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问题纣王的都城在朝歌,而朝歌在河南淇县,怎么殷墟遗址在安阳?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小姐姐讲史】的最佳回答:
朝歌就是殷墟,这可是诗圣杜甫的祖先杜预的研究成果。然而,孟子教导我们尽信书不如无书,同时我也认为全信的话就是愚鲁。于是在下觉得杜预说的也是模棱两可,我今天就把这个模棱两可变成一锤定音。
最初我也曾认为杜预说得对,可对比神话影视、历史文献。我发现“纣王的都城在朝歌,而朝歌在河南淇县,怎么殷墟遗址在安阳?”这真是一个烧脑的问题,这不仅是一个神话与历史相矛盾的问题,更是历史与历史相矛盾的地方。
《左传·定公四年》载:“命以康诰而封于殷虚。”杜预注曰:“殷虚,朝歌也。”
倒不是杜预把殷墟说成殷虚,因为左丘明记录的也是殷虚,其实这里的殷虚是通假字,通假的字正是殷墟。我们还是从商纣王的朝歌说起吧,这里面也有很多颠覆你观念的真相。很多人知道朝歌这个地方,还都是得益于大型古典神话连续剧《封神榜》。
不过,《封神榜》犯了一个发音的错误,这个错误倒不像把”耄耋(maodie)”说成“耄耋(maozhi)”那么严重,但依然不能让淇县人民接受。
不过之前最不能接受的应该是浚县人民,而现在最不能接受的是鹤壁开发区的人民。这个问题就连《封神榜》里的演员都把朝歌(zhaoge(朝歌(chaoge)。
《封神榜》这部电视剧影响很大,很多人都把朝歌(chaoge)当成了正宗发音。淇县人民不能接受的是,朝歌就是淇县的古称,在汉太祖时还设立了朝歌县,朝歌被定为朝歌之前就是沬邑。
那为什么之前为什么浚(xun)县人民不能接受呢?朝歌的确是淇县的古称,但商纣王的宫殿,尤其是“天子死社稷”地——鹿台并没有在淇县,而在浚县。
汉高祖刘邦在河南省鹤壁市还成立了一个县叫黎阳县,黎阳是什么意思呢?很明显是黎明的太阳。而朝歌又是什么意思呢?大抵是对着朝阳而歌唱。
据《淇滨文史资料》考证,商纣王的殉国地鹿台就在今天的鹤壁市淇滨开发区钜桥镇刘寨社区、王寨社区之间。
鹿台其实是个错别字,其正确用字则为廪台。廪生是廪膳生员,廪台其实就是商纣王的粮仓。明朝“嘉靖七年岁次”的石碑记载的今天钜桥镇唐庄社区原名为宫堂村,这里的宫堂就是商纣王的宫殿所在地。然而,个人认为在今天浚县卫贤镇前后公堂才是真正的商纣王的宫殿所在地。
公堂村本为宫堂村,宫堂是宫议堂的简称。我私下认为,前公堂当为前宫堂,是商纣王的办公所在地;后公堂应是后宫堂,是商纣王寝殿后宫所在地。
既然宫殿都在浚县,浚县人民不能接受“朝歌”的错误发音也是可以理解的。更何况在 2008 年之前,不要说刘寨、王寨就是整个钜桥镇也都是属于浚县,甚至来说,淇滨区的主体在 2005 年原本就是浚县的大赉店镇。
另外,我们一直以来有个误区,商纣王的说法并不正确。这里,我特别想补充的是,尽管我前边多次提到商纣王,但准确的说法应该是殷纣王。也是我们经常说的是殷墟而不是商墟,商朝从盘庚时期就改国号为殷了。可不是盘庚爱迁都,他的老祖先都爱迁都!
