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问题秦朝应该算是中国第一个大一统的国家,为什么我们要称为汉族而不是秦族呢?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世间的杂说】的最佳回答:
秦朝(公元前 221 年-公元前 207 年) ,是由战国时期的秦国发展起来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传三世,共两帝一王,国祚共十四年。这短短的十四年,开启了封建王朝的开端。废分封,设郡县,书同文,车同轨等等,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毕竟
立国太短
,国家意识还没有树立起来,六国的其他子民很多还都心怀故国。秦末时,烽烟遍起,各地义军,旗号有楚有周。
在秦朝通知期间,独尊法家,统治严苛。不得民心也是灭亡的原因。
再来看秦朝的疆域图
当时秦的疆域除了六国外,北抗匈奴,南击百越。被匈奴、羌、滇等还未并入中国版图的势力包围。
再来看汉朝。汉朝(前 202—220 年)是继秦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分为西汉和东汉两个时期,共历二十九帝,享国四百零五年。
汉族以前被称为“华夏”族,战国时代秦国设汉中郡(距今已有 2400 多年),汉中由此而得名,为后来秦统一后的天下三十六郡之一。 楚汉战争时刘邦被封为汉中王,其率领的军队被称为“汉军”,驻扎在汉中.后刘邦率汉军“明修栈道,暗渡陈仓”,首先占据关中,进而统一天下,定国号为“汉”。
经过几代明君积累,汉武帝时,强盛的汉帝国为反击匈奴入侵,与匈奴进行了长期的,大规模的,惨烈的战争,强悍的汉军铁骑大规模追击匈奴,深入大漠腹地数千里,甚至翻越了葱岭,使当时非常强大的匈奴屡次遭受重大打击,最后灰飞烟灭,极少数残余远遁欧洲,致使“漠南无王廷”当时各国震动,谈汉色变。 由于空前强大的汉军在西域,中亚各地演绎了一百多年不败的神话,使汉军,汉人威名远播域外
,”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强大的汉帝国用铁和血维护了自己的尊严,也使其子民在异族面前,可以自豪的大声说“我是汉人!!!”。
汉武帝的开疆拓土,于华夏功在千秋。
向东北,初置辽东四郡。灭卫氏,震慑高句丽,其功不细。
向西,取河西,断匈奴右臂。今之甘肃是也,上千年来永为汉土。
向西南,征服西南夷。为以后各朝代垦荒、改土西南打下了基础。
向东南,进入今之浙江、福建。
向南,击溃南越,收复自秦末割据一方的岭南。
向北,力克匈奴。
从此以后,无论中原华夏后裔怎么改朝换代,人们都称其子民为汉人,衣冠也为汉家衣冠,这就是汉民族的来历。
汉朝鼎盛时期的疆域图。
其实,汉唐盛世,对现在的中国影响深远。国外的中国人聚居区还被叫做唐人街。汉也成了我们民族的称谓。
【2】、来自网友【南宫外史英杰榜】的最佳回答:
这个题目看到了问题的关键,是一个很值得深思、且有社会教育意义的题目啊。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专制大一统的国家,可中国人从不称自己是秦族,而称汉族,这是为什么呢?
