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问题书法是学出来的,不是练出来的,如何才能做到书法的学和练相结合?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存希斋书法】的最佳回答:
“书法是学出来的,不是练出来的,如何才能做到书法的学和练相结合呢?”诚然,对于书法而言,一个是学习,一个是练习,一个是知识层面,一个是技法层面,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书法练习才能有所成效,然而,很多人学习书法只知道练,而不知道学,或者不能将学和练结合起来,以至于学习书法效果不佳。
接下来,我们就从书法的三个要素:笔法结构章法入手,谈谈在这三个过程中怎样做到学和练的结合。
第一,笔法中的学练结合
古人曾说:
学有规矩,字有体法;不然则笔意不精,字亦失乎格度矣。一字之法,贵在结构:一笔之法妙在起止。结构之道,尤在乎笔法之精妙也。
这里就说得很清楚了,笔法应该是书法要素中的重中之重,是学习书法不可绕行的一道难关,然而对于笔法的学习不仅仅是光靠练习就可以了的,同时还需要调动大脑进行学习,这样不仅能使记忆更加深刻,练习时能够同时形成肌肉和大脑的记忆,对于学习的进步也是大有裨益的。
对于笔法而言,首先不是练而是学,怎样学呢?在书法中学表现为分析,分析笔画的长短、粗细、位置、角度以及与其他笔画的关系等等,还要就是要学习一些常用的用笔方法,只有把这些学到手了,下笔练习才会有所依据,才会从容不迫!
我们以褚遂良的楷书笔法为例,具体谈谈笔法中的学与练的结合。
【褚遂良楷书以及笔法示例】
对于褚遂良楷书的笔法学习,我们首先要做的并不是拿到字帖就开始漫无目的地进行练习,而是先要学其笔法,根据以上所说就是要分析笔画的长度、粗细、位置、角度等等。
我们以褚遂良楷书的“大”字为例,先来学习其笔法,首先我们看第一个笔画横画,是一个中横,也就是不能长,粗度也要进行把握,重点是起笔是方头起笔,形成了一个切角,收笔处也是一个切角,这是笔画的整体形态。
第二个笔画撇画是一个竖撇,其笔法要领是先竖后撇,转折处流畅圆转,捺画与撇画形成对称,并且捺画陡然变粗,不可太长。
这是对每个基本笔画的笔法进行了单独的分析,接下来我们要看的是整体,因为这个字下部有撇捺,所以横画就需要写得很短,才能显示这个字的精神。
以上的这段分析就是我们在学习笔法时的“学”的那一部分,根据所学,接下来就开始付诸实践去练习,按照所学所分析的去练习,练习笔画自然事半功倍,这就是在笔法层面的学和练的结合。
第二,结构中的学练结合
书法中的结构历来为书家所重,当代很多书法家都把结构提到了比笔法更加重要的位置,因为结构写好了说明字就写好了,而如果结构不假,笔法再怎么精致也是无济于事的。
欲学书先定间架,然后纵横跌宕,惟变所适也。
这是明代书法家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的一段话,他所说的“学书先定间架”说的就是结构的重要性。
结构如此重要,自然需要学练结合,而且结构千变万化,不学是不能掌握的,那么结构学的是什么呢?结构学的就是字的结体法则,只有先把结构法则了然于心,下笔才能从容不迫,胸有成竹。
我们可以从历代书法家的结构论著中学习结构法则,例如李淳的《大字八十四法》,欧阳询也有《三十六法》,清代书法家黄自元的《间架结构九十二法》则是学习结构者必须先要学习的一本经典的结构著作。
结构之法如此之多,其实在我看来,要想写好字,只要学习其中最重要的两点即可,那就是布白均匀和中宫收紧。
我们以柳公权的楷书为例,谈谈学习结构中的这两个法则的重要性。
【柳公权楷书以及布白均匀的结构图示】
柳公权作为晚唐的一代书法大家,其书法得其吸取前代书法家的精华,从而形成自己清健刚直的风格,他的楷书与颜真卿并称“颜筋柳骨”,而在结构上柳公权的楷书更好得诠释了布白均匀和中宫收紧的结构规律。
在柳公权楷书中,我们第一个要学习的结构法则就是布白均匀,我们看“唐”字,诸多横画排列,但是并不显得忙乱,而是笔笔有序,笔笔规矩。而且我们还由此可以延伸出横笔等距和竖笔等距的结构规律。
这个布白均匀的结构规律就是我们通过学习得到的,按照这个规律进行书写,练习也会很准确,效率也会大大提高!
【中宫收紧图示】
第二个需要学习的就是结构中的中宫收紧规律,对于这个规律的学习可以使得我们写出来字更加紧凑,更有精神!
