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问题解放战争时期的东北军区能管东北野战军吗?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度度狼 gg】的最佳回答:
东北军区司令员兼政委林彪,操起电话给东北野战军司令员林彪下达命令,如题是不是这个意思?完全没有这个必要嘛。这也恰恰说明,在解放战争时期,由大军区司令员兼任“野战军”司令员的必要性,否则在作战和军令上确实容易出问题:军旅之事,以一而成!
那个年代,我军在各大战略区的组织架构是三个主要层级:某大区中央局、某大军区、某野战军,简单说明职能:中央局是某个战略区党的最高领导机构、大军区是负责领导某个战略区所有武装力量的军事机构、野战军则专门指挥其中的精锐野战部队。
按照“党指挥枪”的原则,这三个层级的顺序,肯定是中央局、大军区和野战军,比如东北战略区实现一元化领导以后,林彪的职务顺序是:东北局书记、东北军区司令员兼政委、东北野战军司令员。
再比如我们熟悉的罗荣桓元帅,他的职务是东北局副书记、东北军区副政委、东北野战军政委,我们暂时不讨论党的机构“东北局”,仅就罗帅在东北军区、东北野战军的职务来说,很明显,东北军区必然是东北野战军的上级单位,在东北军区只是副职嘛。
因此在理论上说,解放战争时期,东北军区在组织上、行政上均可以“管”东北野战军,毕竟是上下级单位的关系。而且要注意,是先有了大军区的存在,然后才能出现的“野战军”,换句话说,野战军正是从大军区的部队中,抽调“精兵强将”组成的。
“东北军区”这个番号,最早出现于 1945 年 9 月,是以最先出关到东北的一批八路军部队为基干,在沈阳秘密成立的,原冀热辽军区司令员程子华,被任命为东北军区司令员,东北局书记彭真兼任政委,东北情况毕竟特殊,之前没有八路军、新四军正规部队。
不久以后林彪到来,奉命统一指挥东北全部的我军力量,于是成立“东北人民自治军总司令部”。这个总司令部,其实就是在东北军区司令部的基础上组建起来的,既然在特殊形势下更换了部队名称,于是“东北军区”的番号暂时撤销。
到 1946 年初,“东北人民自治军”再更名为“东北民主联军”,其实就是改变了一下部队称谓,其他通通没有什么变化。东北我军所有的野战纵队、各二级军区和其他单位的地方部队,均接受东北民主联军总部指挥,一般简称“东总”,这个时间大概有两年左右。
东北军区的番号再次出现,是在 1948 年 1 月 1 日,彼时东北民主联军正式改称“东北人民解放军”,同时第二次组建“东北军区”,以林彪任司令员兼政委、高岗任第一副司令员兼副政委、罗荣桓任第一副政委、吕正操、周保中、肖劲光任军区副司令员。
这个时候的东北我军部队,在事实上已经划分为野战部队和地方部队两大块,其中的各野战纵队、各独立师和骑兵师,作为一线作战力量,被编入“东北野战军”,而其他的二级军区、各独立团等二线武装,则划归“东北军区”指挥。
此时也没有设立专门的“东北野战军司令部”,而是以原东北民主联军总部改为“东北军区和东北野战军领导机关”。也就是说,两个系统的领导机构,暂时还没有区分的那么清楚,不过基本是以林、罗、刘来指挥野战军的作战,其他首长负责东北军区的事务,还是有内部分工的。
直到辽沈战役之前的 1948 年 8 月,才正式组建野战军司令部,以使林、罗、刘首长从军区的繁杂工作中脱身出来,全身心投入大决战的战役指挥,期间当然也包括,要从东北军区机关中,抽调一些精干的“司政后”人员,充实到“野司”之中。
东北野战军司令部,以林彪兼任司令员(101)、罗荣桓兼任政委(102)、刘亚楼兼任参谋长(103)、谭政兼任政治部主任。注意这个“兼”字,是因为四位首长在东北军区本就有职务,也充分说明“大军区”是“野战军”的上级单位,这一点毋庸置疑。
辽沈战役打响前,东北人民解放军总兵力在 103 万人左右,其中大约 75 万人属于东北野战军的战斗序列,编为 12 个野战纵队、一个铁道纵队一个炮兵纵队,以及 17 个独立师和骑兵师,是遂行大决战的主体力量。
另外 28 万人则隶属于东北军区和各二级军区,担负战役次要任务,比如警备解放区、维护交通线、看押俘虏和剿灭匪特等等。
那为什么说这个“管”只是理论上的呢?实际上,各大野战军是在解放战争时期,打败敌人夺取政权的主要力量,为了保证野战军坚决执行军委的命令,也为了保证全国战略一盘棋,中央军委对野战军还有两个特殊的安排。
其一是各野战军司令员,基本由各大军区司令员“兼任”,以免出现两个司令员互相掣肘的情况,这叫作军事一元化领导。比如华东军区司令员陈毅,兼华东野战军司令员(还兼政委),中原军区司令员刘伯承,兼任中原野战军司令员。
其二是各野战军的战役行动,统由中央军委调度和指挥,而不需要再通过各大军区传达,既避免指挥层级过多贻误战机,也使各战略区、各野战军之间的配合更加紧密。
