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问题农村生育率下降,是高房价惹的祸吗?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小可爱橙子妈妈】的最佳回答:
为什么年轻人不愿意生孩子了?如何释放生育意愿?
14 亿人口大国的新挑战
今年我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公布,与之前年份的数据进行对比,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我国人口增长率持续放缓、性别结构有所改善、人口老龄化程度则进一步加深,我国人口的主要矛盾由总量压力转变为结构性挑战。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翟振武在相关评论文章中写道:显然,中国人口高速甚至于超高速增长的时期已渐行渐远,人口惯性增长阶段正渐趋尾声,人口零增长乃至负增长的时代则渐行渐近。
而在我国人口增长率持续放缓、老龄化加剧的背后,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我国逐渐下降的生育率。
七普数据显示,我国目前的总和生育率是 1.3,也就是说,现在我国平均每个妇女只生 1.3 个孩子。
理想状况下,一对夫妇需要养育 2 个孩子,才能确保持上下两代人口的基本平稳,考虑到其他因素,学界一般将总和生育率达到 2.1 界定为正常的“人口更替”水平。
而从历史和国际社会经验看,总和生育率 1.5 是一条“高度敏感警戒线”,一旦下滑至 1.5 以下,就有掉入“低生育率陷阱”的可能。
“低生育率陷阱”是奥地利学者鲁茨于 2005 年提出的。该理论认为,一旦总和生育率低于 1.5,那么生育率如同掉入陷阱,扭转生育率下降趋势将会变得很困难,甚至不可能。
目前世界平均总和生育率是 2.41,而我国目前的生育率水平,不仅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也低于高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1.60)和中等偏上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1.90),甚至比“高龄少子化”的日本(1.34)还低。
据统计,2016 年我国新生儿数量是 1846 万,连年下降后,2020 年我国新生人口的数量仅为 1200 万。有机构预测,如果按照近几年的下降趋势,5 年内我国新生人口的数量将会跌到 1000 万以下。
新生人口数量的下降,意味着未来年轻人的数量将会大幅减少,如果持续这么低迷下去,很可能还会出现人口的负增长。而同时,老年人口的比例将会逐渐升高,老龄化趋势将会进一步加深,社会的抚养比也会失衡。
低生育率下,最先受到影响的是母婴相关行业。MobData 数据显示,在 2014-2019 年间,中国母婴用品市场规模从 1.65 万亿元增长至 3.36 万亿元,复合增长率约 14%,但 2019 全年增长率仅为 11.2%,呈现出下降趋势。
母婴行业或逐步向存量市场过渡,目前一级市场投资普遍认为,母婴项目已经是红海市场,用户生命周期不长,流量成本非常高,大部分母婴项目融资近两年都表现较差。
而低生育率不仅只对相关行业有较大影响,长期来看,对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影响更大。
低生育率对社会经济的影响逻辑,简单来说是新生人口补充不上,劳动力就会匮乏,生产成本随之增高,东西会越来越贵,企业会丧失竞争力,利润越来越少,打工人的收入将无法提高,消费也就上不去,由此进入恶性循环,经济增长速度就会放缓。
在低生育率的后果方面,美国、日本、韩国的现状可以作为我们的前车之鉴。
美国最大的一次婴儿潮在 20 世纪 40 年代-60 年代,新生人口对之后几十年里美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然而,伴随着这一批人的逐渐老去退休,美国经济增长也逐渐疲软,2019 年为经济增长仅为 2.4%, 美联储对较长期的经济年度增长预测为 1.8%。
而邻国日本,从 1994 年开始,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结婚率生育率进一步降低,经济增长速度也非常缓慢,2019 年日本 GDP 增速为 0.65%。2020 年受疫情影响,GDP 增速为-5.81%。
相比起来,韩国的人口形势则更加严峻。2020 年,韩国的新生人口仅为 27.58 万人,同比减少 10.65%,死亡人口约是 30.78 万,同比增长 3.1%。英国牛津大学人口学教授大卫·科尔曼曾对韩国的人口问题作出预警,称韩国或将成为“全球第一个消失的国家”。
生育率,到底怎么了?
