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问题春秋时期,第一个公开挑战周天子的诸侯为什么是郑国?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栖山君】的最佳回答:
就凭拳头硬!
西周末年,周幽王为博褒姒一笑,在骊山点燃了烽火,将诸侯们狠狠地戏耍了一番。站在烽火台上的褒姒看着万千兵马,召之即来,挥之即去,冷若冰霜的脸上终于露出了笑容。
然而,褒姒的这一笑却让周幽王彻底失去了诸侯们的信任,也将西周推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公元前 771 年,西北夷族犬戎发兵攻打西周都城镐京,惊慌失措的周幽王在骊山点燃了最后一次求助的烽火,然而,诸侯们并未将此次求助当真。
最终,周幽王命丧于骊山之上,其子姬宜臼即位,史称周平王。自此以后,周天子的势力日渐衰弱,中原从此进入了诸侯争霸的春秋时期。
在大多数人眼中,春秋是一个百家争鸣,群雄并起的时代。曾出现过孔子、老子、庄子这样的思想家,也出现过春秋五霸这样雄踞一方的霸主。
提到春秋时期,有一个人不容忽视,
他便是春秋初期三小霸之首的郑庄公
。他虽然没有春秋五霸的威名,但他却是敢于挑战周天子王权的第一人,也正是他开启了诸侯争霸的局面。
那么,郑庄公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他为何敢向周天子宣战?他到底是如何成就霸主之命的?
这一切还要从
平王东迁
说起。
01
黄泉见母
周平王即位的第二年,犬戎再次派兵来犯。人祸伴随着天灾,此时的镐京城内萧索一片,多年的干旱,粮食欠收,周王室国库空虚,对于犬戎的步步紧逼束手无策。
公元前 770 年,周平王思虑再三,决定
迁都洛邑
躲避灾祸。这一次迁都史称平王东迁,这也标志着春秋时期的开始。
但是,在周平王东迁时,并没有让镐京的百姓跟着东迁。因此,在洛邑重新建都需要大量人力的时候,周平王只得依靠地方诸侯的力量,这也导致了洛邑落入了诸侯的掌控中。
春秋战国五百余年的争霸与厮杀自此而始。
第一个因为平王东迁而崛起的国家是
郑国
,
郑武公
因为护送周平王有功,因此获得大量的封地,郑国也由此逐渐强盛起来。
公元前 743 年,郑武公病逝,其子
寤生
即位,史称
郑庄公
。
郑庄公是个富有野心的人,周平王早已不是在镐京号令天下的周天子了,如今不过是靠着诸侯在洛邑担个虚名而已。因此,他不再甘愿每年都进贡粮食和珠宝给周王室。
但是,朝中大臣认为,郑庄公刚刚登上王位,他的弟弟公子段正对王位虎视眈眈。若是贸然与周天子为敌,会给公子段可乘之机,得不偿失。
公子段
是寤生同父同母的亲弟弟,后世称他为
共叔段
。他和寤生自小不和,常有争执。在郑武公晚年时,段更是几次三番想从寤生手中夺下太子之位。
原本,王室之中,兄弟俩争夺王位的事情并不少见,可是,作为寤生和段的母亲,
武姜
也参与其中,并且
坚定地站在了小儿子的身后,帮他一起夺取王位。
武姜出身高贵,是申国国君之女。她一生只生了寤生和段两个孩子,但是,对于大儿子寤生,武姜一直是厌恶的,反而对小儿子疼爱有加。
尤其是在郑武公病重之时,她不只一次在丈夫的病榻前要求他将王位传给小儿子段。
武姜之所以对两个孩子的态度反差如此之大,是因为她在生长子寤生时难产,婴儿出生时是脚先出来的,被称之为逆生,这在当时是不祥的征兆。
在武姜看来,寤生不仅会给自己带来不幸,还会给整个郑国带来灾难。因此,她一直支持小儿子段。但是,
郑武公却仍然坚持将王位传给了寤生
。
寤生继位后,原本是打算将远离国都新郑的一个小城共城作为封地赐给段。但是,段却以要在母亲跟前尽孝为由,迟迟不愿去封地,任由寤生多次催促也无用。
直到有一天,武姜主动叫来了寤生。武姜一见寤生,就立刻质问道:
“你已经是一国之君了,郑国的百里江山都是你的,你却只给段这么小的封地。”
寤生闻言,恭敬地问道:
“那么依照母亲的意思呢?”
