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问题维亚济马战役中,苏军为何又被俘 66 万?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战略论】的最佳回答:
这场战役中苏军也最基本的数量优势也失去了,再加上本就在作战素质上同德军存在的巨大差距,苏军无论如何也不可能防守成功。更加致命的是,德军首次在一场战役中投入了三个装甲集群的强大装甲兵力,意味着德军中央集团军群拥有远比之前还要强大的突击能力,同时对苏军形成了两个大范围的合围圈,如此看来,苏军被俘 66 万人也就不足为奇了。
为了台风行动,德军中央集团军群的兵力得到了大大的加强,总计有 3 个装甲集群和 3 个步兵集团军,总计 14 个装甲师、8 个摩托化师、2 个摩托化旅和 46 个步兵师,总计 192 万人,1700 辆坦克。此外还得到了两个航空队的支持,支援飞机达到 1300 多架。大量的高炮单位配属给各个集团军,增加了部队的炮兵力量。这是德军在东线集结兵力最强大的一次,即便是 1942 年德军南方集团军群对高加索进攻的深远进攻,也不过才有 130 万人,1700 辆坦克,其中有 30 万人是仆从国军队,足见此次德军进攻兵力之强大。
当面的苏军是西方面军、布良斯克方面军自己预备队方面军,总兵力只有 125 万人,坦克 990 辆,飞机 863 架,根本没有和德军中央集团军群抗衡的实力。德军各装甲集群在一开始就突破了苏军的防御并向纵深迅速挺进,苏军最高统帅部未能在开始认识到德军进攻的庞大规模,没有及时的下达撤退命令,导致前线苏军的大部分陷入合围,由于德军相比以往多了一个装甲集群,这使得德军构建的包围圈比之前更加紧密,苏军逃出去的部队寥寥无几,绝大部分被围歼。
此战德军全歼苏军 6 个集团军(第 16、19、20、24、32、49 集团军),重创苏军 3 个集团军(3、13、50 集团军),歼灭 30 多个师,俘虏苏军 58 万人。莫斯科的外围防线被德军粉碎了,事实上在莫斯科方向上已经没有什么值得一提的苏军集团了,如果不是泥泞季节的到来,德军可以直接冲入莫斯科了,德军的进攻来的太迟。等到天气转冷道路结冰可以恢复通行时,苏军已经从各个地区向莫斯科调集大量的新锐部队,重建了莫斯科的防御。
【2】、来自网友【度度狼 gg】的最佳回答:
“维亚济马—布良斯克”战役中苏军的准确被俘数字是 673000 余人,数量甚至超过了刚刚结束的基辅战役(665000 余人)。严格来说,问题中把这近 70 万俘虏全部归于维亚济马战役所获是不准确的,因为这是在一个主要突击方向上两个地域分别的合围战役,德军总共钳击吃掉苏军七个集团军的兵力,而维亚济马战役所俘只占 4/7,大约 40 余万人,研读军史还是准确一点的好。
(中央集团军群总司令包克)
“维亚济马—布良斯克”战役是莫斯科会战(德国人“台风行动”)的组成部分,也是德国中央集团军群最后一次的辉煌胜利,毕竟在 1941 年的秋天,德军在数量、质量、战术和士气上都要超过刚刚清醒过来的苏军,取胜并不意外。令人意外的是,斯大林仍然没有吸取基辅战役的教训,继续命令机动能力较差的重兵集团死守硬拼,从而使德军大纵深大合围的闪击战略再次得逞。
这次战役与基辅战役是紧密相连的,关于包克元帅的中央集团军群没有能够一鼓作气直捣莫斯科,而是分兵协助南方集团军群首先击破乌克兰方向的苏军西南方面军,战史上始终争论不休。持肯定态度者认为,不消除中央集团军群的右后侧威胁,生扑莫斯科是不够明智的;反对者则认为,让包克的部队停顿下来,配合龙德施泰特先打掉巴甫洛夫大将的西南方面军,从根本上浪费了进攻莫斯科的宝贵时间。
(第二装甲军团古德里安)
笔者个人是前一种论调的支持者,“集中兵力打歼灭战”永远是正确的战略抉择,从包克的部队中抽出古德里安装甲军团转向包抄,与龙德施泰特的主力首先合围歼灭苏军西南方面军,是顺利攻取莫斯科的先决条件。因为南方集团军群依靠自身的兵力,难以迅速包围和打掉乌克兰方向上的苏军,而这近百万苏军随时可以前出,侧击中央集团军群并且切断它的补给线,看看地图什么都清楚了。