尽管二孩政策已经实施多年,我国每年的新生人口仍然逐年下降。今年 5 月 31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提出“三胎”政策,就是为了能改善我国的低生育率情况,优化人口结构。
为什么年轻人不愿意生孩子了?
首先,出生率下降现在是世界性现象,而非我国独有。可以说,生育率降低是经济社会结构变化的必然结果。
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生育率下降是一种普遍的趋势,这一过程也被称之为“人口转变”,即死亡水平先下降,随之生育水平也开始下降,这种规律几乎在所有国家都得到了验证。
人口转变也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必经过程,现代化进程伴随着个人主义的发展、经济独立和家庭结构的变迁,现代人的生育意愿普遍下降,生育行为也转向了“少生、优育”。
我国生育水平的下降既有生育政策的影响,也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
我国在上世纪 70、80 年代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有计划地控制人口,前期政策的惯性仍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方面,长期的严格计划生育已彻底改变了社会生育观念;另一方面,计划生育政策还大大降低了育龄女性基数。当前我国 20-35 岁妇女数量较十年前萎缩了 13%,未来十年还可能将萎缩 30%以上。
同时,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腾飞和社会进步,人们选择婚姻和生育的自觉也逐渐增强。以往“婚姻—生育—家庭”的观念被质疑,历史上国人的婚姻负载着生儿育女、传宗接代的核心需求,而现在,对情感的需求和满足是当代年轻人步入婚姻的关键指标。
2020 年发表于《欧洲人口杂志》的一篇论文研究了受教育程度与生育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示受过高等教育的美国当地女性普遍推迟生育时间,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地的生育率。换句话说,生育率降低,一部分也是因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国民受教育程度的显著提高。
据统计,1947 年,我国的家庭平均人口数有 5.4 人,到 2005 年,下降到每个家庭 3.1 人,七普数据统计又减少了 0.48 人。平均下来,已经无法满足“三口之家”的标准了。
也就是说,我国单身人口和无孩家庭的比重,比以往提高了许多。2018 年,我国的单身成年人口高达 2.4 亿人,其中有超过 7700 万成年人是独居状态,预计到今年,这一数字会上升到 9200 万。
民政部数据显示,2020 年我国结婚登记数据为 813.1 万对,这是继 2019 年跌破 1000 万对后,再次跌破 900 万对的大关。同时,这也是 2003 年以来的新低,仅为最高峰 2013 年的 60%。
除开现代社会观念和生活方式转变的大背景,一个关键性因素还是现在生活压力太大、生活成本太高。大部分青年仍需要花费绝大部分精力和收入,去维持和获取更好的经济条件、生活条件和生存环境。
而关于生娃这件事,除去孩子简单的衣食开销,还有教育,医疗,住房三座大山,养孩子的每一个阶段都开销不小,换句话说就是:生的起,养不起;不是不想生,而是不敢生。
三孩政策出台后,社交媒体上网友表达出的生育意愿也并不强烈。
国家虽然允许生三胎,但我们自己并不想再生,而且一孩甚至都不想要,更何况还是三孩?
在相关调研问卷中,有观点甚至认为:
什么样的人才能生三个孩子?必须得是富人,生三孩那才是财富的象征!