武姜见状,立即说道:
“不如将制邑作为封地给段,可好?”
寤生随即拒绝道:
“制邑是险要之地,父亲生前有命,决不允许封地,除了制邑,其余地方任凭母亲挑选。”
武姜见寤生直接拒绝了她,不觉心中气闷,怒道:
“我就知道你会拿你父亲的遗命来堵我的嘴,罢了罢了!”
寤生见状,也心中焦急,无奈道:
“母亲,除了制邑哪里都可以给段,全凭母亲做主。”
武姜见此情形,也不再坚持,于是
要求寤生将京邑封给段
。寤生心中虽然百般不愿,还是按照武姜的意思,将京邑给了段做封地。于是,段很快就收拾行李启程去了封地。
目的达到之后,武姜便交代段,到了封地尽快扩充兵马,早做准备。一有机会便会派人送信给段,好让他趁机能夺得王位,她始终觉得寤生生而不祥,定要让段取代他的地位。
段临行前,武姜又向寤生给段要了一批兵马,用来镇守京邑。这次,寤生没有再阻挠,而是欣然同意了。
郑庄公虽然自幼内向,但是为人十分精明。早在郑武公病重时,他就看清了弟弟想要篡权夺位的野心,为了不打草惊蛇,他对母亲和弟弟是有求必应,让他们慢慢放松了警惕。
其实,
寤生是刻意对段十分纵容,好让他起兵谋反
。因为只有这样,他才能在武姜面前彻底除掉段,但是,段和武姜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到京邑后,段就开始招兵买马,暗中发展自己的势力,以图早日夺位。数年间,段和寤生之间看似风平浪静,其实他的所作所为都在寤生的监视之下。
在一切准备妥当之后,段就悄悄地潜回了新郑,并乔装打扮混进宫见到了母亲武姜。武姜见到段十分惊讶,问道:
“你怎么会来新郑?”
段焦急地回道:
“母亲,我已经等不及了,不日便会起兵。”
武姜听罢,大惊失色:
“不日起兵?你可都准备妥当了?”
段自信地回答道:
“我打听到寤生会在五月初一去洛邑朝见周天子。到时他定会带走大队兵马。母亲,你帮我盯紧寤生,他一离开,你便在城头插上白旗,我立刻攻城。”
姜武听罢,立刻答应了段的请求。但是,她也希望不要伤了寤生的性命。段与武姜说完,便急匆匆地离开了王宫。
他们以为天衣无缝、密不透风的夺位计划,其实早已传到了寤生的耳朵里,因为他早已在武姜身边也安插了眼线。
此时的郑庄公对母亲和弟弟已经失望透顶,更是对那稀薄的母爱不再抱有希望。俗语说,
游鱼贪食,钓者诱之。既然段要攻打新郑,那他便去攻打京邑,端了他的大本营。
据《左传》记载: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五月,郑庄公假装离开都城新郑,前往洛邑。段见新郑城内兵力薄弱,于是率军想要偷袭新郑,武姜也里应外合,命人打开了城门。
就在此时,郑庄公突然出现,惊慌失措的段立刻率军掉头,想要逃回京邑,却在半路得知郑庄公早已命人攻下了京邑。退无可退的段只得逃到共国,最后自尽而亡。
平定了段的叛乱后,郑庄公顺势扫平了郑国内部的反对势力,真正意义上做到了独掌大权。可母亲姜武却成了了他的心结,两人的关系不仅没有改善,因为段的叛乱变得更加恶劣。
武姜在寤生出现的那一刻便知道,夺位计划注定是失败了,她当即被送往寝宫软禁。在寝宫中,她焦急地等待了半个多月,却没有等到段的一丝消息,她的内心隐隐不安。
情急之下,她主动求见了寤生,一见面,她便厉声质问道:
“你是不是害死了段?”
