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问题施琅的水平真能灭得了日本吗?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论史】的最佳回答:
且看问题下的小字部分,“假如大清皇帝准许了施琅的建议,并全力支持他”,一读到这段我就知道提问的同志受到网络留言的荼毒很深,就没有人问问施琅向康熙奏陈攻打日本的事有没有发生过?出自何典?在另外一个类似的问答里居然顺着这个问题有 150 个回答,而且流量奇高,这不是将这个谣言发扬光大么?以下是这个谣言的原文。
看看这则谣言,根本就没有标明出处,随意捏造一段,在自媒体上以讹传讹。我根据这张图片所谓施琅奏折的原文查了一下《清圣祖实录》、《康熙起居注》,搜索关键字,根本就没有施琅这封奏疏的记载。然后我又翻阅了《清史稿》、《八旗通志》、《满汉名臣传》等作品中施琅的传记,也没有相应的记载。还有施琅的奏疏集《靖海纪事》也没有提议过攻打日本,所以我对这则所谓的施琅动议进攻日本的段子很是质疑,造假的可能性几乎为 100%。甚至有作者说,这段是出自于《清史稿》,还说康熙看了施琅这奏折后,“上阅密折良久,大喜,御批千言”。
真是不靠谱的话随意乱编,以为《清史稿》是国家机密么?结果,一查就露馅。人家施琅传就压根没写什么“御批千言”的话。将《清史稿》的〈施琅传〉原文奉上,供大家辨别。
哪有什么“御批千言”?哪有什么“阅密折良久”?这不是糊弄广大群众么?
而这段话本身(上面已贴)也有硬伤,从公关学的角度来说,施琅居然让康熙“效元祖之事”,施琅是蠢么?找一个失败案例去打动康熙皇帝?效元祖啥?效元祖 10 万大军去大海喂鱼?还说“倭贼盘踞海外为祸”,就当时的情况,日本国内的德川幕府的统治已经稳固,早在清军入关前,已经颁布锁国令,康熙年间也没有倭患,人家祸你啥了?这不是无的放矢么?而且从当时的形势看,清廷或者施琅本人也不可能有任何进攻日本的计划,原因如下几点:
台湾地区需要大量善后工作,施琅根本不会在后方不稳的情况下去提什么攻打日本的计划。
从当时的情况看,台湾地区刚刚被施琅拿下,当时台湾地区正是百废待兴的状态。《闽海纪要》上说,康熙二十二年正月条云:时值岁饥,民多饿死。五月条云:东宁岁荒已三年。此非孤证,《海上见闻录》也说那年“米价腾贵,民不堪命”。
郑氏降附后,台湾地区的情况还是很糟糕的,施琅这人史称“沉毅有谋略,用兵持重,计出万全”,就这么一个人,他怎么会在这种情况下提出所谓攻打日本的计划。事实证明施琅的脑回路还是比较正常,至少比发明这个谣言的人脑回路正常多了,他率领水师攻克台湾地区后,就着手安抚人心、减免赋税、收用当地人才、发展生产等工作。事见《移动不如安静疏》、《壤地初辟疏》等奏折,而这些奏折根本就没有提到过对日本动刀动兵的事。
自元世祖征伐日本失败后,明清就对日本采取了防御性的策略,根本就没有任何进攻日本的打算。
这个政策早在洪武年间就开始了,当时日本对明太祖很不恭顺,明太祖勃然大怒,但是这只是“得表愠甚,终鉴蒙古之辙,不加兵也”。洪武二十四年,“列不征之国十五,日本与焉”。此后,明清对日本的防御性国策就没有改变。