比如逐鹿中原时期,在作战问题上,中原野战军司令部就可以直接上呈中央军委、也可直接联系华东野战军司令部,而不需要再通过中原军区和华东军区,包括各野战军的所属部队,军委也可以根据需要跨区进行调配。
比如,中原野战军第 11 纵队,就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暂由华野指挥。在华北战场上,东北野战军所属的若干骑兵师(主要是热河方向的部队),也曾暂由华北军区两个兵团指挥,类似的部队调动,军委直接下达命令给野战军即可。
也就是说,在以打败敌人为第一要务的战争时期,各野战军是具有相当(注意是相当,而不是一定程度)独立性的,主要体现在作战行动、指挥员任免、建制调整等方面。
而各大军区则主要负责为野战军提供后勤保障,比如粮食支前、新兵补充、伤员安置等等,形成了事实上比较默契的分工。关于东北野战军的作战行动,东北军区基本也是无权干涉的,东北军区的其他首长,在辽沈战役中多次致电野司,也都是“建议”。
因此在这两层安排的设计之下,东北野战军又事实上不归东北军区来“管”,一方面,东北的领导核心林彪,本人就在东北野战军司令部,哪里还需要东北军区指挥?另一方面,随着大决战的进行,野战军故名思义,那是没有固定作战范围的,所以东北野战军离开东北那是早晚的事情。
辽沈战役之后,东北野战军近 80 万大军全部入关,后面一直打到了海角天涯,不仅在作战上直接受军委的指挥,连支前工作都不需要东北军区来负责了。至 1949 年 6 月,第四野战军司令员林彪,免兼东北军区司令员和政委的职务,由高岗接任。
因此在研究这个问题时,必须结合时间点和历史脉络,全面而非片面、动态而非孤立地,去看待东北军区和东北野战军的关系。未来的第四野战军曾先后兼华中军区、中南军区,也能够说明一些问题,这两个后成立的大军区,都是以林彪担任军区司令员(兼四野司令员)。
【2】、来自网友【历史透镜】的最佳回答:
那肯定是不能的。
原因主要是以下几点
第一,东北军区和东北野战军分工不同
解放战争时期,我军基本建立了三级指挥体系。
战略层面是野战军司令部(野司),也就是大家熟悉的西野、中野、华野、东野、华北军区五个大战略方向的指挥部;
战役层面是野司下属的各纵队,后来统一整编为各军,如一野一纵队整编为 1 军,四野一纵队为 38 军这样;
战术层面是纵队下属各师、团,他们是执行具体战斗任务的单位。
东北野战军三巨头:林彪、罗荣桓、刘亚楼
那么东北军区是干什么的呢?
答案是:野战军打仗需要的物资、征兵、救治伤员、保护铁路公路运输线等事情,需要军区来负责。
野战军突出一个“野”字,总是在野外进行战斗,有时候会长途奔袭上百公里打一场仗,这样一场仗打下来消耗的物资是天文数字,更何况解放战争期间我军没有空军,汽车也很少,所以东北军区要组织大量的人力来支援前线、保护铁道线不被敌人炸毁。
这样一来,野战军和地方军区的工作区分就很明显了:一个负责前线打仗,一个负责后勤、征兵等事宜。
东北军区副司令吕正操
二、东北野战军和东北军区的领导者不同
东北野战军的上级领导是东北局。
东北局是党的中央机关,不是东北地方党组织。自然东北局的领导人就是中央领导,而不是地方领导。
东北局作为党在东北的派出机构,统一管理辽东、辽西、吉林、黑龙江、松江、热河六个省委的工作,可以说权力非常大!
而东北野战军和东北军区,都是东北局的下属机构,军区甚至比野战军还要低一级,所以不存在东北军区领导东北野战军的情况。
东北局书记彭真
三、东北军区的特殊作用和职责
东北地区因为独特的历史原因,土匪非常多。
据老人回忆,解放前的东北遍地是山、到处是匪,几乎达到了“三人成匪”,也就是每三个人就有一个土匪的程度!
不消灭土匪,东北野战军的后方就不能安稳,老百姓正常的生产生活就不能进行。
所以在贺晋年、谭友林等将军的努力下,东北军区地方部队化整为零,进入寒冷的深山地区剿匪,很快就肃清了百年匪患,为人民的正常生产、生活、土地改革创造了安稳的环境。
剿匪名将贺晋年
此外,东北军区的另一个工作是组织工业生产。
东北是当时全国最大的工业基地,抗战胜利后毛主席就说过“抢占东北刻不容缓,只要有了东北,我们就有了稳固的后方”这样的话。
在解放战争期间,东北野战军的火炮数量冠绝全军,甚至一个师的火炮数量超过其他野战军的一个纵队,在攻打锦州这样的大城市时,火炮派上了大用场!
而炮弹不可能从天上掉下来,这些炮弹的生产和分配,都是东北军区在进行管理。
所以剿匪和军火生产,是东北军区较为特殊的两个职能,其他战略区不具备这样的条件。
东北军区后勤司令钟赤兵
此外东北军区还组织了护路军,保证运往前线的物资不被敌人炸毁,护路军在此后发展为著名的四野铁道纵队,最终壮大成长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这是其他军区所没有的特殊兵种。
铁道兵前身——东野护路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