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问题日本在二战初期势如破竹,为什么没打了 2 年情况就急转直下?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秀水有话说】的最佳回答:
这个问题本身就不对,日军应该是在中途岛战役,也就是 42 年 6 月之后形势就扭转了。太平洋战役以珍珠港开始(41 年 12 月 7 日) 42 年 8 月开始瓜岛战役,打到 43 年 2 月结束,日军就彻底歇了。 准确的说,美日之间势均力敌的战斗就三场,珊瑚岛海战,(42 年 5 月)中途岛海战(42 年 6 月)和瓜岛战役。(42 年 8 月-43 年 2 月) 中途岛和瓜岛之后,败局已定。 所以日军并没有在 2 年之后开始急转直下,从 41 年 12 月 7 号偷袭珍珠港算起,到 43 年 2 月瓜岛战术结束,就 14 个月。 而且准确的说,战略主动就半年,中途岛海战之后,联合舰队损失了四艘大的航母和大量航空兵。美军开始反攻,日军开始被动防守。
所以不是 2 年,要说态势被扭转,也就半年,要说“急转直下” 应该是瓜岛战役结束之后,也就 14 个月左右。
原因? 很简单,国家实力远远不如美国。 以管窥豹,珊瑚岛海战中,(42 年 5 月)美军的航母约克城号受到了重创,日军认为需要至少半年甚至一年才能修复,结果约克城号出现在了中途岛海战(42 年 6 月)。这就是以自己的实力去揣测了别人的实力。
第二件小事,日军在战争初期攻陷了威克岛,需要在滩头建工事。 谁干?当然俘虏的老美去挖,限期一周完成,美国大兵摆摆手,一人就能搞定,要不了几天,开动了挖掘机,(没错,就是现在咱们三一重工,中联重科,徐州重工生产的机械)三下五除二。 日军都惊呆了,日军立马把挖掘机调回国内,研究这玩意,直到战后,都没弄出来个像样得玩意。所以我们现在看很多电影,日军都是士兵手动挖战壕,在滩头建防御工事,没有机械化的参与。
说这两件事就是想说,硬实力不行,可以打赢无数次战役,但是会输掉战争。(这是大英帝国称霸世界时候说的)日军的航空兵和海军的存量在开战之时是可以跟美国人掰手腕的,但是大家同时损失甚至对方损失更多的时候,就看谁补充得更快。
在此,我想说,历史未曾远去,以史为鉴,现在很多人喜欢喊打喊杀,动不动就虽远必诛。大家仔细想一想,改革开放前,全国会开车的人有多少人?如果是坦克战,大家都对攻,坦克兵损失之后,你说去训练耕牛的人当坦克兵更快还是训练开车的人当坦克兵更快?现在这问题没有了,咱就说航空兵,美国会开飞机的人有多少?美国有无数的小机场 学开飞机可能就跟我们这拿个 A 驾照一样普及,因为他们富裕,有钱。中国呢?你说这种国力的后备力量可以比较吗?
日本人明明知道日美差距大 依然发动了太平洋战争,现在大家都笑话他,觉得他是真傻,试问一下,今天某大国,是不是也有这种想法,笑话别人干嘛。
【2】、来自网友【梁老师说事】的最佳回答:
梁老师说事为您回答这个问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从 1939 年九月一号算起,而日军全面侵华是从 1937 年的七月七号算起。
所以在二战爆发之前,我们硬生生的和日军打了两年多的时间。
而日军偷袭珍珠港,是在 1941 年的十二月七号。
也就是说,美军在参与到太平洋战争的时候,我们和日军硬生生地打了近四年零五个月的时间。
所以从这三个时间点来看,日军之所以情况急转之下,完全是因为在中国的抗日战场上,日军已经消耗掉了它最后的精气神。
日军到了强弩之末。
当然,也有人会说,日军之所以会急转直下,完全是因为美军的参与,美军有着强大的军力,有着强大的海军,有着强大的航母,有着强大飞机群等等。
要透过表现看实际。
老祖宗都说了,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粮草先行。
所以打仗,其实打的就是经济,没有了钱,再强大的军力,都不可能持续下去。
那么就不妨从日军和中国作战的这四年半的经济变化,来看看日军的外强中干。
从经济上看。
话说,在日军发动全面侵华的时候,根据他们的经济制定了速战速决的方案来侵略中国的国策。
在这段时间里,日军更是喊出了三个月灭亡中国的口号。
不过让日军始料未及的是,在随后的战争中,每一场会战,至少得打三个月。
于是,速战速决变成了持久战,而日军也让六十万最为精锐的部队,变成了一群孤魂野鬼。
被打死的这六十万,不仅仅是一个死亡数据,同样也是日本从明治维新以来花大价钱培养出来的士兵变成飞灰。
要知道抗战初期,日军的士兵可都是三年,甚至是五年以上的老兵。
所以这些人被击毙,对于日军来说,整体战斗力的下滑是必然的。
事实上也是如此,越是往后,日军补充上来的新兵,战斗力就越弱。
那么在这四年零五个月的持续消耗中,日本的经济也有了空前的消耗。
消耗程度同样触目惊心,在这四年零五个月的持续消耗中,日本这个小小的岛国,支付了高达五百亿日元的预算总支出。
当然,五百亿日元以现在的眼光来看,似乎并不多。
怎么说呢?在那个时期,一日元是等于一美元的,而且那个时期的钱更加值钱。
而这五百亿日元,超过了日本自从 1898 年明治维新以来,截至到 1936 年,日本近七十年的预算支出的总和。
这对于日本来说,是一个相当恐怖的数字了,基本上就掏空了,明治维新以来日本的底蕴。
而在抗日战争初期,日军为这场战争,仅仅准备了四十多亿日元的准备金而已。
这些钱哪里能够呢?
