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问题朱元璋姓朱,那明朝猪叫啥?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小姐姐讲史】的最佳回答:
朱元璋姓朱,明朝的猪朱元璋叫豕。至于其他子民,按你习惯愿意叫猪就叫猪,愿意叫豚就叫豚,愿意叫彘就叫彘,愿意叫豕就叫豕。朱元璋把猪叫豕,绝不是什么避讳,纯粹属于习惯!
明太祖谓無豕不成家——《光州志》。
满目平原桑枣,余那将田地长青芜,黄童逐豕随牛后。——《朱元璋御制文集》
朱元璋出身贫农,绝对的根正苗红,堪称八辈子贫农。从他的祖先南宋农民朱仲八,就一直是种地。朱元璋本质上就一个农民,农民对家的理解很简单,没有猪就不算家,对农村富裕和幸福的还有快乐的童年的理解就是黄毛小孩撵着猪、牛在田野的路上愉快地奔跑。
不仅如此,就这个“家”来说,也是一个象形字,其含义就是有房“宀”有猪“豕”。的确,对于古代普通百姓而言,所谓的幸福家庭就是有房有猪。这里猪有两个含义,一是有钱,二是有肉。也就是说,幸福家庭就是有房有肉又有钱!在《说文解字》里,豕就是猪,并且还是个象形字,也就是像猪的外形的字。
说到这里,有人会说,朱元璋把猪叫豕难道就没有避讳的意思吗?只有习惯,没有避讳。避讳避讳,避的是讳。啥是讳,讳就是名字。对于避讳,实际就是对贵人、长辈尊重的一种态度!
《春秋公羊传·闵公元年》明确指出“春秋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也就是为尊贵的人避讳,为长辈避讳,为贤能的圣人避讳。朱元璋的“元”字、“璋”字、表字“国瑞”都要避讳的,其最初的名字兴宗倒不这么避讳。他的儿子,朱标还被朱允炆追尊为兴宗皇帝呢!
亚圣孟子在《孟子•尽心下》明确提出“讳名不讳姓,姓所同也,名所独也。”避讳只避名,而不避姓,其原因是姓是共姓,名是单独。一句话,我认为,避讳就是对尊者、亲者、贤者名字专属权的近似“商标权”的注册保护。
虽然避讳不避名,但避讳的名字与他人姓氏相同、相似的,别人的姓也得改。比如西汉荀子避讳汉宣帝刘询而改姓为孙子。东汉庄光而避讳明帝刘庄而改为严,就连庄子也不得改成严子。
北宋名相文彦博本姓敬,因为避讳儿皇帝石敬瑭的名,不得把“敬”姓一分为二,姓苟和姓文。
后晋灭亡后,又合二为一,可赵匡胤建立宋朝后,为了为赵匡胤的爷爷赵敬避讳,不得不又一分为二。有的皇帝事多,除了对姓氏避讳外,还避谥号、帝号甚至连年号都避讳,有的还有特殊的避讳专用字,但对于姓氏的避讳基本没有。
在这些特殊字里,没有避讳姓的,但的确有迷信的、事多的皇帝进行的一定的限制。唐朝皇帝姓李,就禁止民间吃鲤鱼,李子怕是更要禁止吃了。
宋徽宗属狗,他下令天下臣民不准吃狗肉,他这不是骂自己的嘛!