面对母亲的质问,寤生说不出半句话,只得任由武姜将怒火发泄在他身上。可是他又着实地不甘心。
他反问道:
“你只关心段,你可知,到底是谁害了他。是你!是你从小就告诉他国君之位是他的,是你纵容了他的野心,是你叫我将京邑和兵马给他,若不是你,他不会走到这一步!”
武姜被寤生的话语惊得连连后退,她不愿承认自己是那个罪魁祸首。
寤生见状继续说道:
“就因为我是逆生,你给我起名寤生,你厌恶我多年,认为我是个不祥之人,你当真以为我不知道你们的计划吗?实话告诉你,段已经自尽了。”
武姜得知自己最爱的小儿子已经死了,顿时悔恨无比,她想向寤生认错,可是寤生不再希冀那淡薄的母爱了,他下定决心道:
“世上哪有你这样做母亲的,我不想再看到你,你我此生,不到黄泉,绝不再见!”
之后,寤生便将母亲武姜送到了颍地(河南颍阳地区),在那里修建了一处行宫,将武姜幽禁起来,并派人专门看管。
一年后,郑国王宫里,郑庄公正在宴请群臣,舞池中央,舞姬翩翩起舞,乐声婉转,郑庄公很是高兴,他扫视了一圈,只见一位大臣正在将宴会上的佳肴,装进自己的食盒中。
郑庄公见状,心下疑惑,于是出声问道:
“你在做什么?”
大臣回道:
“君上,臣家中尚有老母,从未吃过这么好的东西,我在这里享受,母亲却吃不上一口,我心中愧疚,因此我要带一些回去给母亲吃。”
郑庄公听罢,心中不免有些失落,他落寞地说道:
“你有母亲可以孝敬,寡人却没有。”
大臣回道:
“君上怎么会没有呢?夫人健在,只要君上愿意,还是可以孝敬的。”
郑庄公此时也懊悔地说道:
“其实,将母亲送到颖地也是寡人一时冲动,无论如何,她都是我的亲生母亲,为君者怎能不孝。但是,寡人也立下重誓,不到黄泉,绝不相见,寡人不能违背誓言啊!”
大臣听罢,说道:
“君上,臣有一个方法,只要命人在地下挖一条隧道,将泉水引入,便为黄泉,届时,君上便可在黄泉边与母亲相见了。”
郑庄公听罢,觉得这是一个既成全孝道,又不违背誓言的好办法。于是依计而行,将黄泉修好后,便命人将武姜接了过来。
武姜一见到郑庄公,便痛哭流涕,连连道歉。郑庄公终是接受了母亲的道歉,将她接回了新郑。寤生最终和武姜冰释前嫌,这也是流传后世,为人传唱的孝道故事,黄泉见母。
和母亲和好后,郑庄公完全扫平了郑国内部的所有阻碍,独揽大权,然而,他的野心并不止于此,他想要的是凌驾在周天子之上,不再受周王室的控制。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郑庄公与周天子之间再一次展开了激烈的较量。
02
假命伐宋
郑国在郑庄公的治理下,国力日渐强盛,兵强马壮,他开始放眼天下,冷冷注视着名不如实的东周王朝。
经过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和犬戎之乱后,
周王室也不再是那个可以号令天下的中原霸主了
,反而更像是一个日薄西山,垂垂老矣的老者,成了诸侯们的俎上鱼肉。
公元前 720 年,周平王眼见附近的郑国逐渐强盛,再加上他深知郑庄公忍辱负重,雷厉风行的性格,笼罩在心中的危机感始终挥之不去。
为了不让周王室有被吞灭的危险,周平王想方设法想要解除郑庄公在朝中的势力。
郑庄公是周王朝的卿士,辅佐周天子管理朝政。因此,周平王想将郑庄公卿士的权利分散,以此来削弱他的势力。
得知这一消息的郑庄公气愤不已,于是立刻找来
祭足
商量此事。祭足是郑庄公的谋士,此人足智多谋,被人后成为春秋第一权臣。
祭足得知事情的原委后,便向郑庄公献计,
用郑国公子换取周王朝的太子作为人质
,用此举来威胁周天子。郑庄公听罢,便立刻前往洛邑,面见了周平王。
周平王自知,无端架空郑庄公卿士职权一事,自己做得名不正言不顺,因此见到郑庄公前来,也不免有些心虚,于是问道:
“郑伯此次前来,所为何事?”
