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二战期间,日军什么时候就已经感到无法战胜中国了?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3-18 19:44:06 2次浏览

关于问题二战期间,日军什么时候就已经感到无法战胜中国了?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睿哲读书】的最佳回答:

1940 年 9 月 28 日,裕仁天皇召见了参谋总长杉山元,厉声责问道:“当初你说 3 个月解决中国事变,现在过去 3 年多了,现在你告诉我要怎么解决?!”杉山元却顾左右言他,裕仁气得直接退席,让内大臣木户孝允继续提问,答案却让裕仁失望透顶!

木户问:“有几成把握可以打败重庆政府?”

长衫元:“很难!”

“那就撤兵吧,不然投入的财政和物资越来越多,我们会吃不消的?”

长衫元依旧是两个字:“很难!”

因为如果突然撤兵,那么外界就会认为日本战败了,况且在前线作战的将士们已经“杀”疯了,你让他们撤兵他们也不会愿意。

裕仁听到这个答案时,气得暴跳如雷!

在这次会见之前,究竟是发生了什么事,让曾经嚣张扬言“三个月内解决中国”的衫山元犯怂,发现他们根本无法战胜中国的?

就在一个月前的 8 月 20 日,为了掩护阳泉以西正太铁路破袭作战,八路军第 129 师 385 旅旅长陈锡联、政治部主任卢仁灿率 768 团和 14 团,在消灭附近西峪村日军矿警队后,占领了狮脑山,与日军展开了一场历时 6 天 6 夜的鏖战。

此后,八路军又先后出动 105 个团 20 余万人,作战达 2174 次,歼灭日、伪军 5 万多人,也就是著名的“百团大战”。

这是抗日战争相持阶段以来,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发动的一次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战役。“百团大战”重重打击了日军的反动气焰,极大地振奋了全国的抗战信心。

日本内阁和军部慌了!

这还只是一个华北,如果全中国都组织如此大规模的战役,他们根本就抵挡不住。“百团大战”让日本人知道要想靠武力解决中国事变已无可能,即使侥幸获胜,他们也得不到什么好处!

那么当初日本人是哪来的自信,认为“三个月内就能解决中国”的?

事情要从日本的历史说起。

我们知道日本是一个岛国,国土面积有有 37.8 万平方公里,和我国云南省的面积差不多。如此小的国土面积,土地也不肥沃,70%是山地和丘陵。日本还拥有全世界 10%的火山,一年要经历上千次的地震,台风、泥石流、暴雪等自然灾害也不在少数。

别看日本现在很强,但在历史的长河中,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日本受限于自然条件,发展有限。眼看着周遭的中国、越南、朝鲜等国家,土地肥美、资源丰富,日本就眼馋了。

但在过去,中国的实力根本不容其他国家小觑,日本更不敢觊觎。于是,公元 661 年,唐高宗在位期间,日本转向了中国旁边的朝鲜,可是他们忘了一件事,朝鲜当时可是中国的附属国啊,由此爆发了中日的第一战——白江口之战,中国以压倒性的优势打败了日本。

这一战也奠定了大唐在东亚地区的中心地位,也奠定了此后 1000 多年间东北亚地区的政治、经济与文化格局。

时间到了 19 世纪的 60 年代,日本迎来了一个叫明治的天皇,废除了幕府制度,在“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的口号下,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明治维新”让日本迅速地从一个封建国家跻身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行列。

而此时的中国,政权掌握在一个叫慈禧的女人手上,国家刚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内忧外患,曾经的世界强国,成了任人宰割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20 世纪 30 年代初,爆发了全球性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也给日本的经济带来巨大冲击,为了摆脱困难,转移国内矛盾,日本加速了以武力侵略中国的步伐。

1931 年 6 月,日本制定了《解决满洲问题方策大纲》,伺机发动战争,关东军相继制造“万宝山事件”、“中村事件”为进攻东北寻找借口,不久之后就爆发了“九一八事件”。

国民政府却向张学良下达了对日军的寻衅不予抵抗命令,不过几个月,日军就占领了东三省,成立了“伪满洲国”。

1936 年,日军已经从东、西、北三面包围了北平(今北京),卢沟桥成为北平对外的唯一通道。为了截断北平与各地的来往,让华北完全脱离中国中央政府,日本不断在卢沟桥附近进行挑衅性军事演习。

