯的身份当上了盟主,
在此之前,盟主一直只能由周天子担任。
北杏会盟开启的齐国称霸的时代,也翻开了春秋五霸的恢弘篇章。
除了齐国之外,此次会盟的受邀国有九个,可到场的诸侯国实际只有五个,其中,没有到的国家就有鲁国,鲁国和齐国可谓是宿敌。
此时,距离长勺之战已经过去了三年,这三年里,齐桓公招兵屯粮,一心想要报当年之仇,此时,恰好鲁国没有参加会盟。于是,齐桓公便以无视周天子为由,讨伐鲁国。
这几年,在管仲的辅佐治理下,齐国的整体实力得到了质的飞跃,军队装备精良,训练有素,鲁国已经很难像长勺之战那样侥幸胜利了。
公元前 681 年,齐国再次伐鲁。这一次,齐军以风卷残云之势占领了鲁国的大片土地。为此,鲁庄公只得派遣使者觐见齐桓公,提出
愿意割让土地,尊齐桓公为盟主,请求停战。
齐桓公见鲁庄公服了软,于是想要乘胜追击,借此机会一举灭了鲁国。
管仲见状,赶忙劝说道:
“君上,您忘了北杏会盟的梦盟约了,您说过,诸侯不兼并,共匡王室的。我们攻打鲁国是因为其无视周天子的威严,但是吞并鲁国就没有道理了。”
齐桓公被战胜的喜悦冲昏了头脑,听了管仲的劝说后,一下子清醒过来,他连忙问道:
“寡人一时太高兴了,那依先生看,寡人该如何做?”
管仲建议道:
“君上,不如将占领的鲁国土地还回去,这样才能彰显您的仁义,各国诸侯也会赞扬您。”
齐桓公听了管仲的建议却立刻拒绝了,他认为,占领的鲁国土地是将士们用性命换来的,若是轻易还回去,怎么对得起死去的将士。于是,齐桓公还是决定将鲁国土地收归己有。
公元前 680 年,齐鲁两国在柯邑会盟,就停战进行谈判。这一次由齐桓公和管仲代表齐国,鲁庄公则带着一个名叫
曹沫
的人参加了此次会盟。
席间,鲁庄公说道:
“寡人的要求很简单,只要鲁侯肯将国都五十里以外的土地都割让给齐国,寡人可即刻下令退兵。”
鲁庄公身边的曹沫听闻此言,咬牙切齿道:
“欺人太甚!五十里以外的土地?这样齐国从边境出发到鲁国国都便可朝发夕至,齐侯好算盘。”
齐桓公对曹沫的不敬也不理会,向鲁庄公问道:
“鲁侯以为如何?”
鲁庄公见齐侯咄咄相逼,于是愤愤地说道:
“如此,恐怕鲁国离覆亡也不远了,与其如此,不如我先死在你的面前。”
鲁庄公说罢,便立刻拔除腰间的佩剑,准备自刎。就在此时,曹沫一个箭步飞身来到齐桓公面前,用匕首劫持齐桓公,威胁道:
“齐强鲁弱,您恃强凌弱,数次侵占鲁国。如今鲁国兵败,既有亡国之祸,我等都要成为无家可归之人,还有什么好怕的,齐侯你说是吧?”
齐桓公见生命受到了威胁,只得被迫答应,将侵占的土地尽数还给了鲁国。
于是,得到承诺的曹沫扔下了匕首,重新站回了鲁庄公的身边,面不改色,言辞如常。丢了面子的齐桓公恼羞成怒,想要毁约,最终被管仲制止了。
柯邑会盟,最终以齐国归还鲁国土地而告终
,齐桓公在与鲁国的交锋中没有占到任何便宜,但是他信守承诺将土地全部还给鲁国的行为倒也赢得了诸侯们的一致赞誉。
这次的刺杀事件让齐桓公彻底放弃了以武力称霸的念头,开始彻底贯彻尊王攘夷的策略。
之后的近三十年里,齐桓公会盟诸侯十余次,多次成为盟主,在诸侯间的声望日益提高,此时,距离他称霸仅剩一步之遥。
公元前 656 年,
周惠王
想要废太子另立,这次事件成了齐桓公称霸的最佳时机。
当时,周惠王偏爱宠后所生的小儿子,想要废掉长子
郑
的太子之位,这个消息很快就传到各诸侯国之间。
管仲听闻消息后,于是向齐桓公建议道:
“君上,太子郑之所以失宠是因为在朝中势力单薄,若是齐桓公能扶持太子郑上位,这对齐国是大有裨益。”
齐桓公听罢问道:
“先生,话虽如此,可寡人要怎么做呢?”