商朝的发源地在今天的河南商丘,可从建国以来,商朝就成为了“流浪王朝”。
他们从番开始迁,陆续从商丘(亳)迁到郑州(嚣),后来又一路向北走到了安阳。不过,要注意的是,这里的安阳是安阳西,可不是后来的殷而是相(地名)。根据发明地动仪的张衡在《西京赋》的记载,商(殷)朝前后迁都了 13 次,王国维将这前八后五的迁都地方逐一考证。
(据王国维《说契至于成汤八迁》一文)可以归纳为:
亳(契居)→①番(契居)→②砥石(昭明居)→③商(昭明、相土)→④泰山下(相土)→⑤商丘(相土)→⑥殷→⑦商丘→⑧汤居亳。
五迁:中丁迁都于隞(今河南荥阳北敖山南);河亶甲迁都于相(今河南安阳市西),祖乙迁都于邢(今河北邢台);南庚迁都于奄(今山东曲阜旧城东),盘庚迁都于殷(今河南安阳西北)。
商朝君主爱迁都,也并不是什么世界那么大,他想去看看的原因,主要还是为了安全、为了发展。
商王朝自盘庚至纣的都城。
公元前 1298 年(前 1319【1046+273】),盘庚从奄迁移到了老家的老家商丘,可没多久就又迁到了北蒙。
北迁的过程很曲折,贵族都不愿意,这次迁都的主要原因就是为了躲避自然灾害,同时也是为了强化对贵族的控制。奄就是后来孔子的老家曲阜,而北蒙(今河南安阳市西北小屯村)就在今天的安阳,被盘庚改为殷,同时也将国号改为殷。这就有意思了,殷王朝的就是殷,这就和新加坡的首都是新加坡城一样有趣。
《古本竹书纪年》:“盘庚即位,自奄迁于北蒙,曰‘殷’。”《史记·殷本纪》 《正义》 引 《括地志》:“ 《竹书纪年》: 自盘庚徙殷,至纣之灭,二百七十三年,更不徙都。”
魏国的《竹书纪年》说的是盘庚自从迁都到安阳到殷纣王自焚,这 273 年都没有迁都。可您一想,不对呀。《封神榜》里明明记载殷纣王的首都是朝歌呀!
《封神榜》是神话电视剧,最初源自于明朝隆庆、万历的神话小说《封神演义》(也叫《商周列国全传》、《武王伐纣外史》、《封神传》)。别看又是神话电视剧,又是神话小说,但说的朝歌是首都也不算太大的错误。
这《商周列国全传》话本最早在南宋时已形成,话本再不靠谱,也不至于编造首都吧。更何况,把朝歌定为首都,古典文献都有记载。第一段,我不是说了吗?杜甫的祖先杜预还说朝歌就是殷墟呢!真相是什么呢?
其实,将朝歌定为殷朝的都城帝辛(殷纣王)并不是第一人。
《史记正义》似乎和《竹书纪年》很过去,后者说二百多年没迁都,前者说盘庚的侄子一代明君殷高宗(经常讹称为商高宗)的武丁(妇好的老公)就在南边的沬邑设立都城,还被称为武丁城,这武丁城就是后来的朝歌城。
不过武丁很快又迁回北蒙,然后武乙、文丁、帝乙、帝辛也都一次又一次地迁过来,还把沬邑改为沬都。殷纣王还对沬都进行旧城改造大升级,其规模很大,已经毗邻了城西的朝歌山。热爱游山玩水的殷纣王,在山上俯视沬都,向阳而歌,遂将沬都改为朝歌。
朝歌是殷朝的都城,后来成为了废墟,称之为殷墟也说得过去。我们经常所说的殷墟一般都是河南五阳(包括县级有十五阳)之北的安阳。
如果没有《封神榜》电视剧,也许有太多太多的人只知道殷朝的首都是安阳,殷墟是安阳,而不知道朝歌也是都城的事儿。那么问题来了,安阳与鹤壁市开发区南边(不能狭义地理解为淇县)哪个是正宗的殷墟?或者换句话来说,安阳与鹤壁市开发区南边哪个才是殷朝的首都呢?莫非殷朝有两个首都吗?