到了 1941 年下半年的时候,日本的国库中仅剩下两万马克的外汇可以使用了。
两万马克的数据,是美国和日本开战之前,美国驻日大使提供的数据。
所以在这四年零五个月里,日本消耗的已经招架不住了。
比如在 1937 年的时候,日军的直接军费就有三十二亿七千八百万日元,这笔钱占据了日本国民收入的 17.6%。
要知道日本在 1937 年最初提出的预算和临时军事预算仅仅是二十亿日元。而一年下来,花出去的直接军费就已经超出了近十三亿日元。
有了 1937 年的前车之鉴,到了 1938 年的时候,日本天皇直接下了敕命对于本年度的预算和临时军费提高到了四十七亿九千五百万日元。
这笔钱相当于 1937 年预算的两点四倍。
所以日军在四年零五个月的抗日战场上,花掉的直接军费连年增加。
等到了 1941 年的时候,直接军费已经高达一百二十五亿日元了,而当时日本的国民收入才三百五十八亿日元。
所以这个比值高达 34.9%。
这样在战场上的巨额投入,对于日本来说无疑是敲骨吸髓。
这也让日本的国内产生了一系列的致命后果。
日本国内的工人,要维持战争物质所需的情况下,不断地提高劳动时间。
可因为日本政府不断地提高战场上的投入,无力支付更多的工人工资,所以日本当时的工人在劳动时间不断延长的前提下,工资还在不断的压缩。
说个数据,就知道这里边的严重程度。
以 1937 年,日军开始全面侵华为标准。
因为这一年,日军的储备是最为丰厚,准备是最为充足的。
如果说 1937 年日本工人还能拿到 100%的工资,到了 1941 年的时候,就只剩下 84%了。(这还不算通货膨胀抵消的价值)
而每天的劳动强度,最少延长到了十二个小时,但更多的都在十四个小时,一天一大部分时间都在劳动。
但就算是这样,日本依然无法维持整个社会的运行,日本的市场上,各种物质奇缺。
这种短缺也包括食物的短缺,以至于日本政府开始给它的国民实施主食配给制,每天每人只有六两的主食。
看起来,还能拿到六两,还是可以维持一天的生计的,但事实上,在很多情况下,日本人手里就算是有配给的条子,都不一定能从相关地方拿到东西。
只有那些和军队有联系的人和单位,才会有充足的物质。
而在这种粮食短缺的情况之下。
日本因为不断地扩大征兵范围,从最初只招收甲等兵,到最后只要身体没有重大疾病和肢体残缺的几乎都在征招之列。
导致日本农村的大批劳动力减少,以致于农田都被荒废,出产的粮食减少。
其实在这段时间里,日本本国的国民已经吃不到日本自己种植的稻米,大多依靠进口,或者掠夺朝鲜和东北地区的粮食,维持日本本国和日军的日常消耗。
面对这种局面,日本的很多高层,都开始意识到他们撑不住了。
不说别的,就说日本的副总参谋长泽田茂就说过:
“外强中干是我国今日的写照,时间一长就维持不住了。”
所以四年零五个月的抗日战争,其实已经消耗掉了日本很多的力量。
如果不是因为,日本的国力消耗得太过严重,日本也不会想到,先去打苏联,后又去偷袭美军的。
1941 年底,日军其实已经丧失了确保军事所需的供应能力。
光从这一点上,就已经确定了,日军必然败亡地结果。
接下来看看,在这四年零五个月的时间中,日本的态度转变,以及美英的态度。
日本的态度转变,美英的态度。
在日本全面侵华之初,日军可以说信心满满,因为不论是从经济角度,还是从军事实力,日军都比中国军队要强上好几分。
以至于,在最开始的时候,日军都妄想着,只要他们从山海海关出来,一路就可以平推过去,将整个中国的土地牢牢地拿在手里。
轻松得就像上树去摘成熟的水果一样容易。
其实根据日本的史料记载,日本的统帅部在 1939 年的时候,对于打赢这场战争,发生了动摇。
按照当时一些看得远的日本人的说法,如果今后继续这样打下去的话,想要通过一次事变,就完全解决中国问题,已经成为了不可能。
这种速战速决的战略发生了动摇之后,随之而来的就是日本改变了他们尽早结束战争的国策。
在 1940 年春天,日军的作战科就曾经出具过一份方案,采取收缩的势态,退出武汉地区,从而结束整个中国事变的方案。
当然这个方案并没有执行,但也从中看出了日本对于这场战争,确实没有开战之前那么信心满满了。
那么美国和英国的态度呢?
