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问题康熙死后如果是八爷继位会怎么样?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纪元的尾声】的最佳回答:
康熙不选八阿哥胤禩,最根本的一个原因就是,当康熙还在世的时候,胤禩就已经在用朝廷官员的力量“逼迫”康熙做出选择了,所以第一次废了太子的康熙很无奈,只能重新立太子胤礽,以此抵挡八阿哥的攻势。
作为庶妃生下的儿子,胤禩能在康熙诸子中脱颖而出,确实非常看能力,毫不夸张地说,胤禩这种人,放在历朝历代,都有成为储君的资格。
可惜的是,康熙最初也是爱嫡不爱贤的皇帝,康熙一生最钟爱的女人,乃是他的第一任皇后赫舍里氏,在他十岁刚出头不久,就已经和这个女子建立婚姻关系并一起生活了,赫舍里氏的存在,对幼年缺少父爱母爱的康熙的情感,有了很大的补充。
因为赫舍里氏本来也是索尼的孙女,站在大清
“先身份,后地位”
的标准上来看,赫舍里氏也是尊贵到足以被康熙宠爱的,再加上二人的爱情,这注定了赫舍里氏所生下的儿子,一定会成为储君。
赫舍里氏第一个儿子,也就是康熙的嫡长子承祜,他出生于康熙八年,当时的康熙其实用年少来形容是不为过的,面对只比自己小十几岁的儿子,康熙喜欢得很,但可惜的是,那个时候的康熙根本没有能力掌控全面朝政,所以嫡长子的立储事宜,他尚且做不到。
同样也很可惜,承祜的命运是悲哀的,年仅四岁的他,还没等父亲亲自拿到真正的皇权(当时孝庄分割了康熙很大一部分权力)就早夭了,他的早夭,给他年轻的父母造成巨大悲痛,康熙以泪洗面,赫舍里氏病倒。
所以当康熙和赫舍里氏有了第二个孩子的时候,康熙把对承祜未尽的爱,全部灌输给了嫡次子,康熙十三年,胤礽出生,康熙十四年,胤礽就被立为皇太子,康熙唯恐意外把儿子带走,敏感非常。
而这,也是康熙前期的“立储”核心思想,是八阿哥等人再怎么优秀努力都跨越不了的屏障。
但世事无常,人总会变,世间最可怕的,当属是岁月的力量,岁月催皇太子胤礽长大,催胤禩内敛沉稳,催康熙多疑老道,在康熙五十多岁的时候,他跟儿子们之间的关系,渐渐有了“裂痕”,裂痕的根本原因就是他当皇帝太久了。
在学习教育上,胤礽作为嫡子,还是太子,“享受”的学习套餐自然要比胤禩、胤禛(雍正)、胤禔等兄弟丰富得多,所以胤礽就是从小到大,按照培养皇帝的方式去教育的。
从小学的都是皇帝的事情,但是父亲又太长寿了,那怎么办?
自然就是重复汉武帝和刘据当年的命运。
康熙四十七年,在巡幸塞外的过程中,因为大阿哥胤禔、八阿哥胤禩等皇子的“举报”,胤礽被康熙第一次决定“废太子”,这件事,可以说是当时震惊朝堂的一件大事。
这便是“九子夺嫡”的开端。
在九子夺嫡之前,胤禩和胤禔已经看出了康熙因为在位时间太长,跟储君胤礽之间的矛盾,胤礽在康熙十四年被册立为太子,在康熙三十五年奉命监国,可康熙和胤礽父子二人都没想到的是,一直到了康熙四十七年,康熙仍旧是皇帝,胤礽仍旧是太子。
所以矛盾便爆发了,而胤禩和胤禔等庶子,想要以庶子之身“夺嫡”,唯一的机会就是这一次对太子出手,即便他们可能都知道,这是康熙故意放出来的“机会”,可不入此局,就一丝希望都不存在。
而胤禩因为前后的“准备”做得充分,成为了胤礽被废之后,呼声最高的“候选继承人”。
胤禩的生母良妃出身很低,只是一个管领之女,而后来能被册封为良妃,靠的就是胤禩从小就聪慧敏捷,所以良妃也是大清朝为数不多的“母以子为贵”的后宫。
从小就在深宫中长大的胤禩感觉到了“嫡庶”在先天上有不可逾越的界限,所以他一开始走的路线,只是做一个“贤王”。
胤禩的交际很广,自己才华非凡,却不会傲慢待人,他从小的“功课”就不比胤礽差,不管是在尚书房读书写字,还是跟着父亲在木兰围场骑射打猎,胤禩都展现了良好的资质和成绩,他与胤礽相比,相差的只是身份。
但是胤禩的优秀给他带来的帮助是很大的,对于大臣们而言,胤禩是个很好相处、可以信任的皇子,对于兄弟们而言,胤禩是一个关爱兄弟的人,颇有仁兄贤弟风范,而对于江南文士而言,胤禩是为数不多可以交谈文学、书法的满族贵族。
