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问题清朝名将岳钟琪兵败被捕,雍正为何没有杀他?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史晓生】的最佳回答:
雍正最开始还真想杀了岳钟琪,甚至都已经下令对其“斩立决”, 而最终之所以没杀他,主要是雍正当时有说不出来的苦衷。
岳钟琪是南宋名将岳飞的二十一世孙,康熙四十八年(公元 1709 年),23 岁的岳钟琪踏上仕途,两年后投笔从戎,由文职改为武将,由此踏上了戎马生涯的征程。
雍正继位后,青海蒙古族和硕特部台吉罗卜藏丹津聚兵十万,于西北边陲作乱,并且还将前去调解的钦差大臣扣留杀害,对此,雍正极为震怒,下令大军挥师西征。
而当时的岳钟琪,就被委任为征西副将军,随同抚远大将军年羹尧一起,远征罗卜藏丹津。
之后,岳钟琪屡立战功,雍正皇帝对他也相当看重,尤其是岳钟琪在抚定青海,以及改土归流工作中有出色表现后,雍正对其更是信任有加。
也正是因为自身能力不错,加上皇帝的信任,让岳钟琪在雍正三年,不仅位列三等公爵,并且手握川陕甘三省兵权,成了一个实实在在的封疆大吏。
不过,在岳钟琪位极人臣之际,一场几乎让他遭受灭顶之灾的危机席卷而来,最终导致岳钟琪不仅被捉拿下狱,并且雍正还要对他处以“斩立决”。
是什么原因导致岳钟琪从位极人臣到被判“斩立决”呢?这还得从雍正五年,一个突然出现在成都街头上的“疯子”说起。
雍正五年,成都街头上,行人如织、商贾云集,几个官差也在来回巡视,一切都如往日一般,并没有什么异常之处。
不过,一个人的突然出现,打乱了眼前平静的一切。
这个人衣衫褴褛,蓬头垢面,并且,形状疯癫,走起路来踉踉跄跄,有如醉酒一般,单从外表上看,与街边的乞丐没什么两样。
只不过,他此时的动作,却和乞丐颇有些不一样。
什么动作呢?他左右手各持有一块石头,并且还光着脚在大街上狂奔,这种造型,让周围的人无一不纷纷避让,生怕这个“疯子”伤到自己。
与此同时,在这个疯子赤足狂奔的同时,他嘴里还不住地高声嚷嚷着一句话,这句话,让听到的人均为之色变。
疯子高声喊道,“岳钟琪要率川陕兵丁造反了、岳钟琪要率川陕兵丁造反了”!
岳钟琪何许人也?成都街头的人都知道,他可是两年前刚接任川陕总督的朝廷命官,也是雍正皇帝跟前的大红人,手握川陕甘三省兵权,名副其实的封疆大吏。
这样位高权重的人,居然要造反了?真的假的?