郑庄公也不绕弯子,问道:
“听闻大王想要将臣的卿士之权交予旁人,臣闻听此事,甚觉荒谬,因此特来面见您,希望大王可以解除臣的卿士之职,免得大王被留言所污。”
郑庄公此言一出,周平王心中一喜。但是,周平王深知,此时的周王朝已经国力衰退,若是再受到犬戎等外族的欺压,仍然需要各诸侯国来维护王权。
如果此时削了郑庄公的卿士之权,说不定,各国诸侯见状便会落井下石,为保王室安危,周平王思来想去,还是选择了妥协。
于是,周平王回道:
“郑伯不要听信谗言,此事绝非寡人所为。郑伯与先君郑武公对周室有再造之恩,本王岂会如此无情无义。”
郑庄公听罢,谦虚地回道:
“先君虽然对周室有贡献,但功劳甚微。自臣承袭先君之位后,未曾与大王分忧,不能在忝居卿士之位。”
周平王见郑庄公连番请辞,知道这是在试探自己,于是急急地说道:
“郑伯因何不信本王,反而听信那些谗言,你到底要如何才能相信本王。”
郑庄公见状,说道:
“大王,不若让公子狐到我新郑来做客,也让我儿到洛邑来聆听陛下的教诲,如何?”
周平王听罢,大惊失色,但是迫于郑庄公的实力,他也不敢贸然拒绝,只得无奈答应。
不久之后,
公子狐来到了新郑成为人质
。此时的郑庄公已经心满意足,不仅保住了卿士之位,还得到了公子狐这张护身符,自己的安危总算有了保障。
而远在洛邑的周平王则气急败坏,不仅没能削了郑庄公的卿士之位,儿子还成了郑国的人质,这下,他对郑国也无可奈何了。
这场权力的交换,史称
“周郑交质”
,这是周王室权威崩溃的开始,也是东周礼崩乐坏的第一个标志性事件。
其实,在春秋时期,诸侯国为了保护边境安宁,常常采用
互换人质
的方式来相互制约。但是,敢于和周王室提互换人质的条件,郑庄公是第一人。
要说郑庄公为何敢于和周王室分庭抗礼,主要是现在周王室缺失了两样东西,一个是实力,一个是名正言顺。
之前,周王室稳坐都城镐京,实力不容小觑,但是随着平王东迁,镐京地区被狄戎蛮族占领,周天子丧失了对镐京的控制,因此也就
没有了和土著诸侯抗争的实力。
另一方面,周平王是由其外公申侯拥立的,申侯勾结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天下皆知。周平王得位不正,甚至有弑父夺位的嫌疑,所以也
丧失了民心和威望。
因此,郑庄公才会敢于挑战王权,胁迫天子。
公元前 720 年,周平王病逝,身在郑国的公子狐准备回到洛邑继承王位。谁知,在回洛邑的途中,公子狐因伤心过度,也病逝了。
最后,由周平王的孙子姬林继位,史称周桓王。周桓王继位后,一想到周王室因郑国而受到的屈辱,内心便愤懑不已,对郑庄公的恨意无以复加。
对于郑庄公的大权独揽,周桓王早已不满,为了泄愤,他召集群臣商议,想要削了郑庄公的卿士之位。
大殿之上,周桓王状似忧心地说道:
“最近寡人寝食难安,郑伯为先王重臣,鞠躬尽瘁,劳苦功高,可您年事渐长,若还是让你日夜劳心,寡人于心何忍。但若让您退位,只怕天下人都要说寡人忘恩负义,寡人真是不知如何是好。”
郑庄公见状,也顺着说道:
“臣忝居高位多年,也是日夜优思。因此,先王在世时,臣也是多次请辞,或许是先王对臣太过信任,竟没有允许臣离开。”
周桓王听罢,继续说道:
“既然如此,看在郑伯为周室操劳多年,寡人也实在不忍心在让你这么劳累下去了,不如就回新郑好好休养吧!”