因此他的圈子对他的看重,远比胤礽靠“嫡子”、“太子”等尊贵身份从而得到的看重,含量更高。
在胤禩自己的眼中,交际广泛这是有着绝对的好处的,甚至在胤礽被废之后,胤禩想靠着这个优势把自己推动到那个位置上,可胤禩不知道的却是,他的这个“优势”,乃是康熙忌惮中的忌惮。
早在康熙十四七年胤礽被废以前,在康熙四十一年,胤礽一位很重要的支持者就因为参与了胤礽“僭越”的事情从而被处死,这位支持者,正是索尼的儿子,康熙最爱的女人赫舍里氏的叔父索额图,从辈分来讲,他是胤礽的“小姥爷”(外公的弟弟)。
索额图之死,本质上就是对胤礽权力越界的一次警示,而索额图的作用很大,地位很高,于情于理,都不应该被处死,但康熙还是狠下心来这样做了,可见康熙此时对冒犯他权力的人,根本不会有一丝仁慈。
这也说明了想要借助“朝堂势力”来一点点分割康熙的权力这种行为,又或者是裹挟康熙做什么事情,是根本不可能的,在这一点上,不得不说康熙对自己的皇权的保护,是非常到位的。
胤礽被废,本来或多或少有点这方面的原因,而胤禩倒好,急忙“炫耀”自己的政治资本,在胤礽被废后,朝中大臣、康熙几个儿子“作保”上荐,推举胤禩为储君:
太子允礽既废,允禩谋代立。诸皇子允禟、允䄉、允褞,诸大臣阿灵阿、鄂伦岱、揆叙、王鸿绪等,皆附允禩。
三个皇子,五个为主的大臣推荐,这股力量不可小觑,而也是胤禩这一招,把康熙吓住了,因为不发掘不知道,一发掘,康熙才发现这个皇八子也很危险,因为他的支持者太多了,这背后需要多少“利益关系”和政治代价才能做到。
于是康熙怎么做?
他只能对外声称胤礽的“疯病”(当时废掉胤礽的主要理由就是胤礽疯了)已经好了,还对众大臣说,太子还是由胤礽来当比较好,因为胤礽有经验,康熙用了此方法,才把众人推荐胤禩的苗头给压了下去。
胤禩不知道的是,在康熙的心里,他是“头号”危险的儿子,那么既然是危险,康熙就得先想办法把胤禩“踢出”夺嫡的大赛,因为胤禩的能力太强,太犯规了,连裁判康熙都无法全面控制。
正巧,在康熙五十三年,“毙鹰事件”爆发,胤禩好心地送一只草原民族最爱的“海东青”(一种贵族猛禽)给康熙,可康熙收到海东青的时候,两只鸟已经死掉了,康熙大怒,认为胤禩这是在诅咒他,借由也把对胤禩的不满“全盘托出”,其中就包括为什么他要第二次立胤礽为太子,原因就是为了防御胤禩:
“系辛者库贱妇所生,自幼心高阴险。……朕前患病,诸大臣保奏八阿哥,朕甚无奈,将不可册立之胤礽放出,数载之内,极其郁闷。胤禩仍望遂其初念,与乱臣贼子结成党羽,密行险奸,谓朕年已老迈,岁月无多,及至不讳,伊曾为人所保,谁敢争执?遂自谓可保无虞矣。”
毙鹰事件发生时,康熙说出的话十分“狠毒”,首先他辱骂了胤禩的生母良妃,说她乃是“贱妇”,其次又对胤禩这么多年的人格、形象进行了定义,乃是“自幼心高阴险”,但这些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在九子夺嫡的时候,胤禩组成的“党羽”八爷党,当康熙深感不安。
一大堆理由下去,胤禩自此成为“不忠不孝”之人,失去了夺储的资格。
因此在康熙朝,胤禩早就已经失去了角逐皇位的机会。
但从皇权的角度来讲,康熙把胤禩踢出局,最根本的原因是对自己权力的保护,这并非意味着康熙就考虑到让胤禩当皇帝的弊端,实际上除了“八爷党”势力太大对皇权产生了致命影响以外,八爷党的本身,就是一种隐患很大的现象。
康熙在位六十一年,康熙在其后期,不可避免地因为自己的私欲还有庞大的人际关系网络造成朝政浑浊、贪腐现象、卖官鬻爵现象层出不穷,而民间相对应的,就是百姓民不聊生的状态,加上准噶尔的不断侵扰,大清的问题很严重。
康熙有心改变现状,可客观情况却不允许,比如康熙的“好兄弟”曹寅(康熙乳母的儿子),时任江宁织造这个肥差,而他在江宁织造的岗位上贪腐数百万两白银,导致当政的巡抚上书弹劾,康熙接到了弹劾,却是替曹家压下了此事。
可想而知,堂堂一个皇帝都在纵容贪腐,那么还有什么政治清朗可言,而康熙又为什么要包庇曹家呢?
