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问题酒桌上,常听到的“酒过三巡”指的是哪三巡?其中有什么讲究?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兰台说】的最佳回答:
中国酒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自古酒宴有一些仪式,有相应的讲究和说法。
“酒过三巡”的表面意思是说,酒桌上的人已经喝过三轮(每人都喝过三杯)了。
通常礼仪是,先由东道主轮流给每位客人斟酒,巡回一圈,叫“一巡”。一般是东道主斟三次,也就是“三巡”。
这是东道主的待客之礼。
为什么偏偏要“三巡”呢?
因为“三”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是个特殊且重要的数字。
中国古代有”数始於一,终於十,成於三”之说。
这也正是老子《道德经》里的核心名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也就是说,“三生万物”,事物到了“三”即可,多了就是多余、画蛇添足。因而俗话说“事不过三”。
因此也有举一反三、三思而后行、一问三不知等说法。当然这里的“三”不是实数,是指数量多。
另外,古人倡导饮酒有节,“饮不过三爵,过则违礼。”
有的人不胜酒力,“酒过三巡”正好,再喝就容易喝醉失态、闹事。因而有“酒过三巡方知醉”的说法。
由此可见古人深厚的酒文化。酒是媒介、工具,点到为止、适可而止是饮酒的原则。
因此,“酒过三巡”表明了东道主的诚意,首要仪式结束。
接下来就进入正题,由东道主发起话题,与在座众人谈论事情。
如果没有正事谈论,就是闲聊、喝茶、吃菜,喝酒随意。
“酒过三巡”往往还有下半句——菜过五味。
“五味”最早是中医五行学说的组成部分,是指酸、苦、甘、辛、咸这五种味道。
按照中医理论,“五味”对应人体的五种内脏:心、肝、脾、胃、肾。
食入五味,各走其所喜的五脏:酸味入肝、苦味入心、辛味入肺、甘味入脾、咸味入肾,对人体有相应的补益作用。
古人认为,日常所食的五谷、五果、五畜、五菜中,都各具有五味所属。
后来,“五味”也有“酸、甜、苦、辣、咸”之说。
而且它也泛指各种味道,例如常说的五味俱全、五味杂陈。
在烹饪饮食方面,“五味”往往指调和众味而成的美食。或者指包含了所有美味的特色菜肴。
“菜过五味”并不是实指,而是说本场酒席的主要菜肴都已经上了。
所以,“酒过三巡,菜过五味”不是指酒菜的具体数字,而是说酒席已经进行了一段时间,离终场结束不远了。
当然,各地、各民族的酒文化有一些差异。
现代的酒文化,已经没有古代那么多的礼仪约束。“酒过三巡”只是东道主开场而已。
如果没有正事商讨,“酒过三巡”之后就是给宾客自由发挥的空间。
由宾客“拎壶冲”斟酒,轮流巡回一圈。现代一些地方叫打圈、打关。
同时,大家彼此之间可以互相敬酒,自由交流、随意发挥。
一场酒席这样下来,最终大家喝了十几巡是常事。有些人必然喝得面红耳赤、走路不稳,甚至酩酊大醉。
其实,古人的一些酒文化具有一定的科学道理,也有一定的社会文明规范价值。
当然,现代人不必全盘照搬,但也应该树立健康、文明的酒文化。
【2】、来自网友【红磷极光】的最佳回答:
酒过三巡,这个三很有意思。
现在我们用这个词,不会把三当作是一个具体的数字、不会当作是一个具体的量词,而是指酒局的时间长了,大家都喝的可以了,接下来可以谈谈正事了。酒过三巡,该谈正事的谈正事,没有正事的大家就散了。
细细品这个词,如果是用来指时间长,喝得不少了,为何不是酒过五巡?酒过七巡?而是酒过三巡?这个三有什么特殊得含义吗?
个人觉得还真有,还真得是三准确,而不是五、也不是七。
我们喝酒的时候,一桌人围坐在桌旁,相互之间需要一些客套,而不会一上来就大喝猛吃,而这些客套则有讲究,比如客人会先敬主人一杯,感谢主人的邀请和款待,随后主人再敬客人一杯,感谢客人的百忙之中抽空光顾,客和主分别互相敬了以后,两人在一起碰一杯,表示相互之间的尊重和熟络,这一来一回,再一起碰一杯,就三杯了,这三杯下来,礼仪表达清楚了,感情也升温,那么相处得就更为自在了,酒局上的气氛也就更融洽了,所以就开始到了谈事情的时候。所以就有了酒过三巡,而这个三,对应起刚才的那三杯,就正好恰到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