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公孙瓒拥有10多万精锐骑兵,为何最终败给了河北的袁绍?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3-23 12:42:09 2次浏览

关于问题公孙瓒拥有 10 多万精锐骑兵,为何最终败给了河北的袁绍?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三顾惊鸿毛】的最佳回答:

真正意义上打垮公孙瓒的,其实不是袁绍,而是刘虞。

袁绍最后能击败公孙瓒,只是落井下石的最后一击,当时的公孙瓒已经是意志消沉,精神崩塌,门都不敢出,只信妇女不信士兵,这早已不是当初那个意气风发,痛击胡虏的公孙瓒了。

而能把白马将军精神打击成这样的,不是袁绍,而是早已亡故的刘虞,他也是真的让公孙瓒体验了一次什么叫有些人死了,但他还活着。

公孙瓒的往事就不多提了,谈谈他和袁绍、刘虞的恩怨情仇。

191 年,讨董联盟解散,董卓西走长安。

这一年的公孙瓒却意气风发,他当然不是小说里讨董的一员,因为这一年的公孙瓒率 2 万步骑击败 30 万青徐黄巾军,俘虏七万余人,声威大振。

《后汉书》:初平二年,青、徐黄巾三十万众入勃海界,欲与黑山合。瓚率步骑二万人,逆击于东光南,大破之,斩首三万余级。贼弃走渡河。瓚因其半济薄之,贼复大破,死者数万,流血丹水,收得生者七万余人,车甲财物不可胜算,威名大震。

拜奋武将军,封蓟侯。

当然,这次的封侯拜将,是董卓朝廷册封的。在此之前,公孙瓒是汉灵帝时期册封中郎将,都亭侯,兼领辽东属国长史,也不小。自此之后,也是公孙瓒的扩张期。

此时的袁绍,因讨董失败,名义上只是个渤海太守,也是当年逃离洛阳时候,董卓封给他的。

志在天下的袁绍当然不会满足区区的一郡之地,他想占有人口物资极为充沛的沃土冀州,但冀州刺史韩馥对袁绍早有提防之心,《后汉书》:馥见人情归绍。忌其得众,恐将图己,常遣从事守绍门,不听发兵。

这时袁绍的谋士逢纪出了一个主意:

暗中联络

公孙瓒

,让其率军攻打冀州,韩馥必然惊恐,到时派出说客言明利害关系,让冀州给袁绍才能抵挡公孙瓒,这是个驱虎吞狼之计。

正如计划那样,袁绍给与了公孙瓒某种承诺,公孙瓒果然发兵冀州,首战就打的韩馥心惊胆寒,冀州郡县是望风而降。

韩馥心惊之时,袁绍的说客来了,开口就是威胁:公孙瓚乘胜来南,而诸郡应之。袁车骑引军东向,其意未可量也。窃为将军危之。

直接向韩馥点出了他的困局:

公孙瓒率军南下,势不可挡,袁绍又引兵东进,其意不善,韩公身处危局啊。

韩馥当然是怂了,这两个都惹不起,为了保命就把冀州让了,尽管最后也是被吓死了。

此时的袁绍需要借助公孙瓒之名来达到目的,自然是本身实力不够强,所以处于下风。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公孙瓒的弟弟公孙越意外被袁绍军杀死,公孙瓒发了大怒,直接上报朝廷,历数袁绍十大罪状,开始发兵攻打冀州。

这份“檄文”有点突然,也可能跟袁绍之前的合作表示不满意,或者本来就想拿下冀州。

不管怎么说,这时期的公孙瓒绝对是碾压袁绍的存在,此时的冀州郡县听闻公孙瓒来了,纷纷跟随打击袁绍,《后汉书》:遂举兵攻绍,于是冀州诸城悉畔从瓚。

所谓的公孙瓒之白马义从,被袁绍军的鞠义歼灭,其实只是双方的第一战,也即界桥之战。

这一战,鞠义利用公孙瓒轻敌的表现,埋伏兵马,两次追击确实打败了公孙瓒的部队。瓚轻其兵少,纵骑腾之,义兵伏楯下,一时同发,瓚军大败,斩其所置冀州刺史严纲,获甲首千余级。

然后是龙凑之战,兵败后的公孙瓒还是不服气,再次举兵进攻,然而还是被击败。

这两次战役的主题都是争夺冀州,公孙瓒属于进攻方,也确实失败了,但要说垮了,也不至于。因为接下来的第三次巨马水之战,公孙瓒则是大获全胜。瓚将步骑三万人追击于巨马水,大破其众,死者七八千人。乘胜而南,攻下郡县,遂至平原,乃遣其青州刺史田揩据有齐地。

双方不仅在继续争夺冀州,战事规模还扩大到了青州,这一时期,公孙瓒还派了赵云和刘备去辅助田楷。

双方连续的战事持续了近两年,到 193 年的春,朝廷派来调停使者,双方都有意下了台阶,甚至结成儿女亲家,就此和平罢兵。四年初,会赵岐来和解关东,瓚乃与绍和亲,各引兵去。

