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问题古代的盗墓贼为什么都不会拿走墓里陪葬的铜钱?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史晓生】的最佳回答:
拿那玩意儿干嘛,搞不好会要命的。
盗墓,又称掘冢、发丘,是一种进入他人坟墓,不问自取之恶行,且“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盗墓行为就十分盛行。
一般来说,盗墓分为两种目的,一种是有意识的对墓主或其家人进行泄恨报复,但更多的,则是为了求财。
既然是求财,自然盗墓者在进入某个墓室后,会极尽所能的搜刮一空。
但在很多时候,盗墓者在拿走墓主其他值钱的陪葬品之后,会无视墓中的铜钱,并不会将其也带走。
为什么盗墓贼很少拿墓里的铜钱呢?下面我们简单来聊聊这个问题。
先说说古人为何要在墓里陪葬铜钱。
正所谓“事死如事生”,在古代的社会环境下,对于丧葬之事,古人是极为看重的,在当时人的观念里,人死之后,只不过是去了另一个世界继续生活。
而受此观念影响,古人自然会在死者的陪葬品上,大做文章。
比如修建和生前居住之地类似的墓室,制作和生前几乎一样的人俑,甚至为了让死者继续生前的生活,还有以活人殉葬的行为。
至于大量的玉器、陶器等陪葬品,都是尽其所能的多放。
在这种情况下,作为死者生前时通用的货币铜钱,同样也会被作为陪葬品的一部分,放入死者墓中。
当然,还有说法,认为铜钱能够“化煞”,保证死者安息。
还有,尽生者所能,在去世亲人墓中陪葬铜钱,也是一种寄托哀思、表达对去世的亲人情谊的行为。
所以,古代就有了陪葬铜钱的风俗和习惯。
而就目前已经考古发掘出的古墓里,确实经常见到陪葬铜钱的现象,甚至有一个出名的古墓,陪葬的铜钱数量之多,令人咋舌。
比如,位于江西南昌的海昏侯墓,就有大量的铜钱陪葬。
海昏侯墓,是西汉海昏侯刘贺的墓葬,刘贺乃是汉武帝刘彻之孙,昌邑哀王刘髆之子,同时也是西汉的第九位皇帝。
不过,他的皇帝职务,担任的时间有点短,前后一共只有 27 天。
刘贺之所以能当上皇帝,是因为汉昭帝刘弗陵去世时,并未留下子嗣,所以最终,在霍光等人的拥立下,刘贺登基为帝。
但其登基伊始,就开始胡作非为,所以,霍光征得皇太后同意后,又将其废黜。
而在废黜之后,刘贺被遣送回故国昌邑,汉宣帝刘病已继位,到了公元前 63 年,汉宣帝下诏,安排刘贺前往其封地海昏就国。
在这里,刘贺度过了人生最后几年,公元前 59 年,刘贺病逝。
到了 2011 年,江西省的文物部门接到群众线索,说在省南昌新建区大塘坪乡观西村附近的一座山上,发现有古墓。
之后,文物部门随即展开考古发掘,最终确定,这就是海昏侯刘贺之墓。
经过发掘,刘贺墓中出土文物数量,多达 10000 件(套),这其中,包括金、青铜、铁器、玉等各类器物,另外还有漆木器、简牍、木牍等珍贵文物。
而最引人瞩目的,则是刘贺墓中大量的铜钱。
资料显示,刘贺墓中的铜钱数量,可以论吨为单位计算,经过工作人员的清点,多达两百多万枚。
不得不说,作为皇族的刘贺,是真的有钱。
不仅仅是刘贺,还有埋葬西汉梁孝王刘武的陵墓,在被考古发掘后,同样也是,发现了数量可观的铜钱。
由此可见,“厚葬”之风流行的西汉,在墓中陪葬大量铜钱,已成当时的习惯。
除了这些曾经的皇族成员,古代的官员、富绅乃至平民,但凡有能力的,基本上都会在亲人去世后,或多或少的在墓室里陪葬部分铜钱。
但是,这里就出现一个问题。
既然,古代人都会尽其所能的,在去世亲人墓中放上一部分铜钱,但为何盗墓贼不把这些铜钱一并带走呢?
