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为什么清军南下攻四川,张献忠不向南撤反而北上迎击清军?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3-19 19:40:47 2次浏览

关于问题为什么清军南下攻四川,张献忠不向南撤反而北上迎击清军?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Mer86】的最佳回答:

张献忠是自己把自己作死的。

大西政权建立时,张献忠理论上有可能称霸西南。但是他犯了与李自成一样的错误。

即建国称帝后,依旧以农民领袖自居,打压士绅,以至士绅阶级对他抱有仇视心理。

另外为了严肃军纪,张献忠当时还规定,不许大西文武官员擅娶四川本地人为妻妾。

这个规定乍一看没毛病。

大西军素质向来低下。张献忠约束部众,可以让四川妇女免受祸害。

然而如果结合当时形势仔细分析,会发现这就是典型的头疼医头、脚痛医脚的错误决策。

因为将士们不能成家,大西政权就没法在四川扎住根基。

借用电视剧里面的台词:“打了这么多年的仗,就不能享受享受吗?”

大西军的素质确实不好,之前也没少干抢妹子的丑事,惹得老百姓怨声载道。

可是如果建立政权后,张献忠不许手下的那些大小将领与当地士绅联姻、通婚,不让手下们组成自己的小家庭。那些人打起仗来,会有“保卫家园”的概念吗?

显然是不会的。毕竟谁会为了一块无根之地去拼命?

所以,别看张献忠做了皇帝,在四川建立了朝廷班子。

可实际上,大西军仍然只是一群流寇。张献忠在四川的统治根基非常薄弱。

这是大西政权内部存在的问题。我们再看当时的全国形势。

张献忠称帝时,已经是顺治元年(1644 年)的十一月了。

我们知道,这一年的三月,李自成打进北京,崇祯自缢。

五月初,李自成退出北京,撤回到了西安。

到了十一月,也就是张献忠称帝时,多尔衮已经发布了南征令,准备对李自成和南明用兵。

而仅仅一个半月后,李自成就兵败潼关,退到了荆襄。

从时间线上看,显然老天爷留给张献忠调整内部矛盾,凝聚人心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那么,张献忠当时在干啥呢?

在打仗,先跟李自成打,接着又跟南明打。

李自成退回西安后,自觉实力不足,便派出一支人马入川,计划抢张献忠的地盘。

张献忠颠沛流离十几年,现在好不容易有了一块根据地,自然不容他人插足。

于是,他就亲自率军北上,赶跑了李自成的军队。

击退大顺军后,张献忠并没有急着返回成都。

因为清军这时已经杀至潼关城下,李自成退无可退,被迫亲率大军与清军死磕。

张献忠判断,清军和顺军两虎相斗,必有一伤,便驻军于广元。打算一旦有什么风吹草动,他就第一时间北上,浑水摸鱼,攻占汉中。

然而,就在张献忠打小算盘时,他的后院起火了。

前面说过,张献忠称帝后,不用原明朝官员、打压士绅。以致四川的缙绅对他恨之入骨。

既然你张献忠不打算让我们有好日子过,那我们缙绅也不可能让你有好日子。

因而,趁着张献忠不在成都的机遇,川东、川南、川西的原明朝官员联合士绅、地主武装,对大西政权发动了全面反扑,将大西军打得节节败退。

很快,立国还不到半年的大西政权,地盘就缩水了大半,只剩下了川西平原。

得知后院都快烧没了,张献忠迅速返回成都灭火。

而这样一来,他的北伐计划就只能搁浅。

之后几个月,大西军与各地缙绅武装激战,虽然互有胜负,但地盘却越打越小。

为什么互有胜负,地盘反而越打越小呢?

前面说了,大西军在四川无根,没有保家卫国的概念。大家都想着打不过就走呗,之前十几年都是这样吗?犯不着玩命。

于是乎,张献忠的地盘也就越打越小。

到了顺治二年(1645 年)七月,大西军仅能控制成都周边的几个州县。

眼看自己在四川待不下去了,张献忠开始坐立不安。

恰在此时,又一个噩耗传来——李自成死于湖北九宫山。

大顺军倒了,这个时候连傻子也看得出来,下一个完蛋的必然是大西军。

思来想去,张献忠决定突围。

往哪个方向突围呢?

