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问题华夏,中华,华虞,的“华”是指什么?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青陽帝君】的最佳回答:
“华、夏”一词来源相同,二者互相指代。
华夏,中原地区早期先民自称,也称“华”、“夏” 、“诸华”或“诸夏”等
。“华夏”一词最早见于《
尚书
·武成》:“
华夏蛮貊,罔不率俾。
”
古籍中将“华”、“夏”作为中原(中国),称四方为”夷蛮戎狄”
。
如《左传·定公十年》:“
裔不谋夏,夷不乱华。
”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疏曰:“
夏,大也。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一也。
”梅颐《伪孔传》:“
冕服采装曰华,大国曰夏
”。《尚书正义》:“
冕服华章曰华,大国曰夏
”。《说文》:
华,荣也。夏,中国之人也,珿中原之人。《辞海》华夏条为:“中国古称华夏”。
《礼记·王制》:
中国戎夷,五方之民,皆有其性也,不可推移。
东方曰夷
,被发文身,有不火食者矣。
南方曰蛮
,雕题交趾,有不火食者矣。
西方曰戎
,被发衣皮,有不粒食者矣。
北方曰狄
,衣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矣。
中国、夷、蛮、戎、狄,皆有安居、和味、宜服、利用、备器,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欲: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译。
华与夏曾相互通用,两字同义反复,华即是夏。“中华”又称“中夏”
。如《
左传
》定公十年载
孔子
语云:
“裔不谋夏,夷不乱华。”这里的“华”亦即“夏”
。孔子视“夏”与“华”为同义词。大约从编著《
尚书
》起,我国古籍上
开始将“华”与“夏”连用
,
合称“华夏(中国)”
。
华夏来历:
“华夏”之夏,
来自于夏朝(或夏后氏)
,
夏后氏起于嵩山周边,也就是最早的“中国”所在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夏后,《帝王世纪》禹受封为夏伯,在豫州外方之南,今河南阳翟是也
;
《周书·度邑篇》武王问太公,吾将因有夏之居,即河南是也(孟子注:禹号夏后氏后君也,禹受禅于君,故夏称后)
。
至于华,则与华国有关
,
古有华国就在嵩山东南,其都曰华阳(今天还有华阳故城遗留),与夏后氏同在一地
。
《路史·国名记》:
华,子国,郑十邑有华。
《国语·郑语》载:“
若克二邑,乌阝、弊、补、舟、依、<黑柔>、历、华,君之土也
。
若前华后河,右洛左济,主芣、騩而食溱、洧,修典刑以守之,是可以少固。
”
此处华,即指华国(华邑)
。
《水经注》:
黄水出太山南黄泉,东南流迳华城西
,史伯谓郑桓公曰:
华君之土也。韦昭曰:华,国名矣。
《史记》:秦昭王三十三年,白起攻魏,拔
华阳
,走芒卯,斩首十五万。司马彪曰:
华阳,亭名,在密县。
嵇叔夜常采药于山泽,学琴于古人,即此亭也
。
黄水东南流,又与一水合。水出华城南冈,一源两分,泉流派别,东为七虎涧水,西流即是水也
。其水西南流注于黄水。
唐兰《西周青铜器铭文分代史微》:“
华、地名……。在河南省密县,西为嵩山,是夏族旧居,所以华即夏,中华民族起于此。
”
钱穆《国史大纲》:
而夏人则起于今河南省中部,正是所谓中原华夏之地。
鲧与禹则又别为一族,其居地殆起于河南嵩山山脉中。曰“有崇伯鲧”崇即嵩也。山海经“南望禅渚,禹父之所化”,禅渚在河南陆浑。禹都阳城,【世本。】阳城在嵩山下。【又有言禹都阳翟者。阳城河南登封;阳翟,今禹县,出入数百里间。游牧之民习于移徒,古人都邑,同时有两三处不足异。】
华夏连称者,嵩山山脉亦得华名
。
国语“前华后河,左洛右济”,华在洛东,即今嵩山。又史记魏有华阳,司马彪曰:“华阳,亭名,在密县。”周礼职方豫州“其山镇华”。皆其证
。
华国
都城
华阳
所在,
南边有华水,山南水北谓之阳,故曰华阳
。
《水经注》:引《春秋释地》云:中牟县西有清阳亭是也。清水又屈而北流至清口泽,七虎涧水注之,
水出华城南冈,一源两派,津川趣别,西入黄雀沟,东为七虎溪,亦谓之为华水也
。
又东北流,紫光沟水注之,水出华阳城东北而东流,俗名曰紫光涧,又东北注华水
。华水又东迳
棐城
北,
即北林亭也。
《春秋》:文公与郑伯宴于棐林,子家赋《鸿雁》者也。《春秋·宣公元年》,诸侯会于棐林以伐郑,楚救郑,遇于北林。服虔曰:
北林,郑南地也。京相璠曰:今荥阳苑陵县有故林乡,在新郑北,故曰北林也
。
另《礼记》、《国语》皆云:
炎帝,少典之子
。而《家语》与《史记》云:
黄帝,有熊国君,少典之子
。《国语》又云:
黄帝,炎帝之弟,则二君同是少典之子
。《史记·五帝本纪》”正义”引《帝王世纪》言:”
神农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有蟜氏女登为少典妃,游华阳,有神龙首,感生炎帝。
“
少典为有熊国君,而河南新郑古为有熊国(亦是黄帝之所在),炎帝既为少典之子,新郑西北部的”华阳”为第八代炎帝榆罔的出生地,或许更为合情合理
。
【2】、来自网友【语其籽辛】的最佳回答:
华夏是特古老的词汇,早期的华夏并不是今天的中国疆域,华指的是华山山系,这个疆域非常巨大,包括《山海经》的南次三经,西山经,西次二经,以及北山经等地,主要指的是夏朝的山地疆域。夏指的是平原,包括冀州之野,寿华之野,大乐之野,沃野,都广之野,欧丝之野等地,所以所谓的华夏指的就是夏朝和夏朝之前的山地和平原,也就是特指当时的疆域。周朝东迁之后,当时的君王重新沿用了华夏的称呼,重新对中国的山川河流进行命名,所以我们才会看到昆仑山为什么会在西藏,新疆,华山为什么会成为陕西的独峰,太行山会在山西,黑水会在甘肃的原因。因为中国人有个传统,就是迁移到一个地方之后,重新用故土的名字,在新的土地上命名。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会在韩国的土地,能看到很多湖北地区地名的原因,根本原因就是民族大迁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