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问题后蜀国破后,皇帝孟昶宠妃“花蕊夫人”被赵匡胤霸占后,结局如何?一共有 1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古装美女荟】的最佳回答:
964 年,赵匡胤俘虏了后蜀皇帝孟昶和他的宠妃“花蕊夫人”。朝堂之上赵匡胤盯着肤白貌美的花蕊夫人心猿意马,若有所思。几天后孟昶突然暴病而亡,赵匡胤就把花蕊夫人留在宫中,逼令侍宴…
硝烟迭起的年代,迷醉的烟尘,侵扰了世间的安稳。让我们把时光回转至五代十国的后蜀时期。当时成都有一徐姓之家,徐家有一女原本生得是娇花照水、玉洁冰清,怎奈竟坠人风烟之地,成了名极一时的歌妓。
由于天生一副曼妙嗓音,加之吟歌唱词中又添了一份醉人的才情,所见者,无不被摄了魂骨而去。
当时的后蜀主为孟昶。孟昶本是懂得享乐之人,听闻世间竟有此绝世佳人,定要人寻了而来。
初见徐氏,孟昶心中为之一振:“世间竟真有如此女子!”
那一刻,孟昶便有了纳徐氏为妃的想法。只是孟昶虽贵为一国之主,却并不喜欢强行,他要的是两情相悦的美好,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幸福和乐。
历代史册对孟昶的评价褒贬不一,其贬者,不外乎荒淫误国、贪图享乐等。
事实上,在孟昶即位之初,尚能励精图治,勤于政事,只是在蜀国一切步人正轨、发展有序之后,便放松了管理的力度,开始放眼于自己的人生。
一个专注自己人生的人本没有错,错就错在他生在了帝王之家,继承了一国之主的位置,倘若他只是一个富贵家庭的子嗣,他将毕生精力都放置在自己的人生之上,确是无可厚非的。奈何,他是帝王之身,奈何,他有一颗凡人之心。
徐氏虽一直生活在烟花柳巷之中,却是一个情感极为细腻的女子,一直以来,她向往一种精致的生活,不求多么奢华,只愿与心爱之人携手看花开叶落,月明星疏。奈何来往行人虽不乏名士大夫,以及才华横溢的性情中人,却无一人可以让徐氏甘心为其终老相伴。
冥冥中的缘分皆是苍天注定,徐氏初见孟昶,只认为王权无道,终此一生再不可能寻求真情挚爱,只能为人鱼肉而已。
但孟昶并没有强迫徐氏做他的妃嫔,他等她甘心,盼她甘愿。相处多时,徐氏逐渐被孟昶的情谊感动,也深深被他的才华和热爱生活的情调所吸引,甘愿为他长留宫中,与君相伴。
徐氏被孟昶封为慧妃,因其貌如出水芙蓉,明艳动人,宛若花蕊一般娇艳欲滴,被赞为
“花蕊夫人”。
终于寻得挚爱的两个人,只恨没能早些认识,竟徒徒浪费了那许多年华,日后光阴再不可虚度,两个人珍惜每一刻在一起的时光。这情景如果是出现在寻常人家,定被看作是世间最美好的生活、人间最动人的真情挚爱。可叹,他们生在帝王之家,因为专注自己的享乐生活,孟昶开始荒废朝政,花蕊夫人也被视为祸国的“红颜祸水”。
其实,花蕊夫人不过是一介女流,想要寻求自己的幸福人生,何罪之有?她不曾干政窃国,也不曾残害平民百姓,何以落得祸国之罪呢?孟昶本是如此之人,没有花蕊夫人,也会有她人在侧,而如若不是孟昶,花蕊夫人会与别的夫君恩爱一生。
再多言语为花蕊夫人申辩又能如何?自从花蕊夫人人宫以后,孟昶便整日与其一起享受世间的美好。深宫之内,夜夜笙歌,粉面佳人,相拥在侧,歌舞升平,好不快活。
世人皆知成都小吃名遍天下,身为蜀女的花蕊夫人也有着一手好厨艺。当孟昶厌倦了终日无差的菜肴之后,花蕊夫人见他食之无味,便别出心裁,用酒腌制煮熟的羊头,切成薄片,孟昶非常喜欢食用。孟昶还喜欢吃红薯,但是终日只是那几样食法,再喜欢也有吃腻的一天,花蕊夫人便将红薯切成薄片,再加入调料烘烤,制成薯片。
虽不过是几样小吃而已,但足以见得花蕊夫人的细腻又玲珑的那颗心,如此女子,怎能让男子不爱呢?