自此,袁绍和公孙瓒势成均势,各自都要处理自己的问题。

袁绍要处理的就是整合冀州势力,完成事实的统治。因为就在当年三月,黑山军联合冀州叛军把邺城占了,老巢都被端了,袁绍自然要花时间处理黑山军等问题。

而幽州内部,公孙瓒和刘虞的矛盾也正式公开化了,刘虞这个人真就是公孙瓒的一生之敌。

刘虞是根正苗红的汉室宗亲,文能理政,武有军功,更是妥妥的仁德之士。十几年前就是幽州刺史,去朝廷镀金后,又回来被任命为幽州牧,凭借治政有方,安民有术,仁德爱民等等因素,在燕赵之地威望极高。

问题就在于,刘虞不仅对自己人好,对胡人也很好,常常拿幽州钱粮支援乌桓鲜卑等胡人部族。反观公孙瓒则是桀骜不驯,完全拒绝对胡人妥协的政策,更是常常劫夺刘虞送出的钱粮物资,矛盾由此爆发。

在之前袁绍和公孙瓒相互攻伐的时间里,刘虞已经对公孙瓒不满了,只是屡屡被部下劝说。停战之后,由于物资不够,公孙瓒甚至劫掠百姓,刘虞终于忍不了了,决定出兵十万讨伐公孙瓒。

刘虞虽有军功,但却是挂名得来的,打仗是不怎么会的,就算会也不是公孙瓒的对手,他对士兵下了不少禁令,导致军队束手束脚。虞兵不习战,又爱人庐舍,敕不听焚烧,急攻围不下。

公孙瓒就没那么多讲究了,找到一次战机就击败了刘虞,活捉了其一家老小。

此时若是能妥善处理刘虞,笼络其部下,公孙瓒会有不一样的前途,二人合力整合幽州力量,甚至可以征战天下,这是史书结语的人物点评,可惜的是桀骜不驯的公孙瓒压根不会这些弯弯绕。

他向朝廷使者诬告刘虞谋反,甚至强迫使者监斩刘虞及其家人,连同前常山国相等一批官员求情,也一并处斩。

刘虞这种威望极高的人,哪能说杀就杀,他一死幽州就乱套了,基本等于捅了马蜂窝。虽说此时的公孙瓒占有幽州,实力大增,但却失掉了民心,失掉了舆论。

不说刘虞其他善政,只凭他曾在幽州安置百万流民,口碑就是逆天的存在,这些人就会为他报仇。青、徐士庶避黄巾之难,归虞者百余万口,皆收视温恤,为安立生业,流民皆忘其迁徙。

果不其然,就在刘虞死后,不久幽州就出现大规模反叛。

首先,原刘虞部下鲜于辅,齐周等人收拢兵马,归于阎柔为统领,阎柔又召集鲜卑乌桓数万兵马,大败渔阳太守邹丹,将其斩杀;乌桓峭王也率领部族联合七千鲜卑骑军,归于刘虞之子刘和统领,又联合袁绍兵马,聚十万之众,在鲍丘击败公孙瓒大军;幽州代郡、广阳、上谷、右北平等郡的公孙派官员,都被当地起义军杀死,而后纷纷投靠刘和大军,整个幽州乱成一锅粥了。

公孙瓒大败之后,狼狈逃往易京(今河北雄县)。

这时候的公孙瓒已经废了,幽州百姓对他全面反叛,致其成惊弓之鸟,躲在易京不敢出门了。《后汉书》:瓚虑有非常,乃居于高京,以铁为门。斥去左右,男人七岁以上不得入易门。专侍姬妾,其文簿书记皆汲而上之。令妇人习为大言声,使闻数百步,以传宣教令。疏远宾客,无所亲信,故谋臣猛将,稍有乖散。

已经恐惧到不敢接触七岁以上男子,建十丈高台,以铁为门,以妇人传讯,亲近无所信,过上了“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躺平生活。

就这样过了三年时间,到 198 年时,袁绍已经拿下了冀州,青州,并州,整合了足够的力量,开始全力进攻幽州,军心已散的幽州军被轻易击败,只剩易京被围攻。

不过易京确实被打造的铜墙铁壁,袁绍打了小半年也没拿下,最终依靠计策,引诱公孙瓒出击,才彻底击败,公孙瓒最终选择扑火而亡。

整个过程来看,袁绍军对公孙瓒的打击其实有限,起码是没有想象中那么大,纯粹的军事斗争并不能打垮公孙瓒,但牵扯上政治就不一定了。还是那句话,江湖不是打打杀杀,是人情事故,打天下也是类似的道理,打打杀杀的那一套,即使强如项羽,最后也搞不过刘邦。

