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问题丞相、宰相、相国,有什么区别?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大弟 909】的最佳回答:
要弄明白丞相丶宰相丶相国之间的区别,豈能脱离开中国上下五千年由原始人原始采集渔猎游牧生产生活方式方法,以及在采集渔牧生产生活方式逐渐发展发达的基础上各部落各族群南下迁徏至黄河中下游适宜农耕的中原地区定居后,创造了农耕生产生活方式这个历史进程?
这个历史进程,即我们反复强调,引以为傲,并极力要振兴要复兴的中国大同社会小康社会状态国家形态。
在大同小康社会时期原生态环境下的黄河中下游,高山遍布森林与繁盛茂密的植被,有黄河带来的泥沙俱下形成的冲积平原,有诸多高山流水清纯如九寨沟一样的湖泊湿地大小支流,林中水下各种各样野生动物多了去了。
更重要的是冬暖夏凉,长城以北塞外冬天零下几十度,蒙古高原的冬天常有暴风雪,而黄河流域以南的长江流域整个华南夏季高温水乡泽国蛮荒之地,以采集渔牧的生产方式根本就不可能开发,加上气候炎热瘟疫疾病渔牧民族根本就无力抵御。
古代的中原部落族群,早晚上山打猎下水捕鱼,白天采集丰富多彩的植物花果,在温润气候优越的原自态丰富多样的青山绿水间充分享受大自然提供的物质生产生活,在渔牧生产生活的基础上创新创造出中华民族原始的农耕生产生活方式及其文明文化以及最初的农耕国家社会民族形态,大同社会小康社会。
远古时代,中原地区周边四面八方都遍布星星点点的农耕定居的萌芽,但只有中原得天独厚,真实的伊甸园,真正开创了农耕生产生活,真正让中国农耕国家社会政治经济学术理论,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到意识形态文明文化,到达全人类全世界的高度先进发展发达的高峰。
中国国家民族社会的历史命运从远古至今,从农耕生产生活开创之始,从始至终就紧密与农耕生产生活方式牢固地捆死绑定。
中原农耕核心区一旦建立发展发达后,农耕生产生活方式就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核心区以外四分八方的民族部落族群纷纷拥入趋之若鹜定居于此,一方面是大融入融合促进农耕生产生活农耕国家社会上层建筑与文明文化大跃进大发展大发达,另一方面是部落族群人口密度过快增长,远超过原生态青山绿水大自然的承载力,争夺土地自然资源必然引发激烈的矛盾冲突战争。
自古得中原者得天下,中原农耕核心区就是四战之地,所有朝代更替兴亡无一例外。
中原农耕核心区在尧舜禹时代起,随着农耕生产生活的发展发达,原始生态自然气候地理环境就被农耕生产生活与人口大量拥入而遭到破坏,从大禹治水到今天远古时代的伊甸园变为所有天灾人祸战争最集中最惨烈最频繁的地方,开封一地下层层叠叠八九层,层层叠叠都是中国历史上农耕国家社会民族一代代相传悲喜交加的兴亡史。
从唐未开始到宋元明清,中原农耕核心区黄河中下游自然原生态环境与农耕人民农耕生产生活,从帝国帝王到三农被蹂躏折磨到淹淹一息的地步。
中原农耕核心区失去了农耕经济农耕生产生活方式上的优势强势地位,从南北朝开始,农耕经济由北强南弱变为南强北弱。
但中原农耕核心区在农耕经济这个基础优势虽然丧失了,但毕竟是中国地理环境上政治与上层建筑法制法理制度上,文明文化意识形态上的中心,除了经济外所有政治军事方方面面正统地区正统领导主流地位无可撼动,仍然是得中原者得天下的格式格局。
我们必须了解中国历史被农耕生产生活方式捆定绑死这个大格式大格局,来看来观察分析国家政治制度上层建筑领域的官僚制度。
在中原农耕生产生活产生的初期,主要主流的生产生活方式是原始的采集渔牧方式,农耕生产生活方式逐渐取代采集渔牧这是个漫长艰苦朴素持续持久的过程。
既大公无私奉献,而无私有财产观念制度的大同社会天下为公原始共产主义的时代。
部落部族酋长就是核心领导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大同社会的当领导人不是动物世界里的狮王猴王,并非国家民族社会的统治者,而是共产主义理念下平等自由公平公正的管理者执行者责任人。
从最早女性氏族酋长到男性氏族酋长,从轩辕神农黄帝到尧舜禹,从大同社会到小康社会的所有所谓统治阶级领袖,无论是体力智商,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其全身心无私奉献精神付出都远超任何部落部族所有成员。
只有在农耕生产生活发展发达的情况下,私有财产私有制度私观念产生,井田制登上历史午后,小康社会逐步缓慢的代替了大同社会,这就是夏商周由自然崇拜到鬼神崇拜再到祖宗崇拜,三者逐渐融合传承,融汇贯通后形成了以贵族血统血缘为基础的礼乐宗法制,也即最早出现的封建国家社会民族政治制度。
有了农耕社会的私田,意味着生产方式发展发达后,酋长或者部落部族所有成员上下同时同样拥有私有财产土地使用权以及逐渐拥有土地所有权以及财产财富的继承权。
大同社会所有人都是无产者,到达小康社会所有人都是有产者,大家都一样从采集渔牧方式统统转变转换成统一的农耕生产生活方式。
随着农耕生产方式的发展发达,公有制下的部落部族就下大家,而私有制下的部落部族分散开来由大家分成由血缘血统关系决定的拥有土地使用权与所有权的小家庭。私有制产生初期,无论个人还是小家庭各种私有财产权利义务如继承权等等仍然传承传统着大同社会自由平等公平公正的次序观念原则坚持不变,部落部族酋长或部落部族联盟也罢都是如此。
