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问题如果当年崇祯南迁,会得到拥护,像南宋一样延续百年吗?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覃仕勇说史】的最佳回答:
答:如果崇祯南迁,受到的拥护程度肯定会比弘光这些人高得多,形势绝不会糟糕到象弘光、隆武两朝年余而亡,也远比永历帝东奔西窜勉力支持十五年强,要像南宋一样延续百年并非没有可能,但必须满足一个前提——崇祯本人的思想认识要作出重大改变。
我知道,我说这番话,可能会被许多遭受过“历史进化论”洗脑的、持陈旧历史观点的人所不屑、所不以为然。
什么是“历史进化论”呢?就是受旧式的教科书上不断强化和灌施的“历史的车轮永远是向前的,一个时代被另一个时代替代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之类怪论。
俗话说,谎言重复了一千遍也会成为真理,当上述怪论成为陈腔滥调,尤其是对中小学生而议,危害匪浅,不但约束和僵化住学生的思维定式,还会使之缺失独立思考的能力。
受这种论调的影响,遭受过“历史进化论”洗脑的、持陈旧历史观点的人就会固执地认为:明朝的灭亡,是它的机制已经从头顶烂到脚底了,病入膏肓,救无可救。
我甚至看到有人说,别说是崇祯南迁,就算明太祖朱元璋重现,也改变不了满清取代明朝的“必然”。
历史是没有如果,但也不能用已经发生的历史事实来否定曾经的可能。
否则,历史工作者也没有什么必要来总结历史经验、总结历史教训;而活在当下的所有人,也不必要寻找什么真理、走什么样的正确路线了,老老实实地消极等待就好,反正,“历史的车轮永远是向前的,一个时代被另一个时代替代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话说回来,我为什么会乐观地认为只要崇祯成功南迁,他就能破解北京的死局、另在南京打造一番天地呢?
有利因素有很多很多,以前我有写过东晋、南宋、南明三个流亡小朝廷详细对照比较的论文,这里受问答机制的篇幅限制,就不展开说了,只说两点。
一、经济;二、民心。
前面说了,那些被“历史进化论”洗脑的、持陈旧历史观点的“老夫子”们说,明朝的灭亡,是它的机制已经从头顶烂到脚底了,病入膏肓,救无可救。
殊不知,清承明制,清朝这个由渔猎民族作为主导阶层的政体,其入主中原,是奴隶社会体制向封建社会转化,事无巨细,全都袭承明朝。
另外,明末北京朝廷国库枯竭,西北一带旱灾、蝗灾接二连三地袭击,流民遍地,饿孚千里,因此给人留下这样的假象:明朝经济已经全盘崩溃,灭亡不可避免。
但只要把目光投入江南,就不难发现,这边歌舞升平、经济繁荣,风光独好。
要知道,江南物产的富足程度,其在明朝中后期就单以一地之赋税支撑起了大明帝国的 70%的财政运作和开支。
这也是满清取北京后,不同于东晋、南宋时期北方侵略者,其必欲取江南不可的原因:满清如果不尽快攻取江南,取赋税无源,必不能在北方支撑。
可以想象,如果崇祯南下,稳固东南一角,而又因陕西、河北、河南等地已经沦陷或半沦陷,江南的财政仅仅用于自身,从财力方面打一场旷日持久的南北争锋战肯定不成问题,最终坐困败亡的必是满清。
至于民心。
“得民心者得天下”这一句话不一定是真理,但“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多多少少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明清相较,谁拥有民心多?
满清入关二百六十多年,从多尔衮定鼎北京到溥仪梦断紫禁城,朝野间“反清复明”的声音从来就没停止过。
朝鲜人使用崇祯年号长达二百多年,甚至我们读鲁迅的《阿 Q 正传》,已经是辛亥革命前夕,还有人穿白衣白甲,说是给崇祯戴孝,给崇祯复仇。
不要跟我说,满清比明朝更得民心。
再想想,弘光和隆武二帝为什么败亡何速?
弘光继位前,钱谦益争立潞藩、马士英争拥福藩,史可法又首鼠两端,最终君不君、臣不臣,只能乱哄哄作一散场。
同样,唐王在福建刚刚立朝,那边鲁王已在浙东监国。
大家读《鹿鼎记》,看天地会众与云南沐家争鲁争唐的情节应该印象犹新吧?
这就是当时南明内部分裂的生动写照。
其实,在弘光、隆武相继败亡后,南明还有两次差点翻盘的机会,一次是李定国约郑成功会战广东,此战得手,则福建、广东、广西、云贵,包括江西,都可以连成片,为抗清运动开辟出广大的空间;第二次是郑成功十万舟师从崇明逆江而上,长围南京三个月,当时,满清贵族无比惊恐,已有退出关外之想。
这两大战役功败垂成,主要原因还是郑成功属隆武派系、而李定国属永历朝新贵,两人貌合神离,无法拧在一起,未能形成东西呼应之势。
可以想想,如果崇祯成功南迁,必不会至此。
民心向明,民心不死,所欠缺的是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
所以,我认为,只要有崇祯坐南京,明朝就算不能收复北方、光复昔日大明荣光,但要做个类似东晋或南宋的偏安政府那是没问题的。
当然,本文一开头,我也提到了,前提是:崇祯必须改变自己,要有隆武、永历等人的眼光和胸襟,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抗清势力,能利用、善利用郑芝龙(郑成功)、李自成(李赤心)、张献忠(李定国)等力量,则一切都不成问题。
【2】、来自网友【体制文化漫谈】的最佳回答:
可以,而且大概率比南宋更加稳定。理由如下:
明南渡的优势。
一、崇祯与康王赵构的地位完全不同。崇祯帝是正牌天子,而且当时拥有实权,并未被架空。反观南宋,赵构仅仅是庶出的第九子,且不被老爹宋徽宗所喜,数次出质金营。这会直接导致两个人南渡后的号召力、影响力,控制力完全不同。
二、明朝所面临的内外交困局面被打破,有利于偏安政权。崇祯长期面对内有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起义冲击,外有建奴不断攻击的被动局面。镇压起义则山海关不保,重兵拱卫辽东则农民起义弹压不住。试想一下,如果李自成围城之际,崇祯果断携太子突围南渡,凭李自成的眼界气度,绝不会派兵苦苦追击,崇祯极大概率顺利抵达南京。届时,清军即使入关,也要首先面对李自成的大顺军,击败大顺军,崇祯帝在江淮防线上将只面对清军,且那时国内阶级矛盾减弱,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有利于崇祯集中团结力量对抗满清。
三、南京作为陪都有完整机构和制度。明朝实行两京制,南京始终设有一套完整的中央机构,南渡后可以快速稳定朝局。
四、明朝的江浙,甚至广东地区,远比北宋末年发达,能够提供更强有力的经济支撑和对抗满清的物质条件。
明南渡的劣势。
北宋末年有“中兴四将”为代表的一批优秀将领,且无论能力强弱,普遍都能忠于宋室。而明朝末年,虽有四镇将领,军队也不在少数,但较为腐败,气节不足。
综合来讲,在封建时代,正牌皇帝号召力极强,南渡后能够迅速团结凝聚全国力量对抗北方,这一条很关键,也是为什么即使崇祯的太子南渡,也能稳定局面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