一时间,街边的议论声不绝于耳,同时目光均望向那个高声叫嚷的疯子,试图从他身上,看到更多的答案。
不过,没等众人议论多久,一队官兵急匆匆赶来,迅速将那个疯子打倒在地,三下五除二捆了起来,又以极快的速度,带着这个疯子迅速消失在街角。
而此时的成都大街上,又恢复了往日的宁静,只不过,在人们茶余饭后,多了一个话题和谈资。
这就是发生在雍正五年,成都街头上的一个小案子,案子发生后,那名在大街上声称岳钟琪要造反的疯子被缉拿,而当地官府经过审讯,得出这人确实是个疯子,所说的话也是胡言乱语的结论,最终将该案件一五一十的汇报给雍正皇帝。
而与此同时,岳钟琪本人却坐不住了,为什么呢?倒不是说他真的要造反,而是他太了解雍正的脾气了。
只要被雍正怀疑,或者失去了雍正的信任,那下场都不会好到哪里去,他的前任上司年羹尧,就是最明显的例子。
因此,在岳钟琪知道这件事之后,没等雍正对他询问,就赶忙主动写了一封奏疏,在奏疏中,岳钟琪强调,这是有人在对他恶意诬陷。
说白了,岳钟琪就是想澄清视听,洗刷冤屈。
那么,岳钟琪到底有没有想谋反的意思呢?按照史料中的记载来分析的话,大概率是没有的,虽说他是汉人,并且也是名将岳飞之后,但包括他以及他的父亲,已经在清廷为官多年,如果想反,根本就不会走到当前的程度。
更重要的是,清朝到了雍正这一代,其统治也已经相当稳定,即使是造反,成功的几率并不大,所以,岳钟琪没有理由和必要进行造反。
而雍正在接到岳钟琪“自证清白”的奏疏后,有一个细节很有意思,就是他在这封奏疏上,用朱批写了很多批语,这些批语几乎遍布整个奏疏。
至于内容,基本上是说自己不会相信谣言,并又对岳钟琪说了许多安抚的话,让他安心好好干。
之所以要说这个细节,主要是因为,雍正看似对岳钟琪毫无疑心,但实际上并非如此,至少在这个时候,他已经对岳钟琪开始有点防备了。
为什么呢?很简单,就是岳钟琪当时的地位,前文讲过,他位列三公,最重要的是,他当时担任陕甘总督,手握三省兵权,这可是实实在在的实权人物。
远离京畿,又是封疆大吏,手里还握着庞大的兵权,另外还是一个汉人,这样的人你说雍正能完全放心,任谁也不相信。
更何况,年羹尧事件,才刚刚过去两年而已。
因此,在看到下面上报关于说岳钟琪“造反”这件事时,雍正第一时间也犯起了嘀咕,依照雍正的性格,他有这个反应,也实属正常。
不过,最终他并没有因此质问或者对岳钟琪追责,一来,这事儿当地官府已经查得明明白白,在大街上叫嚷的那个人没有同党,因此雍正也不好说什么。
二来,岳钟琪当时位高权重,如果过于追究此事,影响面太大,况且,年羹尧事件刚过去不久,雍正不敢冒这个险。
因此,雍正才会对岳钟琪好生抚慰,告诉他自己不会相信谣言,并在朱批中,勉励岳钟琪好好干。
不过,怀疑的种子一旦种下,就会很快生根发芽。
所以,在雍正六年时,也就是距离“造谣事件”过去一年后,又发生的一件事,算是让岳钟琪在雍正心中的地位彻底一落千丈。
雍正六年,靖州秀才曾静派自己的门生给岳钟琪送去了一封信,而这封信,惹出了天大的祸。
先说一下这个曾静是什么人,曾静生于公元 1679 年,也就是清朝刚建立不久,他本是一名学者,并且学问也相当不错,不过,他却是一个坚定“反清”的思想拥护者。
至于说曾静为何会有这种思想,史料上记载的是,他年轻时曾偶得明末学者吕留良的部分著作,在拜读之后,对吕留良的“夷夏之防”论点深以为然,之后,他不远千里前往吕留良的家中,得到了吕留良临终前的留下来不少书籍。
至此,他就成了一个“夷夏之防”的坚定支持者,并在其著作中,写下了“中原陆沉,夷狄乘虚,窃据神器,乾坤翻复”等观点,总之意思就是,如今清朝入主中原,是不可能长久的,早晚的被推翻。
而到了康熙去世、雍正继位之际,雍正为巩固统治,囚禁了皇八子胤禩等诸多兄弟,这件事被传至坊间后,又被添油加醋,最终形成了一个雍正登基,属于是阴谋夺位的版本,并广为流传。
且不说雍正登基是不是阴谋夺位,而曾静在听说了这个版本的说法后,大为激动,他当时就认为,雍正得位不正,这是清朝国运将末的预兆,因此,便开始积极筹划如何推翻清廷。
但他一个秀才,虽说有一定的学识,但又拿什么来推翻清朝呢?思来想去,他就想到了一个人,认为只要说动这个人,大事可成也。
谁呢?没错,正是担任陕甘总督的岳钟琪。
在曾静看来,岳钟琪身居高位,并且手握兵权,只要他能同意,那么推翻清廷指日可待,那么,曾静凭什么认为他能说动岳钟琪呢?
