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历史上的湖广填四川是怎么回事?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4-09 08:52:37 4次浏览

关于问题历史上的湖广填四川是怎么回事?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闲人不闲 LTQ】的最佳回答:

“湖广填四川”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规模宏大的移民运动。

清朝康熙年间,四川(含今重庆市)经过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的长期战乱后,加上瘟疫和自然灾害的影响,导致人口急剧减少,仅余人口 9 万余人(据康熙二十四年人口统计)。

时任四川巡抚张德地上奏:“要重振四川天府之美名,惟有招徕移民开垦土地,重建家园,除此似无别的良方上策。”经朝廷多方商议,康熙皇帝最后颁布《康熙三十三年招民填川诏》。

因此,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官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规定:“凡愿入川者,将地亩给为永业;各省贫民携带妻子入蜀者,准其入籍;对移民垦荒地亩,免征五年税赋;对滋生人口,永不加赋;对移民原籍地当局和入四川落业定居地当局,要求配合移送核实,安排上户籍、编入保甲。”积极鼓励外省居民移民入川。

此后数十年,从湖南、湖北、广东等十几个省份的居民大规模移民入川,累计达 100 多万人,其中以“湖广行省”(指湖南、湖北两地)人口最多,占 50%左右(湖广移民中又以湖北麻城移民居多)。史称“湖广填四川”。

在“湖广填四川”大规模移民运动中,客家移民是仅次于湖广人的第二大移民团体,湖广移民和客家移民分别占当时四川总人口的 40%和 33%。和入川的湖广人、陕西人不同,尽管故土难离,但迁徙与移民对客家人来说并不陌生。

客家在中国历史上有过五次大迁徙,连客家人这个名称,也因迁徙而来。南宋末期,蒙古军队南下,兵锋直指江南,汉族人无奈向岭南一带继续迁徙。因当时的户籍有“主”“客”之分,移民入籍者皆编入客籍,当地土著便称这些汉族人为“客家人”。明末清初客家人迁往四川,是客家历史上第四次大迁徙。

客家人的入川之路,相比湖广人路途更远,耗时更久。在迁徙的队伍中,成都始终是所有移民心中的最佳目的地。邻近四川的湖广移民最早来到成都,他们插占成都平原那些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水源充足的膏腴之地,随后从闽粤迁徙而来的客家人,留给他们的只剩下诸如东山(成都以东的一片丘陵地带)等相对贫瘠的丘陵地带。但客家人并不气恼,东山丘陵与故土地形相似,反而能驾轻就熟。他们耕读传家,坚守自己的传统与文化。经过近两个世纪的发展,东山客家已经成为西南地区最大的客家人聚居区。

位于成都市东郊,龙泉镇北 10 公里,坐落在龙泉山脉中段的二峨山麓的洛带古镇,便是东山客家中最具代表性的客家古镇,是中国西部最大的也是唯一的客家古镇(常住客家人口达 95%以上)。有“天下客家第一镇”的美誉。

视频链接:https://www.ixigua.com/7179094236619342369

【2】、来自网友【脑洞外星人】的最佳回答:

四川,位于中国西南腹地,连接云贵、陕甘、青海、西藏,处中转枢纽,位置极为重要。在清朝平定天下的过程中,一直无法完全占领四川。除了跟四川地理位置有关,也因为四川当地一直有反抗清朝的力量,稍有火种,便有人举旗起义。

康熙初年,清朝才基本占领四川,并在当地实行统治。也正因如此,长期反复的战乱,以及后来出现的灾荒瘟疫,让四川人口锐减。

瘟疫爆发时,很多百姓无力治疗,只能在家等死。康熙初年,时任四川巡抚张德地走马上任。当他到四川后发现,道路两旁,人烟稀少,房屋破败,良田荒芜。

昔日被誉为“天府之国”的蜀地,仿若荒山野岭般寂静,不时可以看到老虎出没。行人需要结伴,拿着木棍才敢上街,房屋、学堂里,反倒成为老虎的住所。

(《四川通志》:“蜀自汉唐以来,生齿颇繁,烟火相望。及明末兵燹之后,丁口稀若晨星。”《蜀乱》:“四川遍地皆虎,或七八或一二十,升楼上屋,浮水渡船。”)

