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问题1988 年因为吃毛蚶,上海甲肝大流行是怎么回事?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萨尔茨堡的鱼】的最佳回答:
1988 年初春,上海甲型肝炎大流行,老上海人对此或许都记忆犹新。
甲肝是一种由甲肝病毒引发的急性感染
,那时候熟人见面不敢握手,陌生人相遇总是警觉得相互打量,倘若对方面容泛黄,一定会被敬而远之。那次疫情,
确切的感染者超过了三十万
,
死亡三十多人
,毫无疑问是一次罕见的特大甲肝流行。这场风波的源头,不过是上海人餐桌上的一道小菜—
毛蚶
。
三十年前的那场大风波,让它从此离开了上海人的餐桌……
毛蚶,魁蛤科毛蚶属贝类,样子和普通小蛤蜊相仿,不过贝壳上多了一些肋痕,生活在浅海海底。那时候上海人、宁波人对毛蚶是真爱,血红的毛蚶和如今红火的小龙虾一样备受追捧。“毛蚶要带点血丝才够美”,为了保留它鲜嫩的吃口,
上海人通常只拿滚水浇一下
,拌上佐料直接上桌,配上绍兴黄酒,俨然是一道幸福感极高的小食。然而,这种简易的烹饪显然不足以杀灭病菌,
毛蚶滤鳃上吸附的细菌和甲肝病毒就这般轻易得侵入了人们的消化道与肝脏
……
其实,早在 1983 年,上海就有几万人因生食毛蚶患上甲肝,
毗邻上海的启东是甲肝的高发区
,因此相关部门禁止启东的毛蚶进入上海,此后的毛蚶大多产自于山东。然而,1987 年底,人们在启东沿岸发现了巨大的毛蚶带,毛蚶层层积淀厚达一米,大丰收的毛蚶被一车车得运往上海,水产局和食监局都没能阻止这场狂欢,那时的毛蚶就像二战时的波士顿龙虾,不需要凭票购买,因此精打细算的上海主妇总是几斤几斤的往家买。
1987 年底,因痢疾腹泻就诊的病人显著增多,病人被询问近期的饮食情况时,几乎都提到了毛蚶。痢疾通过粪口传播,
这表明人们食用的毛蚶受到了产地生活污水和粪便的污染
,菌痢的潜伏期很短,而甲肝的潜伏期则是两周至六周。半个多月后,甲肝流行如期而至,各大医院病患爆满,人们生活在恐惧的阴影里,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并没有什么预防作用的板蓝根开始脱销,一杯热板蓝是那时候最顶级的热饮,那时候的上海人也被全国人所“嫌弃”。甲肝是自限性疾病,多数病患几周后便会康复,随着这场风波的渐渐消散,毛蚶也从此离开了上海人的餐桌。
人们更熟悉的是它的远房表哥—
赤贝
,之所以俗称赤贝,那时因为多数贝类的血液含有大量血蓝蛋白,因为通常呈淡蓝色或半透明,赤贝和它的亲戚们
血液含有血红蛋白,
并且
,
双壳类软体动物为
开放式的血液循环系统
,血液与组织液之间没有明确区隔,两者合为血淋巴,所以这片血红色就充斥着赤贝的整个身体。
赤贝个头比毛蚶大一些,外壳上有 42 条肋,毛蚶有 29 条肋。赤贝质感柔软,带着清冽的海洋风味,甘甜中略带涩味,风味独蕴。用盐洗、醋渍来去除涩味,有人则认为应该保留赤贝的原始风味。赤贝足和外套膜都可以做刺身或寿司。赤贝贝足最常见的切法是蝶切。从中间切开展平,做成蝴蝶型的造型。
【2】、来自网友【夏雨风】的最佳回答:
那一年甲肝大流行,记忆犹新。
有一天上班,就传开了上海流行了甲肝病,来势凶猛,各家医院忙得不可开交。起因是吃了不洁毛蚶。
当时我和三个同事都大吃一惊。就在昨天中午,我们一行四人到小饭馆吃了二盘毛蚶。心里总有一丝阴影。
巧得是当天小吴科长讲他吐出了一盆黑黑的东西,他昨天晚上也和朋友吃过毛蚶。
单位里陆陆续续有人查出了甲肝病,住进医院。社会上更是风声鹤唳,数字每天在惊人地上跳。后来据说已达到了平均一家一个人的数字。
幸运的是我和同事都没事。
工会每天发二盒板篮根喝,并告诉我们回到家勤洗手。
后来报上查明,系海门一批毛蚶受污染。很长一段时时间内,大家都不敢吃毛蚶之类水产品。
大约有几个月光景,上海各单位疗养所共收容了约四十万人左右。
单位保卫科小贝回来后,笑着说整天在养老院打打卫生麻将,吃得好,都养得白白胖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