一开始,张献忠打算往川南或川东方向突围。可此时成都的东南西三面,已经云集了南明大约十万兵马。

其中杨展驻军于眉山,曾英驻军于重庆,朱化龙驻军于茂州,曹勋兵屯大渡河,赵荣贵占据来归,屠部占据扎纳溪,樊一蘅驻泸州,马乾驻内江。南明诸将联手堵死了大西军的南下之路。

见川南、川东难以突围,张献忠丧失理智,神经病发作,下令屠戮成都周边州县。

成都周边的居民、士绅、地主,但凡家里有点钱、识字的,都在屠杀之列。

他的理由很可笑:老百姓不支持我,留着也没什么用。

得知张献忠竟然连了老百姓也杀,在外作战的孙可望、李定国等人无不是扼腕叹息:父王糊涂啊!屠杀百姓,以致有王无民,我们以后何以为国!

由于张献忠的一错再错,大西政权在四川彻底失去了统治基础,大西军上下也是人心惶惶,战意全无。

南明与张献忠死磕,最终便宜了清朝。

顺治三年(1646 年)二月,多尔衮任命肃亲王豪格为靖远大将军,会同衍禧郡王罗洛宏、贝勒尼堪等部进军四川,征剿大西军。

清军入川之前,多尔衮按流程,给张献忠送去了一道招降书。

估计是觉得天下大势已定,不需要再拉拢张献忠了。多尔衮在招降书中措辞严厉,威胁张献忠尽早投降,否则清军将踏平成都。

张献忠这个人,吃软不吃硬。多尔衮若是措辞和气,他倒真有可能考虑投降。但多尔衮威胁他,他就绝无投降的可能了。

四月,见张献忠没动静,豪格随即率军由西安南下,攻击汉中。

五月,听闻清军南下,驻守四川各地的南明诸部相约同时进兵。

一时间,大西军腹背受敌。

五月底,鳌拜率清军先锋部队击败驻守汉中的当地士绅武装,继而挥兵南下。

六月初,南明总兵曾英、参将王祥率军逼近成都附近。

面对四面楚歌,张献忠决定向北突围,逃向陕西老家。

突围之前,张献忠在成都宴请孙可望等大西军将领,并在宴会期间,当众杀掉了他的几个老婆和一个幼子。

面对这一幕,大西军将军面面相觑,不知道张献忠心里到底在打什么算盘?

见大家一脸茫然,张献忠很严肃的对孙可望说道:我把亲儿子杀了,你们几个干儿子从今天开始就是我的正统继承人。大明延续三百年,天意不绝。如果我哪天死了,你们就投奔大明,延续火种。