管仲继续说道:
“君上可上表天子,请太子出朝,相会各国诸侯。只要太子出朝,君臣名分定了,周天子便不能随意废了太子。”
于是,齐桓公便按照管仲的建议,上书周天子,并传书诸侯,约定第二年夏天在首止相会。
公元前 655 年,齐、宋、鲁、陈、许等八国诸侯齐聚首止,太子郑也随后赶到,于是齐桓公率诸侯拜见。
首止会盟中,齐桓公以对待天子的礼仪对待太子郑,各国诸侯也纷纷效仿。周惠王见此情形,明白了齐桓公齐桓公的意思,心中虽有不忿,但也只能放弃了废太子的想法。
三年后,周惠王病逝,太子郑登临王位,史称周襄王。
周襄王登位的第二年,齐桓公在葵丘与诸侯会盟。
周襄王一直感念齐桓公的恩情,虽然没有到场,却派遣使者对齐桓公进行了赏赐,并由他代替周天子主持会盟。
在葵丘会盟上,齐桓公代表周天子宣布了五禁条款:
初命曰,诛不孝,无易树子,无以妾为妻。
再命曰,尊贤育才,以彰有德。
三命曰,敬老慈幼,无忘宾旅。
四命曰,士无世官,官事无摄,取士必得,无专杀大夫。
五命曰,无曲防,无遏籴,无有封而不告。曰,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好。
周天子对齐桓公的赏赐是史无前例的最高规格,也承认了齐桓公的霸主地位。葵丘会盟,标志着齐桓公正式成为春秋首霸。
03
最后
齐桓公在位的四十多年,在管仲的辅佐下,大力开展改革,积极对外活动,使齐国逐渐强盛,齐桓公也成为
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的春秋五霸之首。
孔子曾评价管仲:
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公元前 645 年,管仲病重,齐桓公问他:
“群臣中谁可以代你为相?”
管仲说回道:
“没有比君主更了解臣下的。”
于是齐桓公问道:
“易牙如何?”
管仲说:
“为讨好君王杀掉孩子,这样的人不合人情。”
齐桓公又问道:
“开方如何?”
管仲回道:
“为讨好君王背弃亲人,这样的人难以亲近。”
齐桓公再次问道:
“竖刁如何?”
管仲回道:
“为讨好君王阉割自己,这样的人难以亲爱。”
这一年,
78 岁的管仲病逝
,没有了管仲的辅佐,齐桓王晚年昏庸无能。他不听从管仲的建议,重用了这三个人,导致这三人专权。
最终,
这四个奸佞小人各为其主,携众公子争夺君位,将齐桓公幽禁于冷宫中活活饿死。齐桓公死后,尸体停放在冷宫,无人为其收殓,一代霸主如此陨落,实在让人唏嘘!
【2】、来自网友【妖火说历史】的最佳回答: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宰相型人才,管仲的能力,总结起来其实只有一条:他会强国!
虽然只有这一种能力,但管仲的这个能力,却是后世所有君王皇帝,都希望看到的。任何一位君王,只要能得到一个管仲这样的宰相,然后合理使用这个人,基本上都能成为明君。甚至就算是到了王朝末期,只要有管仲这样一个人在,最少也能给国家续命五十年!
