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问题李自成包围北京城时明朝还有半壁江山百万大军,为何没有一支勤王部队驰援京师呢?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雍亲王府】的最佳回答:
1644 年,在中国的历史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年份,就在这一年,统治中国两百余年的大明王朝灭亡,而在关外有满洲人建立的大清政权则入主中原,实现了明亡清兴的王朝更迭。
关于明朝的在 1644 年的覆亡,实际上还是有不少人感到了极度的惋惜。
一方面,崇祯皇帝本有机会南迁或者将自己的皇子送到南京,以南方半壁江山为依托,继续延长明朝的国祚,以图重新崛起,然而由于崇祯皇帝的刚愎自用和不愿意承担责任的性格弱点,不愿意背上“逃跑”骂名的他和几位皇子全部都最终被困死在了北京,正统的明朝也就此灭亡。
另一方面,则是明朝在依旧作用百万军队的情况下, 被李自成长驱直入,攻破北京,然而却鲜有军队挥师勤王,可以说是坐视了明朝的灭亡。
之所以出现没有军队挥师勤王的局面,可以说崇祯皇帝要承担非常重要的责任。
之所以说是崇祯皇帝的责任,主要是因为两件事情,第一件事情就是袁崇焕之死,第二件事情就是唐王朱聿键被废。
先来说说袁崇焕之死。
崇祯二年(1629 年),皇太极率领满蒙联军,绕过山海关,从喜峰口和古北口破关而入,一路上烧杀掳掠,直逼北京而来。
后金军队的突然杀将而至给了崇祯皇帝以及明朝的朝廷以极大震撼,崇祯皇帝重新启用孙承宗为兵部尚书,并且迅速召集各方势力前来勤王。大同总兵满桂、山海关总兵赵率教以及远在宁远的袁崇焕带着祖大寿等人,都是以最快的速度疾驰北京。赵率教更是因为行军疲惫被阿济格以逸待劳打得大败,壮烈殉国。可以说,这一次是明朝军队勤王最为积极,反应最快,动作也是最快的一次,并且明军这面损失也是相当惨重,除了赵率教,满桂也在此期间阵亡。
然而,性格多疑的崇祯皇帝在此期间却中了皇太极的反间计,他不仅将袁崇焕直接拿下囚禁了起来,并且还将其以反叛的罪名处以了凌迟极刑。
袁崇焕的死可以说给予了当时辽东的诸多将领以极大震撼,祖大寿先是力保袁崇焕,之后更是想要起兵去救袁崇焕,而除了祖大寿,吴三桂及其父亲吴襄,也都在袁崇焕手下任职,这也使得这件事情在崇祯皇帝与辽东诸将之间产生了极深的裂隙,最终在明朝灭亡前后表现了出来。
唐王朱聿键也是因为勤王而遭受了人生变故。
崇祯九年
(1636 年),清军在一次破关南下,这一次唐王朱聿键不顾“藩王不掌兵”的祖制,招兵买马,挥师勤王。然而这一举动,遭到了崇祯皇帝的极力反对,进而被削去了爵位,贬为庶人,还被囚禁于高墙之内,险些死在禁所。
这两次挥师勤王,产生了两桩悲剧,特别是袁崇焕之死,使得勤王的将领们是人人自危,毕竟,谁都担心自己会成为下一个袁崇焕,于是在此之后,清军再度破关的时候,都没有再出现此前积极的勤王之举。特别是在崇祯皇帝在北京城即将被李自成围困的时候,也向吴三桂发出了勤王的旨意,然而吴三桂从宁远到山海关 120 公里的路程,足足走了 14 天,坐视北京城北攻破,而不愿挥师勤王。
除开崇祯皇帝本人的原因,此时明朝的军队与崇祯以及整个朝廷离心离德,也是不争的事实。
实际上,军队与朝廷的离心离德,早在明清松锦大战的时候就已经是表露无疑。
蓟辽督师洪承畴率领的十多万明军在松山被清军围困,洪承畴与诸将商议,有步骤有顺序的进行突围,撤离战场,保全实力。然而令洪承畴没有想到的是,吴三桂率先带兵撤离,其他武将见状也是纷纷带兵撤走,只剩下洪承畴一个文官苦苦支撑,最终兵败被俘,投降了清朝。此时,明朝文官系统与领兵打仗的武将之间,已经有了极大间隙,或者说武将对于朝廷乃至于崇祯皇帝之间,已然是离心离德。
于是,当李自成向北京进发,崇祯皇帝令各地军队勤王,然而这些掌握兵权的将领们却上演了一出“人生百态”。