很简单,因为岳钟琪是名将岳飞的后人,曾静就觉得,自己只要把岳钟琪先祖的事例搬出来,同时结合自己“夷夏之防”的理论,再用岳飞抗金的事迹对岳钟琪晓之以理,那么必定能唤起岳钟琪的民族大义,到时候,振臂一呼,清廷便可被颠覆。
因此,曾静就写了一封信,在信中他大骂雍正皇帝,还列举了雍正的诸多罪状,之后,郑重其事的派门人送到了岳钟琪的府上,劝说他调转枪头,起兵对付清廷。
而岳钟琪呢,这次留了个心眼,他在接到信之后,深感事关重大,为了自证清白,同时也为了搜集更多证据,先是假意同意,之后又骗出曾静的口供,最终在证据确凿之后,一举将曾静抓获。
当然,岳钟琪最终又将这件事完完整整地汇报给了雍正,而雍正在当时,嘴上说没事没事,还褒奖了岳钟琪的忠心,表示自己不会追究刺死,并且在不久后还对他委以重任,但背地里,他已经对岳钟琪失去信任了。
为什么雍正会表面一套背地一套呢?很简单,因为当时他需要用岳钟琪。
年羹尧死后,雍正其实能用,并且用得顺手的武将已经不多了,而岳钟琪则是对雍正十分重要的一个,他参与过多场战役,经验丰富,带兵也有一套,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
并且,雍正在继位之后,平定边疆的几场关键性战役,岳钟琪都有参与,而当时边疆战火又起,如果此时大张旗鼓地处理岳钟琪,让雍正找谁去带兵打仗?
说得简单点,之所以雍正会显示出“大人大量”,主要是因为当时的岳钟琪还有利用的价值。
因此,在对付准噶尔的噶尔丹策零的战役中,岳钟琪依然被雍正任命为宁远大将军,与靖边大将军傅尔丹一起,率军出击准噶尔。
不过,这场原本被雍正寄予厚望的战役,最终以清军惨败而归宣告结束。
先是靖边大将军傅尔丹的六万人马,遭到了噶尔丹策零的伏击,双方交火后,战况一度极为惨烈,清军虽说勇武,但奈何应战仓促,最终,六万大军仅剩两千人马仓皇逃出。
之后,傅尔丹上疏请罪,雍正听闻战况后,差点没被气疯了,精心部署的六万大军,就这么交待了,但气归气,考虑到战事未完,雍正咬着牙告诉傅尔丹,没事,你回来就好。
轻信贼言,冒险深入,中贼诡计,是尔之罪。至不肯轻生自杀,力战全归,此尔能辨别轻重。——《清史稿》
傅尔丹这边弄成这样样子,岳钟琪那边也不乐观,虽说他在傅尔丹被围困之际,采取“围魏救赵”的战术,拿下了准噶尔的乌鲁木齐,但该城已经成了空城,准噶尔的主力部队并未受到太大损伤,所以,即使占据乌鲁木齐,对整体的战略上,意义并不大。
不得已,岳钟琪只能撤出乌鲁木齐,退守兰州,清军自此也和准噶尔进入僵持阶段。
在此之后,准噶尔又偷袭了哈密,而岳钟琪计划在准噶尔军回程的路上埋设军队进行伏击,本来计划万无一失,但结果不曾想,岳钟琪安排的伏击部队,没哟按照规定时间抵达指定位置,这就造成了准噶尔军不仅全身而退,顺手还劫持了清军的大量物资。
这一次,雍正真的怒了,他下令斩了岳钟琪手下的两个将军,同时在诏书中对岳钟琪严加申饬,批评他“攻敌不速,用人不当”,才导致遭受如此大败。
此时,雍正对岳钟琪的已经失去了信任,见此情景,就有大臣上疏弹劾岳钟琪,而雍正也批准了大臣的弹劾,下谕将岳钟琪“交部议决”,最终,岳钟琪被革去三等公爵和太子太保封衔,降为三等侯。
不久后,雍正再下旨意,命岳钟琪离疆返京“商办军务”,而抚远大将军之职,则交由他人代理。