7 月 7 日,日军诡称演习时一士兵离队失踪,要求进城搜查,被中国驻军严词拒绝,日军随即向宛平城和卢沟桥发动进攻,中国驻军奋起还击,进行了顽强的抵抗。

“七七事变”揭开了全国抗日战争的序幕,全国各族各界人民热烈响应,抗日救亡运动空前高涨。在这种情况下,日本高层对于要不要继续向华北增兵的问题,发生了分歧。

以参谋本部第一作战部长石原菀尔为代表的官员反对增兵,他们认为中国刚拿下东北没多久,应该优先发展东北,等到国力积蓄充足后再对关内增兵。

石原莞尔认为,如果无法让中国在短时间内签下不平等条约,那么不仅无法转移国内矛盾,还会让日本的经济和财政雪上加霜。

况且如果大举增兵入关,导致中国内部组成抗日同盟,别说拿下关内,可能连东北也保不住了。即使侥幸拿下了关内,中国这么大的国土,统治成本也是非常高的。

而以陆军大臣杉山元、东关军宪兵司令东条英机为代表的主战派,却认为既然开战了,那就要一鼓作气,即使没办法吞并中国,也要逼国民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拿到赔偿款,否则仗不是白打了吗?

当时的日本天皇裕仁犹豫不决,如果大举入关,引来苏联的介入,到时候会非常麻烦。但如果现在撤兵,除了不被国民政府承认的“伪满洲国”,日本并没有得到他们想要得到的东西。

于是,他问杉山元:“如果增兵的话,需要几个月?”

杉山元说:“只要三个月,就能解决中国问题。届时,苏联压根还没反应过来。”

杉山元之所以这么自信, 是因为当初侵占东北时,国军的消极抵抗让他们产生了一种前所未有的信心。如果中国人的精神面貌都像那些不抵抗的国军,三个月解决中国哪是什么难事?

裕仁天皇心动了,他决定再搏一搏。

但令他们没想到的是,战争一开始就失控了!

因为中国还有另一支由人民组成的军队,胆敢用血肉之躯去抵御日军的尖刀洋枪。

在被中国抗日组织夺得了数次胜利后,日军也是有点慌了,他们原本就是跨海行军,不可能举全国之力来对抗中国,但中国却有可能举全国之力来对抗他们,到时候,日军必定要被拖垮。

为了逼迫南京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日军决定“擒贼先擒王”,发起淞沪会战。但日军期待的“不抵抗”并没有出现,在这次会战中,国军表现了军人该有的气概,进行了顽强的抵抗。

“淞沪会战”,虽然中国战败了,但国军也以 60%的精锐部队损失殆尽的代价,彻底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妄语!

紧接着,日军又决定从武汉进行突破,发起武汉会战,在武汉成立傀儡政府。虽然日军最终攻占了武汉,但是伤亡人数超过了 25 万,

他们期盼的“国民政府屈服或投降”的情况并没有出现,而日军的军力和财力也用到了极限了,政府几乎快破产了。

但日本却仍不死心,特别是在 1939 年 9 月欧战爆发后,日本军部和内阁一致认为,美国、苏联和英国的注意力都被吸引到了欧洲,再努一把力是有机会解决“中国事变”的。

于是,他们在南京重新组建了“中国派遣军”,企图在军事上给重庆政府致命一击。

1940 年 6 月,日本在重庆的上空狂轰乱炸,企图用“无差别对待”来打击中国抗日军民的气势。

但令日军没想到的是,顽强的中国军民都坚持下来了!