殷朝何止有两个首都,人家有四个首都好不好?正宗的首都就是安阳,安阳是名副其实的首都,而包括鹤壁南部在内的三个首都,只能算行宫陪都。
熟悉历史的都知道,我们历史有两京制、三都制、五京制什么的?其实发源最早的还属于殷朝(商朝)。在殷朝晚年设立四都,分别是国都安阳、陪都朝歌、陪都沙丘、陪都邯郸。而这种“合纵”一条线的四都制,正是殷纣王的首创,而这可不是我乱说的是。有史册记载为证。
“纣广大其邑,南距朝歌,北距邯郸及沙丘,皆离宫别馆。”(《竹书纪年》)
很明显从历史的记载上来看,朝歌的“存在感”、“出镜率”很明显高于邯郸还有沙丘,由此可以看出朝歌的地位。也就是说这陪都也是有等级的,也是要分个一二三等的。
如果按陪都尤其是第一陪都来说,杜预所说的是殷墟是朝歌也不错,毕竟朝歌不仅是殷朝的地方而且还是第一陪都嘛!倘若把殷墟定位真正的、唯一的、正式的国度的外,那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安阳。
朝歌和安阳的关系像极了今天的斯里兰卡、德国等国家的首都和行政中心(陪都)。斯里兰卡的首都是斯里贾亚瓦德纳普拉科特,其行政驻地却在科伦坡。德国的首都是柏林,但他的政府所在地却是波恩。
【2】、来自网友【历史哆唻咪】的最佳回答:
“殷人之屡迁,前八而后五”
东汉张衡《西京赋》谓,
“殷人之屡迁,前八而后五”
。说的是成汤代夏前的商先公曾有八次迁都,
即《史记·殷本纪》所谓的“自契至汤八迁”,
殷人称之为先公时期;成汤代夏后的各代商王曾有五次迁都。“
后五”即《尚书·盘庚》篇中的“先王有服,恪谨天命,滋扰不常宁,不常厥邑,于今五邦”。
关于“八迁”契居番,王国维先生进行了考证
:契居番,是迁。昭明居迁砥石,是二迁。昭明于迁商,是三迁。相土东迁泰山下,后复归商丘,是四迁,五迁。殷候(上甲微)迁于殷,又复归商丘,是六迁,七迁。至汤始居亳,从先王居,则为“八迁”
。
“后五”则一般认为:
仲丁迁于隞,河亶甲迁于相,祖乙迁于邢,南庚迁于奄,但盘庚定都于殷(今河南安阳)。
故此,“至纣王之灭,二百七十三年更不都徙”,故商又可称为殷或殷商。
由此可见,商朝的都城其实是很多的,但是最出名的只有三个。就是一开始商汤所建立的都城“亳”——成汤故里,再就是商王盘庚所建立的“殷”——安阳殷墟,最后是纣王所建立的“朝歌”——亡国之都。
殷墟的都城地位
(一)从文献资料来看
在迄今所见到的古代文献中,涉及盘庚迁殷地望的最早记载,当推古本《竹书纪年》,但因简牍散佚,各家所引又不尽相同。
《太平御览》八三《皇王部》载:“《纪年》曰:‘盘庚旬自奄迁于北蒙,日殷。”《水经·洹水注》载:“《竹书纪年》曰:‘盘庚即位,自奄迁于北蒙,日殷。”《尚书·盘庚》正义载:“《汲冢古文》云:‘盘庚自奄迁于殷,殷在邺南三十里。”
从这些不尽相同的记载中,大体可以肯定,盘庚所迁之殷在北蒙,地在邺南三四十里处。由以上记载来看,“殷”的地望当在今安阳一带。
另外,安阳一带发现了大量甲骨卜辞,这些卜辞基本上均与商王及王室生活相关,内容涉及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年代从武丁一直延续到帝乙、帝辛时期,
这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说明这里可能就是当时的政治中心所在地。
(二)从考古发掘来看
1.殷墟具有都城要素
从目前的考古发掘成果来看,殷墟的现今范围