在建立血缘血统小家庭的基础上,即小国寡民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基础上的早期农耕社会封闭保守伪状况下,由落部部族之间的竞争转变为血统血缘为基础的小家庭之间强弱的竞争,激烈竞争的结果就必然产生了强势成功发展发达者成为贵族,而一旦成为贵族就必然需求贵族的权益,要维护权益权利权威,当然要求建立国家社会制度,这就诞生了西周稳定稳固传统传承的宗法制礼乐制完整全面的统治国家社会民族政治体制封建制度。
整个封建国家社会的统治者,最早就是贵族集团的代表周天子以下完成按血缘血统贵族资质资格公伯子男爵位排列层层分封领土领地的管理管辖权利。
由周天子层层下封的贵族受领封国封疆分得领土领地后,就如游牧民族拥有专户属于个人小家庭完全的私有权按血统血缘决定的继承权,贵族首先要考虑的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怎样去想怎样去做怎么去看,怎样才能维持维护筑固加强礼乐制宗法制,一句话就是专职专注于政治政权,而具体的草场牛羊群管理放牧到宰杀等等一系列事务,就必须雇人代理代劳。
被雇佣的首席责任人就叫相帮,也就是后世帝国帝王大一统高度中央集权制下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皇权皇帝的相邦。
不管怎样称呼,丞相丶宰相丶相国,或者明朝的内阁首辅清朝的军机大臣,统统都是相邦,都是国家社会民族最高政治政权拥有者掌控者统治者,雇佣的具体行政组织具体行政事务最高责任人。
【2】、来自网友【阁下可知司马懿】的最佳回答:
这个问题问的非常好,因为牵扯到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皇朝的核心制度。
宰相,是古代中国辅助君王的最高级别行政官员的通称,并不是特定朝代的特定官名。在周朝,宰相的官名叫做太宰,秦汉则为相国和丞相。隋朝定三省制,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唐朝和宋朝的宰相则称之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和参知政事,元朝又恢复为丞相,到明清从制度上不再设立宰相,现实操作中,明朝公认以内阁大学士为宰相,清朝以军机大臣为宰相。
可以说,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原王朝就没有一个朝代真的有“宰相”这个官名,但是每朝每代都有一些官员被皇帝和其他人认为是在承担“宰相”的职责。
细心的朋友可能注意到了,在上面这句话中,我留下了一个缺口——中原王朝。因为离开了这个限制的话,还真有一个朝代,有“宰相”这个官,这就是和宋朝做了一百年兄弟之国的辽朝。辽朝特立独行的设立了南北宰相府,每个宰相府都有左右宰相,辅助南北院大王来管理政务。
解释完了宰相,再来说说相国和丞相。相国原名为相邦,在春秋战国时期是诸侯国中百官中最高者,一般来说是君主的亲信或者贵客,辅佐君主处理政务。像吕不韦在秦国就曾经担任过相邦的职位。
而丞相则开始是秦国的官名,位在相邦之下,有左右丞相,辅助相邦处理政务。出土文物,秦国东陵器物上刻有金文:
八年相邦薛君、丞相殳。
这就说明在秦国,相邦和丞相是同时存在的。后来秦统一了六国,而汉朝继承了秦朝的制度,所以也继承了相邦和丞相的职官名称。但是因为汉高祖的名字叫刘邦,为了避讳,就把相邦改成了相国。
汉朝的第一任相国是齐王韩信,而第一任的丞相是萧何。韩信是诸侯王,而萧何只是侯,由此也可以看出,汉朝相国的地位是何等的尊贵,居然是以诸侯王来担任的。后来韩信因为谋反而伏诛,汉高祖就把萧何从丞相提拔为相国,但是干的事情还是一样的。从此以后,汉朝就再没有相国和丞相并存,往往就是先干着丞相,等有功之后,提拔为相国以表示尊崇——其实是换个官职名称还做同样的事情。
汉朝之后的相国就非常少了,直到东汉末年,董卓进京之后,专横跋扈,威逼天子,让汉献帝封他为相国、尚父。到后来桓玄叛晋,刘裕篡晋,也都是先让晋朝的皇帝封自己为相国。可以说,自从西汉之后,凡是做过相国这个位子的,不是权臣,就是想篡位的。正常的政治秩序中,已经没有了相国的位子。
于是汉朝之后,丞相就成为了人臣的顶点,像诸葛亮和陆逊都是以丞相的职位在各自的国家统领百官。而因为丞相权大,到隋朝就把丞相的职能一分为三,分别为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于是丞相这个职位也就渐渐的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直到元朝和明朝早期,才短暂的有所恢复,而丞相的终结者,是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因为胡惟庸案废丞相制度,并且严令后世不得再设丞相。至此,无论是相国还是丞相,都彻底的成为了历史。
原创码字难,孜孜考证苦。
客官请留步,先赞再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