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三藩之乱时台湾郑氏在干什么?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3-27 03:01:24 3次浏览

关于问题三藩之乱时台湾郑氏在干什么?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辽宁资深球迷二代】的最佳回答:

这个话题特别尴尬,三藩之乱爆发时,在这个推翻清朝最好的时刻,明郑王朝却在干着另外一件事——疯狂的背刺自己的盟友耿精忠!

话说大家都在反清,你一个劲的打你的队友干什么?

而这就是明郑王朝在历史上的最大污点,无论是郑芝龙、郑成功还是郑经,这一家三代只是海盗兼商人,他们根本不是大明的忠臣。

当年郑成功以父亲的叛变为不耻,率领残余部下愤然反清,可大家知不知道,从 1646 年郑成功高举义旗,再到 1661 年率军收复台湾,中间的 15 年时间里,郑成功其实一直都在与清廷谈判,老父亲郑芝龙干的事,他其实也在干。只不过双方在和谈的问题上一直没谈拢,郑成功要求自己在福建可以建立一个独立的王国并得到清廷的册封,但具体细节双方一直没达成一致。

尤其在其中的某一次谈判中,郑成功更是狮子大张口,要求清朝将浙江、福建和广东一并册封自己,只要条件能够满足,郑成功愿意立刻投降,结果他的要求遭到了李永芳之子李率泰无情的嘲讽:

阁下自诩忠臣,无三省之封,即舍清而忠明;有三省之封,则弃明而忠于清,真可笑也!

而其子郑经,在这个环节也有过之而无不及!

1674 年 4 月,三藩之乱爆发的第二年,伴随着福建耿精忠也举起了反清的大旗,为了扩充力量拉拢盟友,耿精忠邀请明郑王朝率军支援,郑经也应邀派出一万人马登陆福建。可也就是这区区一万人,也让耿精忠察觉到了一个问题:明郑王朝的实力似乎很有限!

毕竟此时在中原的三藩战场,各路反清力量和清朝围剿大军共计几十万兵马纠缠在一起,你这一万人够干嘛的?事实上,在三藩之乱前,投靠清朝的施琅就曾揭露过郑氏家族的实力:官兵仅有 20000 余人,大小战船不会超过 200 艘。

即便在九年后,施琅收复台湾时,台湾的明郑王朝号称拥有五万大军,但郑克爽投降后,施琅对明郑王朝的军事力量和人口进行了一番统计,得出的结论就是这个小政权拥有的人口不过 20 万,所谓的五万大军并不是真正的军队,而是可以参军的男性壮丁。毕竟 20 几万人,撑死也就四五万户人口,一家出一人已经是极限了。

这也是澎湖之战,刘国轩水师被歼灭 17000 多人之后,郑克爽就吓得慌忙投降的原因之一,因为他的主力在这里已经全军覆没。所以在九年前,郑经派出的一万人马根本就改变不了三藩之乱的局势,可即便是这样,登陆上岸后的郑经却还提出了一个足以让耿精忠火冒三丈的要求:你得把你旗下的漳州和泉州让给我,我才能帮你打仗,因为这里是我原来的势力范围。

好家伙!只派出一万人马,还没跟清军交手就先让自己的盟友进行割地,有这么办事的吗?在遭到耿精忠的拒绝后,郑经竟然直接对盟友进行背刺,登陆上岸的郑军直接对耿精忠的地盘发起进攻,漳州、泉州和潮州相继陷落。前面有清军围攻,后面有盟友捅刀,不得已的耿精忠也只能向郑经妥协,同意他占领上述的土地。

不过在这一过程中,郑经也干了一件大感痛快的事,进攻漳州的过程中,他将提出迁界禁海并挖了郑家祖坟的叛臣黄梧的后人共计 30 多口诛杀,也算是给家人报了血海深仇。

但除此之外,郑经在接下来的三藩之乱中就几乎没剩下什么存在感,毕竟他与耿精忠挨得太近,再次抢夺盟友的地盘实在不方便,可让他进攻其他的沿海区域尤其是北上进攻天津,真抱歉!郑经从来就没有过这个想法,因为他们老郑家的地盘就在福建,作为商人后代的他只想着收回自己的产业,什么反清复明、什么北上推翻满清,人家压根就没想过,也同样没有想过真正的配合耿精忠。