9 月,东京内阁连忙召集军部开会,也就有开头天皇裕仁召见杉山元的一幕。

杉山元用两个“很难”把难题丢给了天皇裕仁,裕仁气归气,但还是得做出决策。

最终,经过内阁和军部讨论,决定对华战略更改为“以政治诱降为主,以军事打击为辅”,着重扶持汪精卫的伪政府,同时压缩驻扎在关内的日军兵力。

此举可以看出日军已经是强弩之末了,否则也不会把汪精卫这号人物当回事。

同时,为了能从中国脱身,日军把矛头对准了东南亚,为切断中国的进口通道,日本侵入法属越南东京地区。

这一举动引起了美国的不满。美国并不愿意看到日本吞并中国,因为这会损害美国在中国的利益。

作为反制,1941 年 3 月,美国宣布无条件对华进行全面援助;1941 年 7 月 26 日,美国政府宣布冻结日本在美国的资产……

最后大家也都知道,日本偷袭了珍珠港,空袭美国海军太平洋基地夏威夷港,美国正式对日宣战!直至 1945 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很多人都说,日本之所以会投降,是因为美国给广岛和长崎送的两个大礼物,甚至还有很多人说,如果没有最后美国的加入,中国人是不可能打赢日本的,中国不过是跟在美国后面搭上了战胜国的顺风车。

说这种话的人,我不知道是出于什么心理。美国的加入,只是让日本提前投降,却不能改变日本必然投降的命运!

战争打的并不单单是经济实力,更重要的是民心,在抗日战争中,中华民族四万万同胞早已经不是清末的“那一盘散沙”,他们的民族精神被唤醒,不惜付出血的代价也要把侵略者赶出中国。这就是中国精神!

【2】、来自网友【Mer86】的最佳回答:

打仗其实就是“打钱”。

当日本国内经济因为侵华战争而出现崩盘迹象后,日本人也就意识到,单靠武力是无法战胜中国了。

卢沟桥事变后,日本高层对于该不该向华北增兵的问题,产生了分歧。

以时任参谋本部第一作战部长石原莞尔为代表的官员不建议增兵华北。

他们认为,中国关内没有良好工业基础,而且缺少日本需要的原材料。

如果大举增兵关内,促成中国各派系组成抗日同盟,大概率会鸡飞蛋打。

即便小概率的拿下关内,也必然因为统治成本极高,导致财政入不敷出。

与其这样,不如专心治理东北。现在日本刚拿下东北没几年,应该优先发展东北。待积蓄足够国力后,再对中国关内用兵。

应该说,这一派人的建议,是非常恶毒的。

如果当时日军不先打第一枪,牢牢控制住东三省,东北还在不在我们今天的版图内,是很难讲的。

不过以陆军大臣杉山元、关东军宪兵司令东条英机、关东军参谋长板垣征四郎为代表的官员却当即驳斥石原的建议。

这些人认为,既然中日已经交火,就该趁着机会对国民政府进行致命一击。

能吞并中国最好。即便吞不下,只要能逼迫国民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至少也可以马上解决两个困扰日本的问题:

一是关于伪满洲国法律地位的问题。

当时中国政府不承认伪满。这让日本在国际上一直很被动。只要搞定国民政府,让国民政府承认伪满合法性。那国际上也就不会有国家再对日本控制中国东北指指点点了。

二是增兵后,大概率可以吞掉华北。

这样一来,就可以把 1935 年制定的“华北五省自治”计划给落实了。

伪满洲国加上华北五省,日本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将进一步扩大。

这两派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在争论中,谁也说服不了谁。

于是,到底该不该增兵的裁决权,就递到了天皇裕仁手上。

裕仁当时并不想增兵,因为他害怕日军大举进入中国关内后,苏联会有所动作。

但他同时也觉得,如果增兵能解决伪满问题和华北问题,那也是可以试一试的。

于是在犹豫中,他就找来了陆军参谋长闲院宫亲王,想问问这个典型的侵华狂热派,怎么看这件事。

闲院宫亲王向来就很瞧不起中国,一直就觉得大日本帝国陆军天下无敌,区区国民政府算得了什么?

