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问题如果曹髦率领数百奴仆把司马昭杀了,他能拯救病入膏肓的曹魏吗?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逆流的鱼 L】的最佳回答:
曹髦就算杀了司马昭也没戏,因为司马昭不是一个人,他是代表着一个集团,司马昭即使被杀了,这个集团也会推选出一个司马家族得人取代司马昭。
曹髦是魏国建立后第四位皇帝,他是曹丕的孙子。
本来曹髦无缘皇位,虽然他是曹丕的孙子,但是他的父亲曹霖不是长子,皇位由曹丕的长子曹叡继承,因此曹霖经过一番改封后被封为东海王。
曹髦就出生在曹霖为东海王之时,他出生时,魏国已经进入第三代皇帝曹叡养子曹芳在位的时候,皇位已经离曹髦越来越远,并且曹髦不是长子,他有一个哥哥曹启,按照规定,东海王王位由曹启继承,曹髦被封为低一等的高贵乡公。
如果没有意外,曹髦的的一生将会以高贵乡公的身份终老。
可是曹髦居然当了皇帝,而把他推上皇位的居然是他最痛恨的司马氏。
司马氏是温县的一个世代为官的大家族,虽然在东西汉都有家族人为官但是司马家并没有在东汉末年混乱中成为一支割据势力,司马家在东汉三国交际的时候开始崛起,为首的就是司马懿。
司马懿倍受曹操曹丕曹叡祖孙三代重用,成为三国时代抗拒蜀汉诸葛亮不可或缺的重臣。
不过在曹叡死后,司马懿被同为辅政大臣的曹爽排挤,基本上淡出政坛。
虽然司马懿进入半退隐状态但是他并不甘心,他是世家大族出身,自然对曹爽的专权不满,因此他在两个儿子司马师司马昭的帮助下暗中发展势力,成功的拉拢了大批不满曹爽,乃至不满曹操的势力的支持,最后成功的发动了高平陵政变,从而把曹氏皇帝变成傀儡,大权落入司马家手中。
司马懿死后,长子司马师掌权,皇帝曹芳自然不满,暗中联络大臣想要除掉司马师,结果被发现。
司马师废掉了曹芳,经过一番波折最后改立曹髦。
司马师废帝立新帝的举动使得司马师获得更大的权力,这一番操作其实就是向外界表达曹魏天下彻底变成了司马家天下,使得那些还在观望以及忠于曹魏的官员士族彻底明白了司马师废地位和权力,于是彻底倒向司马家,曹髦从登基开始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傀儡,甚至于比不上曹芳和汉献帝。
司马师死后,司马昭迅速接管了兄长的权力,对于这位新的掌权者,曹髦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司马昭根本就看不上曹髦,他的目标就是效仿曹丕称帝因此他的行动越来越迅速,随时都可能篡位,这让曹髦感到愤怒。
曹髦最后忍无可忍,他不能像汉献帝一样拱手将祖宗打下的基业交给司马昭,他决不能这样忍辱偷生,因此决定和司马昭决一死战。
曹髦找来大臣王经等人,对他们说“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甘露五年五月初七(260 年 6 月 2 日),曹髦拔剑登辇,率领殿中宿卫和奴仆们呼喊着出了宫。
曹髦的举动让司马昭也很害怕,但是他没出面,而是派出贾充面对曹髦,结果贾充指使成济当众杀了曹髦。
其实曹髦讨伐司马昭的举动根本就是螳臂挡车,根本不可能成功。
司马昭已经牢牢把住了魏国的军政大权,占据了所有的资源,实力强大,曹髦包括曹氏宗族只是傀儡,手中根本没有权力,不可能扳倒司马家。
即使曹髦杀了司马昭,他也不可能夺回权力,毕竟司马家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早就拉拢了一大批士族,他们之间盘根错节利益紧密连接,实力空前强大,司马昭就算死了,他们马上会推选出一个新的人物代表他们,绝不会允许曹髦一个外人掌握权力,从而损害自己的利益。
因此曹髦就算再这次讨伐中杀掉司马昭,他迎来的后果也是自己被杀,然后一个新的司马上台。
【2】、来自网友【大锅故国神游】的最佳回答:
如果曹髦率领数百奴仆把司马昭杀了,他能拯救
病入膏肓
的曹魏吗?
