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洛阳十三朝古都为什么不算北宋?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4-01 05:19:58 4次浏览

关于问题洛阳十三朝古都为什么不算北宋?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一抹云 28】的最佳回答:

洛阳的十三朝是被某地带到沟里了,按某地的算法,洛阳可不止十三朝。

因为洛阳还有西汉,西汉刘邦初都洛阳,在洛阳宫大宴功臣,被娄敬忽悠到了西边成了天子戍边,白登之围差点丢了性命,刘邦又跑回洛阳,洛阳成了刘邦一世主要的办公场所,直到去世那一年。他儿子继位,长安才正式成为西汉的政治中心。

还有北周,北周念“河洛之赐,深怀土之思”,在洛阳设立东京六府,管北周半壁江山,“河阳、幽、相、豫、亳、青、徐七总管,受东京六府处分”。更夸张的是宣帝跑到洛阳主动禅位给自己的儿子,因为儿子“地居上嗣,正统所归”,并且还举行了法驾从入仪式。

还有北宋,洛阳是北宋的西京,北宋文人治天下,洛阳就是北宋文人的大本营。北宋五子洛阳占了仨——程灏程颐和邵雍。程灏程颐更是宋学泰斗,在洛阳创建理学。

作为北宋的西京,洛阳是重臣显宦、富贵之家、文人学者聚居之地。几乎所有的北宋文人都有在洛阳留下诗篇,宋人的眼里,洛阳是比开封更崇高的存在!

“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宋·司马光

“品江山,洛阳第一,金陵第二”。——宋·王奕

惶惶祖宗业,永怀河洛间。

——宋 ·陆游

洛阳之兴衰,天下治乱之喉也。

——宋 ·李格非

若到江山最佳处,举杯无惜望天津。——宋·邵雍

伊川佚老鬓如霜,卧看秋山思洛阳。——北宋 · 苏轼

老去已忘天下事,梦中犹看洛阳花。——宋·陆游

“洛水西来泛绿波。北瞻丹阙正嵯峨。先皇秘聿无人解,圣子神孙果众多。民物阜,岁时和。帝居不用壮山河。卜年卜世过周室,亿万斯年入咏歌”。

——宋·晁端礼

宋朝人的笔下,洛阳才是他们心中的神圣之都。

就连开封的宫殿还是照搬洛阳的,《宋书》“建隆三年,广皇城东北隅,命有司画洛阳宫殿,按图修之,皇居始壮丽矣”。

此外,还有心心念念“定帝德,国洛阳”的王莽。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金人南下之前的华夏主流历史,就是一部洛阳史,因为夏商周汉魏晋隋唐五代宋,洛阳都是都城的存在。

所以十三朝就是一个伪命题,还是倾向于最早九朝古都的称谓,因为“九”在古代是阳数之极,有最多的意思,可惜“九”被现代人理解成了一个具体的数字。

【2】、来自网友【淡泊的鲸鱼 026】的最佳回答:

当时中原连年战乱,像长安,洛阳等古都已经衰落了,而开封在五代经过朱温、石敬塘、刘知远、柴荣的经营,在当时算是最繁华的城市。其实当时除北京一带,中国汉族本部已经统一,山西、河北都是北宋的,从长远看,当时还是不应该选择开封,最好是长安,洛阳也将就。长安在关中,建都条件太好了。北宋时期的东京汴梁,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真正的不夜城,也是中国历史上真正完全打破市坊界限的“国际大都市”。根据日本学者推算,北宋时期开封的人口峰值最高时曾经一度超过 170 万,这是唐代的长安和洛阳都未曾达到过的。

开封作为北宋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作为中原的腹心,从城市文明的角度来看在中华数千年的历史上有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洛阳被称为千年古都,历史上洛阳是十分繁华且重要的一座城市,单单是武则天定都洛阳,就使得洛阳急速发展,那么为何曾经十分繁华的洛阳,到了北宋就没落了呢?