,东界大致为京广铁路一线,北界在家庄、小营至秋口一线,西界以安阳钢铁公司西墙的南北延伸线为界(北辛庄以西),南界为戚家庄、刘家庄一线(大致以万金渠为界),
包括重点区、一般区和外围区三部分。
-
殷墟有居住区。殷墟的居住遗址主要分布在洹河南岸,洹河北岸只有大司空村南、武官村南以及侯家庄南发现居住遗存。
-
殷墟有明显的宫殿区。殷墟的宫殿遗址在洹河以南 1 2 公里范围内,宫城区的东、北为洹河,西、南为壕沟,壕沟与洹水正好围成封闭的防卫沟。
-
殷墟有大型王陵遗址。小屯西北约 1.5 公里的西北冈侯家庄一带是王陵区,此处曾发掘出 10 多座带墓道的大墓。
-
殷墟有手工业作坊遗址。小屯村东南约 1 公里的苗圃北地是迄今为止在殷墟范围内所发现的一处规模最大的铸铜作坊遗址,其年代大约始建于殷墟文化第一期偏晚阶段,其后规模不断扩大,一直延续到殷代末年。
从以上资料分析来看,殷墟具有都城的要素。因此,
安阳殷墟遗址应为都城遗址。
2.殷墟作为都城的时问
就现阶段殷墟考古情况来看,
殷墟很有可能从盘庚时期开始建设,
殷墟文化中存在着早于武丁的文化遗存,包括甲骨文、宫殿基址、墓葬及出土器物等。而殷墟都城的下限,则和《竹书纪年》记载的“更不徙都”比较一致,
直到到帝辛灭亡之时。
殷墟文化的发展趋势,是由小到大、由弱到强,连续发展的
,其中三、四期多连续使用,帝乙、帝辛时期的遗址面积大、分布也最广,居住遗址内的窖穴、灰坑密集,这说明殷末时期,在安阳一带居住的人口非常稠密,并没有政治中心迁移后出现的衰落、中断现象
朝歌的政治地位
据古本《竹书纪年》记载,
“纣时稍大其邑,南距朝歌,北距邯郸及沙丘,皆为离宫别馆”
。则在帝辛时期,至少有朝歌、邯郸、沙丘三个离宫。《括地志》云:
“纣都朝歌在卫州东北七十三里朝歌故城是也,本妹邑,殷王武丁始都之。”
这里明言朝歌原本为“妹邑”,可能本来是一个聚落,离宫是商王武丁始建的。
发展到商代末年,朝歌的政治地位越来越凸显。武丁之后,妹邑俨然为一重要的政治中心。
《史记·三代世表》言庚丁时“殷徙河北”,《史记·殷本纪》又言帝武乙时“徙河北”《史记·周本纪》正义引《帝王世纪》云:“帝乙复济河北,徙朝歌。”
从以上说法来看,庚丁、武乙、帝乙三王都曾迁都,且迁往同一地方——河北,即朝歌。这里的“徙”更像是商王往返于朝歌与另一政治中心之间,可
以看出朝歌已经逐渐超越了一般离宫,其政治地位越来越重要。
除了指明某王“徙”往朝歌之外,古代文献还有不少记载,确切指明朝歌为“都”或“殷虚”。
《尚书·酒诰》载:“明大命于妹邦。”郑玄解释日:“妹邦者,纣所都之处也。”《左传·定公四年》载:“命以康诰而封于殷虚。”杜预注曰:“殷虚,朝歌也。”
这就可见朝歌的政治中心地位。也正由于朝歌在纣时的政治地位非常重要,
于是古文献才有朝歌为“纣都”的记载。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朝歌的政治地位有一个非常明显的变化。
兴建之初,朝歌是作为离宫之一而存在的,到了商代末期,朝歌地位超越一般离宫,甚至被称为“纣都”,成为商政权的政治中心。
殷墟与朝歌之间的关系
1.安阳殷墟与朝歌同在王畿之内
在殷墟卜辞中,有“商”“中商”“大邑商”“天邑商”的说法。其中,占卜“王其人于商”的最多,这里的“商”似应指国都。此外,《尚书·多士》记载周公告诫殷贵族的言辞也有“天邑商”的说法:
“今尔又日:夏迪简在王庭,有服在百僚。予一人惟听用德,肆予敢求尔于天邑商?”