再加上,日本当时已经启动战争状态。

仅 1937 年上半年,日本就花了近三亿美元的外汇从美国石油、废钢铁和原棉。

这些战争资源买回来,外汇花出去,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日本国内通货膨胀、所有商品的物价都飞涨。日本的阶级矛盾被激化。

这种情况下,对外发动战争,显然是日本转移矛盾最好的办法。

所以闲院宫亲王在听取天皇的想法后,立即表示,您还犹豫啥啊?肯定是增兵啊!现在国内矛盾重重,必须要所有作为了。

裕仁想了想,觉得也对。因此,他也就在派遣令上盖了印。

听说天皇拍板后,杉山元很高兴,跑去跟裕仁保证,自己能搞定中国。

裕仁反问他多久能结束战争,他当即拍着胸脯说:三个月时间足矣,这么短时间,苏联肯定反应不过来。请陛下放心。

杉山元的这一表态,即著名的“三个月解决中国问题”。

注意,杉山元当时说的是“解决中国问题”。

即用战争手段,在三个月内,逼迫国民政府签订不平等的条约,“解决问题”。

而不是三个月内“踏平中国”。

实际上,日军增兵华北前,日本外务省就派代表拿着一份苛刻的不平等条约启程了,想在上海逼迫国民政府签字。(内容包括中国政府承认伪满洲国地位,中国军队撤出华北五省,国民政府停止国内排日运动,国民政府与日本政府缔结防共协定,国民政府降低进口日货关税等)

只用三个月就灭掉中国,这是当时稍微有点地理常识的日本人都不敢想的。

但是,由于杉山元的话,过于狂妄,而且极具煽动性。

当这一狂言传到外界后,你一言我一语,传变了样,就变成了“三月亡华”。

而且中日两国不少人还都信了。

比如当时蒋介石就说:依现在情形来看,他们只要发一个号令,真是只要三天之内,就完全可以把我们要害之区都占领下来,灭亡我们中国!

日军内部的一些年轻狂热军官也说:“只需三个师团,三个月就可以占领支那。”

因此,战争的走势就没按日本高层原拟定的计划进行。

中国方面铁了心要抗战到底。前线的日军将领也铁了心要灭亡中国。

日本高层本来想“以打促和”,结果却对战争走势失控了。

而失控了,就意味着对日本而言,玩大了。

为什么说玩大了呢?

因为日本侵华行为的本质,用今天投资界的话术说:

就是投资→套现→再投资→再套现。

为拿下东北而增加军费,这是首轮投资。

吞并东北,这是首轮套现。

投资加套现,完美的一次资本掠夺。

为拿下华北为扩军备战,这是次轮投资。

如果拿下华北,那就可以完成次轮套现。

这又是完美的一次资本掠夺。

然而现在的问题是,大部分下层日本人和部分高层,并不满足于只吞并华北。

他们要吞并整个中国,企图下克上,逼迫高层加大投资力度。

三个月不能灭亡中国,那就打三年。三年还不行,就继续打。直到灭亡中国。

谁挡着,不让他们灭亡中国。谁就是日本的罪人,他们就要把挡路人清除掉。

一方面,是加大投入,可能会打亏本仗。

另一方面,是加大投入的声音太大,没人能在这时候降温。连天皇也不行。并且中国政府也无意投降。而这会导致无法套现。

这种情况,可不就是玩大了么。

从事后的发展来看,果然如此。

为了打宁沪杭和华北,日本整军备战,动员了六十几万人入伍。但打下南京后,国民政府西迁,拒不投降,也不谈判。日本没能套现,玩砸了。

为了套现,不得已之下,日本政府只能继续扩军,向徐州、武汉发动新一轮进攻。

战争的结果,看似是日本拿下了中国最富庶的东部沿海区域。但由于国民政府仍然不谈判不投降。八路军、新四军,以及国军在敌后的活动,日军在中国的行动,投入回报严重不成正比。不仅还是没能套现,而且还是亏本状态。

持续性亏本,连“以战养战”都做不到,这还怎么继续玩?

现在网上常有声音,说日本人缺乏大局观。

居然蠢到用添油战术对付中国。如果直接全力一击,战争可能在 1938 年就结束了。

其实,这真是冤枉日本人的智商了。

当时的情况,不是日本不想全力一击,而是他们真的做不到。

直接全国总动员,日本政府没那能力,也没那财力。

况且,北面还有一个苏联。日本确实做不到全力专心对付中国。

即便是杉山元这种强硬派,也只是想着拿下南京后,就与国民政府合作。

战争规模越打越打,他也没有料到。

1938 年底,日本近卫内阁对国民政府实行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策略。

并提出“近卫三原则”。

这个事件,其实说白了,就是日本高层也看清了,再多打赢几场会战,再多拿下一两个国军控制的省会,对于改变侵华战争走势,没有任何意义。

日本要想套现回本,只有一战打垮中国政府才可以实现。

而一战而打垮中国,偏偏日军又做不到。

这个时候,需要换种思路对付国民政府。

只是由于国民政府未回绝,也未回应。近卫文磨的拉拢,最终没成功。加之对华强硬派在随后不久又掌握了政权。于是这个事件也就是只是侵华战争期间的一个小插曲,没有影响战争走势。