更让孟昶爱不释手的,还有花蕊夫人那可以与自己对诗和词的才情。花蕊夫人闻名于世间,并非单凭其美貌,古往今来,貌美之人比比皆是,并非独其一人,而才情满腹、可与风流才俊相匹敌之人却寥寥无几,花蕊夫人恰恰是其中之一。
花蕊夫人所写宫词开启了“宫中人写宫中事”的篇章,也为后世研究当时宫墙内的场景、生活方式等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她所撰写的宫词言语清丽、慵懒细腻,文风倾注了她的才情,文笔也颠覆了“外臣写内事”的俗规。
在此之前,宫词都是由外臣来写,然后由宫廷乐师谱曲,再由宫女吟唱,外臣所写之词,多以猜测和传闻为主,毕竟在当时的社会宫墙高巍,内宫之事岂是一介外臣可知的!而以花蕊夫人的才情,撰写宫词又有何难?况宫中生活乏闷,填诗作词也可得以消遣冗冗时光。
透过时光的轻纱,那时的花蕊夫人应当是一袭浅紫华裳,手握一杆玲珑玉笔,在素洁的宣纸上,从容落笔,淡淡书写,将宫中浮华乐事、凡尘琐事皆一笔一笔勾画于世人眼前。有她初学乘骑时的娇羞,也有她一身男装与孟昶一起骑着骏马出巡的情景,就连吃食住行都赋予诗词语句,自然也少不了宫墙之事、专宠之幸。
除此之外,花蕊夫人的笔下,也不乏宫墙之内的深宫之怨:“窗窗户户院相当,总有珠帘玳瑁床。虽道君王不来宿,帐中长是炷牙香。”
古时女子,一旦踏人宫墙之门,便从此隔绝世事,终此一世都将在宫中生老,任她容貌倾城,才华横溢,都不过是帝王豢养的金丝雀,她们唯一的任务和幸事,便是争夺那手握皇权之人的一次抬眸注视。
古人善写诗词,今人好写日记,而事实上二者除文体不同外,很大程度上,还是有相通之处的,正如花蕊夫人的宫词,于今人而言,与日记无异。也正是她大量的记载,才得以让后人再见一千年前成都的风景,也可让世人为如今成都人民的生活方式寻到了根。
那时候的孟昶和花蕊夫人两个人时常在一起游宴寻诗,孟昶作词,花蕊夫人弹唱助兴,两个人时常在一起探讨填词的精确技法。炎暑夜间,孟昶难以将息,便夜夜与花蕊夫人在宫殿宴饮逍遥。
那宫殿修的是碧玉辉煌,珊瑚做窗,碧玉为户,琉璃做成墙壁,内外通透,好不气派。一日孟昶喝醉,与花蕊夫人漫步,行至水晶殿前,只见灯火通明,琉璃玉石倒映出辉煌的色泽,那一瞬间,孟昶只觉得花蕊夫人好美,宛若仙子一般,娇艳动人,于是随口便吟出一首诗来:“冰肌玉骨清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绣帘一点月窥人,欹枕钗横云鬓乱。起来琼户启无声,时见疏星渡河汉。屈指西风几时来,只恐流年暗中换。’
多年以后,苏轼闻得此诗,被那如遇仙子的感觉所吸引,时隔四十年之久,回忆起这首词虽已不能忆起全篇,却从中忆出其中的那种味道,便运用自己的文思才力,加以补充,成为一首新词,从中透露出花蕊夫人的玲珑仙骨。
就是这样一副玲珑仙骨,让孟昶爱不释手。孟昶对花蕊夫人珍爱至极,凡是爱妃所爱,皆是他毕生所求。
花蕊夫人生平最爱牡丹、红色的栀子花还有芙蓉花,为了能让心爱之人终日生活在牡丹花的海洋中,孟昶要求全城官员百姓都种植牡丹,还派人到各地去寻找优良的牡丹品种在宫中种植,并为花蕊夫人修建了牡丹苑。