郑庄公见周桓王已下定决心,不好再辩驳,只得说道:
“臣谢过大王体恤,这就回新郑好好休养。”
这一次和新君的较量,郑庄公意外落了下风,被夺取职权,只得灰头土脸的回到新郑。可是他仍然心有不甘,于是再次叫来祭足商议,想要挫一挫周桓王的锐气。
公元前 720 年的夏天,周桓王治理下的温邑,金黄色的麦穗在清风的吹拂下,如同浪潮一般,一层又一层地摇曳着,麦农们也正在田间劳作,内心充满这喜悦。
突然,一队手拿镰刀的郑国士兵冲进麦田,粗暴地赶走麦农,以最快的速度将田里的麦子收割一空,然后扬长而去。
过了一段时间后,郑庄公发现周桓王并没有什么反应,于是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又将周王室的稻子也收割一空。
东周沿袭了西周王朝的“兵农合一”政策,其基本特点是,服役人员平时散在村社为农,战时临时征集为兵,当时没有职业军人,除了少数战车上的贵族之外,都是种地的。
在平王东迁后,周王室建立了四个城邑用来屯田,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温邑。而郑庄公将周王室一年的收成收入囊中,不仅削弱其实力,还为自己储备了军粮,是
以战养战
。
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芑秆一石,当吾二十石。
郑庄公再次偷割稻子的举动将周桓王气得暴跳如雷,他忍了第一次,绝不会再忍第二次。但是,他也绝不会贸然与郑庄公为敌,只能静静地等待一个机会。
宋国与郑国相邻,经常发生争端,郑庄公对宋国早已有了吞并之心。于是,他软硬兼施地结盟了陈国和鲁国,准备三家联盟攻打宋国,但是这一计划遭到了祭足的反对。
祭足认为,攻打宋国需要一个充分的理由。因为宋国不同于其他国家,作为公爵,地位尊崇,在诸侯中的影响力极大,若是没有充足的理由,势必会引起其他诸侯的不满。
而最充分的理由便是得到周天子的支持,以
王命伐宋
。
对于这个理由,郑庄公很是为难,他已经和周王室交恶,虽然事情已经过去了三年,但是他明白,周桓公肯定不会帮他的。
此时,祭足看出了郑庄公的犹豫,于是劝说道:
“君上不必担忧,您只需带着厚礼为夺粮一事向周天子请罪,若他肯支持自然是好,若不肯,我也有别的办法。”
郑庄公听罢,即便再不愿,也只得带着厚礼,去洛邑向周桓王请罪。而另一边,周桓王听说郑庄公前来请罪,内心十分有成就感,于是便接见了郑庄公。
郑庄公一入大殿,周桓王便讽刺地说道:
“郑伯自从上次离开洛邑,已有三年未来朝见寡人了!”