正是因为康熙数次下江南都是住在曹家,曹家实际上大部分的贪腐,都拿来供养康熙了,所以这个贪腐案的最大受益者,就是康熙,康熙又怎么可能过河拆桥整治曹家,而曹家只是一个缩影,康熙这样的“人情关系”可是不少。
同理的,八阿哥胤禩也一样需要用这种“人情”关系去维护他的八爷党,要知道,聪明人和聪明人之间的关系都是靠利益维持的,可以说八阿哥在表面上可以获得大多数人的好感,但要真的让他们为八阿哥“撑腰”,本质还是需要利益。
按照这个逻辑,假如胤禩即位当皇帝,那么他就得不断地“偿还”人情债,那些支持他的大臣们、兄弟们,如此一来,康熙时代的“贪腐问题”,压根就不会解决,胤禩本质上不止继承了江山,也还继承了这个“贪腐集团”。
所以康熙朝之后,真正需要的,乃是一个“治贪腐”、“开新政”的皇帝,这个人选,不能够和朝臣有太多人情往来,甚至连皇位的获得,都不能靠“人情”,于是选来选去,康熙选中了皇四子胤禛,之所以是他,就是因为胤禛做起事来,比较“无情”。
康熙传位胤禛,让胤禛在最大程度上没有被“人情”牵制,胤禛当皇帝,不是谁举荐的,就是康熙传下去的,所以胤禛不欠谁的,但即便如此,胤禛的舅舅隆科多因为当时牵制了诸位皇子,大舅哥年羹尧就因为牵制了在西北的大将军王胤禵,后来都大搞贪腐。
不过胤禛,或者说雍正也确实没有辜负康熙的期待,对于年羹尧和隆科多,后来他一个都没有讲情面,全部处置,假如是“人缘好”的胤禩来处理,十有八九又是庇护和不了了之,所以雍正最大的优势,就是“无情”。
雍正抓住了当时朝政的痛点,一件件事去铺陈,而雍正一开始也不是稳坐钓鱼台的,在即位之初,“八爷党”还是势力很大,这导致雍正一开始都不敢动胤禩,还一度被八爷党逼得他自己说出了“让贤”的话
(雍正二年,雍正无奈告诉群臣,如果他们觉得胤禩更好,那么自己就让位给胤禩)
。
这些人都敢帮助胤禩去抵抗雍正,要说这背后没有“利益关系”,那就是太不可能了。
所幸雍正清醒地培养自己的班底,取代了这些中流砥柱,而雍正的顶级心腹,一个个也是“无情”执政,比如田文镜,在河南大肆反贪,推动“摊丁入亩”、“火耗归公”,得罪的人不是一个两个,一个月都能收到数次弹劾。
再比如李卫,管理盐政,治理匪患,被暗中谋害的事情更是屡见不鲜。
也正是雍正朝有如田文镜、李卫这样的人,康熙朝的弊端才一步步纠正过来,所以雍正在士大夫之中的名声并不好,可不得不承认,康乾盛世的缔造,含金量最高的就是雍正,最简单的一点,雍正自己就很省,生活很抠门,康熙和乾隆却是与之相反。
所以说胤禩,只会是一个翻版的康熙,又或者是一个加强版的康熙,他如果当皇帝,要还的人情债太多,若是不还,那说不定会引起反弹,所以一定要还,但是如果还了,那么大清说不定就提早进入衰退,最终被准噶尔拿下。
结语:
九子夺嫡在权谋的角度来看,康熙立谁为皇帝,似乎本身是“权斗”的较量和结果,但作为皇帝,本身不应该只考虑权谋,国家的大事,为君的根本也要思索,所以去除一切阴谋和暗算,雍正确实是更适合当皇帝。
胤禩只能说是一个“贵族”的良好代表,但当时的贵族却不是什么好贵族,他们的行为已经把大清拉入了泥潭,胤禩这个代表,决定了他不能超越他圈子的局限,去改变这一切恶根。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2】、来自网友【天涯云水间】的最佳回答:
若八爷而非四爷继位,清朝在 1720 年就灭亡了
康熙死后,雍正继位,尽管后世对此有许许多多的猜测,但不可否认的是,正是雍正的宵旰忧劳,孜孜不倦地处理政事,才换来为人称道的“康乾盛世”。有人说,八爷胤禩素有贤名,若登基为帝,未必比雍正差。这是真的吗?