比如梁孝王墓,历史上就遭受过不止一次的盗掘,但依旧出土了大量的铜钱。
还有海昏侯墓,当年的考古工作人员就发现,墓中有十几个盗洞,甚至其中两个,都打到了墓室。
但里面的铜钱,依旧保存完好。
所以这就是问题所在,为何盗墓贼不稀罕这些铜钱呢?其实这背后的原因一点都不复杂,说的简单点,就是拿这玩意儿,好处不大,坏处却很多。
首先,古墓中的铜钱,不会拿出来当钱花。
众所周知,古代每逢朝代更替,作为流通最大的货币铜钱,都会重新铸造,哪怕是同一个朝代,新老皇帝交替,铜钱也会更新。
这么一来,古墓里的铜钱,就成了“过期”的货币。
毕竟,没有盗墓贼敢在这个朝代还存在时期,就堂而皇之的盗掘该朝的皇陵,如果这样去做,差不多跟找死一样。
为啥呢?每个朝代的皇室,对于自家的皇陵,肯定是看护的极严,比如明朝有“孝陵卫”,清朝有“皇陵事务衙门”等等。
其他朝代同样也有,只不过名字不同。
这些部门和人,主要职责就是护卫皇陵,在重兵看护之下,谁敢去盗挖皇陵?没等动手,就被抓了。
因此,盗墓贼通常是盗掘那些已经灭亡,或者即将灭亡的朝代皇陵。
但这就出现一个问题,该朝代都已经没了,里面就算有铜钱,拿出来也没办法直接当钱花,根本就不会有人收。
既然不会当钱花,那还拿这玩意儿干嘛。
其次,还会带来隐患。
这些之前朝代的铜钱,如果被盗墓贼从古墓里带了出来后,藏在家里,没事自己观赏观赏,只要不被人知道,一般也不会有事。
但如果拿到市面上,被人知道,那麻烦就大了。
为啥呢?一个两个,可以说是家里遗传下来的,但数量多了,必然会引起官府注意,到时候,该怎么解释?
而一旦解释不通,被官府查证出是盗墓得来,那盗墓贼就惨了。
古代对于盗墓行为,历来深恶痛绝,因此,每个朝代对于盗墓贼的惩治措施,都是极其严厉的,因为没有人会希望自己死后也被盗墓贼嚯嚯。
比如,西汉时期刘安所著的《淮南子》中就记载,当时汉朝对于盗墓者的惩罚为“发墓者诛”,简单说就是诛杀。
如果盗墓者所盗数额巨大,那么直接处以“磔刑”。
到了后世也是如此,唐朝对于盗墓贼的惩治,不仅严厉,并且细化,比如规定,进入墓室未打开棺椁监禁,打开则绞死,盗取平民墓园草木者杖责一百,盗取前朝皇陵草木则流放等。
并且,唐朝还规定,盗墓为重罪,不在大赦之列。
因此,一旦因为说不清大量铜钱的来源,而被官府确定为盗墓行为,那么这个盗墓贼轻则挨打监禁,重则直接杀头。
要知道,盗墓求的是财,盗掘点别的什么东西,还能换成银子,但盗掘铜钱出来,本身就花不出去,还得担惊受怕,一个不小心就会掉脑袋,何必呢?
还有,就是铜钱这东西,搬运和利用都太费劲。
要说古墓里的铜钱有没有用,当然也有,比如将其弄出来后,重新熔炼制造,也可以做到再次利用。
比如曹操,当年为充实军费,就设置了“盗墓办公室”,麾下设“发丘中郎将”与“摸金校尉”,专司盗墓工作。
据说的曹操就曾经大费周章的找过海昏侯的墓,因为他也知道,海昏侯墓中颇为富足,但奈何始终没能真正找到,这才让海昏侯刘贺躲过了一劫。
但其他汉墓就惨了,后世流传的汉墓“十墓九空”,其中就有曹操的一大部分“功劳”。
而曹操派遣手下盗墓,目的更为明显,但凡是能换钱的东西,都会被弄走,而这其中,大量的铜钱自然不会放过。
至于弄出来做什么,很简单,熔炼一下重铸,马上就是钱。
但曹操能做到,一般的盗墓贼却做不到,一来,普通盗墓贼都是三两个人行动,而铜钱数量极大,比如海昏侯的墓中,就以吨计,数量多达两白多万枚。
这么多,让他们怎么搬出去?与其废这个功夫,还不如搬点别的值钱玩意。
二来,就算是搬出去,普通盗墓贼也没办法再次利用,熔炼和铸造,既要相应设备,也要相应资质,不是说你洗想炼就可以炼的。
毕竟古代铸造钱币,都是朝廷在掌控,怎么可能会随随便便让人铸造呢?
真达到了可以铸造钱币的地步,那绝对不是一般人,而到了这地位,何苦再去干盗墓这种一不小心就掉脑袋的事情呢?