带着学习到的这两点,把布白均匀和中宫收紧运用到练习中,效果自然会很明显,对于结构中的学和练还可以运用到其他书体或者字体的练习中,这也反映出了结构中的学练结合,会使书法学习效果大大提升的情况,所以我们要先学后练,才能达到学与练相结合,从这个角度来说,书法很大程度上是学出来的,而不是练出来的,如果不学,就无从练起。
第三,章法中的学练结合
可以说,章法本身就是一门大学问,章法的排列布局就不仅仅是将字字排列组合起来就可以的,那样的话,章法布局一定是死板的,章法布局一定要看起来灵活多变,行气贯通,神采奕奕,才称之为好的章法布局。
一点一画,一字一行,排次顶接而成。古贴字体大小颇有相颈庭者,如老翁携幼孙行,长短参差,而情意真挚,痛痒相关。
这是清代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对于章法布局的一段论述,这是对章法布局的高度要求,按照这个要求去安排章法布局,章法一定会上升到一定的层次。
【书法的章法布局更需要学与练的结合,学的部分甚至超过了练的部分】
对于章法而言,学的东西要比练的东西多得多,特别是对于书法的字外功的学习,书法的书卷气是练不出来的,需要广泛学习经典的古典优秀文化,书法的美不能仅凭练习,需要了解美学原则,书法中的跌宕起伏不是练出来的,而是要在心中与古人做到心灵相通,体会古人的心境,才能达到和古人的神往。
以上所说的几点就是我们在章法中需要学习的部分,然而学到的东西始终是要通过练习体现在纸面上的,因为书法本就是一种表现型的艺术,只有把学到的东西通过一遍遍练习并最终表现出来,才能促进从学到练的转化,书法的学和练才达到了高度的统一,才会出现令人满意的效果,所以书法是学出来的并不是单纯地练出来的。
通过以上论述,我们分别从书法的笔法结构和章法三个要素中举例说明了如何才能做到书法的学练相结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感谢您的关注和鼓励,欢迎大家评论留言!
【2】、来自网友【晉風】的最佳回答:
书法中的学和练是相辅相成的。光学不练,手上来不了;光练不学,入不了渠道,成不了体统。只有把学和练有机结合,才能把书法学好。
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有一个朋友,他是当地有名的知名人士,博学多才,不仅文章写的好,而且对书法特别感兴趣,每每与我谈起,都能从艺术的高度,说个八九不离十,就具体一幅作品,他从笔法、结字、章法以至流露出来的韵致,能说的头头是道,我很佩服。但由于他公事应酬、写作文章消耗了大部分精力,虽然闲时也动一动毛笔,但隔三差五,始终没把《兰亭叙》临出来,至今二十载,当地书画展每每邀请他参展,他都一一推辞掉了。
原因是什么?就是他对书法艺术的眼高手低形成了反差,总认为自己写出来的字不能示人。从这个事例我们可以看出,你学的书法知识及相关艺术鉴赏再多,如果你不能把它通过你的手表达出来,那只能是空谈。
因为书法终究是通过手表现出来的。
但是,你用手写出来的字不一定是书法。
我们当地一个退休老人,是个十足的书法爱好者,每天投入写字起码在六个小时以上。每天下来 40x60cm 的毛边纸 ,能写上三十张。照这么个练劲,肯定字写的不错吧,但是当地每次书展评审却过不了关。为什么?原来,他自始至终不临帖,随自己的兴,愿意怎么写就怎么写。所以写出的字是十足的“我体”。看上很工整,但都是用笔画出来的美术体。可以说,盲目地练字,把他应该能写好的字也毁了。这个事例,能给我们什么启示呢?
练字要有方法。这个方法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从古人留给我们的书写技法和书学理论中学来的。
那么,如何才能把书法的学和练相结合呢?我的经验是:
一是学中练。
不论临习那种碑帖,先了解它的总体特征,再具体到点划的运笔规律,结字的体势趋向。这些了记于心后,然后动笔,做到“笔无虚发,下笔有由”。初临肯定不会到位,但练一遍有一遍地收获,只要心手并用,不需多长时间便能心手合一,直至把帖写到位。
二是练中学。
我们在学习一种书体时,不能只盯着自己,还要借鉴别人是怎么临的,特别是名家的临作。研究研究他们的作品,不仅使你练写中的困惑迎刃而解,还能学到他们的先进方法,你就会如虎添翼,进步更快!
三是练外学。
古人说,功夫在诗外。要想在书法之路上走远一点,限于上述二条是不行的。我们在学习技法和书学理论的同时,还要博览群书,特别是古代的诗词曲赋,它们的艺术特性和鉴赏与书法一脉相承,了解了它们,也就明白了书法的旨要。
其次,我建议大家有精力再读一读儒释道三宗的名篇名著,这对提高人生的大彻大悟有很大的帮助。另外,我们还得向大自然学习,大自然不仅生养了我们,而且用它千变万化的规律,教会了我们人类的生存繁衍之道。所以先贤告诉我们做好两件事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我是晋风。愿与大家在书法艺术、诗词楹联等知识方面同学习,多交流,共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