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问题为何清朝在甲午战争中不敢和日本死磕到底?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老王头说影视】的最佳回答:
甲午战争时间是 1894 年 7 月 25 日—1895 年 4 月 17 日。
在这段期间,中国派出了最最精锐的北洋部队盛军,海军方面有北洋水师。但是不幸的是战线从最开始的朝鲜南部地区,在 8 个月的时间内,打到了辽河一线,山东中部,北洋水师被全歼,中国陆军撤换淮军之后的湘军和东北当地的奉军都被打败。
这场战争,作为防守方的中国损失 2 万士兵,而进攻方的日军损失在 6000 人左右,双方战损比约为 3:1,而且当时中国军队的武器水平并不差,在 1895 年 3 月 10 日结束的田庄台会战中,日军死伤 160 人,中国军队死伤 2000 人,战损比高达 10:1,而且当时中国军队拥有辽河天堑的优势。而田庄台的丢失,将锦州直接暴露在日军的攻击范围之内,日军已经完成了对东北中国军队的战略分割,如果中国军队没有能力收复海城、田庄台、牛庄等地,盛京、长春等地的中国军队有被全歼的风险。
因此,结合当时的实际,中国军队在战场上没有取得胜利,且谈判筹码在田庄台之战被日军获得,中国不得不进行和谈。
【2】、来自网友【农场二当家】的最佳回答:
甲午战争后,大清南洋水师和日军交涉请求归还缴获的在北洋水师保养的两艘南洋水师的舰船,理由是:和你们日本开战的是李鸿章、是北洋水师,而不是我们南洋水师。
荒唐至极!这就是当时大清帝国军队的真实写照。
晚清,帝国能打仗有战斗力的军队几无,鸦片战争更是检验了大清军队的腐朽,在随后的剿灭太平军和捻军等农民起义军的常年战争中,大清无军队可用、无兵可派,为了极力维护岌岌可危的统治地位,统治者无奈之下鼓励私人武装发展壮大用于剿灭席卷全国的农民起义运动。这才有了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等地主武装的异军突起,维护了摇摇欲坠的大清残喘几十年。
晚清的统治者绝对不可能把国家的利益摆在首位,她(他)们关心的永远都是自己的统治利益。甲午一战,号称亚洲第一、被大清倚重的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举朝震动。日本扬言要打进紫禁城,满清统治者立马就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宁愿割地赔款也要保住自己的统治地位。
对慈禧来说,割几块地、赔一些款、丧权辱国都无所谓,只要还能在统治者的宝座上作威作福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