到了 1939 年 9 月,欧战爆发。

日本认为英法的注意力集中在了欧洲,肯定无暇顾及亚洲。于是在休养生息十个月后,日本对华强硬派再次启动战争,决定对国民政府进行致命一击。

当年爆发的第一次长沙会战和血战昆仑关。

其实就是这一时期,日本又一次企图用强势态度,军事打击为主的策略,解决中国问题的产物。

不过,由于日军并未拿下长沙,在广西更是惨败。以及国民政府仍不打算投降。

因而战争的走势,仍然维持不变。

1940 年 3 月,日本政府在与汪精卫谈了近一年后,终于下定决心,扶持其上位,建立汪伪政权。

汪伪政权的建立,标志着日本政府对侵华战争的态度再次 180 度大转变。又变回来了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策略。

因为日本政府但凡有解决问题的办法,也不会把希望寄托在一条狗身上。

重用汪精卫之流,只能说明日本政府在中国问题上是黔驴技穷了。

因此可以说,从这时候开始,日军已陷入中国战场的泥潭,日本无法全面战胜中国,就成了日本高层的共识。

为了使自己脱身,日军把矛头对准东南亚。

因为从中国直接撤军,对于日军而言,是做不到的。此举,无异于是原地自爆。与自杀没区别。疯狂的中下层军官,肯定会把高层撕碎。

相比之下,日本挑战英美,从东南亚攫取资源后,再回头逼迫国民政府投降,“解决中国问题”,显然更实际一点。

后来的事,众所周知。

1940 年 9 月,日本加入轴心国,并派兵进驻法属印度支那殖民地。

此举,招到了美国的反感。

作为反制,1941 年 3 月,美国国会通过租借法案,将中国列入租借法案借贷国。美国总统罗斯福明确宣布美国将无条件地全面援助中国。并提出照会,要求日本从中国关内无条件撤军。

1941 年 5 月 18 日,第一批包括 300 辆汽车在内的价值 110 万美元的援华物资从纽约起运,前往中国。

1941 年 6 月 9 日,第一批 110 名飞行员和 150 名机械师等地勤医务人员组成的美国支援队乘飞机前往中国。

虽然这些物资和飞行员,对中国的抗战只是杯水车薪,但象征意义极大。那就是中国和美国的利益已经绑在了一起。

1941 年 7 月 26 日,美国政府宣布冻结日本在美国的资产。

五天后,由于日本拒绝美国提出的要求其撤出中国的要求,美国于八月宣布开始对日本施行全面石油禁运。

此举对日本是釜底抽薪。无法从美国购买战争物资,日本连维持在中国关内的军事占领都做不到。

为了解决问题,日本决定对美开战。

1941 年 12 月 7 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的战略重心彻底转到太平洋。

虽然从 1941 年到 1945 年,日军在中国关内陆续又进行了中条山会战,第二、三次长沙会战,浙赣会战,石牌战役,常德会战,豫湘桂会战等战役。

但这些战役,有一些并不是为了“解决中国问题”而启动的,比如浙赣会战,目的是摧毁国军在浙江的飞机场,防止中美战机“穿梭式轰炸”对日本本土造成影响。还比如豫湘桂会战,目的是到打通交通线,为东南亚的日军运送物资。

有一些战役,虽然日军把矛头对准重庆,但推动战争的负责人并不是日本高层人物。会战规模一般并不大。比如石牌战役和常德会战,日军想只以十万兵力就攻陷重庆,其心态明显就崩了。

总的来说。战争这种东西,往往在你想要的时候开始,却不会在你希望的时候结束。

原本按照日本高层的打算,“三个月解决中国问题”。但因为国民政府的不妥协,以及不受约束的日军中下级军官瞎搞,最终把战事不断扩大到无法收拾的局面。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