对此,罗振玉、王国维将“大邑商”解释为“王畿”。
同时根据《战国策·魏策一》中记载
“殷纣之国”的范围:“左孟门,右漳、釜,前带河,后被山。”
这里的“殷纣之国”,应是指商代的王畿,孟门是今河南省辉县以西太行山的一个重要关隘,也就是说,晚商的王畿左有太行山,右有漳水、釜水,前有黄河,后有山岭,四面都有天险。
可以推测“大邑商”或“天邑商”的范围比较广阔,安阳殷墟在王畿中心地带,而朝歌在王畿的南部,安阳殷墟和朝歌同在王畿之内。
2.安阳殷墟与朝歌的政治职能不同
根据陈梦家《殷虚卜辞综述》记载,在安阳出土的甲骨文中,帝乙、帝辛时期的卜人有六个,其中,第二个人到第四个人都有都有周祭卜辞。这说明,在帝乙、帝辛时期,安阳殷墟还是存在国家祭祀活动的。
安阳殷墟是一直作为主都存在的,它与朝歌有不同的职能,大体说来,安阳殷墟应该主要是国王和贵族的宗庙所在,而朝歌主要是军事重镇及田猎、游乐所在,特别是它的军事基地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越到商代末年,越显得重要。
以牧野之战为例,武王伐纣就是大战于此。纣王兵败,朝歌立即失守,由于前卫军事重镇失守、主要军事力量溃败,作为都城的安阳殷墟也就不战而灭了,整个商王朝的统治也就宣告结束。
据《史记·殷本纪》集解引郑玄日:“牧野,纣南郊地名也。”又据《史记·周本纪》正义引《括地志》日:“卫州城,故老云周武王伐纣,至于商郊牧野,乃筑此城。”郦道元《水经注》云:“自朝歌至清水,土地平衍,据皋跨泽,悉牧野也。
成汤之故居——亳
当然除此之外,晚商的政治中心除了殷墟和朝歌之外,还有毫,即“成汤之故居”文献上有晚商时期的商王居“亳”的记载:
(1)《史记·殷本纪》曰:“盘庚渡河南,复居成汤之故居。”(2)《史记·三代世表》曰:“帝盘庚,阳甲弟,徙河南。”(3)《水经·谷水注》曰:“阳渠水又东迳亳殷南,昔盘庚所迁,改商日殷,此始也。”
这座都城,与安阳殷墟相比较,可能只能是陪都至于盘庚所设这一陪都的具体地位如何,由于文献资料匮缺,很难论定。
根据《史记·殷本纪》记载的“帝庚丁崩,子帝武乙立,殷复去毫,徙河北”
,则似乎可以说明武乙时期再一次放弃了汤毫,由此反推,应该可以认定在盘庚与武乙之间的时期,汤毫应为商王朝的政治中心之一。
结语:晚商的都城体系应该是多个政治中心同时存在的体系,包括:殷或殷墟(即现在的安阳殷墟)、朝歌、成汤之故居。
这几个政治中心之间的关系推断如下:安阳殷墟是都城,是主要的政治中心;朝歌是晚商后期的政治中心之一,开始时为离宫,在商代末年,由于帝乙、帝辛的长期居留,是否发展为城市无从界定,但朝歌的政治地位可能已上升成为主要政治中心,被文献称为“纣都”,与此同时期的安阳则具有较强的宗教意义;成汤之故居则可能是晚商前期盘庚至武乙时期的陪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