郑庄公听罢,连忙行礼道:
“臣事务繁忙,一时抽不开身,耽误了觐见,如今一有空,便来向大王请罪。”
周桓王冷哼了一声道:
“幸亏郑伯事务繁忙,上次郑伯来的时候,就将我的粮食强光了,若是郑伯年年都来,只怕寡人就要饿死了。”
面对周桓王的冷嘲热讽,郑庄公忍耐了下来,也没有提伐宋的事情,便匆匆告辞了。而周桓王为了打郑庄公的脸,还特意送了十车秕糠做回赠。
周桓王此举惹得郑庄公十分不满,但是这对祭足来说却是天赐良机。他将这十车秕糠说成是周天子对郑庄公年年朝贡的奖赏,借此彰显周天子对郑庄公的信任。
之后,祭足还放出风去说宋公对周天子无礼,长时间不去洛邑朝拜天子,因此,
周天子特意命郑庄公代天子讨伐宋国。
公元前 713 年,郑庄公联合齐、鲁两国,率领联军直扑宋国,取得了战争上的胜利,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
假命伐宋
事件。
这件事之后,郑庄公惊奇地发现,周天子竟然没有因为假称王命而治罪于他。其实,周桓王在得知自己被郑庄公当枪是了之后,心中十分恼火,可是他畏惧郑国的实力,只得作罢。
于是,郑国与周王室再一次陷入了冷战之中。
到了公元前 707 年秋天,周桓王终于对郑庄公的不敬忍无可忍,为了维护周王室的威严,
周桓王亲率周、陈、蔡、卫四国联军讨伐郑庄公。
集结了四国军队的周桓王信心满满,气势汹汹直奔新郑。这一次,他要让郑庄公见识到天子的威严,他要一雪郑庄公带来的耻辱。
郑庄公得到消息后,也不惧四国联军,迅速筹备兵马,率军迎战,两军在繻葛摆下战场。郑庄公命
祝聃
为先锋,自己则坐镇中军,伺机而动。
当时,陈国因国内动乱,毫无斗志,蔡、卫两军战斗力也不强。因此,战斗打响之时,祝聃便率先攻打联军左翼的陈军,陈军一触即溃,不久便退出战场。
而后,祭足率领军队攻打右翼的蔡、卫联军,打得联军节节败退,四处逃散,周桓王见状,大为惊骇。
而此时,阵中的祝聃看到了惊慌失措的周桓王,于是搭弓射箭,这一箭以迅雷之势射向了周桓王,周桓王躲闪不及,肩膀中箭,随从见状赶忙将他扶上了车架,慌忙逃走。
祝聃见周桓王败走,心中大喜,随即拜见了郑庄公,想要乘胜追击,活捉周桓王。但是郑庄公仍然忌惮周王室的威望,害怕穷追猛打会引起其他诸侯国的敌对,
终是作罢
。
03
最后
繻葛之战,以郑庄公大获全胜而告终。
当天夜里,郑庄公派遣祭足前去周营慰问身负重伤的周桓王以及周朝的将领,以表示与周王室交好之意。而周桓王害怕郑国军队再次来攻,于是拔寨返回了洛邑。
郑国虽然取得了胜利,但是郑庄公害怕自己落得一个弑君的罪名于列侯,因此也不追赶。此后,周天子的地位一落千丈,东周王朝形同虚设.
周之天下,犬戎桡之,始皇亡之,而繻葛一战,则君臣之义郑伯先废之矣。
郑庄公是第一个将君权神授的王权拥有者打下神台,从此天子威信扫地,郑庄公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敢于向王权说不的诸侯,郑国的崛起也为春秋争霸开了一个先河。
继郑国之后,齐、晋、楚、秦等诸侯国先后兴起,继之而来的就是春秋时期的新格局,诸侯争霸。
所以说,郑庄公的经历完美诠释了,实力才是硬道理。在群雄并起的年代,
若是拳头不硬,那便只有挨打的份!
