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问题自学中医,该先学针灸还是先学内经?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丁香莫与郁金见】的最佳回答:
自学中医,该先学针灸还是先学内经?我给你的答案是:
一、先学中医基础理论,里面包含了阴阳,五行之说,脏腑表里之说等。对于治疗疾病有指导方向的作用。如治病的根本就是调理身体的阴阳,因为《黄帝内经》里讲“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人身阴阳平衡了,才不会有病。再如五行中,木(肝)火(心)土(脾)金(肺)水(肾)相互间,存在着相生与相克的原理。根据这个相生相克的五行原理,衍生出的的培土生金之法,滋水涵木法,泻南补北法等治疗疾病的方法;再如脏腑肝与胆相表里,如肝出了问题,也会连着胆出问题,心与小肠相表里,心有问题也影响到小肠的功能等等。这些都属于中医基础知识。
二、看《黄帝内经》,因为临床治疗上,往往离不开《黄帝内经》里的中医理论。明代名医缪希雍(补益滋生丸的传播者),当时众多医生治不了他的病症,他就是从《黄帝内经》中,得到的答案,用药治好了他的病,从而走上行医之路,终成一代名医。还有很多名医,治疗杂病难病时,均是从《黄帝内经》里找到的答案。这正是《黄帝内经》魅力的所在。
三、看中医诊断,熟练望,闻,问,切四诊。四诊中,望诊必须要精,望诊主要包括望体形,如胖人多气虚,瘦人多血虚等;望五官五色、望目、舌、头发、耳朵、手指甲等等。脉诊只是给前三诊做最后诊断用的。如用诊脉断人阴虚还是阳虚,左尺短为阴虚,右尺短为阳虚。是表证还是里证,是那个脏气出了问题等等,做到精准到位。
四、看再看病因赋(我写的文章中,有这方面内容,在此不再繁述),人生病皆有因,治病寻根,才能治疗一劳永逸。才能从根本上,治疗病人的疾患。
五、看药理,用药如用兵,治病和排兵布阵相同,分君臣佐使,君药(治主病及主症的药)、臣药(加强君药治疗主证的功效及治次要病证的药)、佐药(加强主药和次药功效的药或者是减少主药不良反应的药及反佐药)、使药(1、引药直达病所的药物兼治次要的病 2、起调和诸药作用)。只有心中知道药性,清楚了药性,才能清楚如何布阵,谁当主帅、谁当主将,谁当偏将、谁当兵,攻伐疾病,将主病和次要的病症一网打尽。细品《伤寒论》中的用药,就是排兵布阵打仗。
又如药物的四气(寒、熟、温、凉、平)五味(辛、甘、酸、苦、咸),归经(如归肝经的药有抗惊厥等作用),升降沉浮(如有升阳举陷作用的升麻,发汗解表的麻黄,沉降泻下的大黄等等),毒性(什么药属于十八反、十九畏的范畴,每种毒性药物的用药限量是多少)等等。清楚了这些,等于给治疗不同病证,指明了用药的方向。记住,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只是指明了用药的方向。而不是起治疗疾病的作用。
六、看方剂学,精通用药八法(汗、吐、下、和、温、清、消、补),背经方,清楚经方组方的特点(君臣佐使等),功能及主治,为自己将来组方,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七、最后,学针灸推拿。针灸推拿是近代才从中医里细分出来的,到现今又分出针灸科与推拿科(有时我对此很是不解,这是不是人为的开中医的倒车)。因为无论是清朝,还是民国时期,针灸推拿是每个中医师医治病患,必会的中医技能。因为他们治病时,往往会遇到不能或者是不用吃药的病人,这时做为医者,就得用其他的治疗方式,去治疗患者的疾病,这种情况下,针灸推拿就派上了用场。当然,治病也包括情志法。所以,做为学习中医的人,也必须学习好针灸推拿,怒喜思悲恐五个相生相克的情志关系((中医基础理论)里有)。这一套下来,基本上能治疗一些简单病症。再多学多练,中医治疗疾病的能力,定会水涨船高。中医知识及技术的增长,是一个人长期不断的学习积累分不开的。
而一个人能不能做成一件事,最重要的是他没有,一颗持之以恒的心。因为学好中医,太需要一颗坚定的心了。
以上仅为个人观点,欢迎朋友们交流指正。
【2】、来自网友【一服堂中医】的最佳回答:
针灸是术,内经是道,针灸依靠内经的理论做指导;内经的理论通过针灸的方式治病救人;两者缺一不可,本身就是枪和子弹的关系。
既然说起了自学中医,那首先你的涉猎面就必须要广,不仅仅是针灸或者内经,和中医有关的书籍都可以涉猎;如果做不到博览群书,再加上自己悟性不足,个人建议还是不要学中医,就算学出来也只不过是个搬运工而已。
虽然内经代表不了全部中医,但它可以给你之名方向,就好比你要去北京,你连北京在哪个方向都不知道,就是你是神行太保(就算你的针扎的再好)又有什么用呢?反过来说,如果你的中医理论十分丰富,但却不会扎针,不懂药性,又能如何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呢?到头来都是一纸空谈而已。
所以,自学中医没有先后,但从你的提问来看,你也不打算学中医,只不过是想随便学个针灸,给人扎扎针,混口饭而已。如果营销做的好,或许还可以发一笔小财,毕竟中国十几亿人,一天忽悠百十来个,这一辈子也忽悠不完,对吧?
你的提问方式决定了你的格局和你的思维模式,个人觉得你不适合学中医,建议学其它的比较快,例如修车、修电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