到了这个时候,岳钟琪已经在雍正心里失去了曾经的恩宠,而等到岳钟琪刚回到京城,马上就被“交兵部拘禁候议”,足足在大牢里蹲了两年后,雍正对于岳钟琪的最终判决才下发下来。
判决的结果,是将岳钟琪“斩立决”。
不过,岳钟琪并没有被处死,雍正将“斩立决”最终改为了“斩监候”,又罚了岳钟琪七十多万两银子后,将其关进大牢,留了他一条性命。
那么,为何雍正在决定将岳钟琪“斩立决”后,又改为“斩监候”,放了岳钟琪一马呢?其实这说起来,雍正也是有不得已的苦衷。
有三个原因。
其一,岳钟琪在当时,对雍正已经构不成威胁。
雍正之前怀疑和不信任岳钟琪,是建立在一个基础之上,那就是岳钟琪身居高位,并且手握兵权。
所以,雍正才会在“谣言事件”以及“曾静事件”中,对岳钟琪百般隐忍,不为别的,因为“牵一发而动全身”。
一个处理不好,那么说不定还真的就反了,毕竟他有这个能力,也有这个资本。
但现在的情况就不一样了,自打雍正下诏,让岳钟琪返京“商办军务”开始,其实雍正心里就绷着一根弦。
他担心岳钟琪违抗命令拒绝返回,更担心岳钟琪借此机会做出一些事情出来。
只不过,岳钟琪并没有这么做,而是老老实实地返回,并被迅速拿下,送进大牢,而直到岳钟琪被关进大牢的那一刻,雍正才算松了一口气。
这样一来,岳钟琪纵然有天大的本事,也没有办法做什么了,毕竟深陷牢狱的同时,也意味着岳钟琪与外界失去了联系。
换句话说,岳钟琪已经没有威胁了。
也正是因为没有威胁,所以雍正迟迟拿不定主意究竟该如何处理岳钟琪,那个“斩立决”的诏令,也是足足拖了两年之久才下达。
如果真的想杀,那么不会耽误这么久,早就将岳钟琪斩了。
既然原本就没打算将岳钟琪处死,那么雍正在下达斩立决的诏令后,又饶他一死,也就不意外了。
其二,岳钟琪功劳太大,且没什么太过出格的错误。
前文讲到,岳钟琪早在康熙年间就投笔从戎,而在雍正登基初期,他在平定青海之战时战功显赫,又在雍正推行的改土归流工作中成绩卓越,这些都是实打实的功绩。
有了这些功绩傍身,雍正帝在考虑如何处理岳钟琪时,就必然得慎重一下。
毕竟不管怎么说,岳钟琪是实实在在做出来了很多成绩的,这些也都是雍正以及朝臣有目共睹的。
也许有人会说,那岳钟琪的老上司年羹尧不也做出了不少功绩吗?但最终不还是照样被雍正赐死了?
话是没错,但岳钟琪和年羹尧不一样。
不一样在哪里呢?一个最根本的区别,就是岳钟琪自始至终,没有犯过太过出格的错误。
当初年羹尧最终被杀,除了他得罪了不少同僚之外,还与他插手人事选拔,甚至出现因贿而荐等问题有关。
此外,年羹尧后期的狂妄自大,且自恃己功,对雍正显露出不敬之意,都是他最终被赐死的原因之一。
但反观岳钟琪,在功绩上,与年羹尧不相上下,但他一向为官谨慎,做事也十分低调,从来没有忤逆过雍正,并且在有人造谣他造反时,第一时间就是请罪。
总之,岳钟琪在身居高位后,一直到他被下狱前,基本上没有犯过什么太大的错误。
而导致他下狱的罪责,也是和战役有关,虽说他确实有一定责任,但没有触犯到原则问题,只不过是因为用人不当,导致了最终的失利。
所以,他有失职之罪不假,但罪不至死,因此雍正才会将斩立决改为“斩监候”,毕竟就凭失职之罪杀了他,也确实有点说不过去。
其三,岳钟琪的身份,救了他一命。
众所周知,岳钟琪是名将岳飞之后,而岳飞是什么人?是世人皆知的大英雄,属于已经在民间被立碑建庙的那种人物。
这样的人,他的后裔,就因为战场上的失职,就被当朝皇帝杀了,那么,让天下会怎么看待雍正?怎么看待清廷?
