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如何评价大决战《淮海战役》黄维兵团行军的长镜头?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3-25 02:35:04 3次浏览

关于问题如何评价大决战《淮海战役》黄维兵团行军的长镜头?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萨沙】的最佳回答: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萨沙第 17,825 条回答。

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淮海战役》要不惜血本拍摄黄维兵团行军的长镜头?

黄维兵团恰恰是整个战役中,唯一的变数。

淮海战役以往说是 60 万对 80 万,解放军 60 万,国军 80 万,这主要是战时的宣传。

实际上,国军在徐州地区总兵力是 80 万,包括大量后勤和游杂部队,真正能够作战的野战部队只有 60 万。

这还是 名义上的 60 万,如果考虑还有吃空饷等因素,实际上有多少很难说。

刘峙等国军将领明确说,徐州的国军只有 40 多万。那么加上黄维华中增援国军 10 万,也不过 50 多万。

解放军有多少人吗?

华野代司令员兼代政委粟裕将军,曾经在 50 年代的军事文献中回忆和说明:“淮海战役开始时,华野为 36.9 万人,战役结束时达到 55.1 万人,这中间除整补了几个地方团外,补进的主要是解放战士”。

大家注意,粟裕说的很清楚,华野即便存在不小的战争伤亡,战役结束也有 55 万规模。

而众所周知,刘伯承的中野也有 15 万以上的大军。

两者相加,解放军至少也有 70 万规模。

1949 年 2 月,解放军军委作战部明确指出:“我集中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及华东、中原、华北等地区之地方军一部,共 100 万以上的强大兵力,于 1948 年 11 月 7 日在徐蚌地区发动了巨大规模的淮海战役”。

当然,这 100 万人也包括地方部队,然而真正野战部队不会少于 70 万。

所以说来说去,解放军是 70 万对国军 50 多万,而且此时国军还有很多部队都是被重创后仓促补充的部队,包括黄维的 12 兵团也是如此,很多新兵是靠抓壮丁补充的,战斗力低劣。

简而言之,淮海战役敌我战力有不小的差距。

甚至可以这么说,淮海战役就是一场歼灭战。最初黄百韬第 7 兵团 10 万人,是被活活包围在碾庄吃掉的,黄百韬也送了命。

接着就是黄维 12 兵团被合围,没多久杜聿明集团也被合围,最终全军覆没。

总体来说,国军打的非常烂,而且总体战略也很烂。用杜聿明的话来说,就是群聚一团等着被解放军吃掉。

但淮海唯一的变数,就是黄维 12 兵团从华中增援上来。本来淮海的国军只有 40 多万,面对 70 万解放军肯定死路一条。

现在黄维突然率领 10 万精锐国军北上,这就为国军带了一点转败为胜的希望。

而淮海战役可以说是事关全局的战略决战,万一解放军败了,那么就有可能出现划江而治的局面,国军盘踞黄河以南或者长江以南,两军长期对峙。

所以,毛泽东对淮海的黄维兵团是非常重视的:有人做过一项统计,毛主席的 15 种著作中,涉及人物 305 个,其中提到陈毅 188 次,彭德怀 108 次,而黄维竟有 144 次。 这足以说明毛主席对黄维的印象之深。

那么,上面扯了这么多,同黄维兵团行军的长镜头有什么关系?

这个长镜头只有一个目的,说明黄维兵团相当精锐,以及对淮海战役全局存在的威胁。

黄维第 12 兵团由第 18 军、第 10 军、第 14 军、第 85 军组成。

12 兵团的核心为五大主力之首,第 18 军。

就战斗力 来说,第 18 军未必是五大主力最强的,但绝对是资历最老,战斗经验最丰富的军队。

第 18 军在 1930 年组建,第一任军长就是陈诚。在 18 军组建时,其他四大主力还都不存在。

此后长达 19 年,第 18 军都是国军战斗力最强悍的部队之一,参加了国军历史上一系列重大战役。

抗战后期,第 18 军完成了美械化改编,成为一支约 3 万人的精锐部队,装备大量重武器,官兵素质也是国军一流的。

第 10 军是第 18 军的影子部队,在解放战争初期被歼灭以后,以 18 军部分官兵重新组建而成。

第 14 军是中央军一支主力部队,早在 1933 年就由卫立煌担任军长,经历了无数大战。第 14 军长期同 18 军一起行动,也有不少 18 军的军官,战斗力也是不错的。