我们都知道,隋炀帝劳民伤财,斥巨资下令开凿了大运河,但很少有人知道在古代它的用处到底有多大。其实,运河自春秋时期就多有开凿,但那时的运河都比较小型,只是用于军事。如吴王夫差为伐齐国,命人开凿邗沟运送军队至齐,又如魏惠王开凿鸿沟,也是为了军事战略。随着历史的发展,运河的功能也在发生转变,水上运输由一开始的运送军队发展到运送战略物资,再到后来拓展为运送各种物资,而运河也由一开始的短途直流发展为四通八达的运河体系。隋炀帝即位后,在前人开凿的运河基础上,以洛阳作为中心,开凿了京杭大运河。这项浩大的工程让隋炀帝的暴君形象彻底坐实,同时加剧了隋朝的灭亡。但不可否认,运河对沿途各地的经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127 年,是汉民族历史上不能忘却的,也无法忘却的一年。从这一年开始,不只是开封,整个河南,整个北方东西向的不足全部走向衰落,而处于南北向的北京和南京开始崛起。

但是无论如何衰落,只要《清明上河图》留存一日,人们永远都不会忘记曾经的东京梦华。开封人相比于北京人、南京人、西安人甚至是洛阳人都是那么的默默无闻,开封,当代一个四线以下的小城市,其繁华程度远远不能望北京、上海、广东、深圳的项背。因为作为一座城市开封曾经辉煌过,作为开封人,追溯千年,我们也是天子脚下的人!

赵匡胤为什么要定都开封?他为什么不定都在关中平原的长安和有山川之险的洛阳。答案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长安、洛阳都已衰落。

如果说,后来的开封在靖康之乱中一蹶不振,从此变得默默无闻,那么长安、洛阳从安史之乱开始,在近代之前的近千年里一直也都不是很不景气。盛唐气象耗尽了关中的帝王之气,作为长安的陪衬,洛阳也不可避免的受到了长安的牵连。从安史之乱,唐王朝第一次放弃长安起,此后数百年,长安城再也没有找回往日气象,反而在安史叛军,外族的敌军,农民起义军的战火中迭遭摧残。

根据《旧唐书》记载,883 年,唐朝的军队在收复长安后,自己竟然“纵火焚剽”,以致“宫室、居市、闾里,十焚六七。”两年后,掌宦官田令孜与藩镇军阀王重荣、李克用争战失败,在挟持唐僖宗退出长安时,下令纵火烧城,结果“唯昭阳、蓬莱三宫仅存”。而洛阳,作为唐王朝的陪都,在战火中遭受破坏的程度,一点儿也不比长安小。反观开封,自从隋唐时代起,因为水利原因,逐渐恢复了战国时期大都市的重要地位。到了唐代晚期随着洛阳的漕运荒废,开封的地位就愈加重要。

梁、唐、晋、汉、周五个中原政权,除后唐之外,其余都是定都在开封。到了北宋建立,长安、洛阳已经荒废。而开封从后梁太祖朱温还是唐朝节度使的时候就已经苦心经营,到后周太祖郭威的时候,已经完全成为了中国北方的政治、军事重镇,经济文化中心。世宗柴荣继位之后,更是一度扩建开封城,等到北宋建国时开封城已经扩大到原来的 4 倍。显然,宏大的开封城,要远比残破的长安洛阳更适合彰显一个新兴王朝的气象。

另外,虽然开封是名副其实的四战之地,不像长安、洛阳有天险可依,但是它并不像我们想象中那样容易攻破。战国时代的最后十年,强大的秦军以秋风扫落叶之势统一了六国,但是在统一过程中却受阻于魏国的都城大梁,强攻三月而不下,最后不得不决水灌城。明朝时,李自成的农民军席卷陕甘,转战中原时,进攻开封时,付出了极其惨重的代价,依旧没有攻破开封,最后也不得不掘开黄河。

从城防体系上来说,正是因为没有天险可依,开封的城防体系才最为严密,这座城池的可防御程度,远远高过了长安城和洛阳城。靖康年间,如果不是宋徽宗和宋钦宗懦弱昏庸,竟然异想天开的相信了一个不学无术的道士,堂而皇之的以神兵迎敌,大开城门,以当时宋王朝的防御措施和金王朝的兵力,靖康之战中谁胜谁负,倒还真悬!

可以这样说,金朝的军队之所以能够攻下开封城,完全是因为宋朝皇帝无心防御,开门迎敌的结果。换言之,还是那句话,开封的防御体系不但不弱而且很强。最后,世界上根本就没有固若金汤的城池,长安有潼关天险,不照样一次又一次地被人攻破?无论是安史叛军,还是农民起义军,长安的城墙挡住了哪一个?哪一个都没有挡住!洛阳有山川之险,结果又如何呢?洛阳——没落的十三朝古都四千年历史,十三个王朝,一百零五位帝王。这份属于洛阳的成绩单,让洛阳拥有非凡的地位。此言之意,华夏文明的源头正是出自洛水,而洛阳位于洛水之北,由此得名。但就是这样一座古都,却在五代之后悄然没落,再无王朝定都于此。这让人在唏嘘的同时不禁感到疑惑,是什么导致了这种情况的出现?

