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问题扬州的“瘦西湖”是人工挖的还是自然形成的,有何依据?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医者医心】的最佳回答:
瘦西湖是人工湖,毫无疑问。
三十年前的春天,有幸参加在扬州市举办、为期三周的业务培训班,几位参加培训的学友,相约抽空游览过瘦西湖。
游览过程中,习惯性地会看一看景区介绍,了解一下瘦西湖的来历。
文献有记载,当初确实有讨乾隆游览方便、高兴的目的,拓宽了护城河的河道,将一些景观,园林串联在一起,包括著名的五亭桥、二十四桥等。
历史文化名城扬州,著名景点不少,最有代表性的,且名气最大的,就数瘦西湖。
康熙、乾隆都对瘦西湖情有独钟,下江南时,多次去游览过。
其名字也是有由来的,原以为是康熙或乾隆御赐的,实际是一位同时代的汪姓杭州文人,去游玩,被眼前的景观所叹服,堪称小西湖啊!
这湖比西湖小、窄,其实就是改宽的一截河道,就给起名“瘦西湖”,是在其一篇诗作里表达出来的,游览过两湖的人普遍认为比较贴切。
【2】、来自网友【江湖小晓生】的最佳回答:
扬州的瘦西湖,前身其实是古扬州城的护城河,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瘦西湖,其实是人为挖出来的人工河。
瘦西湖的历史,要追溯到隋炀帝时期。
当年隋炀帝开凿大运河,那可不是一个小工程,一方面是从北京到洛阳连成一线,另一方面则是把洛阳和扬州连城一线。
所以大运河一直修到了扬州地区,而且隋炀帝本人也亲自坐着龙船来到了扬州江都,并且在这里被权臣宇文化及给弄死了。
所以瘦西湖其实就是当年开凿大运河时期遗留下来的一项工程。大运河并没有开凿完成,本身瘦西湖也是要与江都大运河连成一片的,而这个时候的隋炀帝被人害死了,工程也就这么搁置了。
后世君王没有哪个有魄力,再次启动大运河的项目,所以瘦西湖虽然也与大运河通水,可是规模跟大运河相差甚远,从而成了扬州城的一道风景线。不过在隋唐时期,这里可不是什么风景线,而是战场上的战壕。
那个年代为了保护城池的安全,所以守城者都会在城墙之下,挖掘不少战壕,以此抵挡攻城人马的进攻。
后来发现光战壕还是不够,所以守城者又将河水引入战壕,从而形成了闻名天下的护城河。而瘦西湖最早其实就是护城河的一部分,是战争历史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
瘦西湖的大名是清朝才传播开来,由来有很多种说法。
瘦西湖的名字实在是非常优雅,很显然先有西湖的名字,后来才会有瘦西湖的名字。因为瘦西湖的形状,就是一条又长又细的湖,可是它的美景却丝毫不差西湖,所以被称之为瘦西湖。
- 据说乾隆年间,杭州的大诗人汪沆慕玩惯了杭州的西湖,所以就趁着雅兴来到了扬州。自古烟花三月下扬州,可见扬州美景美女都非常多。
- 汪沆慕在看到瘦西湖以后,总算是赞叹有加,不由得想到了杭州的西湖。所以他写了这么一首诗:
垂杨不断接残芜,雁齿虹桥俨画图。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
3.从此瘦西湖的名声就因为他这首诗而传播开来,慕名而来的诗人词人越来越多,瘦西湖的美景原来丝毫不差西湖,所以称之为瘦西湖一点也不为过。
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在清初的时候,大才子吴绮在自己的作品中写道:
城北一水通平山堂,名瘦西湖,本名保障湖。这里的保障湖,其实就是瘦西湖。
而他这里已经提到了瘦西湖,可见瘦西湖的名字并不是汪沆慕第一个想到的,而是他看了前人的典籍以后,这才引发了他的才情,写下了那首诗。
这么来看的话,瘦西湖的名字,至少是在清初以前就出现过。后来在明末清初期间,可能被人从保障湖改成了瘦西湖。
扬州的盐商们传出了瘦西湖的美名。
清朝的盐商是非常富有的,尤其是扬州地区的盐商,几乎掌握着国家的经济命脉。毕竟当时物资匮乏,而每个人都需要吃盐,所以盐商富得流油也是常见的事情了。
这一天三个盐商来到瘦西湖这里欣赏美景,不过这三个人都自认为自己的才能很高,其实都是臭皮匠。他们约定看看谁能给保障湖取一个好听的名字。
其中有一个盐商就说,保障湖在扬州城的西边,而且风光这么秀丽,简直跟西湖一样。索性就叫他西湖好了。
但是问题来了,杭州也有一个西湖,而且面积比瘦西湖大了很多,称保障湖为西湖的决议被其他两个人给否决了。
这个时候另一个人认为,既然它比西湖小,那索性就叫它小西湖算了。一个小子,显得扬州比杭州差太多了,所以另外两个人又不同意了。这个时候他们认为西湖是很好听的,关键就是前面那个小字要换一个字才行。
他们想了很久,保障湖差点就变成了:长西湖、金西湖、绿西湖等等狗屁不通的名字。他们终于知道自己只适合政权,附庸风雅的事情还是交给读书人们去做的好。
恰好不远处有个书生正在听他们的争论,盐商们就请这书生前来提议一个名字。书生告诉他们,西湖的确是非常美,但是扬州的保障湖也足以跟它媲美,所以称它为瘦西湖一点也不过分。
三位盐商都恍然大悟,瘦西湖这个名字实在是太绝了。既能够体现出瘦西湖的美丽,又能够体现出瘦西湖的形状,而且不落俗套。所以从此这里被称为瘦西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