第 85 军也是中央军主力,曾经归属赫赫有名的汤恩伯 13 军。但抗战中 85 军多次整编,仅剩原 13 军的第 110 师一直归属该军。即便如此,第 85 军在中央军中也属于战斗力比较强的。

说来说去,第 12 兵团 4 个军都属于中央军劲旅,总兵力大约 10 到 12 万人,并不好对付。

而第 12 兵团的精锐,导演则通过长镜头的行军来表现。

大家注意,最初是 4 队步兵行军,每队都是两列,分别在道路两边行走,中间则留下宽阔道路给两队装甲部队包括卡车运输队,和一队骑兵部队行走。

而骑兵部队走的是一条比较狭窄的土路,刚好可以提供给一队骑兵奔驰,旁边行军的步兵只有一列,而不是两列,因为道路太窄。

而两队装甲和卡车部队行驶的道路则比较宽,也能容纳两列步兵行军。

即便如此,所谓宽的道路也是相对而言。

根据黄维回忆,这一线道路非常恶劣,都是一些黄土路,狭窄泥泞,行军困难。

电影中,装甲车和卡车行驶也遇到瓶颈,被迫同步兵挤在一起慢慢前进。

关键在于,队伍却没有混乱,也没有发生你争我夺的局面。

镜头拉远以后,我们发现这 4 队步兵,竟然是分别从 3 座浮桥上走过来的。

其中 2 座浮桥可以清晰看到,远处的浮桥则几乎看不到。

无论从远处还是从近处走来的部队,都是严格按照自己的道路行军,并没有争抢或者混乱,各走各的路。

镜头再拉,我们看到走过浮桥的场面。浮桥并不大,由于黄维抢时间,共有 3 列步兵和 2 队装甲卡车都是通过浮桥渡河的。

桥上面是非常拥挤的,3 列步兵不可避免拥挤在一起。然而让人惊叹的是,浮桥上行军时两列步兵一上桥,就自觉合成一列行军,空出中间位置留给装甲卡车部队。

而 2 列装甲卡车部队上桥以后,自觉合成一列。

这种行军并列是最容易出现混乱的,但桥上一切井井有条,甚至行军速度还很快。合并的行军队伍下桥后,立即自动分成原有队列,继续快速行军。

这种行军纪律和组织,让人叹为观止,像是事先彩排过一样。

然而镜头再拉,我们发现其实根本不止这么多行军队列,还有一些步兵和卡车队列,驶向镜头之外的地区,看来哪里还有别的浮桥。

同时河上可以看到有一座,正在搭建的浮桥。

由此可见,即便行军速度已经很快,工兵部队仍然全力搭桥以提高通过速度,非常专业。

随后又是长镜头拉动,一直到黄维的前线临时指挥所,镜头一共拉动了差不多 1 分钟。

在这 1 分钟内,我们看到多条行军队伍,整整齐齐,有条不紊。最牛逼的是,行军队伍除了偶尔有个别士兵小跑以外,所有官兵行走速度几乎是一样的,而且绝对不慢,是急行军的速度。

有从军经验的人应该知道,即便保持 1 个连能够急行军队伍不乱,都是非常困难的。

而这 1 分多钟内,我们看到了至少数千人行军队伍,却并没有任何混乱。

就这点来说,足可见电影表现黄维第 12 兵团的精锐。

只有久经战阵,经历过无数次急行军又有严格训练和科学组织的军队,才能保证这种行军。

当年的第 12 兵团恐怕也只有 18 军才能走出来,其他几个军由于补充的新兵很多,未必能够办到。

不过,这种行军也不是虚构的。根据淮海战役的老照片,国军精锐部队行军确实可以走出这种样子,只是这样的精锐部队很少罢了。

当然,实际上这是解放军在当地驻扎的 1 个师 1 万多人,协助八一电影厂拍摄的,也可以看到解放军当年训练还是过硬的。

【2】、来自网友【我就是个码字的】的最佳回答:

这是一个“穿帮”的经典长镜头。

从电影角度看,一方面这个我国电影史上的经典长镜头可以说是空前的,甚至也可能是绝后的。

另一方面看的话,这个镜头其实是穿帮了。

“穿帮”的原因在于,在淮海战役时别说是黄维十二兵团,就算是华野和中野的主力部队都走不出这么完美的行军队列。

一、镜头分析

这段长镜头的铺垫是七兵团司令官黄百韬的一句台词,他的话里稍微带了点嘲讽,说黄维是书呆子。

来,在我们十二兵团的长镜头前,先欣赏一下黄百韬兵团过运河铁桥时的行军队列吧,看看,一座大铁桥都能走成这样也是没谁了。

黄维兵团行军长镜头并不是从这里开始的,因为这些坦克和卡车明显是剧组道具,可能是在另外某个地方专门拍的,你看坦克和汽车都是并排前进的,和后面的长镜头并不协调。

真正的长镜头是从这里开始的,一上来就气势非凡,步兵成六路纵队错落有致分布在并不宽阔的几条田间小路上。

这段镜头最有技术含量的地方在于,在六部步兵纵队中间夹杂着两路快速纵队,分别是骑兵和汽车。

快慢结合,各走其道,互不干扰,看起来很有治愈性。

笔者认为最有技术含量的还不是这里,而是渡河的浮桥。我们看,六路步兵纵队是从远近两个浮桥上下来的,近处的浮桥上走下来三列步兵和一列机械化步兵。

我们再看浮桥,上面是两列步兵在两边,中间留给体型巨大的卡车。

再看上桥的桥头,明显可以看到是三列步兵和一列机械化步兵上桥,也就是说三列步兵上桥之后自动形成两路纵队,下桥之后又自动形成三路原来的纵队继续前进,中间没有人指挥。

前面这一段镜头是精华,长镜头的后半段就是常规操作了,可能是因为道具坦克不够的原因,连五对轮的 59 坦克都上场了,有点儿小瑕疵。

二、为什么说这段长镜头是穿帮?

上面我们看过了黄百韬兵团过更宽阔的运河铁桥镜头,基本上就跟老百姓逃难是一个水平,这不算是夸张,黄百韬兵团将领回忆录里提到过。

我们再看另一个影视剧里过桥的镜头,这是电视剧《长征》中红军过湘江浮桥的画面,和历史记录一样也是拥挤不堪速度缓慢。

事实上,在解放前,不论是军阀部队还是国民党军还是红军、八路军和解放军在行军时都达不到电影《大决战》里黄维兵团那个水平,所以有网友评价说,如果那是真的黄维兵团,恐怕淮海战役的结局会改写。

三、为什么行军队列很重要?

我国古语说“韩信将兵多多益善”,这句话不是说韩信只能打优势兵力的战役,实际上反映了韩信的高超指挥能力。

在没有高度信息化也没有高度纪律更没有思想动员的古代,能指挥千军万马不散架的将领绝对是天才,普通的将领可能打架单挑或者率队冲锋比较厉害,但带大兵团就会相形见绌了。

比如著名的“李广难封”,论单挑,可能卫青霍去病都不是李广的对手,但李广指挥部队连行军都乱成一团,他的部下三三两两凑在一起行军,比中学生春游都散漫,这要让李广指挥大兵团,不散架都怪了。

国外也有案例,比如著名的英国龙虾兵队列,战场上面对敌人的齐射和大炮毫不慌乱,这依靠的就是日常的严格训练,难以想象一支军队行军时乱成一团,打仗时反而能万众一心令行禁止。

行军队列其实反映的就是一支军队日常的训练水平和指挥水准。

四、长镜头之外

这段长镜头之外的故事很有意思,因为出现在镜头里的那支部队番号也是十二,是当时的解放军第十二集团军三十六师。更有意思的是,该部队的前身是中原野战军六纵,在挺进大别山强渡汝河时喊出“狭路相逢勇者胜”的部队。

在《大决战》拍摄时,该部正在徐州附近冬训,于是他们就得到了这次扮演当年的手下败将十二兵团的机会,而且拍摄地点和当年决战的双堆集也不算太远,岂不是天意。

随着我国电影行业的发展,已经不可能再调真正的大部队参演电影了,而电脑特效技术的进步也让大场面越来越变得数字化,因此《大决战》里的这个长镜头可能在国内电影界相当长时间内都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经典了。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