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叶挺担任新四军军长时,为何一半时间不在军队?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3-19 01:39:21 2次浏览

关于问题叶挺担任新四军军长时,为何一半时间不在军队?一共有 5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神秘明镜 D0】的最佳回答:

应急谁变,特殊任务

【2】来自网友【那时的花开花落】的最佳回答:

当时他是党外人士,高层党务会议不让他参加,其次,同僚下属的远离,都是说项英在排斥叶挺,其实不准确,准确的是当时部队高级干部绝大多数都是排斥叶挺的,因为新四军核心是革命部队,但叶挺由于欧洲多年养成了西方的生活习惯,咖啡牛奶面包,西装革履马靴,和部队整体氛围格格不入,导致他很难融入到部队当中,被边缘化了,他也就不爱待在部队里了

【3】来自网友【度度狼 gg】的最佳回答:

某种意义上,蒋某人抢先任命叶挺为新四军军长的举动,确实给 1941 年的那场悲剧埋下了一个伏笔,其政治阴谋在一定程度有所得逞。最严重的后果,是造成新四军自成立之初,两名军政主要领导就出现不和,哪怕放在现在,如果一个单位的一、二把手互相不配合,工作怎么可能顺利开展?

(叶挺将军)

首先要了解,全面抗战爆发后,南方诸省红军游击队的改编,远比陕北主力红军改编为八路军要困难得多,一方面,江南地区蒋系的军力和势力占据绝对优势,至 1937 年初,各游击区的处境已非常困难,蒋某人自然不愿意“功败垂成”,必欲除之而后快。

另一方面,关于八路军改编的谈判,之所以能够取得突破,是因为蒋某人迫切需要红军主力奔赴华北抗日前线。但是在淞沪战场上,南京政府投入了 70 多万主力部队,重兵云集,并不在意红军游击队是否参战,同时又担心这些游击队一旦取得合法地位,会在其腹心地区发展壮大。

因此到了 1937 年 8 月底,在八路军的改编基本完成时,关于南方红军游击队的谈判却迟迟没有结果,军长人选更是争论不止。理论上说,是陈毅、项英领导了三年的浴血坚持,如果整编和改编为一支军级部队,当然应以这两人为军政主官最合适,可问题是,蒋某人根本不同意。

(项英和陈毅)

正是在这样的谈判僵局中,富有政治智慧的周公,暗示已经回国的叶挺将军,通过陈诚的关系,自荐出任这支部队的指挥官。陈诚确实把话递上去了,蒋某人一琢磨,与其将来不得不任命一位延安方面的军长,还不如交给已经成为“无党派人士”的叶挺,何况又是北伐名将,我方也不好说什么。

于是 1937 年 9 月 28 日,军事委员会发出通令:“经委员长核准,任命叶挺为陆军新编第四军军长”,这个消息令延安方面也很突然,毕竟之前只是一个动议,想不到这么快得到批准,于是稍后特别邀请叶挺赴延安一行。

应该说,叶挺军长所表现出来“坚决听从党的领导”的态度,延安方面还是比较满意的,既然双方均认可了军长人选,则新四军的组建总算进入快车道,1937 年 12 月 25 日,新四军军部在汉口宣告成立。

此间叶挺被任命为中将军长,项英任副军长(实同政委),而陈毅仅仅出任了第一支队司令员。稍后,根据延安的电令,军部又组建了党的机构“新四军军分会”,以项英为书记、陈毅为副书记,关于这个机构,之前曾有专文介绍。

可问题是,叶挺将军此时不是党员,当然无法入选“军分会”;而我们的大原则又是“党指挥枪”,也就是新四军的重大决策和行动,必须要由军分会来决定,偏偏负责军事指挥的叶挺军长,又不是军分会成员,这就比较尴尬了。

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项英自恃资历深厚(也确实深厚),虽然在抗战爆发后到过延安,并且增选为政治局委员,但是对延安的指示执行得并不坚决,且在工作中不太注意团结叶挺将军,矛盾就逐渐激化了:叶挺认为项英不尊重他,很难顺利履职。

(项英)

还有另外一些原因,首先是项英对公开宣布离开党组织的叶挺不那么信任,而叶挺的一些做派也让他反感,比如黄呢军装笔挺,还带有专门的厨师等等,这都与艰苦朴素的红军作风格格不入。

这样的反感和不信任,在工作中难免流露出来,甚至在研究新四军的作战事宜时,项英也召开军分会的会议进行研究,干脆不跟叶挺打招呼,这就有些过分了:军长指挥作战,居然不能参加作战会议,哪怕是列席也是应该的嘛。

叶挺将军性格素来刚烈,当年宣布离开组织也与此种性格有关,而项英的种种排斥,他感觉实在难以忍受,结果就有了第一次离队,时间是新四军成立半年之后,也就是 1938 年 6 月间。

(旅欧期间)