以美国为例,在这四年零五个月中,美国的态度是,保持所谓的“传统友谊”,或者所谓的完全中立。
当然在这个大背景,还要维持美国的利益,于是在历史上就看到了,美国给中国提供那么以一小点的贷款,让中国用于抗日斗争。
这听起来还不错,但不要想得太好。
因为这一小点的贷款可是有限制条件的。
比如在 1938 年的十二月份,美国给中国提供了高达两千万美元的贷款。
两千万啊!其实并不多,后面还有一个数据,说出来就明白了。
那么这笔贷款是一笔商业行用贷款,条件是不能用来购买任何一笔军火,可以购买一般货物,比如药品,绷带之类可以疗伤的物品。
当然这笔贷款既然是商业贷款,必要的利息是应该有的,在当时的中国根本就没有钱的前提下,美国用中国出产的桐油(一种战略物质,涂抹在兵器上可以反锈蚀)作为本息的交付的手段。
当然美国依据传统友谊和完全中立的态度,向日本敞开了胸怀,从 1937 年到 1939 年,每年都向日本提供高达两亿多美元的物质。
而这些物质中的一半以上全部都是军用物质,而且这种所需的军用物质是连年提升的。
比如 1937 年的时候,这笔提供的物质有一亿七千万美元是军需物品,占比是这一年额度的 58%。
到了 1938 年是 67%,1939 年是 86%。
比如在 1939 年的九月一号到这一年的年底,美国输送给日本的所谓的废钢铁就高达二十多万吨。
不到半年的数据,就比上一年高出了一倍还多的份额。
除此之外,美国的公司也提供给了日本不少的巨额资金。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英国也不逞多让,在 1938 年的时候也进口了近 21%来自日本的东西。
这也是为什么,日本在短短的四年零五个月的时间中,使用了自明治维新之后近七十年的财富的一个原因。
到了最后日本再也拿不出东西了,毕竟国库里就剩下两万马克了。
这笔钱干什么都不够用了。
所以在这四年零五个月中,中国不仅孤立无援的抗击日军,还要面对来自各个方面的打压。
比如,在 1940 年的时候,英国面对日本给予的压力,不仅封闭了从香港进入到援助中国的物质通道,还终断了中国连通海外运输物质的滇缅公路。
等到了,太平洋战争正式爆发。
太平洋打得火热,这种场景在各种屏幕上都能看到。
其实在整个太平洋战争爆发期间,中国依然是整个战场上的主战场。
中国依然牵制着日军一百四十多万的部队。
而太平洋战场上,不仅有英国,美国,还有几十个国家参与其中联合打击日本,而他们所要面对的兵力,仅仅是中国战场上日军兵力的三分之一而已。
这种状况,其实在欧洲也一样。
苏联牵制了德军 80%的兵力,而美国带领的盟军抵挡着 20%的德军。
面对中国战场牵制着日军大量兵力的情况下,日本也焦急,在 1942 年的五月二十九号,日本的天皇还在询问当初那个提出三个月就可以解决战争的参谋总长,什么时候解决中国战场问题。
而这个时候,从日本全面侵华开始,已经过去了近六年的时间。
面对这个问题参谋总长表示,他们正在研究中。
到了 1944 年的时候,中国战场又发生了变化,在八路军和新四军带领下,开始了对日军大范围的进攻。
而中国远征军在缅甸也开始了对日军的作战。
太平洋上日军还要面对美国带领的联军。
所以这一刻,再没有远见的人,也看到了日本的败亡,就在眼前了。
于是焦急的日本天皇,在这一年的六月份,不仅听到了中国战场形势的低调报告,还听到了国内军需工业的绝望报告。
这两个报告,基本上已经确定了日本的败亡,就差判断一下具体什么时间败亡而已。
于是在六月二十二号的时候,日本天皇召集了六个最高战争知道委员会的成员,研究他提出的问题:
“关于结束战争的问题,要具体做好研究,努力实现这一目的。”
所以在美国对日本投下原子弹的前一年多的时候,日本的上层已经在为如何结束战争在考虑了。
毕竟这个时间点上,日本国内生活物资不仅匮乏,和军队有着千丝万缕的黑市也发达。
日本底层人民已经开始了出现了抱怨,和厌战反战的情绪。
这些情绪的最直接表现就是,企业工人的缺勤率变高了,就连要命的军工企业缺勤率都逼近了一半的水平。
那么今天就到这了,喜欢的话,点个赞,再加个关注,方便以后常来坐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