康熙五十五年,日本德川幕府规定贸易新例,对中国商船实行信牌制度,规定只有获得德川幕府信牌的中国船只才能来日本贸易。朝臣觉得有乖大体,挑战了清朝的权威,康熙对此事轻轻带过,默认了商民接受德川幕府信牌的事实。而雍正时期,李卫上奏“日本招集内地人,教习弓矢技艺,制造战船,虑未边患”,雍正这只是命令,“固本防患”,严密防御而已。
所以,从当时的形势来看,施琅不可能提出进攻日本的计划。康熙也不会因为施琅进攻日本的计划感到狂喜,激动的御批千言。当然,肯定有人会说你没看见不等于没有,对于这样的话,我就不想听了,请拿正规出版物和 pdf 件来反驳我。
另外,假设施琅真的向日本进攻,胜算也不大。事实上施琅能拿下台湾地区已经很不容易了,要知道他在康熙三年十一月、四年四月收台为飓风所阻,还失败过,当时海上作战不确定性太强。更不要说去远征体量更大、人口更多且处于德川幕府稳固统治之下的日本了,肯定是凶多吉少。
引用文献:《康熙起居注》、《清史稿》、《明史》、《海上见闻录》、《闽海纪要》
【2】、来自网友【江湖小晓生】的最佳回答:
施琅这个人号称海霹雳,也就是说他在海上的战斗力,是非常强悍的。他训练出来的水军几乎是当时无敌的存在。
在他收复了台湾以后,把自己的旧主子郑氏家族连根拔起,自己在台湾占据了大片庄园土地,成了当地的土财主。
就算是这样他还是不满足,考虑到当年明朝嘉靖时期,倭寇为患的情况,施琅向康熙皇帝提议,率领水师灭了日本。这一计划可谓是惊心动魄,如果真的实行成功了,那日本省东京市可能真的会成为一个现实。
那么康熙为什么会否决这一计划呢?施琅真的有实力消灭日本么?我认为他是没有这个实力的。
施琅善于水战,可日本的步兵是很强悍的。
当年郑成功的水师在整个南洋地区,都是天下无敌的。他曾经带领水师北伐南京,可惜折戟沉沙,功败垂成。为什么?因为南京在陆地上,郑成功的人马在水上天下无敌,可到了陆地上还真的不是满清铁骑的对手。
多年以后,施琅收拾了郑氏家族,他手里的水师再次成为了南洋地区最强大的水师力量。那么他就真的可以击败日本么?我们先来看看日本当时的状况。
戊辰,施琅疏报师入台湾,郑克塽率其属刘国轩等迎降,台湾平。诏锡克塽、国轩封爵,封施琅靖海侯,将士擢赉有差。—《清史稿》
万历末年,丰臣秀吉一统整个日本,结束了日本的战国时代。此后他的野心开始膨胀,定制了一个宏伟的目标,先灭朝鲜,再灭明朝,最后一统全亚洲。
这个目标在他的兵马踏上朝鲜以后,就宣告失败了。明朝大军在朝鲜将日本击退,恰好丰臣秀吉也去世了,日本只好选择撤军。
- 此后日本被德川家康所控制,德川幕府自此长期把持着日本的军政要务,是日本实际的掌权家族。施琅要讨伐日本的时候,德川幕府统治下的日本已经处于大一统状态。
- 施琅的水军虽然厉害,可是人家日本的陆军绝对也不差,所以真的较量起来,在海上施琅会占尽便宜,可一旦登上了日本的陆地,施琅可就要吃大亏了。
- 一来人家对这片地盘了如指掌,知道在哪里设伏。二来施琅的水师不善于在陆地作战,失败的几率非常大。
康熙皇帝拒绝施琅的提议,这是合情合理的。就算施琅出征了,也不会达到他想要的结果,反倒是浪费钱粮。
康熙不敢再重用施琅。
郑氏家族手握一支强大的水师力量,盘踞在台湾多年,这本身就够让康熙头疼了。所以康熙不希望再出现一个郑氏家族。
- 施琅手握重兵,再怎么说,他也是汉人。康熙皇帝不会把兵权长期交给一个汉人来执掌,万一施琅打下了日本,那他的威望可就达到了巅峰。
- 到时候施琅如果要在日本自立为王的话,康熙根本就没有能力前去讨伐。最精锐的水师都在施琅手里,他拿什么去讨伐呢?