甚至在这一期间,他还对同样是盟友的尚之信展开背刺,出兵占领了尚之信旗下的广东惠州。也就是说,初期的那几年,郑经几乎没有与清军交手,而是一个劲的对盟友捅刀。

所以 1678 年,缺少资源的耿精忠被迫向清军投降,失去了这个盟友,尚之信也逐渐开始崩溃,随后也向清军投降。当旁边的盟友都被逼回到清军的阵营里,不停的玩偷袭的郑经才感到大事不妙,面对清军的大举进攻,郑经苦心占领的内地地盘开始逐渐沦陷。不得已,公元 1680 年,郑经被迫率残部撤回台湾,而这也是明郑王朝最后一次重返内地的机会。

从这段历史你就不难看出,郑氏家族根本没有逐鹿中原的志向,更没有推翻清朝的志向,他们只想守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郑成功在谈判过程中的态度是如此,郑经在三藩之乱中的表现也是如此。指望他北上去打天津?真是抱歉,这也太高估他了!那里不是他的地盘,远征的耗费也是巨大,郑经根本不会做这笔买卖。

【2】、来自网友【西岭散人】的最佳回答:

三藩之乱,郑经积极响应,但他既没有父亲郑成功那样的雄才伟略,也缺乏进取之心,因此就不可能再现郑成功当年大军北伐,兵围南京的辉煌一战。

丑闻缠身

(郑经剧照)

郑经是延平王郑成功长子,郑成功病逝后,郑经袭封其父延平王的爵位,继续经营台湾,继承其父郑成功抗清遗志和海商事业。

和父亲郑成功比起来,郑经的能力要弱很多,早年因为与四弟郑睿的乳母陈氏通奸这一惊天丑闻而惹怒郑成功,差点被处死。长子“乱伦”,父亲郑芝龙被清廷处死,永历帝朱由榔在昆明被吴三桂绞杀,郑成功数痛攻心,病情加重,终在康熙元年(1662 年)五月初一日病逝。

郑成功病逝后,郑经因为“乱伦”这一丑闻而受到大臣抵制和反对,他们拥立郑经叔父郑袭为东都之主。远在金厦的郑经继位发丧,与清廷谋和,率军渡台,大破台湾守军,进入安平城后软禁叔父郑袭,处死伯父郑泰,结束了这一场内讧,史称“东征靖难”,算是艰难的稳固了自己的地位。

郑经经营台湾,基本上算是延续了郑成功的政策,但在与清廷的关系上,郑经坚持要“照朝鲜事例”,与清朝结成宗藩关系,试图将台湾及金厦置于清朝直接统治之外,这显然背离了郑成功“拒降抗清,反清复明”的一贯政治理念。对于郑经的请求,康熙皇帝也不含糊,指出:“朝鲜系从来所有之外国,郑经乃中国之人。”拒绝了郑经效仿朝鲜例的请求。

正因为郑经在台湾问题上阴怀私心,才导致三藩之乱中靖南王耿精忠被迫投降投降清朝,从而逆转了三藩的大好形势。

得陇望蜀

(郑经野心不小)

康熙十二年(1672 年),平西王吴三桂在昆明诱杀云南巡抚朱国治,自称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提出“兴明讨虏”,正式扯起反清大旗。次年(1673 年)靖南王耿精忠亦起兵响应,三藩之乱正式爆发。

耿精忠镇守的福建兵力有限,但对岸的台湾明郑政权与清朝是世仇,因此决定拉拢郑经一起反清。郑经此时分析抗清形势有利于自己,便和耿精忠约定,由他提供战船,自己亲率郑军渡海协助耿精忠,命世子郑克臧监国。

耿精忠开局不错,很快便控制了整个福建,郑经区区几万水军耿精忠已经不放在眼里,便撕毁约定,拒绝了郑经共同作战,占有漳州、泉州的要求。

开弓没有回头箭,郑经既已出兵,就不可能空手回去。于是便占领了海澄、同安,大军集结准备分兵攻占福建、广东沿海各州府。耿精忠以断绝和郑经贸易作为报复,双方关系恶化。不久潮州、漳州、泉州先后投靠郑经,耿精忠更感到紧张,认为是引狼入室,为了稳固后方,决定发兵攻打郑经,以期能夺回漳州、潮州两座大城池。

郑军将士多是久经沙场,与清军有着长期的作战经验,耿精忠根本不是对手,双方打打停停差不多两年时间,耿精忠丝毫不占上风,加上腹背受敌,最后被迫把漳州、泉州和兴化府让给郑经。

与耿精忠不合的同时,郑经还把触角伸向广东,又得罪了平南王尚可喜。尚可喜原本对反清复明持观望态度,故而坚守广东以防生变,但郑经的军队气势正盛,屡败清军,潮州及各县遭郑军攻陷。高州、雷州、廉州亦遭另一股反清势力孙延龄部将马雄占领,粤东十州失之其四,尚可喜东西受敌,广东局势危殆,其病情愈加沉重。