张献忠的这套冠冕堂皇之词,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不信。

因为以当时形势而言,南明从南边打过来,清军从北边打过来,而大西军内部又是人心涣散。张献忠其实随时都有可能被自己人干掉。

个人觉得,他杀亲儿子,倚重干儿子,真实目的应该是用自己亲儿子的命,换取几个干儿子的忠心,保证自己的安全。

九月初,张献忠正式放弃成都,率孙可望、李定国、 刘文秀、艾能奇四部,总计四十万人,走水路向北逃遁。

但大西军离开成都没多远,便遇上了明军杨展部,双方在江上展开激战,大西军落败,死者数万人,张献忠从成都搜刮的无数金银珠宝悉沉江底。

2017 年,考古人员发现了这批财宝,总计打捞出 42000 余件国宝。

张献忠被杨展击败后,又犯了神经病。他认为是军中的家眷影响了部队战斗力。于是下令屠杀家眷。

这么一搞,又有数万人被杀。大西军内部更加混乱,很多士兵向北逃遁,投降了清军。

到了十一月,投降清军的大西军叛将向豪格详细陈说了张献忠的兵力现状。

豪格听闻大喜,遂命令鳌拜率部先行出发,然后直率主力跟进,寻找张献忠决战。

十一月二十七日凌晨,清军的斥候在西充县凤凰山发现大西军主力。

大西军的哨兵也发现了清军斥候,哨兵立即禀报,说在对面的山坡上发现五个骑兵。

张献忠一听,才五个人,心想有什么好怕的?便当即带着几个太监跑到一个瞭望岗哨上观望。

正当张献忠观望时,对面清军突然飞来一箭,贯穿他的心脏。

张献忠立即倒地,痛极而亡。

关于这一箭是谁射的,说法众多,有人说是鳌拜,有人说是豪格。

张献忠死后,随行的太监惊慌失措,在军中大呼“老万岁”中箭,军中顿时大乱,士兵们各自逃命。

鳌拜看到这种情况,下令出击,清军兵分四路,连破大西军一百三十余营,斩首数万级,获马一万二千二百余匹。

仗打成这样,反击自然没有可能了。

孙可望、李定国只得收集兵,约万余人,由顺庆向川南方向撤退。

十二月中旬,孙可望、李定国与突出重围的刘文秀、艾能奇在重庆江北会和。

驻守重庆的南明总兵曾英屯兵南岸,决心在渡口阻击大西军。

这一回,没了张献忠扯后腿,孙可望、李定国终于打了一次胜仗。

孙李二人采取声东击西战术,一面在江北制造强攻假象,一面派兵偷偷渡江,袭击明军后路。

明军遇袭,惊慌失措,数万大军顷刻瓦解,曾英也在乱军中被杀。

打败了曾英,大西军于重庆休整三日。

之后,因清军南下,孙可望下令撤出重庆,向南转移。清军随即占领重庆。

至此,大西军彻底退出四川。

当然,这只是暂时的。

几年后,刘文秀又率大西军杀回了四川。

【2】、来自网友【论史】的最佳回答:

提问的同志实在太高看张献忠了,张献忠根本就没有什么北上抗清的觉悟,他之所以在顺治三年想北上入陕西和抗清没啥关系,完全是因为在四川针对他的南明势力越来越强,再加上其在四川倒行逆施,引起了川人强力回击,眼瞅着自己的统治越来越不稳固,呆不下去了,才决定入陕西讨活路的,和抗清没有半毛钱关系。

‬越来越不稳固的统治让想象中产生了撤离成都,另谋出路的念头。

顺治元年十月,张献忠在成都称帝,定国号为“大西”,以成都为京,设左右丞相、六部尚书,以孙可望为平东将军、李定国为安西将军、刘文秀为抚南将军、艾能奇为定北将军,掌管军事,张献忠流动作战了 10 多年,看起来此时算是有了一个根据地,其本人一开始也想占据四川建立政权。

但现实狠狠打了张献忠一个耳光,大西国周边的形势让他高兴不起来。这政权虽叫大西,但个大却没啥关系,实际情况是张献忠虽然占据了成都府,但其政令的覆盖范围也只是成都周边的州县罢了,“献忠虽拥兵数十万,妄自称帝,而其威令所慑服者,不过成都前后十余县耳”,根本就没能完全控制庞大的四川地区,在大西政权之外,四川还有各个明朝残余势力与地方团练武装和张献忠部长期对抗,在对抗中大西军不仅毫无进展,川东要地重庆还被明将曾英重新占领,大西农民军四出征剿,一人难敌众手,面对几十股拥明势力,实在是疲于奔命,勉强支撑到了顺治三年,形势对张献忠越发不利,可谓是四面楚歌,情况据史料记载如下。

《小腆纪年附考·卷十二》:(杨)展既取嘉定,贼帅刘文秀、狄三品来攻,为展所败,遁回成都。展遂合游击马应试尽复嘉、邛、眉、雅诸州邑。于时故总兵贾联登及其中军杨维栋取资、简,侯天锡、高明佐取泸州,李占春、于大海守忠、涪。其他据城邑奉调者:洪雅则曹勋及监军范文光,松、茂则监军詹天颜,夔、万则谭宏、谭宜。(樊)一蘅乃移驻纳溪,居中调度。会(王)应熊于泸州檄诸路刻期兵进,献贼始惧。

我根据《小腆纪年附考》和《蜀难叙略》等史书的记载标出了在四川反张势力的大致位置,大家可以看看图,就知道当时的大西国正在残明势力的三面包围之下,其中杨展一路在顺治三年甚至干到了成都附近。顺便也能回答张献忠为何南下不了,这路线怎么南下,南下要直接和南明势力干上,能不能获胜还不一定,四川北部通往陕西的路径但是没有残明势力,尚可以搏一搏。

而张献忠的大西军真可谓是屡屡受挫,尤其是屡败于曾英、杨展,他建立大西国疆土日蹙,简直让张献忠陷入了恼羞成怒的状态,战事不顺,让他将对残明势力和地方团练武装的仇恨扩大到了普通百姓身上,在其占领区内大行杀戮,这种愚蠢的行为又让其大失民心。