- 再说了,日本跟大清的距离实在是比较远了,属于化外之国,根本没有统治的意义。就算是交个税,还要跋山涉水,远渡重洋。
打下了日本也没有任何现实意义,毕竟康熙皇帝手里的地盘已经足够大了。能够把大陆经营好了,就算是谢天谢地了。
施琅这个人说到底也是有前科的人,不管出于什么原因,施琅都背叛了郑氏家族。康熙皇帝只会看结果,不会去深究为什么。
二十二年,施琅以水师二万克台湾,乃置台湾府,设厅县各官,铸铁币,开学校,筑城垣,逐生番,戍兵万有四千,遂为海外重镇。康熙六十年,朱一贵之叛,施世骠由厦门率水师六百艘进攻,七日而克之。—《清史稿》
既然施琅有背叛前主的情况,那么只要条件合理,施琅为什么不会背叛康熙呢?完全是存在这种可能的。
康熙做生意就要做那种稳赚不赔的生意,启用施琅讨伐日本的风险既然太大了,那还不如放弃这一计划。
康熙还有更重要的事情需要去做。
施琅提出灭亡日本的计划时,大清朝的西北地区还有一个很大的问题没有解决,那就是噶尔丹的叛乱问题。
噶尔丹号称是那边的活佛,智商超高,能力超强,这种人在当地是一呼百应的。他逐渐占领了准噶尔全境,带领着准噶尔部陆续夺取了新疆、青海、蒙古的大片土地。
台湾平,琅专其功。然启圣、兴祚经营规画,戡定诸郡县。及金、厦既下,郑氏仅有台澎,遂聚而歼。先事之劳,何可泯也?及琅出师,启圣、兴祚欲与同进,琅遽疏言未奉督抚同进之命。—《清史稿》
眼看着噶尔丹在一点点做大,可康熙愣是抽不出时间和精力来对付他,为什么?因为康熙的麻烦也是不断,三藩之乱刚平息,郑氏家族又蹦跶了起来,郑氏家族好不容易给收拾了,施琅又提出要灭了日本。
跟西北大片土地比起来,日本真的算不了什么。为此康熙只能拒绝施琅,专心带兵对抗西北的噶尔丹部。
噶尔丹一旦做大做强,那么威逼的可就不仅仅是西北了,而是整个天下。当年成吉思汗可就是这么做大做强,随后他的子孙一统天下的。
况且灭亡日本需要消耗大量的钱财,康熙皇帝一时之间凑不齐这么多钱给施琅拿去打仗。所以这一计划是不合时宜地提了出来,如果等到康熙灭了噶尔丹,施琅再提出这个计划,那么康熙或许还会放到笔记本里考虑一下。
总结:施琅有利于大一统,可名声却不咋地。
施琅收复台湾的功绩,完全不亚于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功绩。郑成功从荷兰人手里夺回台湾的控制权,有利于维护明朝对台湾的统治。
而施琅收复台湾,有利于大清国对台湾的统治,都是有利于中国人对台湾的统治,施琅的功劳自然不比郑成功差。
可是为什么施琅的名声没有郑成功好呢?因为这哥们实在是有些贪得无厌。他治理下的台湾,有大片耕地是归入他个人名下的,甚至在那边建立了施侯租田园,这庄园一直延续到了清朝对台湾失去控制的时候,老施家收了两百年的租子。
此外施琅规定入台的人不准带家眷前去,不允许老百姓在台湾扎根。去给他干活可以,想要在那边过日子不可能。
甚至当地没有田地的渔民,施琅也没有放过。只要想下海打鱼,就得给他交规礼,搞得这片大海好像是他们老施家开的一样。
参考资料:《清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