所以,搬着又费劲,拿出来又没法利用,只能丢弃了。
当然,这些问题,也仅仅是针对普通的盗墓贼,像曹操这种,就不存在相应问题,有资料记载,曹操的手下,曾将前文提到的梁孝王刘武的墓搬了个一空,哪怕是其夫人的墓都没放过。
而两个墓中所得,多达“万斤”,如此重量,必然是包括铜钱才在。
还有五代十国时期,担任过耀州节度使的温韬,他曾趁着时局战乱,率领手下,对关中地区的唐皇陵疯狂盗掘。
史料记载,他在七年之内,几乎把唐陵挖了一个遍,而他的事迹,不管是在正史还是野史中,均有记载,足以说明,此人所干之事并不是传言。
后世的孙殿英,和温韬比起来,可以说就是小巫见大巫。
而他在盗掘过程中,就秉承着凡是值钱的东西,均洗劫一空的原则,甚至唐皇陵中那些陪葬的字画,因为温韬看着装裱不错,都会将字画撕下来,只要装裱在外的华美绸缎。
至于铜钱,温韬更是不会放过。
所以还是那句话,古代盗墓贼并不是不会拿走墓里陪葬的铜钱,主要得看盗墓贼是团队作案还是单独作案。
大团队作案的,如曹操以及温韬,基本上是会把墓里值钱的东西洗劫一空,铜钱也会被拿走。
而个人那种盗墓贼,受能力限制,也只能挑点最值钱的带走,不是他们不想带,实在是带出去没法处理,甚至还会带来杀身之祸,为此赔上性命,属实不值。
【2】、来自网友【丙润老师】的最佳回答:
古墓里的铜钱,不是不想拿,而是不敢拿。
如果盗墓贼真的偷走了古墓里的铜钱,你就会发现这个盗墓贼大概率是不得好死的。
奇怪,这是不是有什么玄学呀?如果没有的话,你怎么敢这么笃定呢?其实和玄学倒也没有太大关联,只是我们结合一些史料分析就不难发现古墓里的铜钱似乎是禁忌品。
就比如汉代海昏侯刘贺的墓葬、中山靖王刘胜的墓葬,在这些墓葬当中都存储了大量的铜钱。
但同时我们也会发现另外一些墓葬里面没有太多铜钱或者铜钱已经被扫荡一空,就比如梁孝王陵。
而根据某些野史或者其他资料分析这个墓葬之所以把铜币都洗劫一空,背后的操作者极有可能是曹操。
大家也都知道曹操和摸金校尉又有抹不清的关系,而曹操之所以敢冒天下之大不为去做,这件事情极有可能是已经不用顾忌,盗墓所带来的严重后果。
第 1 点,古代盗墓贼不去偷盗钱币的原因。
其一,特殊情况特殊对待。
我们仍然需要明确,只有这一点大家才能够读得下去也能够读得懂,在古代并不是每一个盗墓贼都有如此高的道德操守,也不是每一个盗墓贼都不会去偷到墓葬当中的铜币。
就比如曹操应该偷盗过不止一次了,而曹操之所以敢做这件事情,是因为从当时的状态来看,没有人敢把这件事情的主要责任归咎于曹操,且曹操不需要负任何的责任。
但是如果一个普通盗墓贼跑到某个墓葬里面把铜币偷盗出来的话,被发现的概率极大,风险也极大,更重要的是利益和风险不成比例。
所以我们今天要探讨的话题并不是一个绝对意义百分百的话题,而是一个概率学的话题,同时这个概率学还和铜币有着密切联系。
其二,墓葬当中的铜币已经过了保质期。
就比如汉武帝时期多次整改铜币的方式模样以及铸造石的比例铜和其他元素掺杂的比例,其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加大中央的财政控制,尽最大可能凝聚整个国家的力量来和北方的匈奴决一死战。
而到了唐朝的时候,又因为不同皇帝登基,所以导致皇帝登基时铸造的新型的铜币,流放于市场。
对于那些相对古老的铜币进行回收,回收完成之后再一次铸造,这是一套完整的流程,如果说得再直白一些,那就是每个朝代都有这个朝代的专属铜币。
但也有一些朝代比较例外,比如原帝国原帝国在最开始接手整个大宋天下的时候,其实是没有太多时间准备的,以至于货币体系出现了紊乱,但是这些都不是最关键的。
我们不妨想象一下,你在一个热闹的大都市里面拿出一个送好的一铜币来,同时对应的朝代是在明朝,那么请问会不会引起小摊小贩的警觉?大概率是不会。
但如果你能够拿出一大堆铜币来,而且整个人穿得破破烂烂的浑身上下都有泥土,恭喜你,可能过不了多长时间就会有人上报官府,紧随其后就把你抓进去了。
为什么呢?因为你偶尔拿到一个或者两个铜币,充其量就是家里祖上传下来的,或者因为某些原因,因缘巧合会在某一个土块那旁边捡到的。
但如果你一拿能够拿 10 个铜币拿出 100 个铜币来呢,那这就意味着你肯定有某些不知道的法门,而通过这些方式来获取更多铜币。
同时你这个所谓的别人不知道的方式有更大的概率是盗墓,那如果是盗墓的话,你可要明白,官府是可以给你更大的惩罚的。