面对四川的荒芜,张德地给康熙上了一份奏折,表述了当地的情况,提出自己的看法,希望朝廷予以支持。张德地认为,如果要帮助四川,重新恢复,势必要从外省迁入人口。因为凭四川当时的人口,短期内根本无法恢复。

而且,明朝初年同样因为战乱,四川人口锐减。当时也是从外省迁入大量人口。张德地的建议是,朝廷可以动用政策,把原本四川籍的百姓,从外省迁入。再从一些人口密集大省,迁入部分人口进入四川,让他们开垦荒地,恢复生产,重新建设四川。

张德地的建议,很快得到采纳,朝廷还在赋税、籍贯、土地上给了一些政策优惠。荒地开垦后,就永远属于自己。开垦的荒地,五年内,朝廷不征派赋税,让百姓可以积攒家底,鼓励更多人愿意开荒。

对于那些原本不是四川籍,或者四川籍贯到外省结婚生子的人,迁入四川后,都可以直接加入四川籍贯,对于这些额外增加的人口,不增加额外赋税。

为了鼓励官员向四川多移民,朝廷还把官员的升迁政绩,跟移民连接在一起。移民办得好,将来升迁快。

四川在整个社会的动员下,人口增加极快。康熙初年,四川有大片荒芜的土地,只要勤劳肯干活,最起码能过上温饱的生活。甚至可以有一份属于自己的土地和家业。

《傅氏宗谱》里就记载了福建龙岩人傅荣沐在进入四川后的经历。他原本从瑞金迁到赵家渡,靠力气吃饭,后来买田当地主,自己种地。迁到易家坝种烟草,赶上好时机,赚了一笔家业。又在赵家渡熬糖,卖到其他地方,赚了很多钱。

(“由瑞金迁居金堂赵家渡。出犹食力于人,继而自为贸易佃田,使诸子力农,仍迁易家坝,广种烟草。时蜀中尚未诸种烟草,而满蒙八旗牟兵有所必须,故一时傅姓烟重于锦城,其价过倍他种。又熬蔗糖于赵家渡,发贩四方,获利益厚。”)

这并非个例。在康熙初年的移民开荒中,很多人都靠着政策优惠和大片荒芜的土地,过上了不错的日子。当时清朝给的政策待遇较好,再加上战乱过后,人心思治,都想着过好日子。所以,四川恢复得极快。康熙后期,原本人口稀少的四川,开始变得人满为患。现有的荒地,基本被开垦完毕。

可是,很多外省人不清楚这个情况。在他们得到的消息中,很多去四川的人都因此发家致富。于是,许多人便携家带口,不断向四川移民。以至于朝廷不得不颁布诏令,禁止外省百姓移民,以免造成流民问题。可事实上,诏令的效果极为有限。乾隆年间,四川已经出现问题,需要安置流民。

当然,移民的加入,对四川文化来说,影响较大,碰撞出很多精彩的火花。四川文化可以追述到数千年前的巴蜀文化,明朝初年大移民后,曾糅杂了许多新东西。

康熙时的移民,同样如此。康熙二年,昆曲进入四川,跟四川当地的戏剧结合后,就有了川昆。

语言上更是明显,康熙年间,那些长期移民到四川的人跟新移民到四川的人,互相融洽,形成了四川后来以湖北话为主的四川官话。四川方言中,除了湖广方言,又有云南、广东、广西、福建等省份的语言揉入。

现在的四川,仍保留一些客家话,湘方言,以及少数河南、安徽话的地区。其余饮食、乐器等,就不一一列举了。历史巨浪冲刷下,遗留的痕迹,仍保存至今。

对历史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脑洞外星人,一个研究地球历史的外星人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