这个问题如果换成“如果曹髦率领数百奴仆把司马昭杀了,他能拯救曹魏吗?”似乎更为合适,
因为曹魏当时并没有“病入膏肓”
。如果我们能看到司马氏代魏,其实只是一个
充满了不确定性的历史过程
,而不是什么大势所趋“历史必然”的话,我们就不难回答本题。
回到题目,如果曹髦侥幸斩杀了司马昭,
曹魏政权当然有很大可能继续留在曹氏手中
,这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一、和汉魏嬗代相比,曹魏并未失德
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发生了
两次嬗代
,这就是
汉魏嬗代
和
魏晋嬗代
。很多朋友喜欢拿这
时间上相距很近
的王朝更替做类比,然而实际上这两次王朝更替,看起来
形式上非常相似
,但却是有着
本质上
的不同。
东汉末年皇纲解纽,天下大乱。经过两次
党锢之祸
以后的东汉王朝丧失了士人阶层的普遍支持,大厦将倾;接着又遭受了
黄巾起义
的沉重打击,各地军阀趁机拥兵自立,东汉王朝已经处于分崩离析的前夜;而
宦官和外戚
相互火并,支撑东汉的
三大支柱
至此全部崩溃,董卓入洛阳坐收渔利,李傕郭汜乱长安相互攻伐,汉献帝归洛阳一路狼狈不堪,
汉廷的尊严已经荡然无存
。
在这个时候,其实早就“
尺土一民,皆非汉有
”了,汉廷也只是在形式上存在而已。
按照旧史的说法,汉朝早已“失德”。
曹丕的登基诏书里曾经用“四海困穷,王纲不立”来形容当时汉王朝的处境,其实一点也不夸张。
而曹魏的情况则完全不同,从曹操算起到曹芳,曹魏在北方的统治已经四代,到曹芳时期国势正盛,除了还没有实现全国统一以外,其实其统治是比较稳定的。而司马氏之所以能通过发动高平陵之变篡夺曹魏,其实本身也具有很大的偶然性。
二、高平陵之变成功本身就极具偶然性
不知道从何时起,网络上流行这样一种说法,司马氏代魏是“
世家大族
”对“
寒族
”的胜利,有历史必然性。其实曹魏在曹操晚年,政治上就有开始
向世家大族回归
的倾向,“在意识形态上回归于儒”(田余庆先生语),而曹丕代汉以后,曹魏政权早已是一个大族化的政权,其实并不存在什么“寒族政权”这样的事实。即令按照陈寅恪先生的观点,魏晋两代统治阶级不同,其实我们只要稍加考察史料,就不难发现司
马氏集团和曹爽集团的人事呈现出惊人的相似
。
高平陵之变中支持司马懿的曹魏元老,比如蒋济、孙礼等人,以他们为代表的这部分人,
只是反对曹爽专权
以后,大肆任用自己的亲信,排挤曹魏旧勋而已。他们其实根本
不支持司马氏代魏
的,他们的诉求只是希望结束曹爽专政的局面,恢复其原有的政治地位和政治利益。
从这个角度来讲,司马懿夺权,其实只是一次
统治阶级内部的最高权力争夺
而已,司马懿发动政变,本身其实是一种行险。我们不能以高平陵之变成功,而
推论出高平陵之变一定成功
的结论。
而且,就算高平陵之变成功了,也并不代表曹魏就此失势,司马氏马上就可以代魏了。曹魏朝堂上,司马氏的“铁杆”并不是一开始就那么多的,比如夏侯玄和李丰之类的,就是坚定的拥曹分子,曾经
发动过针对司马师的政变
,企图再来个“高平陵第二”;而更多的朝臣则是出于家族和个人利益,在
观望形势的发展
。在高平陵之变后,又经过了十六年的艰苦努力,司马氏才完成魏晋嬗代,而且也是通过将“魏臣”转化为“晋臣”的方式来完成的。
所以,从这个角度讲,以“晋”代“魏”,其实是
新瓶装旧酒
而已。
钱穆先生
就曾经指出,“其时佐命功臣,
一样从几个贵族官僚家庭出身
”。也正因为如此,司马氏上台其实并没有什么“历史必然性”,反而是充满了“偶然性”。
三、司马氏内部权力的继承,本身也是险象环生
最后可以作为补充的就是,司马氏在高平陵之变后,到司马炎完成篡魏的十六年,其实也是一路
险象环生
。从司马懿时代的淮南
王凌首叛
,关中
郭淮
微妙的态度;再到
夏侯玄和李丰
针对司马师的政变,司马师本人也经历淮南
毌丘俭叛乱
,并在平叛后身死;而最为惊险的就是这次
司马师和司马昭权力的交接
,当时曹髦已经为帝,曹髦其实是一个非常有雄心的人,史书评价他有“
少康之志
”。司马师死后,曹髦下诏命令司马昭驻扎许昌,意图是不许他回到洛阳。同时命令傅嘏率领其余各军回洛阳,这次要不是傅嘏和钟会在关键时刻给司马昭献计,司马昭会不会因此失去兵权实在很难说。而司马昭本人也经历了声势滔天的
淮南诸葛诞
的反叛。可以说,曹魏
朝野上下
反对司马氏的势力也是非常强大的。
问题分析到这里,刚好又回到了题目。在夺兵失败之后,又经过了四年,就出现了本题所说的曹
髦率领数百奴仆进攻司马昭的一幕
。虽然曹髦此举有如飞蛾扑火,但是从
司马伷
之众,一经曹髦呵斥就四散奔走。成济也说“事急矣,当云何”来看,
魏帝依然具有很大的权威
。司马氏内部也非铁板一块,一旦司马昭被杀,会不会出现群龙无首的情况,也很难说。
结论
司马氏篡魏成功,并不是什么“历史必然”,也不是什么大势所趋,其中本身就包含了很多偶然因素。
司马氏和曹氏对于最高权力的争夺,本质上还是统治阶级内部倾轧
。如果司马昭被曹髦杀死,拥戴曹氏的势力再次壮大,
曹魏政权重新回到曹氏手中,其实是个大概率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