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问题“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这句话到底应该怎么理解?一共有 5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乐易人生】的最佳回答:
“性相近,习相远。”是《三字经》里开头的句子,充满哲理和智慧。我的理解是:人的先天本性都是相近似的,只是后天形成的习性相去渐远。
人生下来,具有先天的自然属性,此时头脑像一张白纸,没有刻画一点社会属性,类与万物,与动物更相近,所以人与人都是相类似的。随着人在自然环境,特别是社会环境中长大,头脑中不停刻录各种社会信息,积累各种适应社会的知识、技能、习惯慢慢改变人的本性,此时本性已经变成了习性,这种习性逐渐形成并改变人的三观。俗话说:“人上一百,形形色色。”在社会的大染缸里,人就有了本质的不同。有了等级、贫富、卑贱、高下等区分,这也是社会关系使然。
总之,这句话强调社会环境是改变人的重要因素,决定着人生未来的走向。
【2】来自网友【流 liu 西瓜】的最佳回答:
谢邀。
人生如白纸;——
至于勾勒或涂鸦别样的画面,有先天因素;更多后天环境使然。
此谓大多民众为被“生活选择型”;而唯少数人为“我选择生活型。”尤其是生存要素得到保障,而各行其是。
人,一思考;苍天也要颤抖!
世界诞生人;人却以改变其为荣。
【3】来自网友【此度见花枝】的最佳回答:
先天的人性没太多差别,后天的习惯却天遥地远,意思是,要注意后天良好习惯的养成。
【4】来自网友【子所慎】的最佳回答: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大哉斯言,惟夫子之论中肯不偏,故善、恶之说,多被垢病,以其不得中道。言善者,恶亦随之。言恶者,善亦从之。善恶困人,各有学说,又皆持之有据,且荀、孟大家,言可足法,虽辩之者众,而现实之中,又难自圆其说,莫说反派,自身亦疑虑重重,于是又生出新说以敷衍之,故善、恶之于人如皇帝新装,人人皆知,人人附会,一朝反本,自有大论不容动摇,而教化,学、习之者,重归本根,则大圣人一言以尽之也。奈何大家、秀才、博士虽万言不能止,故儒者之为学,惟赖老、庄以讽谏之,方能得其真趣。大哉儒、道,如武人之对练,攻守异趣,其意一也,故诗曰:“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犹夫子之恶“乡愿”。善、恶之说虽不能中的,亦远、近之次也,求其次者,亦近道之始也。
至微至陋之人,妄论圣训,罪过不浅,然遵“言者无罪,闻者足戒”,亦有志者之筏,此“修身”之始,不可离也。
【5】来自网友【职场郭大侠】的最佳回答:
“性相近,习相远”是一句谚语,意思是说,虽然同性之间有很多共同点,但他们的习惯却大相径庭。也就是说,同性之间也有着很大的差异,要求他们持有不同的观念和态度,在许多时候,他们的行为也是大不相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