其三,铜币的价值非常低。
你就像古代的盗墓盗墓盗出来的那些东西,要想办法转手也就是卖掉,换成当下阶段的钱财。
比如银两,再比如大元宝,如果你不经过这一手操作的话,那么你这个盗墓是失败的失败到什么程度,你空有一个大宝贝。
比如花瓶陶瓷或者一明珠,可是转手不出去,那这个东西又不能换成钱,你指望着拿一个夜明珠去小摊贩那边买两个烧饼,你这不是瞎了心了吗?所以这中间的种种风险是具备的。
但是问题的关键就在于中间的可操作难度,如果你偷到了一个大的玻璃瓶或者琉璃盏,再或者夜明珠,把它转手卖,出去净赚个几万两银子,这些银子只要不被官府查到,一辈子好吃好喝,那基本没什么问题。
但是如果你在盗墓的过程当中拿了一大袋子的铜币,请问这个铜币你怎么转手,你总不可能拿着这个铜币去换新的铜币吧。
要注意,你手里的铜币,经历九死一生千辛万苦拿出来的铜币,可能只值一个鸡蛋或者两个包子。
于是你拿着这些铜币去换一个鸡蛋或者两个包子,但是在换鸡蛋和包子的时候,小摊贩又会引起注意。
为什么?因为你这个铜币和我们本地人消费的铜币不一样,上报官府万一抓住是盗墓的,可能还会给我点奖励。
所以你会发现你会在最短时间之内成为这些小摊贩眼中的热包包他们都不愿意松手,想着抓紧时间把你送到官府,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商贩的利益最大化。
“发墓者诛,窃盗者刑。”
上面这一句话就是汉朝时的铭文规定,人家明确规定了,如果你要偷到铜币就需要接受这样的惩罚,让人看了之后不得不倒吸一口凉气。
第 2 点,古代墓葬当中为什么会有铜币?
要注意古代,但凡有墓葬的要么是王公贵族,要么是在当地小有名气的人,对于那些普通的大地主,他们突然之间有个墓葬,咱们就不多讲了,我们单纯的来讲一讲王公贵族。
他们这一辈子也算是吃过见过的主了,可能见过最多的就是各种各样的金银元宝。
那既然如此,为什么不在自己的墓葬当中放金银珠宝,放各种各样的古董,而是放大量的铜币呢?其实这里面有两个误区,我们来分析一下。
其一,古代的墓葬当中不只有铜币
。
我们说得再直白一些,比如中山靖王刘胜的墓葬当中就有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玩意儿。
再比如其他的一些地方的墓葬当中,或者其他的已经被公布出来的墓葬当中的资源,我们来看各种各样珍贵的东西,那简直数不胜数。
但是在这些珍贵的东西之外,其实还是有大量铜币的,为什么有大量铜币呢?因为古代的一些大官显贵,往往会下意识地认为自己死后会回到某一个世界中去。
而在另一个世界当中,自己生前所能够享受到的一切东西也全都要带过来,这也就有了万恶的殉葬文化。
甚至在明朝的时候还有这样的规定,皇帝死了之后,宫里面的几个服侍过皇帝的女子也要去殉葬,这中间的诸多文化咱们就不多讲了,单纯的来讲这件事情罢了。
皇帝在墓葬当中放一些硬币,充其量就当做我们现阶段的找 0 或者一些装饰品,总不可能都是稀奇古怪的玩意儿,毕竟古代稀奇古怪的玩意就那么多,用一件少一件,放一些铜币将来也能够壮壮门面。
其二,在墓葬当中的铜币都是有数量约束或者限制的。
比如在墓葬当中究竟是放 666 枚铜币还是 9999 枚铜币,都是从最开始的时候就已经设计好的,只不过这些铜币数量会随着不同朝代的变化更低,而演变出不同数量的硬币。
第 3 点,最后做 1 点补充。
所以我们发现在大多数的太平盛世,包括但不限于明朝朱元璋时期以及清朝的雍正康熙时期,在这一些时间段里面,如果盗墓贼私自偷盗硬币,被抓住的概率是极大的。
换句话来说,冒出如此大的风险,只为了拿硬币换两个包子或者买一个鸡蛋吃,既是得不偿失,从性价比的角度出发也是非常吃亏的事情。
所以在古代的墓葬当中,有一些墓葬被盗窃了,但是盗窃之后我们会发现一些特殊的或者极其贵重的物件,再或者就是硬币或者某些文字记录的东西,并没有被别人拿走,这些东西具备极强的历史价值和文献价值。
而盗墓贼真正青睐的,则是那些价值连城且能够轻易转手的东西,当然在此也得说一句,在当下阶段盗墓贼是绝对不可取的,也没有任何的发展之地。
对于这个话题,我们也仅仅是限于探讨古代的盗墓贼,也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