前文中的吴三桂,120 公里的路程走了 14 天,已经算是比较积极的了。
山东的刘泽清,以坠马受伤为由,拒不出兵勤王。
湖北的左良玉,名义上是起兵勤王,然而行军速度比吴三桂还慢,更重要的是,他的目的不是勤王,而是一路上烧杀抢掠,与强盗无异。
而这几位后来是无一例外的率兵归降了清朝,并且为清朝输送了近数十万的兵马,而这也成为了攻灭南明的主力。
其他的各路兵马,也是采取了观望态度。而究其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首先,明朝财政崩溃,军队腐败,士兵将领是缺粮少饷,士气低落,自然不愿意在为朝廷卖命。
其次,不管是在同李自成、张献忠的农民军作战,还是在同北方的清军作战中,明朝这面是负多胜少,早已没有了斗志。
再次,还是要归结到崇祯皇帝的身上。崇祯因为多疑,杀掉了袁崇焕,因为推卸责任杀掉了陈新甲,因为刚愎自用,坑死了孙传庭,面对这样的军队,有哪个武将愿意在为他拼命。就算是唐通赶来勤王,可是也是与李自成一接触,就立马投降了。
所以,武将与崇祯的离心离德,最终让崇祯皇帝自始至终,都没有见到勤王护驾的军队来帮助他摆脱危机,而他也在绝望中选择了在煤山自缢,正统明朝也就此灭亡了。
【2】、来自网友【湘泪飞蝶】的最佳回答:
1643 年正月,李自成攻克承天府。承天府是明世宗嘉靖帝朱厚熜的龙兴之地,嘉靖帝长在钟祥小城而因缘际会继承了大明天下。为了纪念这个发迹之地升格安陆州为承天府治钟祥,承天府规格档次仅次于老朱发家的濠州凤阳府。李自成漂泊半生转战大半个天下,此时已经拥众百万骁将千员,明朝的统治眼看着摇摇欲坠野心膨胀之下李自成已然准备以华夏之主自居。《明史纪事本末·李自成之乱》记载:“
既而连陷荆、襄、鄢、郢,席卷河南,有众百万,始侈然以为天下莫与争,思据有城邑,擅名号矣。群贼俱奉其号令,推自成为奉天倡义文武大元帅,号汝才曰代天抚民德威大将军。”
(李自成漫画像)
不久到了 1643 年三月,李自成在襄阳建立政权。李自成修缮襄王宫殿,大封文武群臣下令所占有的地盘换上自己的旗帜名号。
自成据襄阳,号曰襄京,其余所陷郡县,俱改易名号。修襄王宫殿,设官分职,武官有权将军等九品,文官有太师、六政府诸品。
李自成占据襄阳以后,又杀死了左金王革里眼等义军首领吞并了革左五营。又派人突袭杀死绰号曹操的罗汝才,吞并了罗汝才的队伍。又以兵二万攻袁时中,杀之,“小袁营”也被消灭。老回回马守应归降李自成,除了张献忠之外大部分的起义军不是被李自成吞并就是投降官军。
于是秦中蜂起之贼,大半降于官军,其强者俱为闯贼所并,至是而尽,惟老回回遂为闯贼所部。老回回名马守应。自后止闯、献两大贼陆沉中原矣。
史籍记载李自成善攻罗汝才善战,李自成攻克了许多名城大邑所以是义军中善于攻城的。罗汝才手下骑兵多原来明朝的三边战兵多,所以长于野战。
汝才战士四五万,战马万余骑,马驺厮养不下四五十万。
李自成整合了这几支义军后,1643 年 9 月在河南郏县击败孙传庭拼凑的十万大军斩首四万。随后攻破潼关杀孙传庭,李自成大军进围西安守将献城投降。
(1644 年)崇祯十七年正月庚寅朔,自成称王于西安,僭国号曰大顺,改元永昌,改名自晟。李自成正式建立政权,追封先祖分封官职爵位。正式厘定军制,《明史》记载李自成有:“籍步兵四十万、马兵六十万
。
”随后李自成开始东征明朝京师,一路上除了在宁武关遇到总兵周遇吉顽强抵抗之外。其余地方不是一鼓而下就是不战而降,大军很快到达北京城下。崇祯皇帝急诏封总兵官吴三桂、左良玉、唐通、黄得功俱为伯。其他各部大将各有升赏,同时征诸镇兵入援。先招山海关总兵吴三桂的关宁铁骑,后又招山东总兵刘泽清密云总兵唐通等人。只有唐通率兵八千入卫和太监杜之轶守卫居庸关,后来也双双投降李自成。
(李自成进军北京路线)
李自成大军到北京城下,再也没有援兵勤王。不久北京城破,崇祯皇帝煤山自缢明朝灭亡。那么崇祯皇帝下诏勤王为什么没有人响应呢?