《鹿樵纪闻》:贼初志帝蜀,虽好杀,犹时有所纵舍。及兵出屡败,列城多叛,谋下荆、吴,又惮英为阻,益愤恨,攘袂瞋目,以咀嚼蜀人为事。

也就是在顺治三年,张献忠就已经产生了退出蜀地、迁往他处的念头。

‬逃跑方向选择反复,根本不具备北上抗清的目的

既然张献忠决定逃跑,就先要选择逃跑方向,最初张献忠可是决定去湖广的,并付诸行动,投入还很大,只不过明将杨展实在表现的又高又硬,双方在彭江山口展开激烈大战,大西农民军完败,战船被焚烧,士卒、辎重损失严重,入楚之路被封闭,张献忠只好回到成都。

《小腆纪年附考·卷十二》:献忠闻展兵势甚盛,大惧,率兵十数万,装金宝数千艘,顺流东下,将走楚。展逆于彭山之江口,纵火焚其舟,贼大败,士卒辎重丧亡殆尽,走还成都。

在东下失利之后,才决定去陕西找出路,而其去陕西的目的和抗清没有半毛钱的关系。据《纪事略》的记载,他的理由是“朕得蜀二年,蜀民恩之不附,威之不畏,屡抚屡叛,将若之何?朕意欲弃蜀出秦,一得长安,则中原首领,自我而据,且关中为我故乡,诸将兵多系秦人,自来强兵战马,皆产于秦,要图大事,还是陕西”,人家北上还是想换个地方圆一下自己的帝王梦,哪里是为了北上抗清了?

而且据史料记载,来到地形相对封闭的蜀地,张献忠陷入了信息茧房,根本就不知道清军此时已经大举入陕剿灭李自成余部和残明势力,估计是直到顺治三年八月迫于明总兵曾英、参将王祥的压力下,放弃成都,来到顺庆府西充凤凰山才知道清军入陕的消息,但是此时成都已经易手,张献忠部到了进退无据的地步,遂在此地驻了长达三个月,直到清军长途奔袭,将其击杀。

《蜀难纪实》:初,献忠之弃成都而北也,本欲归秦,不知清师已定关陇。至川北,而进退无所,回翔莫适。

当然,在顺庆的三个月里,张献忠又改变了主意,又决定东下了,“九月,献贼后陷顺庆,屠之。尽聚贼兵北屯于西充县之金山铺,大治舟楫,将走湖广”。只是还没来得及实施,其便死于清军之手。

这你想象中抗清不是应该一路向北么?你玩东下干嘛?难道是要通过湖北来个大迂回去陕西干清军?

‬清军长途奔袭,八大王命陨西充凤凰山

事实上,张献忠正在西充为东下做准备的时候,清军倒是对他虎视眈眈,欲除之而后快。早在顺治二年十一月,清廷下发诏谕意图劝降张献忠,但时任大西国皇帝的张献忠肯定不带鸟清廷一下的。从那时起,清廷就想除掉张献忠了,只是此时的清军正在陕西四处作战,还没精力对他动手。

顺治三年下半年,清廷肃亲王豪格基本平定陕西,攻打张献忠部才提上日程。正当八旗军谋划入川之际,大西骁骑营都督刘进忠主动降清,愿意做清军向导,在刘进忠带领下,清军于顺治三年十一月出汉中入川,二十六日顺利到达南部县,经过侦查,得知张献忠在西充境内。豪格命昂邦章京鳌拜、固山额真准塔率领八旗护军为前锋先行,自率大军居中策应。于二十七日黎明抵达西充县凤凰山。

而据史书记载,张献忠对清军入川毫不知情,当大西军哨卒向他汇报清军行踪的时候,张献忠居然还不相信。直到清军近前才组织作战,被清军神射手雅布兰一箭射杀(以清军奏报载之,张献忠是被鳌拜于阵中斩杀,此又是一说)。

从清军的奏报上看,在鳌拜率领的先头部队击杀张献忠后,豪格“复分兵四出,破贼营一百三十余处,斩首数万级,获马、羸一万二千二百余匹”,很显然大西军是分散驻扎各处 130 多个营地,并没有来得及聚拢部队结阵作战,而清军面对麻痹大意的起义军也敢于“分兵四出”追击,导致了起义军损失巨大。

所以,张献忠北上纯粹是因为在四川呆不下去而入陕,没有确切证据证明其北上是为了抗清,倒是清军主动南下将其击杀确实是事实。

引用文献:《清世祖实录》、《小腆纪年附考》、《荒书》、《鹿樵纪闻》、《蜀难纪实》、《纪事略》、《蜀难叙略》、《明季南略》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