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问题关于元朝有哪些有趣的冷知识?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岩岩说史】的最佳回答:
1368 年,元顺帝下诏讨伐王保保,30 万元军即将进行内战,而徐达、常遇春的 25 万兵马已经杀向中原,明军如入无人之境。
“开局一个碗,建立大明江山”,朱元璋能在元末群雄混战中笑到最后,除了拥有比刘秀、李世民更强的手腕,也跟元朝内部纷争有关。朱元璋北伐时,元顺帝还想着消灭王保保,这位元朝最后的名将与希望。
1271 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大元”,并最终统一中原,击败漠北、西域、辽东诸侯王,主要依靠力量是世侯“汉军”,而不是蒙古骑兵。忽必烈继承汗位,本身就违背“草原习俗”,支持他的蒙古骑兵并不多,也就阿术麾下的数千人而已。
1351 年,“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红巾军攻势凌厉,元军不堪一击。此时,地主纷纷组建“义军”,成为元朝的支柱:答失八都鲁、孛罗帖木儿父子;察罕帖木儿、王保保父子;李思齐、张良弼、张良臣、孔兴,都是风云人物。
地主组建的“义军”,除了消灭红巾军,还争夺势力范围,孛罗帖木儿控制河北、山西;察罕帖木儿父子控制河南;李思齐等人则分割关中。1362 年,察罕帖木儿在山东被田丰刺死,王保保接管兵马,实力在元末各路诸侯中首屈一指。
王保保、孛罗帖木儿为了争夺势力范围,长期进行混战;王保保跟李思齐,也是不断厮杀,打得不亦乐乎。军阀内斗的同时,皇室内部也分化:元顺帝拉拢孛罗帖木儿,奇皇后、太子爱猷识理达腊依靠王保保,双方明争暗斗。
1363 年,太子排挤元顺帝舅舅老的沙,迫使其逃到孛罗帖木儿处避难,元顺帝则密令孛罗帖木儿保护国舅。太子不服,下令王保保出击,孛罗帖木儿直奔京师而来,太子惶恐安,交出亲信搠思监、朴不花,然后逃离京城。
太子越想越生气,回到京师后,又让王保保攻打孛罗帖木儿。王保保集中十万兵马坐镇冀宁,摆出决战架势,孛罗帖木儿避实就虚,闪击燕京。太子战败,逃到王保保军营,孛罗帖木儿进入大都,处理政务。
太子让王保保扮演郭子仪,支持自己称帝(唐肃宗灵武即位故事),王保保没有答应,双方关系出现裂痕。1365 年,王保保出兵燕京,孛罗帖木儿战败,又跟元顺帝闹僵,被皇帝派人刺死。
王保保获胜,率兵护卫太子回京,奇皇后、太子则让王保保带兵入京,逼迫元顺帝退位。王保保以大局为重,没有答应,在城外 30 里遣返军队回太原,只带着十几人入京,太子更加恼火。
入京后,王保保被授予左丞相、太傅、河南王,负责政务,却很尴尬。蒙古贵族看不起王保保,因为他不是“正根”,只是察罕帖木儿的养子。再则,元顺帝、太子对他也不满意,王保保觉得没意思,干脆请求外出带兵,远离政治斗争旋涡。
王保保外出,元顺帝很高兴,让他担任天下兵马大元帅,节制各路诸侯,率大军南下消灭朱元璋。但是,王保保压根没打算南征,他在徐州与徐达小规模交战失败后,便率兵返回河南,向关中的李思齐、张良弼、张良臣、孔兴等调兵,想借此机会吞并他们的兵马。
李思齐大怒,直言:“当年跟你父亲一起起兵,他还要向我敬酒。你这乳臭未干的小子,居然向我发号施令”。李思齐联合关中诸侯,调集各路兵马,出潼关与王保保交战,“大战百余场,不分胜负。”
1367,元顺帝派使者去劝说,希望王保保不要内战。王保保不满意,当即斩杀使者,继续西征关中。李思齐不甘示弱,在含元殿与诸侯会谈,出兵 20 万,据守潼关,准备决一死战。
王保保不听调遣,李思齐也是如此,元顺帝更加生气。此时,白锁住、也速、沙蓝答儿、貊高等将领叛变王保保,投靠朝廷。元顺帝抓住机会,废除王保保的官职,并让他南下“肃清江淮”,双方矛盾白热化。
