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问题唐朝因藩镇而亡,宋朝因文弱而灭,为什么中国古代王朝文武之间的平衡这么难把控?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德厚致远】的最佳回答:
我认为唐朝因藩镇而亡与王朝文武之间的平衡没有太大的关系,唐朝前期实行兵农合一的府兵制,打仗的时候,士兵们就去前线打仗,战争结束,士兵们就回家种地自给自足,士兵们自己养活自己,其利好之处在于大大降低了国防开支,跟唐王朝的把控关系不大。
到了唐玄宗时期,府兵制瓦解,开始实行募兵制,扩充军镇,在边境和重要地区设节度使,掌管当地的军政,赋予军事统领,按照唐朝初期制度,守边节度使是要实行轮换制度的,就是防止节度使在一个地方戍边太久,日久天长培植的地方势力根深蒂固而拥兵自重,规定藩镇服从朝廷指挥,贡赋输纳中央,职官任免出于朝命,可是后来唐玄宗整天迷恋于声色歌舞,另有奸臣专权误国,爆发了安史之乱,唐王朝由于依靠藩镇势力平息安史之乱,和防范边境外敌入侵的需要,朝廷给予节度使很大的特权,权力逐渐扩大,节度使可自行招募军队,兼管民政、财政,军事上也完全自主,具备财政支配及监管州县的权力,甚至节度使一职父死子继,不需要经过朝廷任免就能自行做主,形成了尾大不掉的军人割据势力范围,藩镇常与朝廷对抗,由此导致了“虽称藩臣,实非王臣”的局面,藩镇割据是唐朝日益衰落的原因之一。
而宋朝确实是因文弱而灭,与文武之间的把控失衡有关,宋太祖赵匡胤从消灭藩镇割据的角度考虑,制定了重文轻武、以“文臣御武事”的国策,靠崇文抑武来削弱武将权力,使得宋朝犯了对内防范挑剔,对外纵容妥协的毛病,有一个虚外而防内的错误观念,认为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内患动乱,深为可惧。
另外就是宋朝还有个奇怪的现象,就是每当强敌入侵之时,朝廷内主战、主和两派就开始激烈斗争,争论不休,特别是有才能的军事将领,多被宋朝的文官们嫉妒掣肘,文官害怕武将的功劳超过自己,所以文官就接连以违反祖制、危害社稷等各种理由进行弹劾贬逐,对武将歧视讥讽,形成了崇文抑武的奇葩社会现象,使得宋朝自始至终没有抵挡住强邻的冒犯侵占,始终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最后只能靠输钱纳贡的金钱外交求和平,靠割地称臣的屈辱偷生保平安,终因文弱而灭。
【2】、来自网友【玄坤文史】的最佳回答:
在讨论古代王朝的文武平衡之前,我们应该先考虑帝王们的政治需求是什么,之后才是国家的处境是怎样的,我们还可以思考一个问题,矫枉是否应该过正?
唐朝在唐玄宗统治时期,国力达到了顶峰,加上在边境上和周边国家,少数民族控制区域都有一定程度的摩擦,为了维护边疆地区的稳定,最好的选择以战止战,多次发动了对外战争。而在封建王朝国力最鼎盛时期,开始走上对外扩张领土的道路,这也是必然的选择,秦,汉已有先例。
但是制度不会永远一尘不变,唐朝时期,疆域空前辽阔,而要应对的外敌,除了契丹,回鹘,奚族,还有吐蕃,南召等等,所以不可能等有了战事后,才突然往某一区域集结部队,古代部队行军作战可不像今天如此灵活机动。
那么怎么来应对这种局面呢?最好的办法就是在边境屯兵,但问题是在边境地区面对的潜在敌人,数量有多少,军事实力如何,该屯多少兵,这些情况除了驻守边关的将领有所了解外,朝廷并不清楚这些状况,而戍边将士在唐玄宗统治时期,又常常依靠开疆扩土来封官进爵。
所以要和境外之敌交战,兵力自然越多越好,在唐朝中后期,为了配合边境作战,开始在军事重地设置军镇,唐玄宗本身也好大喜功,朝廷的征兵制度从府兵制开始往募兵制转变,节度使们可以根据实际需求,招募士兵。
而另外一个情况是,边境上因为节度使,将领们大量招兵买马,朝廷无法及时供应粮草,所以开始在边境屯田,朝廷放权给节度使截流一部分地方财政作为军费使用,这种制度就会导致朝廷对军队的控制减弱,进而造成了唐末藩镇割据的局面。
而节度使们在地方具有很大的权力,包括截流地方财政的特权,处置死刑的权力,也会导致一些节度使野心膨胀,而为了筹集军费,很多地方不经过朝廷允许,设置了各种名目的苛捐杂税,这些都是朝廷来背锅,长久下去必然会导致百姓生活水平下降,进而造成民变。
唐朝因藩镇而亡,这种说法并不全面,这和唐玄宗执政晚期昏庸,之后数任皇帝执政能力平庸也是有直接关系的,而藩镇势力的扩张,则是唐朝国力强大后,军事战略变革走向极端的体现。
而宋朝建立后,因为经历了五代十国战乱不断,政权更替的局面,军事战略变革往另外一个极端转变。赵匡胤黄袍加身逼柴宗训禅位,五代结束,五代只有短短的五十三年,其中就有七位皇帝是通过篡位得到的皇位。
出现这种情况,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唐朝时期的藩镇制度,藩镇势力过强,导致五代期间君弱臣强,很多人认为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后,集中了兵权,朝廷的统治就稳固了。
“杯酒释兵权”主要是把石守信,王审琦这些禁军将领的权利收回来,症结是在地方藩镇上,这一出政治戏,真正的作用主要还是让赵匡胤掌握住禁军,有实力制衡藩镇,让北宋政权不那么容易垮台罢了。
之后赵匡胤剥夺地方藩镇的权力,这才时稳定北宋政权的关键,赵匡胤开始从朝廷派遣文官,去顶替地方各镇的马步判官,把司法权收拢。之后有把地方藩镇判决死刑的权力收回,维持地方治安的权力移交给县尉。不久后朝廷有开始逐渐解散各镇的幕府,遣散,安置了其中的牙将,幕僚,藩镇制度逐渐被瓦解。
唐朝时期为了满足战争需求,藩镇可以截流地方财政,这一特权也在乾德二年被废除,地方的军费必须由朝廷拨给,朝廷专门派遣官员接管地方税收,废除了各种苛捐杂税,这样一来即便藩镇们手握重兵也无钱养兵,自然就谈不上造反了。
所以在北宋建立后,朝廷是先强化禁军的实力,之后才开始剥夺藩镇权力,通过收回各种特权瓦解藩镇制度,而让文官接管地方权力,最大的好处就是削弱地方的军事实力,我们不难发现,唐朝地方军队也具有很强的战斗力,但是宋朝明显是禁军实力远强于地方军队,而这背后主要还是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政权稳定做出的考量。
因此,在中国古代对于文武平衡的把控,很多时候并不合理,主要是因为这是出于对统治者的政治需要进行调整的,而不是根据国家所面对的实际处境来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