除此之外,孟昶还命人在城墙之上种满芙蓉。据《尧山堂外纪》一书记载:“蜀主昶令罗城上皆种芙蓉,覆以帷幕。每至秋时盛开,四十里皆铺锦绣,高下相照。昶谓左右日:‘自古以蜀为锦城,今日观之,真锦城也。’”如铺锦绣的城墙,也让成都成为“蓉城”。那个时候他们定是常常携手看满城花海,夕阳中相依相伴。
生逢乱世,终是难以得到一世的安稳。正当孟昶和花蕊夫人安享生活之美好的时候,赵匡胤已然黄袍加身,取代后周而君临天下,改国号宋,志在灭掉诸国,而一统天下。
花蕊夫人听闻,便劝谏孟昶励精图治,精心治国,以保父业。但孟昶以为蜀地地势险峻,乃易守难攻之地,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说法,认为赵匡胤的威胁不足为虑。
事实难料,赵匡胤的军队还是攻打过来了,也许是花蕊夫人曾经的那句“屈指西风几时来,只恐流年暗中换”便已预言了如今的祸事。
赵匡胤是一位颇有领军之才的君主,他首先命节度使王全斌率领着六万军队进攻蜀国,另一方面,又大张旗鼓地在汴梁为蜀国国君孟昶建造住宅,满满一副此战必胜的气势。
赵匡胤还下令,军队所到之处,禁止扰民夺财,伤及无辜,让全天下都看到了赵匡胤的仁慈爱民之心,而彼时的蜀主孟昶却一心只重个人享乐,将天下抛置于脑后。
宋军一路行来,带来的是大宋军民的浩荡气势,是赵匡胤仁慈爱民的胸怀,究竟何种君主和军队能带来安居乐业的生活,百姓心中自有衡量。
待王全斌攻至蜀地之时,汴梁正值寒冬腊月,赵匡胤着锦帽貂裘与众人议事,忽然想到西征将士无以御寒,甚是不忍,于是解下锦帽貂裘派飞骑火速送与王全斌,并表达自己不能亲自犒赏所有将士而心中遗憾的情感。
无论是真心也好,收买人心也罢,如此一个举动,不费分毫之力,却让六万将士甘愿为其君主赴汤蹈火、在所不惜,个个奋勇杀敌,以一敌十。
有时候行军作战,最重要的不是士兵多寡,亦不是战略战策,而是将士的勇猛和气势,孟昶养兵却不练兵,最后竟落得十四万守城蜀军被六万宋军吓得魂飞魄散,不战而溃,从迎敌作战到缴械投降不过六十六天矣。
孟昶见此情状,知道自己已无领军之力,十四万蜀军无一人供他调遣,只得对花蕊夫人哀叹:“我父子以丰衣足食养士四十年,一旦遇敌,竟不能东向发一矢!”
蜀军投降之后,花蕊夫人与孟昶一起被押解汴梁,一路上,杜鹃声声啼泪,直叫人心碎。
到达汴梁之后,赵匡胤并没有赐死孟昶,而是给他封侯封爵,这是对待别的亡国之君从没有过的,也许谁都能猜得出,赵匡胤之所以如此,不为其他,正是为了孟昶的宠妃一花蕊夫人。
赵匡胤虽没有目睹过其真容,但花蕊夫人的容貌和才情可谓是口口相传,尽人皆知,如此天下绝美之人,任谁不想一睹其芳容?赵匡胤也不例外,但身为国君,他不能直接召见花蕊夫人,无奈之下,他只能出此计谋,一来可以达成心愿,二来又可让天下人看到他对战败国的恩惠,让世人皆能感受他福泽万民的做法。
在孟昶携家眷进宫谢恩之时,赵匡胤终于见到了传说中的女神,可谓千娇百媚,倾国倾城,抬眼垂眉间,秋波流转,好不让人心醉。
不知是不是无法承受国破之痛,到达汴梁七天后,孟昶暴疾而终。
有人认为孟昶之死与赵匡胤有关,是他为了得到花蕊夫人才对孟昶狠下杀手,然而并无史册记载,也无踪迹可寻,至于真相,也只有那年的明月可知了吧!