新生代父母的育儿困境
2021 年我国 90 后占母婴群体的比例达 52.9%。如今,90 后群体接过了生育棒。新一代的年轻父母,整体上文化层次并不低,物质条件也远胜上一代,但在育儿问题上,似乎比自己的父母辈要焦虑、手足无措得多。
育儿焦虑的产生与社会环境的巨变息息相关,当代社会中的竞争压力、阶层晋升、教育公平等方方面面,无不刺激着新一代父母的神经,生育率下降同样也反映出了我国年轻夫妻所面临的“育儿困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出现急剧转型,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巨型的市场催生出了远超一流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高收入岗位,而我国人均 GDP 世界排名仍在 50 名开外,地区发展水平差异逐渐拉大,这也意味着我国的大城市会更具吸引力。
因此,年轻人不断涌入大城市,去追求更高的学历、耗费更多的精力来博一个“好未来”,这也导致了一种竞争式的育儿文化。因为,无论是对下一代子女“向上的期盼”,还是“防止跌落”的担忧,都会让竞争加剧,大城市的生存难度也会变得更高。
时至今日,高考依旧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但如果没有高考,分数外的竞争更会是难以想象的激烈,普通家庭的孩子或许永无出头之日。于是,高考顺理成章的成为“捷径”,是无数家庭为之不断竞争的目标。
此前,大部分家庭理想中的子女教育打怪升级路径是从购买学区房开始。好的学区房能让孩子上个好小学,之后再一路课外补习,确保孩子成功升上高中、考上一本及以上大学,毕业以后再参加公务员和国企考试,得到一份正规且稳定的工作。
而我国大城市有限的财政和公共服务,却难以满足大量新流入人口的需求。买房难、建档难、就医难、入托难、上学难等问题也就不断凸显。
很简单,有限的资源被过度竞争,就会陷入内卷。
“不要输在起跑线上”是竞争式育儿文化最鲜明的表现,每位父母都希望能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给孩子最好的教育。因此,子女教育的经济总投入则越来越成为不容小觑的大问题,校外培训班也越来越成为新生代父母难以承受的养育之重。
现在双减之后,课外班竞争的发力点则转移到了各类兴趣班上。“别人都在学,不学怕落后”是众多家庭报班的重要原因,体育艺术类培训课程也随之疯狂涨价。
在社交媒体上家长晒出来的“精英教育”账单里,少儿级别的冰球训练一节课 450 元,一周上课 4 至 5 次,一个月下来单学费就要 8000 多元,除此之外,各类乐器的学习也少不了。
而在网上流传广泛的“中国十大城市生育成本排行榜”里,北上广深的养娃成本更是早已超过了 200 万。
除了全国范围内的人口向发达地区集中,各省内也同样存在人口向相对发达城市集中的趋势,因此中西部大城市对教育的“军备竞赛”,也不比一线城市轻松多少,京沪群众们担心的问题,在小地方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很多父母平时省吃俭用,但面对孩子大几千的课外班费用时,却丝毫没有犹豫。
除开占大头的教育费用,养育子女的医疗支出也是一笔不小的经济负担,养育子女增加的住房需求更是加大了家庭总体消费支出。
“不当家不知柴米油盐贵,不养娃不知养娃成本高”——这大概是每位新生代父母的烦恼,养娃的高支出也让孩子被形象的戏称为“四脚吞金兽”和“行走的碎钞机”。
此外,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加剧,很多年轻家庭都面临着“上有老下有小”的局面,家庭的负担也会进一步加重。
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
在二胎三胎的讨论里,很多父母都表示坚决不再生了,除开养娃的高成本,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育儿难”。
俗话说“生孩子容易,养孩子难”,养一个已经太累了,身心俱疲,养不动第二个,更别说三胎了。
在孩子出生后,首先摆在新手父母面前的第一大问题是:孩子谁来带?