仔细分析其原因,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一、秦王朝的政治思想具有反动性
:春秋战国时期,民本、民主、平等思想空前高涨。
孔子的儒家大力提倡民本思想,特别是孟子明确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主张。墨家也主张“选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和各级“正长”,“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兼相爱,交相利”等。儒、墨都具有浓郁的民主、平等、民本思想。
战国时期的知识分子经过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最终皆归之于儒、墨、杨三家,而信奉儒、墨两家的占绝大多数。所以说,民主、民本、平等思想是战国时期的社会主流思想。
而且民本思想还为大周王朝所认可和奉行的,如周武王就说过:”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大意是:上天所看到的,来自于我们老百姓所看到的;上天所听到的,来自于我们老百姓所听到的。也就是说民众的意愿就代表着“天” 的意愿。
《左传》也明确记载“夫民,神之主也”,意思是说,民众是神的主体,要尊敬神,首先要尊敬民众。
周国开国鼻祖古公亶父讲:“有民立君,将以利之”,意思是说民众树立君主的目的,是让君主为民众谋利益的。所以,周朝提倡惠民、裕民、仁政等。
秦始皇兼并六国后,逆历史潮流而动,摈弃民本、民主思想,把民众称作“黔首”,就是黑头的意思,也有战俘奴隶的意味,大概与污蔑农民为“泥腿子”是一个意思。剥夺民众教育和接受教育的权利,实行愚民政策;把全国民众置于严刑酷法的钳制之下,一切事情皆取决于法律;钳万民之口,有敢议论朝政者处死;割裂历史及历史文化传统,焚书坑儒,给中国造成空前文化浩劫;把皇帝置于至高无上、为所欲为、骄奢淫逸的绝对权力之上,把民众视作奴隶;即使各级官吏也不许提出不同意见,否则法律严惩,从而导致以”税民深者为明吏”,以”杀人众者为忠臣”。
秦二世曾说:“凡所为贵有天下者,得肆意极欲,主重明法,下不敢为非,以制御海内矣。”这与周朝的民本、民主思想是一个鲜明的对比。
这无疑是社会的倒退,是对人民的反动,是中国人民的灾难。秦王朝既然把自己置于人民的极端对立面上,自然得不到人民的拥护,人民也不会以秦族自称。
二、秦王朝暴虐无道、泯灭人性
秦国在兼并六国前就以虎狼之国闻名,统一中国后,秦始皇认为周朝是火德,秦代周朝,属水德,于是依然专任刑罚,更加刻削戾深,对民众不讲仁恩和德义。在制定法律和执法中专讲刻深严酷,甚至达到泯灭人性的地步。比如严禁大家庭,儿子成年后必须与父母分家单过,还必须结婚;女子成年后也必须结婚,否则法律严惩。这在当时也是严重侵犯人权的行为。秦国依然实行人殉制度,秦宣公墓一次人殉竟达 186 人;秦始皇死后人殉数量“死者甚众”,活埋的工匠不计其数等等。
秦朝实行严刑酷法,据说犯人“相望于路”,这得有多少罪犯呀?一个国家,几乎人人都快成了罪犯,这还是正常国家吗?
秦国用这种白色恐怖统治秦地人尚可,但一旦推广到中原大地,思想高度发达和解放的中原人自然接受不了这种暴行。终于导致全国大起义,很快推翻了秦王朝。由于秦朝的暴虐无道,人人痛恨之,故当代人及后世人民不会以秦族自诩。
三、秦王朝被人民推翻
秦王朝只延续了十四年,就在全国人民的一片声讨当中被推翻。这样的王朝不值得人民去称赞,所以,人民不会以秦族自称。
四、汉朝相对来说得人心
农民起义军推翻了秦朝,而建立了汉朝。汉朝虽然在官职上依照秦朝来设置,汉朝法律也在秦法律的基础上予以修订,但毕竟与秦朝的“事皆决于法”的性质截然不同:
汉朝以“仁政”为主,以法律为辅,而非专任刑罚。这是汉朝的拨乱反正。最初是崇尚黄老,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黄老”也是讲究“仁德、仁政”的。
孝文帝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狗马服御,无所增益,有不便的,往往停下来以利于民生。
汉文帝临死遗诏是:“朕闻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非不有死。死者天地之理,物之自然者,奚可甚哀。当今之时,世咸嘉生而恶死,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吾甚不取。且朕既不德,无以佐百姓;今崩,又使重服久临,以离寒暑之数,哀人之父子,伤长幼之志,损其饮食,绝鬼神之祭祀,以重吾不德也,谓天下何!”
到汉武帝时独尊儒术,更是把德化教育仁政放在首位,把刑罚放在辅助地位,德刑兼用。
由此可见,汉朝是拨乱反正,把秦朝带偏的中国历史轨迹,重新拉回到了周朝以来的、正确的历史轨道。
这就与秦朝的暴虐无道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
汉朝内安民众,外服强敌,两汉极盛时东并朝鲜、南包越南、西逾葱岭、北达戈壁 ,国土面积约达 609 万平方公里,国运前后延续 400 多年。这样的一个盛朝,中外闻名,怎能不让人民为此而感到骄傲,以汉人、汉族人自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