这就是管仲的厉害之处。
在后世的史书上,管仲有三个称号,分别是‘法家先驱’、‘圣人之师’、‘华夏第一相’。这三个称号,每一个都称得上是惊天动地,但是放到管仲的头上,却几乎没有任何争议。这就是因为管仲的能力,实在是太强了。
如果要细分的话,管仲的能力,其实可以大致分为五个方面,这五个方面分别是:搞钱、制定国家军事战略、制定外交战略、树立国家统治思想、改革。
首先是搞钱。
管仲会搞钱,这事很多人都知道。很多人学历史的时候,都会学到管仲首开‘盐铁国营’。也就是说,管仲掌权期间,把制盐和冶铁这两个行业的权力,收归国有。靠着这两个行业,齐国赚取了丰厚的利润,然后才能迅速强大起来。
但实际上,盐铁国营,其实只是管仲搞出的众多经济改革中的一个而已。
在管仲的经济改革当中,除了盐铁国营之外,其实还有‘粮食准平’、‘差额征地税’、‘合理开发自然资源’、‘货币铸造’这几个部分。
所谓粮食准平,就是指通过国家手段,调控粮食价格,保证粮食价格在一个合理水平。既要保证粮食价格不会太低,不至于让农民赚不到钱;同时也让粮食价格不会太夸张,让老百姓吃得起饭。
这个思想,其实直到今天,我们都还在使用。而且,哪怕是到了今天,很多国家依然还没玩好这个手段。世界上无法控制自己国家粮价的国家,绝对不是一个两个。
而这个问题,在两千多年以前,管仲就已经解决了。
差额征地税,则是根据土地的产量不同,对于不同品质的土地,征收不同的田税。产量高的土地就多征税,产量少的就少征税。如此一来,既能保证国家收入,也能保证百姓的利益。
合理开发自然资源,就是指老百姓必须在特定时间内打渔伐木,不许做出‘涸泽而渔’的事情。简单来说,就是要给大自然恢复的时间,这样才可以源源不断地从自然界中获取资源。这个思想,同样也是我们今天依然在应用的。
至于货币铸造,这事相对来说就更先进了。在管仲之前,春秋时代的那些国家,大多对货币隐藏的很多功能,还完全没有概念。但是管仲却提出,要把铸币权收归国有,并且设置专管铸币的机构。正是靠着铸币的权力,管仲可以通过货币,合理地对齐国经济进行调节。这个思想,同样也是直到今天我们依然还在使用的。
从管仲的这几项经济手段当中,我们也不难看出:管仲的经济管理方面,核心思想其实就只有一个,那就是可持续发展。在现代,我们有这个概念很正常。可是在两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时代,管仲能有这个意识,那就很夸张了。
更夸张的是,管仲不但能有这个意识,同时更能建立起一个相配套的经济系统。管仲不但能帮齐国搞钱,还能帮齐国建立起一个持续搞钱的系统,而且这个系统后来还一直用到了齐国灭亡!
这就更匪夷所思了。
能够搞好经济,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经济体系,这就已经奠定了齐国强大的基础,足以让管仲名垂青史了。但相比之下,管仲在其他几个方面对齐国做出的贡献,或许还要更在他的搞钱的贡献之上。
帮齐国搞到了钱之后,接下来齐国自然就要对外扩张,和其他国家打交道了。而在当时的春秋历史大背景下,齐国虽然暂时强大了起来,但是想要大范围扩张,似乎也不太容易。因为当时周王室虽然已经衰落了,但影响力还在。如果某个国家贸然扩张,引起了公愤,就很容易引来大家的围殴。
就算齐国暂时比较强大,可是只要齐国引起了公愤,被大家围殴,最后同样必败无疑,甚至有可能亡国。
在这种情况下,管仲提出了一个新的思路:为什么我们非得要扩张呢?以往的扩张,基本上就是征服敌对国家,吞并敌国的土地,扩大自己的版图。想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要用战争的手段。而在管仲看来,通过战争去征服其他国家,其实是一个效率很低的手段。
为什么我们不能直接把那些小国,收做自己的小弟呢?如此一来,齐国不用打仗,就能得到一群小弟。有了小弟之后,再由齐国这个带头大哥,带着小弟去打那些不听话的国家。打仗期间,小弟们出力,齐国可以减少损失。打赢了之后,齐国吃肉,小弟国家喝汤。
与此同时,齐国还可以通过经济和文化的手段,不断去同化那些小弟国家。长此以往,这些小弟就可以被齐国彻底同化,继而成为齐国力量的一部分。
当然,想要做带头大哥,除了自身实力要过硬之外,还得有一个名义。所以这个时候,管仲就提出了一个新的思想:尊王攘夷。简单来说,就是打着周王室的名义,联合其他小国,一起去对付北方的山戎,以及南边的南蛮,同时打击那些不听周王室命令的国家。因为当时齐国是周王室的代言人,所以这也就变成了打击那些不听齐国命令的国家。
围绕着这个目标,管仲制定了齐国的外交策略,以及国家统治思想。这些东西,不但后来被齐国一直用了几百年,而且也被其他诸侯国学走了。后来整个春秋时代的诸侯争霸,各国都是按照管仲的思路来进行的。