在南征潮州期间,郑经还平定了漳州守将黄芳度之乱,将黄芳度车裂,留在漳州城内的黄氏族人全部处死。郑经在据有潮州之后继续南下夺取惠州,尚可喜的军队屡屡战败,康熙十五年(1676 年)二月,尚可喜长子尚之信响应吴三桂号召,发动兵变囚禁尚可喜,自己接管了平南王的权力。面对咄咄逼人的郑经,自知无力与之相抗的尚之信只得把惠州割让给他。

兵败回台

(郑经之父延平王郑成功)

郑经与其父延平王郑成功最大的差别的就在于郑成功是真心“反清复明”,而郑经只求为自己的利益而游离于东南沿海。三藩之乱,郑经也乘机分一杯羹,不过所夺惠州、泉州、漳州、潮州四府,皆是平南王尚之喜和靖南王耿精忠的地盘。夺盟友之地已属不齿,更尴尬的是,此四州府所在的广东和福建,都是三藩之一,正在正面与清军对抗,郑经实际上难以再继续拓展领土,毕竟自己也不敢因为抗清大业而与耿精忠和尚之信翻脸。

康熙十五年(1676 年)五月,吴三桂大军已经入湘鄂,兵锋直指安徽江西,耿精忠欲配合吴三桂进攻江南,征召汀州总兵刘应麟出师,刘应麟为保存实力推诿不前,反联络郑经攻取汀州,这令原本联盟脆弱的耿郑两家关系再一次走向破裂。耿精忠正面要面对清军的大兵压境,背面还要防备郑经的趁火打劫,腹背受敌之下,耿精忠权衡再三,被迫向清朝投降。

原本作为郑军与清军缓冲之兵的耿精忠所部降清,使得郑经不得不直面清军精锐。这一年的十月,三万郑军在福州城郊乌龙江被清军击败,清军以压倒性优势南下,郑经连失泉州、漳州、潮州、惠州,只能退守金厦徐图恢复。

从康熙十六年(1677 年)起,郑经委派大将刘国轩收复沿海四府,但清军坚壁清野,沿海军民后撤五十里地,加上三藩之乱已近结尾,广东、福建的形势已经明朗,郑经与清军始终处于胶着相持状态。

次年(1678 年)清廷与郑经谈判,许以朝鲜称藩如是,只望郑军退往台湾,郑氏则可永据台湾,岂不知这是康熙的缓兵之计,彼时三藩之乱已进入关键时期,吴三桂覆灭在即,康熙不想东南再生事端,故而以此安抚之。

康熙给郑经的诏书看起来诚意十足“从此不必登岸,不必剃发,不必易衣冠。称臣纳贡可也,不称臣,不纳贡亦可也。以台湾为箕子之朝鲜,为徐福之日本”。然此举不过是拖延时间,这一年的十二月,清朝再次颁布迁界令,福建沿海军民自北而南一律内迁,并加固海防,断绝与台湾明郑集团的贸易往来。郑经经过多年的征战,内努不济,补给困顿,财政陷入严重困难,已经无力再展开大规模的军事行动。

康熙十九年(1680 年)正月,郑经连在大陆最后的据点金、厦都不能保全,只得悻悻然率诸将返回台湾。短短几年时间,郑经七府连败,二岛尽失,大好形势毁于一旦,其用人和任事方面都有着明显的缺陷,难怪其母董夫人会斥责他“无权略果断,不能任人,致左右窃权,各树其党。”

志短才疏

(图源自头条作者地图帝)

郑经与其父延平王郑成功比起来,如星辰之于皓月,实难称的上明主。

郑成功坚持抗清,与清廷势不两立。永历十三年(1659 年)郑成功集结 16 万大军,联合明兵部尚书张煌言大举北伐,从福建到浙江,一路皆望风而降,在南京城下虽中清军缓兵之计,北伐中道而止,但南京之战仍不失为是郑成功生涯当中最辉煌及最重要的一役,只可惜此时北伐先盛后衰,以大败收场,使郑成功的反清大业受到致命挫折。

郑成功临终前仍念念不忘反清复明,而继承父王遗志的郑经最后却背离了他的策略。三藩之乱本是重现当年郑成功北伐,兵围南京的大好时机,但郑经为图沿海州府之利,不惜与耿精忠、尚之信两大清朝藩王交恶,间接导致三藩之乱的失败。

郑经试图与清朝建立朝贡关系,欲效仿朝鲜国永为藩属,这是典型的利己主义,郑成功明志反清复明,郑经却为求自保意图郑氏永镇台湾。由此可以看出,郑经实乃志短才疏之人矣。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