第一次离队

叶挺本来是去武汉索要新四军的军费,同时也闹了情绪,他在跟周公会面时就表示:“我在那里干不下去了”!周公大为惊讶,请他详细说明。

于是叶挺介绍了他在新四军军部的实际情况,自然大诉其苦,同时要求成立一个军政共同议事的“新四军委员会”,以便他能参与军事决策,否则的话实在难以为继。

周公和在场的叶帅听完情况介绍,非常理解叶挺的困境,当即表示:“我们马上和延安联系,解决这个问题”。两天以后,延安复电批准:同意组织新四军委员会,项为主任,叶为副之。

叶挺得到了中央的支持,于是很高兴地回到了云岭军部,这次离队时间并不长,前后不到半个月时间,然而回去以后面对的事实,却让他大失所望。

《叶挺军长》剧照

第二次离队

前面介绍过了,项英由于自身原因,并不太坚决和完全地贯彻延安的指示精神,尽管遵令成立了“新四军委员会”,可他毕竟是主任,又是东南局书记、新四军军分会书记,在工作中对叶挺的态度并没有什么大的改变,还是将其排斥在决策圈之外。

叶挺自尊心严重受挫,一气之下发电给武汉,请求辞去军长职务,周公复电挽留,并且说明不久会亲赴皖南协调,请他耐心等待。

然而叶挺去意已决,于 1938 年 9 月撩挑子回了广东老家,当时主粤的余汉谋,正是叶挺的粤军老友加保定校友,遂邀请叶挺出任“东江游击司令”。

叶挺认为反正都是拉队伍打鬼子,没有请示延安就接受了邀请,这就让我方非常被动了,也给了重庆当局以口实,道理不说大家也懂。

周公心急如焚,迭电说明利害关系,如此四个多月之后,叶挺才离开广东回到重庆,再与周公一番长谈后,总算在 1939 年 2 月底回到新四军军部,这次离队的时间前后大约五个多月。

随后周公以“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的身份,对江南抗日战场进行了巡视,其中云岭成为重要一站,中心工作就是研究新四军的发展方向,以及解决叶、项之间的矛盾问题,在周公的耐心说服下,项英给叶挺当面作了一个自我批评,而叶挺将军也表示了谅解。

应该说,这次事件以后,叶、项之间的关系融洽了一些,然而时间不长,叶挺过江主持组建“新四军江北指挥部”,1939 年 6 月间因擅杀不执行命令的四支队高司令员,遭到延安方面的严电批评,加之第三战区不断搞摩擦限制我军发展,内忧外困下,叶挺于 9 月间再次提出辞职。

第三次离队

此时周公正在苏联,一时无法亲自处理此事,因此叶挺在重庆、澳门等地一呆就是大半年,直到 1940 年夏天周公回国后,叶挺才接受劝告于 8 月间返回云岭军部,算起来这次出走的时间,长达十个多月,并且距离事变爆发仅有四个月左右了。

客观来说,叶挺将军在新四军军长任内,多次提出辞职并两次长时间离队出走,固然有叶、项关系不睦的因素,其实也有个人性格方面的缺点,比如处事不够冷静,遇到困难犯态度等等,这也是事实。

从 1937 年 12 月底军部成立,到 1941 年初遭到无理扣押,在长达三年多的时间里,叶挺将军前后五次提出辞职,其中三次是跟我方提出,二次是跟蒋某人提出,原因自然是重庆当局总是克扣军费粮秣等等。

而叶挺军长的离队时间累加起来,竟然多达十六个月,确实占到了将近一半,其中真正负气离队的时间,大约十四个月,其他时间则是到武汉、到重庆等地,跟军事委员会乃至和蒋某人进行交涉。

但是不管怎么说,这样的做法,还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四军的工作,也间接造成后来军部北移时,出现了严重的争论和矛盾,一名军事主官长期不在军中,广大干部战士肯定是有意见的,军事权威难免受损。

(周公视察军部)

【4】来自网友【阿阳 7834】的最佳回答:

叶挺这个军长实际上是国共博弈的结果,新四军隶属于国军的战斗序列,军长这个职位跟微妙,需要国共两方都能接受,叶挺是北伐名将当时也是党员,后来因为不公正待遇脱党,与国民党高层的关系也不错,所以他是军长最合适的人选。但是他只是名义上的军长,最主要的作用是协调各方关系,至于军事指挥都是项英说了算,项英在开有些会议的时候根本不叫叶挺,叶挺待在军中作用也不大。

【5】来自网友【郑咏毅】的最佳回答:

叶挺,名誉上是一军之长,可实际上,有很多事情他说了不算。

新四军背后的实际操作人,是政委项英(也是中共早期重要人物)。

两个人在很多事情上意见不同一,很难达成一致意见。

叶挺将军很多做法都明显带有旧军队的做派,项英对他很反感,但叶挺军事上还是很有两下子,军事指挥方面项英比叶挺差多了。

两个人在一起,是“针尖对麦芒”,谁也不服谁。最后无实权的叶挺将军,只好出去溜达散心了……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