明朝主要兵制是卫所兵,卫所兵在明朝建立不久就已不堪使用,朱元璋建立卫所制主要是为了兵农合一减轻国家负担。但是到头来成了一群种地的农民,基本上没有什么战斗力。明朝精锐是后来募兵制下的九边精兵和关宁铁骑,以及后来编练的浙兵秦军等。
(蒙古骑兵画像)
明朝有所谓北虏南倭之患,后来这两部分消停了又有东北的女真和中原的流贼。为了防备蒙古明朝在北部修筑了长城,并设立了九边重镇。在南面为了消灭倭患编练了戚家军等精兵。但是由于十几年北方不断的战乱,经过农民军和清军的轮番消耗。明朝各地不是不派勤王兵马而且派不出兵马了,自崇祯继位以来明朝的精锐逐渐消耗殆尽。明朝经过崇祯末年的两次战役精锐尽丧,关外中原两场大战明朝九边精兵基本全军覆没。明朝在北方的统治基本瓦解,明朝灭亡已成定局。
(曾是明朝大患的倭寇)
松锦大战
1640 年,清太宗皇太极为了打通入关的关宁锦通道派兵围困锦州城,
崇祯皇帝派蓟辽总督洪承畴率领宣府总兵杨国柱、大同总兵王朴、密云总兵唐通、蓟州总兵白广恩、玉田总兵曹变蛟、山海关总兵马科、前屯卫总兵王廷臣、宁远总兵吴三桂等所谓八总兵兵马,领精锐十三万、马四万集结宁远城准备救援锦州。
(洪承畴投降剧照)
1642 年洪承畴起初实行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策略取得小胜,后来被清军围困包围粮草后路被劫。崇祯皇帝又不顾前线情况一味催促决战,前线各军互不同属临时拼凑各怀心思。大同总兵王朴率先率部逃跑然后各军崩溃自相践踏,部分官兵投降清军明军大溃。总兵邱民仰、王廷臣、曹变蛟战死,洪承畴、祖大乐兵败被俘至沈阳后来投降,祖大寿率部献城归降,清军占领锦州。吴三桂率三万残兵退守宁远。《明史》记载:“(明军)先后丧士卒凡五万三千七百余人。”
松锦大战历时两年,明朝不仅主帅洪承畴被俘投降兵力损失惨重,几个总兵战死粮草辎重损失一空。明朝的关外防线只剩下宁远,明朝完全丧失了反击能力仅能据城自保。由于关宁军的根基在关外山海关一代,崇祯皇帝让关宁军勤王等于是放弃对清军的防守。关宁军舍不得自己的根本和几十万家属,也担心清军抄关宁军后路所以没有积极响应崇祯皇帝的勤王诏书。一直推脱直到北京城破,李自成一招降关宁军几乎立马响应。后来由于双方矛盾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引清兵入关,又打起了为崇祯报仇的旗子。
(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剧照)
朱仙镇大战
关外的松锦大战结束不久,中原又发生了一起决定明朝国运的一场大战。1642 年,李自成罗汝才联军陆续攻占河南十几座城池,并且第三次包围开封。崇祯帝命督师丁启睿、保定总督杨文岳偕总兵左良玉、虎大威、杨德政、方国安等率兵 18 万(号称 40 万)往援开封,会师朱仙镇。李自成采用围点打援的战术,一部分兵力包围开封。然后利用明军成分复杂互不统属的机会,在朱仙镇外挖掘壕沟准备困死明军。左良玉叫农民军势大乘夜抢掠别营骡马准备逃跑,结果造成明军大溃全军崩溃。《明史·姜名武传》记载:“