其实洛阳的遭遇,用一句话来形容,那就是“兴也洛水,衰也洛水。”凭借洛水的优势,洛阳很早便开始发展水运贸易。

公元 605 年,隋炀帝将洛阳作为东都,并以洛阳为中心,开凿了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条河道,洛阳的水运贸易往来开始频繁。公元 691 年,武则天迁都洛阳,赐洛阳“神都”封号。两年后下令于洛阳开建新潭,以为各州府停泊船只之用。一时间,洛阳漕运千里不绝。公元 749 年,洛阳的粮食储备量几乎占到了全国的一半,近 58 万石。这些粮食都是通过船只走水路运至洛阳。唐朝灭亡后,中国历史进入大乱斗的五代十国,洛阳作为政权割据的中心,自然是战火不断。而这几十年间,由于无人管理,河道淤积,导致漕运不兴,水运事业一度搁浅。

公元 960 年,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北宋政权。洛阳作为古都名城,赵匡胤自然有定都洛阳的想法。但此时的洛阳城,因饱受战乱,早已没有了唐朝的辉煌。更重要的是,隋唐大运河河道淤塞严重,难以疏通,船只早已不能把各地的物资运至洛阳。无奈之下,赵匡胤只得把汴梁作为首都,把洛阳定为附都。随着政治中心的转移,汴河开始成为朝廷运输物资的生命线,以汴河为中心的新的漕运系统逐渐形成。同时洛阳水运地位也逐渐下降,经济也因此日渐衰落。元朝灭宋以后,将都城定北京,紧接着开始对隋唐大运河进行改道,河道南北取直,不再通过洛阳,而是直达北京,南北运河距离缩短了九百多公里。

其实从汉朝开始,中国的经济重心就开始渐渐南移。但是直到隋末唐初,北方还是占优势。以秦岭淮河为界,北方和南方的人口当时差不多是三比二。但这个比例还在变化。安史之乱前夕,这个比例已到达了一个关键点:一比一。安史之乱的爆发骤然打破了平衡,南方在经济上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北方则无可挽回地衰落了。到了宋朝盛时,北方与南方的人口比例已经翻转为二比三。

这背后当然有各种深层原因:战乱、河渠失修、水土流失等等。不过最重要的一个原因也许是气候的改变。传统历史学家几乎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二十世纪的科学家研究了中国的气候变化,他们发现唐朝的气候要比今天高些,而且要湿润得多。但到了唐末宋初,中国气候开始变冷,游牧和农耕的分界线开始南移,这个趋势一直持续到清朝初期。北方的衰落,西北的凋敝、游牧民族的再度兴起,这些现象背后都受这个力量的支配。这个力量也许比成吉思汗和朱元璋更加强大,更加无可抵御。

在这个大背景下,洛阳衰落了,到唐末残破已极,最糟糕的时候整个城市人口不满百户,恍若鬼城。而在争夺运河的过程中,汴州脱颖而出。它控制着汴河到黄河的入口,是运河的一个关键点。控制它就可以截留漕运的财富。最终,军阀朱温以汴州为基地,灭亡了唐朝,建立了后梁。

洛阳就这样被放弃。赵匡胤曾有过一度的犹豫,考虑将首都移到洛阳,并最终转移到长安。但这个方案最终没有实行。从长远看也无法实行。没有人能对抗缓慢的大趋势。日渐寒冷的气候、凋敝的西北、东北方敌人的崛起,以及黄河水文的恶化,使得帝国再也不可能通过大运河供养一个庞大的西北都城。洛阳和长安也再没能成为任何王朝的首都。

随着运河航线的东移,洛阳的枢纽地位越来越低。当某一城市丧失政治资源时,当其又无法提供足够的经济资源时,就会逐渐丧失一切。北宋之后,洛阳逐渐退出了的历史主场。到了北宋末年,洛阳又遭南下的金兵“洗礼”,之后彻底衰败,只作为军事重镇而存在。

所以,还是孟子说得好“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如果当时宋徽宗和宋钦宗不那么昏庸,不那么异想天开。稍微积极一点,好好备战,未必就会发生靖康之变。

然而,历史不能假设,靖康之变到底是发生了,一座辉煌的城池在战火纷飞中烟消云散,开封沦落了,何难没落了,整个北方都不再复当年模样了。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