孟昶死后,花蕊夫人全身缟素,不再施脂涂粉,最爱之人已故,盛装与谁瞧?但美人终究是美人,即使不戴任何装束,依然难以黯淡了她明丽的光华,甚至不施脂粉更能增显她的明眸皓齿,玉骨珊珊。
本就对她垂涎已久的赵匡胤,见如今孟昶已死,便想将花蕊夫人据为己有。
寻得一次机会,便将花蕊夫人宣入官中侍宴。如今蜀国已亡,夫君已故,身为阶下囚,又无依无助,尽管知道赵匡胤的心思,花蕊夫人也别无他法,只得顺从君意。
赵匡胤听闻花蕊夫人能作诗赋词,才华横溢,曾作过宫词百首,席间便让花蕊夫人吟诗作词。
赵匡胤以为可以听到那冰肌玉骨的女子口中缓缓道出那些莺簧百啭的语句,然而她却声声凌厉,吟道:
初离蜀道心将碎,离恨绵绵,春日如年,马上时时闻杜鹃。三千宫女皆花貌,共头婵娟,髻学朝天,今日谁知是谶言。
赵匡胤并非不懂诗词歌赋,自然能听出其中的悲苦辛酸,他能读懂她的恨意,他能看到她对曾经的爱惜以及她对孟昶的深浓情谊。他害她国破人亡,害她离恨绵绵,如今爱人已去,离恨何止绵绵?他是堂堂大宋国君,却在一女子面前无言以对。
半晌,赵匡胤对花蕊夫人说:“你且再作一首。”
花蕊夫人朱唇微启,声音却比上一首更加凌厉:
君王城上树降旗,妾在深宫哪得知;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
赵匡胤本以为,如此一个娇美女子,不过花瓶一般,又或与金丝雀无异,哪怕能作得几首诗词,也不过是华丽言语的宫廷辞藻,竟不曾想娇人也有如此豪情一面,也能有着山河破碎之痛。
赵匡胤本是一代英雄,恨极了孟昶的奢侈享乐,以为花蕊夫人不外乎与孟昶一样是一位贪图享乐的女子,或者是世人所说的“红颜祸水”。如今一见,竟有如此巾帼气息。自古英雄惜英雄,本就垂慕与花蕊夫人的美貌,如今更是被她的才情和豪气所倾倒。
那一夜,他们对词谈心,几杯酒后,赵匡胤便携了花蕊夫人之手,同人寝宫。也许是怕自己死后无人再为夫君超度亡魂,也许确如世人所言,贪生怕死,总之那一夜之后花蕊夫人便成了赵匡胤的贵妃。
曾有传说,花蕊夫人在做了赵匡胤的妃嫔之后,因为思念亡夫,便绘了一幅孟昶的画像挂于寝宫之内,每日祭拜,夜深人静之时,也会对着画中的那曾经的至爱之人诉说相思之情和生活的艰辛。
然而,一日却被赵匡胤发现,花蕊夫人不能说出实情,便佯称是“送子张仙”,蜀人皆知。后来赵匡胤还是知道了实情,一怒之下杀了花蕊夫人,她的鲜血,染红了满院的芙蓉花。花蕊夫人的故事被世代传颂,后世称赞她对爱情的忠贞不渝,称她为“芙蓉花神”。
对于花蕊夫人的死,还有其他说法,有的说是赵匡胤后来又得一貌美女子,花蕊夫人失宠后抑郁而终,香消玉殒。
不知此中说法来自何许人也,但从种种迹象皆能看出花蕊夫人此生挚爱唯孟昶一人,孟昶之死,都没让她抑郁而终,不过失去赵匡胤的专宠,何以如此伤心欲绝?可见此种说法是不准确的。
还有一种说法是花蕊夫人死于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之手。
因孟昶亡国,花蕊夫人便有了“红颜祸水”之说,赵光义怕她迷惑兄长,便将其杀害。且不说花蕊夫人是否真的是“红颜祸水”,就赵光义本人来说又哪里是什么高风亮节的正人君子,他垂涎于兄长的皇位已久,又怎么会主动为其清扫门户?怕只怕是花蕊夫人的存在,有碍于其接掌帝位,才为自己清扫道路吧!
不过,往事虽已成历史,但奈何没有史书明确记载,究竟是何种因由,又有谁人知晓?唯一可知的就是如此一位绝代艳妃,再怎么强忍世间坎坷,苟且偷生,最终还是死于非命。
总之,花蕊夫人像所有红颜薄命的女人一样,下场凄惨。从她留下的那些或华丽或哀婉的诗词中,我们看到了一个美貌才女那起伏跌宕不能掌控的命运。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关注遥山书雁,带您领略文化的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