时诸军壁硃仙镇者十余万,左良玉最强。一夕,其军大噪,突诸营,诸营惊溃。其军遂乘乱掠诸营马骡以去,于是诸营悉奔。
”
(火器先进的明军)
松锦大战失败明朝还可以据山海关抵抗清军,起码短时间内自保无忧。中原大战的失败使明朝在北方的主力损失殆尽,再也无法对农民军采取主动的进攻态势。经此一役明朝战力最强号称百万的左良玉吓破胆子,再也不敢也没有能力主动进攻李自成。而且左良玉的精兵也损失殆尽,可以说对李自成大军闻风而逃。
左良玉自朱仙镇南溃,久屯襄阳,诸降卒附之,有众二十万。其饩于官者仅二万五千,余俱因粮村落,襄人不聊生。十二月,李自成、罗汝才合兵四十万由唐县而西。良玉结营襄阳近郊,大造战舰于樊,将避贼入郢。
左良玉兵力虽多军纪败坏,多是乌合之众。御敌无方扰民有术,祸害起驻地老百姓来比流贼还狠。《明史·左良玉传》记载:
良玉自硃仙镇之败,精锐略尽,其后归者多乌合,军容虽壮,法令不复相慑。
(左良玉电视剧剧照)
其他后来南明建立时倚为长城的所谓江北四镇,兵力还不如左良玉。
诸镇兵惟高杰最强,不及良玉远甚
。这些人不是贪生怕死保存实力的军阀,就是被李自成打的溃逃的败兵。更没有胆子去勤王,至于南方留守南京的军队不仅没有经过战争状态吃空饷严重兵无战力。南方招降的郑芝龙不仅路途遥远而且忠心不足,更不会响应勤王的号召。
就算有忠义之师北上勤王也面临着道路不同,粮草补给困难的境地。北方大部分地方都已经被大顺政权所控制,南方的明军想要北上首先面临的就是大顺军队的层层阻击。而且经过清兵入关抄掠和农民军和明军的十几年的战乱,北方地区已经是土地荒芜人烟稀少道路艰险不同。据《明史纪事本末》记载明朝财政军费的枯竭和北方人民的惨状:“
用兵必裕饷。河南五郡沦没,河北强半蒿莱。额赋五十万,昨年完不及二十万,抚镇阙饷五月有余。此粮饷之大略也。转饷必须民。自经寇十余载,人烟几断,守城、修河、转运,至于稚子荷旗,老妇鸣柝。
”
崇祯帝召见保定巡抚徐标,徐标叙述明朝江淮地区的惨状。
“时上召保定巡抚徐标入对,标曰:“臣自江、淮来数千里,见城陷处,固荡然一空;即有完城,仅余四壁。蓬蒿满路,鸡犬无音,曾未遇一耕者。土地人民,如今有几?皇上亦何以致治乎?”由此可见明朝北方的兵力财政已经接近枯竭,而崇祯皇帝此前多次征召各地精锐兵马对抗清军和剿灭农民军。各个地方忠心明朝的兵马几乎消耗殆尽,所以李自成包围北京时南方大军由于时间道路较远没法及时勤王。也因为此前精锐的浙兵(戚家军)川兵(白杆兵)等早已在多次对清战争中消耗殆尽,剩下的不是被农民军吓破胆就是自私自利保存实力的军阀。
(拥立福王的江北四镇)
经过十几年清军农民军的轮番打击,明朝的国力军力陷入绝境。以至于北京被围时曾经拥有百万大军的明朝几乎没有可战之兵,再也没有勤王大军云集的场面。直到南明建立,这些明朝残余的兵马再也没有明军应有的战力和气节。面对清军不是一击即溃就是不战而降,帮助南明延续十几年的尽然是招降的海寇郑芝龙余部和李自成张献忠的余部。而南下进攻南明的清军主力几乎都是投降清朝的明军,不得不说有时候历史是如此的吊诡。
(崇祯帝煤山自缢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