1368 年,王保保无法容忍,回到太原后杀光朝廷官员。元顺帝暴跳如雷,当即下令包括李思齐在内的诸侯,立刻讨伐王保保。此时,30 万元军磨刀霍霍,在局部地区已经厮杀起来,王保保与貊高、关保等“叛徒”在河南血战。
王保保消灭“叛徒”后,立刻西征,准备决战李思齐。此时,徐达、常遇春的 25 万大军已经渡过黄河,夺取山东、河南,王保保弟弟脱因率领的 5 万骑兵被消灭,冯胜进逼潼关,元朝震动。
大敌当前,元顺帝与王保保和解,恢复他的官职,并下令“勤王”,让他火速护卫京师,与徐达在燕京城下决战。王保保担心去燕京被剥夺兵权,且徐达的主力就在那里,觉得胜算不大,便留在太原,按兵不动。
冯胜夺取潼关后,明军已经从西面、南面、东面取得优势,元顺帝心灰意冷,带着家属连夜逃离燕京,元朝灭亡。接着,徐达、常遇春挥兵西征,与王保保争夺山西;王保保则按照元顺帝的指示,越过雁门关,杀向燕京,试图收复京师。
徐达为人精明,他没有救援燕京,而是杀向太原,摧毁王保保的基地。王保保大惊失色,火速回援,在太原郊外与徐达对决。徐达采取夜袭战术,王保保猝不及防,只穿着一只鞋子,带着 18 位骑兵逃走,其余 4 万精兵全部成为俘虏。
这 4 万骑兵,是王保保的精锐所在,许多都是蒙古骑兵。徐达俘虏这帮人,明朝的骑兵战斗力顿时猛涨,此后王保保屡次战败,在定西差点被徐达全歼,无奈退回漠北草原,原因就在这里。
参考书目:《明史》
【2】、来自网友【朝文社老张】的最佳回答:
1985 年,考古人员在对湖南省的一座元代墓葬进行发掘时,突遇雷人一幕:墓葬里竟然出土了两张印度漆器产品广告的包装纸。这两张经历了七个世纪岁月考验的“广告纸”上,印着关于元代潭州一家“门首红字高牌为记”油漆店的产品介绍,全文以绘声绘色的笔墨,大赞该店产品“无比鲜红紫艳”的高品质,呼吁买家们“请将油漆试验,便见颜色与众不同”。如此“广告文案”,哪怕放在现代广告业界,也堪称行业范本。
元代的油漆业,是古代中国手工业的重要一环,其产业中心已从宋代时的定州移到南方,生产规模更大,技术水准更高,出现了“黑光”“朱红”“戗金银”等新技法。明清年间的油漆业,更公认“以宋元为通法”,强大广告意识,正是植根于这火热发展势头上。
何止是油漆业“广告意识强烈”?不足百年就出版了三千多种图书的元朝出版业,“做广告”也是无孔不入。元代的图书上,第一次出现了带插画广告的封面,图书的后记上也常见各种广告语。另外还有虐了多少“学生党”的元曲里,也有特殊的“广告散曲”,比如元代散曲《赠茶肆》,就被许多学者认定为商业广告。
而且千万别以为,这“小广告风气”只存在于中原汉地,1984 年时,考古人员在内蒙古额济纳旗元代遗址里,同样发现了七百多年前的“小广告”。同样是精美的广告纸上,广告主热情介绍自家小铺做的馒头,且“伏望仁兄早降”,可见元代近一个世纪里,“广告意识”确如一股新风刮遍大江南北,成为元代商品经济的别样缩影。
元朝立国后的一个重要法律,是“禁伐柑橙果树”,以《史集》记载,元初年间时,元王朝还把全国各地的特产瓜果品种,尽数移植到元大都地区。于是随着元朝版图的空前扩大,中国各地的水果特产,也实现了空前的“大跨界”。许多原产于江南、东南等地的水果,竟在北方扎根生产。比如福建两广的甘蔗,就在元大都周围广泛种植。
而且对于水果,元朝一代代统治者都是“真爱”,每年七月,就是元朝各地向朝廷上贡水果的日子,主要水果有桃、李、瓜。葡萄等品种。遇到端午节等节庆,元朝光禄寺还要向宫中和各大衙门送水果。元朝法律规定,元朝民间“每丁岁种桑枣二十株”,到 1286 年,全国就有“桑枣杂果诸树”两千三百多万株,元代水果的种植技术、种类、产量都出现了井喷式增长。