在我国大部分家庭的经济条件下,都需要夫妻二人共同工作,才能维持生活质量,但如果两个人都上班的话,就会面临孩子无人看管的问题。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办法就是由家中的长辈带——老人天天在家不用上班,正好可以帮忙带带孩子。
然而,在不同生活背景下成长、具有不同知识体系的两代人,不可避免地会存在育儿观念的冲突,反而会新增更多的家庭矛盾。
虽然老人带娃有缺点,但家中有长辈能来帮忙照看的,也算是幸运的情况,尤其是现在年轻人大部分都选择离开家乡,到大城市打拼。
很多父母都不放心直接把孩子送回老家,但如果把家中老人接到到城市,则意味着住房需求和生活成本的进一步提高,老人也需要重新适应陌生的生活环境。
婴幼儿时期过后,对孩子学习和身心健康的引导,不仅会倾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还要求家长们掌握好正确的教育方法。
而新生代家长在家是孩子父母,在外是承担着职业使命和社会责任的职场人、社会人,受到角色身份的冲突和时间精力资源限制的双重掣肘。
日常休闲娱乐和事业发展是青年父母在育儿路上需作出的较大牺牲,其中女性家长的牺牲相对更明显。《2018 年全国时间利用调查公报》显示,中国家长每天花 4.6 小时陪伴孩子,其中女性家长是照料和辅导的主力。
“生育惩罚”是近年来社会关注的重点。生育惩罚,又称生育代价,是指在劳动力市场中,女性由于生育而对其自身职业发展造成的负面影响。因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女性都会因为生理和家庭责任的原因,难以在工作上投入与同龄男性相当的时间和精力。生育对女性的身体来说就是致命的打击,尊重女性的生育问题是一件需要社会合理引导的事情,生孩子是真的辛苦,还有很多产后后遗症、漏尿、子宫脱垂等,要及时做好修复,在手机里下一个 G 动,跟着里面锻炼方案来科学合理的恢复身体,改善产后漏尿膨出等产伤问题。
在家庭制约、人力成本、雇主歧视等因素还在加深女性的生育代价的前提下,仅靠单一的产假政策,无法从根本上缓解女性的生育与生产矛盾。
因此,为已婚已育青年制定一整套协调而具有内在统一性的“生育友好型”公共政策是当务之急。
从国际经验来看,公共政策越早干预生育问题其效果越好,且各国几乎都采取了多部门“合作治理”手段,也即在出台鼓励生育的政策时,往往多种政策多管齐下,政策间相互配合与补充。
在目前阶段,我国“生育友好型”公共政策必须是政府、社会、用人单位共同出台的一系列公共政策组合,再配合家庭、个人的共同努力和付出,以期对破解低生育率之难、化解“育儿贵”“育儿难”之困,发挥政策组合拳之功效。
从国家政府层面上,制定并实施“三假两补一优惠”制度,即:延长产假制度、二孩附加产假制度、延长父亲带薪陪护产假制度,同时针对新生儿家庭的现金补贴制度、租房住房补贴制度,以及面向新生儿家庭的税务优惠制度。
从用人单位层面,对有生育责任的女职工在绩效考评、职称评审、职位晋升等方面,不能采取区别对待甚至歧视的措施,在怀孕、哺乳、入托等特殊时期,应适当增加弹性工作时间安排,允许特殊情况之下的远程上班等等。
从家庭和个人层面,要调动家庭可利用资源,如争取隔代照料,夫妻互相协调,分阶段合理安排个人职业发展目标,预留精力时间等资源空间,以圆满完成子女养育的社会责任。
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让新生代父母面对育儿问题不再焦虑、紧张,才能使其真正释放生育意愿,促进我国的可持续发展。
【2】、来自网友【燕岭叶】的最佳回答:
谢谢邀请!
农村生育率下降,是高房价引起的吗?
1、目前我国男女性别存在三千万左右的数字差,也就是男多女少,由于性别比失衡,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一些社会问题;
2、由于农村男青年多于女性,直接造成一部分婚龄男性娶不到老婆,生育率低就会是一种自然状态了;
3、即便一些无论是相对来说家庭经济状况较好、受教育程度更多的部分男性青年,能优于同龄人更快地找到女朋友,但被要求买车买房,无疑也是比较大的经济压力,造成一些有男孩的家庭放弃或者延缓结婚,生育率下降也就是必然的了;
4、农民们现在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再也不是抱着以前的“养儿防老”、“多子多福”的传统老观念养育孩子了,有些家庭几代人的共识就是: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都可以接受了,而且最多要两个孩子,甚至还有不少家庭选择只养育一个孩子,生育率下降也是必然的了;
5、据了解,目前一些农村地区虽然推出了鼓励或奖励多生的政策措施,但似乎收效甚微。对于这种情况,相关政府部门应予以重视,并行动起来,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提高农村生育率。
…
因此,本以为,农村生育率下降,虽然不全是高房价引起的,但至少占部分原因。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