况且,人家还曾给清廷立下过汗马功劳,如今却因为一个罪不至死的错误,就这么被杀了,这样是说出去,那雍正好不容易树立起来的形象,算是彻底毁了。
本身雍正对自己形象这问题就很在意,登基之初为了说明自己继位的合法性,亲自编纂了《大义觉迷录》,其目的就是为了澄清自他即位以来种种流言,并清理异议,以便稳定自己的统治。
因此,如果在明知道岳钟琪没什么大罪,并且还是个有功之臣的情况下,再把他咔嚓了,那雍正在朝野上下,甚至是民间,指不定就会被编排成什么样子。
因此,出于这一点考虑,岳钟琪确实不能杀,最好的结果,就是留他性命后关起来。
所以,在雍正十二年,经过雍正的左右权衡,最终将岳钟琪的“斩立决”改为了“斩监候”,至此,岳钟琪开始了他的牢狱生涯,一直到乾隆皇帝登基后,他才被得以释放,并再次受到乾隆的重用,先后又参与了平定大小金川,以及保障西南边疆稳定的多场战役,最终在其六十八岁那年,去世于任所之上,结束了他戎马一生的征程。
【2】、来自网友【Mer86】的最佳回答:
雍正九年,清军在西北连遭惨败。
就在岳钟琪失宠被罢免之前,靖边大将军傅尔丹的六万大军遭到准噶尔的伏击。战斗打得十分惨烈,清军遭到了准噶尔的围追堵截,四位将军在被俘虏前自杀成仁,一位副将军和七位王公大臣在混战中阵亡。
战后,傅尔丹所帅的六万大军仅剩下二千人马,几乎是全军覆没。
大将军傅尔丹率残部退回甘肃后,向雍正上疏请罪,表示自己罪该万死,这一切的过失他都愿意承担。结果雍正皇帝出人意料的没有治他的,反而上谕安慰:
你没有自杀,还带着两千残兵回来了,我感到很欣慰,看来你是知道孰轻孰重的人。
轻信贼言,冒险深入,中贼诡计,是尔之罪。至不肯轻生自杀,力战全归,此尔能辨别轻重。——《清史稿》
傅尔丹轻敌冒进导致六万大军覆没,按例来说杀他是应该的。
只不过,当时雍正已经无人可用了!若是杀了傅尔丹,谁能来顶替他?