归根到底,还是德国人在苏德战场的兵力不够充足所致,因此也只有在基辅战役结束古德里安装甲军团归建之后,德军才有可能集结两个集团军群的主力进攻莫斯科,否则中央集团军群在“台风行动”中哪里来的 150 万大军?而如果没有数量如此庞大的军队,以该集团军群原辖的 90 多万部队,是难以聚歼挡在莫斯科前面的苏军重兵集团的,这也是德军逐渐失去二战胜利的重要原因之一:人力和物力的不足。
(第三装甲军团霍普纳)
基辅战役的结果就是巴甫洛夫方面军几乎全军覆灭,本人惨遭枪决,而德军再从南方集团军群向中央集团军群提供增援和加强,包克得以拥有了三个步兵集团军(第 2、第 4 和第 9 集团军)和三个装甲军团(古德里安、霍普纳和霍特)的庞大部队。尤其是装甲部队的数量达到了整个东线的四分之三还强(包克原辖两个装甲军团),那么在维亚济马—布良斯克地域内实施抵抗的苏军“西方面军”和“布良斯克方面军”,自然在劫难逃。
苏军统帅部给两个方面军下达的任务是:全力固守以阻止德军在向莫斯科方向突破,以便为组建和集中新的预备队赢得时间。这种笨拙的固守方式与基辅无二,遗憾的是,曾经强烈要求将巴甫洛夫部队撤到第聂伯河以西的朱可夫,9 月初又被调往列宁格勒“救火”,因此苏军总参谋部和前线将领当中,无人可以或者胆敢质疑斯大林的战略部署,两个方面军只能硬着头皮在纵深不足 20 公里的防御地带,被动地迎击德军装甲部队。
(西方面军科涅夫)
1941 年 9 月 30 日,古德里安第二装甲军团和魏克斯第 2 集团军率先开始进攻布良斯克方面军,试图以快速兵团从南面和东南方向迂回莫斯科。叶廖缅科中将的布良斯克方面军尽管拥有约四个集团军的兵力,但兵力兵器都处于绝对劣势:炮兵为 1:2.6、坦克为 1:4.5、飞机为 1:10,且未能建立很好的纵深防御。至 10 月 14 日德军完成了对该方面军第 3、第 13 和第 50 集团军的合围,除叶尔马科夫战役集群和其他少部分部队突围成功外,布良斯克方面军大部就歼。
在德军的主要突击方向的斯摩棱斯克以东地区,中央集团军群纠集了第 4 集团军(克鲁格陆军元帅)、第 9 集团军(施特劳斯)、第 3 装甲军团(霍特)、第 4 装甲军团(霍普纳)的庞大兵力,于 10 月 2 日起向科涅夫的西方面军发起总攻。德军两个装甲军团以维亚济马地域为会师点进行南北突击,合围西方面军的征候已经非常明显,而现代化战争中重兵集团一旦落入合围,在缺乏补给的情况下会很快陷入崩溃。
(包克在前线)
在科涅夫的不断要求下,斯大林总算在 10 月 5 日同意了西方面军后撤重新部署的建议,但是为时已晚,机动能力较差的苏军尚未完全展开撤退行动,德军装甲部队已于 10 月 7 日在维亚济马附近会师,从而切断了科涅夫西方面军落在后面的四个集团军(第 19、第 20、第 24 和第 32 集团军)之退路,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包围圈。尽管斯大林紧急调动预备队方面军一部进行救援,仍然无济于事。
斯大林再次把朱可夫调回中央战线,并将西方面军和预备队方面军合编重组为新的“西方面军”,但是在德军优势的坦克部队和空中火力打击下,战至 10 月 13 日,维亚济马合围圈内的苏军四个集团军仍然大部被歼,少部分突围出来退到莫斯科以西防线,或者留在敌后进行游击战。10 月 14 日德军占领加里宁,10 月 18 日,德军占领莫扎伊斯克,苏联首都莫斯科就在眼前。
(古德里安在战场)
“维亚济马—布良斯克”战役仍然是德军装甲突击的典范战例,德军以精锐的坦克部队对苏军防线纵深进行迂回,然后再对其进行分割包围,再加上苏军最高统帅部错误的指挥,从而在战役中取得了辉煌战果。区别在于,这两个战场上的苏军抵抗程度有所加强,严重消耗了德军的兵力兵器,使中央集团军群战斗力大为下降。
同时在将近半个月的缠斗中,苏军也为莫斯科近郊的防御部置、以及从东方调来援军争取了时间,算是“拼得其所”吧。而对德国人来说,虽然取得重大胜利并抓获大批俘虏,然而中央集团军群的各作战分队已被严重削弱渐成强弩之末,脆弱的补给线被进一步拉伸,更要命的是,战役拖到了 1941 年 10 月下旬,俄罗斯可怕的冬天就要来了。
(注意基辅和莫斯科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