有了钱,有了小弟,有了扩张的理由,那接下来,自然就需要一支强大的军队了。管仲虽然不会打仗,也不会直接拎着大刀上前线去砍人,但是他却可以帮齐国改革军事体系,塑造一支强大的军队出来。而且,他会从国家战略层面,制定对外作战的军事计划。
在管仲的军事改革当中,整个齐国被分成了二十一个‘乡’。一乡有十连,一连有四里,一里有十轨,一轨有五家。这种精确的划分制度,直接以家庭为单位,将整个齐国变成了一个有序的体系。
而在这个体系当中,其中十五个乡,参与对外战争。另外六个乡,则是专门从事农业和工商业的生产,这就保证了齐国可以有源源不断的战争资源,可以持续打仗,又不会严重损害齐国的国力。而这种社会生产和军事相结合的战争,又能保证齐国人民的利益高度一致。一旦打仗,大家就可以更加同仇敌忾,一致对外。
经过管仲的这些改革,齐国就算是想不强大,都不可能了。而在进行这些改革的同时,管仲也展现出来他最强的一种能力,那就是所谓的‘改革’能力。
想要实现以上这些内容,光靠理论是不行的,还是得有实际操作。而在改革的实际操作当中,就势必会影响到一些既得利益者的利益,从而被很多人反对,遇到强大的改革阻力。
从古到今,任何一场改革,都会如此。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历史上很多著名的改革,比如后世范仲淹的‘庆历新政’,或者王安石变法,才会最终失败。
但是管仲成功了。
而且,在改革过程当中,他没有大规模杀人,甚至让齐国大多数人,包括那些既得利益者,都支持他的改革。
这就很匪夷所思了。
有的人可能会说,管仲的改革成功,主要是因为齐桓公支持他。但问题是,历史上任何一场成功的改革,都绝对不单纯是因为君王的支持,就能成功的。要是皇帝支持就能成功,那后来的范仲淹和王安石,也不可能失败了。
这就是管仲的厉害之处了。
他不光理论水平高,而且还是实际操作。可怕的是,他在实际操作方面,还是大师级的水平。
可以说,齐国的强大,就是建立在管仲改革的基础之上的。如果没有管仲,就算齐桓公再怎么雄才大略,估计也很难把齐国带领到后来的高度。而除了以上说的这些之外,管仲对于整个中华文明来说,其实还有一个最大的贡献。
这个贡献,就是所谓的‘华夷之辩’。
因为当时管仲的整体思想,是要带着齐国,联合其他小国,一起对抗外来入侵者。那么这个时候,如何界定‘外来入侵者’的定义,就很重要了。所以,这个时候,管仲就提出了一个问题:到底谁才是敌人,谁才是能够争取的朋友。
这个问题,或许从今天的角度来说,并不算难。有的人可能会说,西周国外的就是敌人,国内的就是朋友。这话如果拿到春秋时代,估计管仲听了之后,会有打人的冲动。
因为按照当时西周的思想,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就算是那些所谓的‘夷狄’,其实也是周王室的臣子。而且,夷狄当中,也有臣服于中原的势力。要是按照这个划分标准的话,那很多臣服中原的势力,都得被划分到敌人的阵营,纯粹是给自己找麻烦。
所以,当时想要提出一个完整的理论,区分朋友和敌人,其实还真不容易。如果按照血缘关系来分,周王室分封的姬姓诸侯国就是朋友,非姬姓诸侯国就是敌人,那齐国自己就成了敌人。如果按照炎黄子孙的血脉来算,那不好意思,那些夷狄当中,很多正在入侵中原各国的,其实也是炎黄子孙。
比如说,后来给汉朝造成了大麻烦的匈奴,他们的祖先,据说就是当年夏朝灭亡之后,被商朝流放到草原上的夏朝王族后人。而春秋时代所谓的夷狄,他们的身上,其实或多或少也有炎黄子孙的血脉。
而如果按照国家战争来分,和中原国家打仗的就是敌人,那不好意思,当时中原各国内部,也在打仗。
所以,如何界定朋友和敌人,如何界定华夏的概念,真的很困难。
但最终,面对这个问题,管仲却给出了自己的答案。管仲的答案是‘戎狄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昵,不可弃也。宴安鸩毒,不可怀也。’
简单来说,按照礼仪来进行区分。当然,这个礼仪说的并不是用餐礼仪,或者简单的服饰礼仪,而是一整天制度。也就是说,只要你们蛮夷愿意接受华夏的利益,好好改造自己,和我们和平相处,然后不断和我们通婚改变血脉,这样的话,我们也可以把你们当做自己人。
而如果你们坚持和我们打仗,天天想着要灭亡我们的文化,占领我们的土地,那就是我们的敌人,你就不是华夏。
管仲给出的这个答案,后来成了所有封建王朝,划分敌我的关键思想,同时也是华夷之辩的一个‘标准答案’。正是基于这个答案,后来的很多人,比如孔子孟子,不断塑造了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然后才逐渐形成了所谓的‘中华文明圈’。
历史上真实的管仲,就是这么牛!他的贡献,其实已经不仅局限于辅佐齐桓公,帮齐国建立霸业那么简单,而是影响了整个中国历史。如果没有管仲,或许我们整个文明的思想,都会截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