所以雍正才会安慰的说没事没事,你没事就好。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岳钟琪当时和傅尔丹共同作战,在傅尔丹被围的时候,岳钟琪采用围魏救赵的战术,率主力直插准噶尔的重镇乌鲁木齐,以分散准噶尔的主力对傅尔丹大军的重压。当岳钟琪大军攻进乌鲁木齐时,守城的准噶尔军闻风逃遁,新疆首府被清军占领。对于岳钟琪的这次奇袭,雍正帝下谕表扬。
但是怎么说呢,傅尔丹的惨败,是实实在在的大败。而岳钟琪的奇袭致胜,只是占了一座空城而已。
清军并没有歼灭准噶尔的有生力量,还是得不偿失。最后,岳钟琪率部撤出了乌鲁木齐,退回了哈密。清、准两方陷入了相持阶段。
在相持期间,准噶尔偷袭了哈密。岳钟琪调兵遣将,准备在准噶尔军的归路上设伏,断敌退路。结果设伏的部队没有按时到达指定的位置时,以致让准噶尔军逃走。准军不仅挫伤了清军的士气,还劫持了大量的物资。雍正帝盛怒之下,将岳钟琪的两员将军斩首示军,并严加申饬岳钟琪『攻敌不速,用人不当』,以致遭受如此大败。
至此之后,岳钟琪和傅尔丹都失宠了。最早雍正还真想把他俩都杀了,但最后还是把斩立决改成了斩监侯。
雍正不杀败军之将,并非是他良心发现。而是康熙留给他的老将领不多了,他自己在西北用兵,需要将才;还得给儿子乾隆留点,
倘若岳钟琪再被杀,损失一员大将,朝廷要用人的时候就懵逼了。
岳钟琪这个人,确实有两把刷子。他从小就博览群书,学业有成,而且读书之余喜欢研究军事兵法,见解独到,令人叹服。并且他最早是文官,做过候补知府。后来才被授予游击的武职,自此弃文从武,正式开始了戎马倥偬的军旅生涯。
康熙晚年的西藏策妄阿拉布坦的叛乱,雍正初年的青海罗卜藏丹津的叛乱,岳钟琪作为副将都参与了。
在指挥作战这方面,他的能力是不用怀疑的。年羹尧被雍正赐死后,岳钟琪接替了他的职务,继任川陕总督,加兵部尚书衔,同时还被加封为三等威信公。
此时的岳钟琪执掌四川、陕西、甘肃三省军政大权,声望和地位达到一生的巅峰。但是,雍正六年的曾静一案把他给坑了。
当时雍正嘴上虽然说没事没事,你放心,我还是信任你的。不仅没有严加追究此事,还下旨褒奖安慰岳钟琪忠心可嘉,表示绝对相信岳钟琪。
其实这都是雍正的权宜之计,因为清军当时已经集结了十六万大军即将征讨准格尔
,
岳钟琪是两大统帅之一。
在用人之际的雍正自然不会在此时惩罚岳钟琪,但是此事已经让多疑的雍正对岳钟琪心存忌惮了。
结果西北大败,清朝打算和准噶尔议和,岳钟琪的价值也就不重要了。
于是,雍正对岳钟琪开始了雷霆一样的惩戒。他先是追究岳钟琪用人不当,连杀岳钟琪的几员心腹;接着又让军机大臣鄂尔泰罗织罪名,革去了岳钟琪的三等威信公爵位和太子太保衔,然后命令岳钟琪离开新疆前线,回京城商办军务。
等岳钟琪回京后,雍正立即下旨将他关在了兵部大牢中,交由刑部议罪。整整两年后判决结果下来了——斩立决。
雍正为什么要拖两年才决定处置岳钟琪?是因为接替他大将军职务的张广泗,干的还行。在西北严防死守,没让准噶尔有可乘之机,并且还打了一场小胜仗。没过多久,准噶尔和清朝就议和了。雍正认为既然不打仗了,那就狡兔死,走狗烹。留你有何用?
(岳钟琪书法)
岳钟琪当时以为自己死定了,还好雍正念在岳钟琪曾经立下汗马功劳,将斩立决改成了斩监侯,也就是从死刑改成了死缓。岳钟琪才暂时捡了一条命。不过死罪可免,活罪难逃,雍正还是罚了七十万两白银。
不久后雍正去世,乾隆登基。十全老人要显示自己宽厚待人,千古仁君的形象,就把岳钟琪给释放了。
关于岳钟琪的倒台,个人认为,败仗应该只是一部分原因。因为他毕竟是汉人,而且是清朝汉人中唯一一个被任命为大将军的武将(岳钟琪不是汉八旗),这是很遭人嫉妒的。
雍正原本还算信任他,但是曾静一事又让雍正起了疑心。在杀与不杀之间还是选择了不杀,一是雍正认为岳钟琪还罪不及死,二是雍正确实想给乾隆留点人。自己唱黑脸,让儿子唱白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