【2】、来自网友【寻根拜祖】的最佳回答:
题干有个常识性的错误,郑庄公时期是春秋初期,不是战国。《东周列国志》以郑庄公的事迹为开篇,这么安排是有特定意义的。被孔子斥为“礼败乐崩”的春秋时代,其标志性的事件,就是郑庄公与周平王互换太子为质,让周王室自降档次。
不光如此,郑庄公还挑衅周桓王,引起了周郑之间繻葛之战,周桓王不但战败,还被射伤肩膀。从此王周室威信扫地,郑国一跃成为当时最强盛的诸侯国,郑庄公还被成为春秋小霸。
郑庄公的所作所为,不是无事生非,其实他也知道挑战周王室,面临很大的政治风险,实在是郑国“先天营养不良”,它处于四战之地,必须图霸扩张,才能摆脱地缘劣势。要图霸扩张,首先就面临着“道义”缺失,他只能跟周王室“借”,这就是郑庄公屡屡冒犯周天子的原因。
郑国的“先天营养不良”与郑庄公的战略
郑国建国比较晚,它的第一任国君郑桓公,是周厉王的儿子,地理位置在今天河南省北部,处于中原心脏地带。
郑国的南面是强大的楚国,北面是晋国,西面是周王室大本营,东面是宋国,以及卫、曹、陈、蔡四个与郑国规模相当的小国,还有许、郧等诸多“微国”。国土狭小,又处于大国包围之中,注定郑国未来的生存前景不妙。事实上,战国时期,郑国经常被晋楚两国轮番蹂躏,就是这个原因。
郑庄公不愧为伟大的政治家,他一眼看出了本国的先天不足,要想让郑国在未来的发展中,不受制于地缘条件的劣势,郑国必须发展。
郑庄公的谋划是,先兼并周边的许、郧等弱小城邦国家,再向东发展,从宋国嘴里夺食。南面楚国和北面的晋国太强大,郑国不敢碰,西面是王室,碰不得,只能向东欺负稍微弱小一点的宋国。
打狼就得借虎威,老虎不愿意
春秋不像战国,战国要想打谁,不需要理由,谁胳膊粗直接挽袖子就上,春秋讲“义”,想打谁你得找个理由。郑国想征服宋国,也不能不讲理,郑庄公就想跟周王室“借”。
郑庄公自祖父起,就有双重身份,既是周王室的卿,又是诸侯国的君。郑庄公因为这个身份,干起狐假虎威的事得心应手,他要想征伐谁,就向天下发出“通告”,奉天子之命,征讨不敬之臣。有周天子这只虎,“义”很足,郑庄公随心所欲。
问题是周天子愿意吗?当然不愿意。不过不愿意又能怎样?天下早已经没人把周天子当回事,他除了一块唬人的招牌,什么都没有了,有一个愿意侍奉你的郑国,你还想咋的?借你招牌用用又如何?
郑庄公扮起了武松,狠狠地捶了老虎一顿
这就是郑庄公跟周王室的矛盾源头,权威这东西哪能借,老虎被借了威,还叫虎吗?郑庄公利用王室卿士身份,经营自己一亩三分地,周平王很生气,就想以虢公代替郑庄公,郑庄公立刻驱车入朝,逼得周平王发誓不背叛他,还跟他互换太子为人质。
本来周天子是天下之主,郑庄公是臣,君向臣写保证书,还把太子送给对方作人质,这个天子还叫天子吗?
虎威被“借”了,地位也跟郑庄公拉平了,周王室的不满可想而知。周平王死后,在郑国做人质的周桓王登基,他终于憋不住怒火,宣布免除郑庄公的卿士之职。
郑庄公一看,行,跟我玩,操家伙,跟我上。郑庄公带着人马冲进周王室地盘,把王室地里的麦子割得光光!
周桓王气傻了,张口就想吃了郑庄公,他号令陈、蔡、虢、卫四国(其他国家也不听他的),一起兵发郑国,繻葛之战爆发了。
五国联军看着声势浩大,郑庄公用血的教训告诉周桓王,想当老虎,除了会吼,还得有硬实力。五国联军被郑国杀得一败涂地,周桓王肩膀中了一箭,若非郑庄公有意放他一马,早成了郑国人的俘虏。
从此,周王室彻底明白了一个道理,自己这头虎除了一身皮,其他都是假的。以后,虎威谁愿意借就借去吧!
春秋“礼败乐崩”始于郑庄公
郑庄公不断催辱周王室,让周天子颜面扫尽,客观上并不是他跟周天子有仇,各诸侯国,就算郑国跟周天子血缘关系最近了。实在是到春秋时期,周王朝历经二百年,各诸侯国血缘关系日益淡薄,兼并成了主题,郑庄公必须为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负责,他需要借王室的威,行自己的利。
由此导致的周郑不可调和的矛盾,让周王室一次又一次受到侮辱,让整个天下陷入“礼坏乐崩”的境地,其实非郑庄公有心为之,而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