我们先来说康熙朝的弊端。
第一,吏治腐败
康熙身上,人性丰满,他虽然在对外战争中表现得异常果敢,甚至偏激,但他对大臣却总是宽容,即便有人告诉他下面的官员多有贪赃之事,他也是从贪官的角度换位思考,称“官员们俸禄微薄,让他们适当贪点没关系,这也算是朝廷对于底层努力工作的基层官员的补偿吧”。
康熙四十九年(1710 年),御史参劾户部堂官希福纳等侵贪户部内仓银六十四万余两,牵连的官吏多达 112 人。康熙说“朕反复思之,终夜不寐,若将伊等审问,获罪之人甚多矣” 。最后只把希福纳革职,其余官吏则勒令限期赔款,便算了事。
由此可见,他对吏治轻纵到了何等地步。这哪里还是宽容,分明就是“宽纵”,其直接导致地方上无官不贪,贪官们如同一条条蛀虫一般,侵害了大清的肌肉,甚至钻入大清的骨头,接下来就要喝大清的血了。
第二,土地兼并。
康熙初年,以鳌拜为首的满清贵族发动了“圈地运动”,尽管鳌拜伏法后,康熙下令禁止圈地,还放宽垦荒地的免税年限,但实际上土地兼并从未中断。绝大部分的土地都渐渐掌握到了大地主的手中,老百姓的日子越来越难,到了康熙后期,国内土地兼并严重,“一邑之中,有田者十一,无田者十九”,不少人丁聚而复逃。
土地兼并问题的产生是封建王朝的必然产物,作为地主阶级代表的皇帝是不可能从根本上去解决,反过来革自己的命。康熙时,天下承平日久,平头百姓只要不打仗就是太平,吃得多少,好与不好反而很少放在心上。而对于最应当关注土地这一经济载体的皇帝来说,只要天下没有人造反,土地兼并的弊端便不能显现。
第三,国库空虚。
康熙在位六十一年,从亲政到统一台湾,消灭三藩、葛尔丹、郑经和沙俄的威胁,这些丰功伟绩都需要银子;而六次南巡、治理黄河所费更是靡巨。加上其执政中期以后,官员们朝国库伸手“借钱”,却一直有借无还,导致国库中最少的时候只有 800 万两银子。800 万两看似不少,可别忘了,当时大清已经拥有超过 2 亿百姓。这点钱连赈灾都不够,一旦有什么天灾人祸,政权立时就要崩溃。
第四,党争严重。
党争是康熙对官员们宽纵的结果。康熙晚年倦勤,同时因为两废太子,因此对于接班人问题十分重视,将其视作“国本”。而康熙对官员们的表现十分不满,于是便给儿子们分派了各种差事,既是对皇子们的考察,又是对官员们的震慑。可谁知道事与愿违,官员们竟抱上了皇子们的大腿,为了自己的前程无所不用其极,逼得皇子们分了派系,原来至亲的兄弟成了政治对手。
太子党、四爷党、八爷党这些名目,林林总总,其实哪个是康熙愿意的呢。党争之祸,祸及天下,有明一代,便是实例。
再看八爷的作为和能力
老八胤禩号称“贤王”,这既不是康熙册封,也不是自己讨来,而是拥戴老八的官员们给的,其真实性和权威性大打折扣。
老八能力肯定有,不然不会公然被抬出来对抗太子和四爷,更不会被后来登基的雍正帝看重,成为名副其实的“总理王大臣”。但老八的作为却让他贬大于褒,康熙朝的四大难题他一个也解决不了,反而四个问题的核心都是他。他将天下作为筹码,与亲兄弟逐鹿王座,单此一项,他便不是个合格的继位人选。
反观雍正,身在潜邸时便是个办事王爷,风里来雨里去,对民生的关注和对时势的认知远超老八。这从他为了解决土地兼并而实行“摊丁入亩”和“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为了解决吏治腐败实行了养廉银和密折制度,为了解决国库空虚实行了“火耗归公”,为了避免党争实行“继位人密匣制度”……,这些制度现在看来未必都有效,但在当时确实解决了一大部分问题,这才有了雍正末年国库 6000 万两的奇迹出现。
结论
老八继位,非但不能解决康熙朝的四大痹症,反而会让矛盾加剧,因为老八是“八爷党”的代表,他上台执政,那些拱卫他的大臣们的荣华富贵可都指着他实现,他只会在康熙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而唯有向来以“孤臣”自居,奉行“君子和而不同”,连对自己有重大贡献的隆科多和年羹尧犯错都不容忍的雍正皇帝,恰恰是解决痹症,缓和矛盾的唯一人选。
事实证明,正是有了雍正的朝乾夕惕和兢兢业业,十三年来每天只睡四个小时的忘我精神,才有了后续近二百年的大清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