更“跨界”的,则是元代的水果加工业。比如以“果汁之液”加蜂蜜制成的蜜饯,从此成为中国传统的水果糕点。另外还有以荔枝为原料制成的荔枝膏,也是起于此时。元朝人还尝试把晒干的水果加中药煮水,制成“石榴浆”“白眉汤”等饮品。喜好享乐的元朝贵族,还开发出了“水果沙拉”吃法——把水果拌上酥油,加冰水食用。不夸张说,今天中国各地的“水果糕点”“水果饮品”,好些都能在元代找到源头。
以这个意义说,对于中国人“吃水果”这事儿,元朝确实是个非常重要的时代。
说到“狗拉雪橇”,我们也许会想起爱斯基摩人,但在元朝土地上,还真能看到“狗拉雪橇”。元朝遍布大江南北的 1500 多驿站,既有陆地的陆站,也是水上的“水站”,但在今天辽宁至松花江一带的东北大地上,元朝还设有特殊的驿站“狗站”。这些极度严寒且终年积雪的地区,当时既没有陆地道路,水运也极度困难。牛马在雪地里行走非常不便,狗就成了最好的畜力,当地驿站拉车运货,都是在雪地里驱使大狗。
而在元代的东北,“狗站”一度非常密集。在 1295 年左右,仅仅在哈尔滨地区(元代称哈里宾),就设有 12 所“狗站”。这些“狗站”当时除了传递消息情报,主要任务是运输貂、海东青等贡品。广袤的元朝版图,就是被这些大大小小名字不同的驿站,牢牢连在一起。
发达的驿站,曾是元朝重要的统治成果。但几十年时间不到,它却又迅速腐化。虽然元代有完备的《站赤条划》,但驿站管理却十分疏松。从元朝初期起,官员过境驿站时敲诈勒索就成了常事。1284 年正二月这一个月里,元朝湖南道过往的官员,仅索要妓女就达 88 次。很多元朝官员在驿站住舒服了,干脆就把驿房据为己有,堂而皇之做了钉子户。难道元朝不管?元王朝却有一个怪论:驿站经费最好平民负担,因为贫民穷,官员就是挥霍,也糟不了几个钱。
如此省钱算盘,看似省了小钱,其实是纵容官员放手去牢,结果从元朝中期起,各个水陆驿站,就不断出现“站户”逃亡的景象,有的驿站竟然多年空无一人,几乎瘫痪。比如在元朝交通枢纽会通河上,元末就出现了几十人轻松劫走数百艘官船的怪事。发达的元代驿站,到底被狗官糟蹋没了。
元朝的吏治,是出名的槽点。不过在元朝做官,捞钱也许不难,买房却是真难。
元朝的“住房制度”,管理非常严格,政府掌握的房子叫“系官房舍”,官员居住时可以不交房钱,但是严禁买卖。而且居住期间如果房屋有损坏,还要造价赔偿。那如果在民间买房呢?由于元朝在统一战争里,相关的官员军将强占了大批南宋年间的房子,甚至还出现了强买强卖的现象,于是南宋灭亡没多久,元朝多地就出现“房价暴跌”现象。因此元王朝专门下令,禁止官吏收买百姓房屋,哪怕已经完成交易,也要原价“回付”。
这么一来,元朝官员就是兜里有钱,买房也是不划算。所以整个元朝年间,品级较低的官员,往往都是“赁房以居”。但随着元朝的日益腐败,这事儿就变了味。好些元朝官员如果看上了哪家民房,往往就先以“租房”名义住进去,然后就乘胜追击,不断扩大面积,占住了房子不走,最后大手一挥,把老百姓家的房子变成“传舍”,不明不白就变成了官府的房子。房主呢?也只能乖乖搬走。这种操作,虽然没有“产权”,却比房主住得还滋润。
发展到元末时,官员租房更成了一种“贿赂手段”,特别是在经济发达的江南地区。只要新官上任,当地豪强富户就来约饭,把官员请进豪宅安排住下,就打着“租”的名义把房子送出去。收了好处的官员呢?当然也要卖力回报。这样就“交通关节,败坏官府”。看上去“不许买房”的善政,却给贪污腐败打开了方便之门。
所以对于元朝的官员来说,没权的买房难,有权的却是不需要买房。这样的“房地产趋势”下,元朝自然越来越腐,最终随着“石人一只眼”,被轰轰烈烈的元末农民战争淹没。“不买房”的恶政,显然给这个历史结局,狠狠加了一把干柴。
参考资料:《元代史》《一口气读懂元朝》《元代社会生活史》《元代的书业广告》《中国手工业社会经济通史》
作者:张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