刘虞这个人,名望太高,甚至是闻名天下的存在,影响太大,在百姓心中是接近“立地成圣”的存在。公孙瓒在杀了他后,名声彻底臭了,比董卓都惨,好歹董卓那边还没发生“起义军”大批袭杀官员的事情,公孙瓒就体验到了。

这种影响肯定不是袁绍军带来的,是刘虞带来的。因此,与其说是败于袁绍,还不如说是败于刘虞。

话说,刘备也是在公孙瓒杀害刘虞之后,就找到机会离开,宁愿自己去找机会奋斗。大概率是看到公孙瓒这颗大树已经臭了,靠不住了,急忙跑路,避免沾上污名,这才是大聪明的表现。

【2】、来自网友【棍哥观史】的最佳回答:

公孙瓒之覆灭是其个人原因所致,俗话说,不作死就不会死,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公孙瓒总表现出一种作死的感觉,即使拥兵自重,也难成大事。

要说公孙瓒也是有本事之人,曾领数十骑就能杀的鲜卑数百骑落荒而逃,也是公孙瓒先后的辉煌战绩,使得北方游牧民族不敢南下犯镜。

但少数民族头领丘力居是公孙瓒一直搞不定的刺头,朝廷就派刘虞任幽州牧,安抚和威慑这些少数民族,收效颇丰,但公孙瓒就起了嫉妒之心,便想着法的阴害刘虞,后袁术欲劝进刘虞之事,公孙瓒又从中作梗,导致二人关系极度恶化。

后来袁绍和袁术因讨伐董卓分赃不均起了刀兵,而此战中公孙瓒之弟公孙越战死,至此公孙瓒便与袁绍结下梁子,此时的公孙瓒势力强大,袁绍是很忌惮的,于是将渤海郡推授给公孙瓒之弟公孙范以结友好,随后公孙瓒利用此有利形势破了青州、徐州的黄巾军,继而将矛头指向袁绍,后边就发生了界桥之战,然而此战袁绍大将麴义立功,击败公孙瓒部严刚,青州兵败后,青州田楷、兖州单经亦全线溃败,瓒军败走勃海,与公孙范一起逃往蓟城,后“于大城东南筑小城,与虞相近,稍相恨望。”

此时刘虞就该出场了,因为之前受到了公孙瓒连续不断的陷害,趁公孙瓒大败之际,便发兵攻伐公孙瓒,但公孙瓒获胜了,并在居庸关活捉了刘虞,并随后杀害了这个皇室宗亲。公孙瓒此行遭到了刘虞旧部以及所安抚的少数民族的痛恨,随即由阎柔为统帅,鲜于辅、齐周、鲜于银为先锋的乌丸、鲜卑、得胡与汉族的数万联军共同讨伐公孙瓒,斩了渔阳太守邹丹;此时,袁绍也派麴义和刘虞之子刘和率军与鲜于辅合兵一处,共同讨伐公孙瓒,至此,“瓒军数败,乃走还易京固守。”

为围堑十重,于堑里筑京,皆高五六丈,为楼其上;中堑为京,特高十丈,自居焉,积谷三百万斛。

公孙瓒大败之后便修建了防御工事,算是世界上最早的“炮楼”了吧,大大小小的高楼分布于战壕之间,并由小楼作为防御,公孙瓒自己将大楼建于中间,准备长期避战休养。瓒曰:“昔谓天下事可指麾而定,今日视之,非我所决,不如休兵,力田畜谷。兵法,百楼不攻。今吾楼橹千重,食尽此谷,足知天下之事矣。”而此效果确实明显,《三国志》记载“绍遣将攻之,连年不能拔。”即便是小楼危急,因其大楼固若金汤,公孙瓒也任其自生自灭,坐视不管。

而后,袁绍令人挖地道通至大楼楼基,焚火烧掉大楼立柱,大楼倾覆,公孙瓒自知必败,于大楼内杀妻儿后自杀,一代枭雄至此陨落。

可见公孙瓒之败确实为其自身的原因,首先做人诡计心眼太多,害人之心常有,以致树敌愈甚,又不自量力与袁绍为敌,后尚可一战,却不顾将士安危,自己躲于“安全”之所,可谓人心尽失。

英雄记曰:先是有童谣曰:“燕南垂,赵北际,中央不合大如砺,惟有此中可避世。”瓒以易当之,乃筑京固守。瓒别将有为敌所围,义不救也。其言曰:“救一人,使后将恃救不力战;今不救此,后将当念在自勉。”是以袁绍始北击之时,瓒南界上别营自度守则不能自固,又知必不见救,是以或自杀其将帅,或为绍兵所破,遂令绍军径至其门。

正如裴松之评价一样,童谣之言,无不皆验;至如此记,似若无征。谣言之作,盖令瓒终始保易,无事远略。而瓒因破黄巾之威,意志张远,遂置三州刺史,图灭袁氏,所以致败也。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