在明朝,朱姓是国姓,关于朱与猪,朱元璋倒没什么,他的爱当将军的皇帝后代明武宗朱厚照,事儿倒是很多。
1519 年十二月十九日,朱厚照听信迷信之言,因为自己姓朱,且自己又属猪,他下令全国禁止养猪,这就是著名的禁猪令。
养豕之家,易卖宰杀,固系寻常,但当爵本命,既而又姓,虽然字异,实乃音同。况兼食之随生疮疾。宜当禁革。如若故违,本犯并连当房家小发遣极边卫,永远充军——《禁猪令》
原文朱厚照又加了一点,说吃猪肉容易生疮,如果谁养猪吃猪肉,一家老小充军边疆。这种荒唐胡闹的做法,在明武宗朱厚照的实录里也有记载,可见真的是真的。
《武宗实录》记载:“正德十四年十二月乙子卯,上至仪真。时上巡幸所至,禁民间蓄猪,远近屠杀殆尽;田家有产者,悉投诸水。是岁,仪真丁祀,有司以羊代之。”
朱厚照这么胡闹,遭到大臣的不满,1520 年二月内阁大学士杨廷和专门为此写了个报告——《请免禁杀猪疏》。
他搬出孟子的圣人之言,指斥术家推算星命是迷信,避讳有时连名都不需要避,何况避姓避物,养猪是民众日常必不可少的。就差拿着前文朱元璋的话来说朱厚照了,朱厚照看到这个也觉得自己搞的这叫什么鬼,就下令废除了。
明朝人的习惯,对于猪叫豕多一点儿!这里,除了习惯外,应该也有音和国姓相同的因素。不过,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也是有明确提到猪的,只不过他的观点一样是猪肉没啥营养吃多了对身体不好。
朱姓出了两个开国皇帝,一个明朝朱元璋,一个是后梁的朱温。可即使这样,明朝猪叫猪,就是后梁时期的猪同样也叫猪。
【2】、来自网友【兰台说】的最佳回答:
避名讳是我国古代特有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按题主的思路不妨引申一下,
朱元璋
的老婆是母仪天下的马皇后,那么明朝的马改名叫什么?隋朝皇帝姓杨,那么当时羊改名叫什么?
我国古代讲究避名讳,强调“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提及他们的名字时不能直呼,必须加以回避、替代,以示尊重。
尤其是在封建社会,对于皇帝的名字更是如此,否则就是大逆不道的重罪。
例如在刘邦称帝、建立了汉朝,就把“邦”改称“国”;唐太宗李世民时,把“民部”改称“户部”。
在明朝,“朱”是国姓,与猪同音。猪和猪肉是人们平时经常接触的,如何避名讳呢?
我们来看一个典型例子。
明正德十四年,武宗朱厚照颁布了一道诏令:
“养豕之家,易卖宰杀,固系寻常,但当爵本命,既而又姓,虽然字异,实乃音同。况兼食之随生疮疾。宜当禁革。如若故违,本犯并连当房家小发遣极边卫,永远充军。 ”
这段话的大意是:养猪宰杀、买卖猪肉是正常现象,但是当朝皇帝的属相是猪,而且猪与国姓“朱”同音。而且吃猪肉容易让人患疮疾。因而应当禁止养猪、买卖猪肉。若有违犯者,将其本人连带家属,流放到边疆充军戍边至死。
明武宗发布这个“禁猪令”的原因,已说的很清楚。
其中说吃猪肉容易让人患疮疾也是有根据的。例如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
“猪,吃不择食,卧不择埠,目不观天,行如病夫。其性淫,其肉寒,其形象至丑陋,一切动物莫劣于此,人若食之恐染其性”。
他还进一步记述了吃猪的各部位器官肉类的毒害性。
一句话,李时珍认为人吃猪肉的危害性很大!
为什么当时人们会有这种观点?大致有两方面原因。
其一,猪在古代经常是在户外放养的,难免会吃到有毒性的东西,当时也没有猪肉检测、监督管理部门。其二,根据食物相克的原理,猪肉不能和一些食物同吃,而且一些病人也不宜多吃猪肉。但是当时人们在生理健康科学方面还缺乏足够的认知。
因而,人吃了有毒的猪肉或者产生食物相克,身体容易不适、生病,就会对猪肉产生一些不好的评价。
明武宗的“禁猪令”颁布后,全国轰动,人们惊慌失措,纷纷将猪宰杀、贱卖,甚至将小猪仔活埋。
面对这个荒唐事情,内阁大臣杨廷和挺身而出,写了《请免禁杀猪疏》,从关心民生、讲究科学的大局出发,建议停止这道禁令。
不久,礼部上奏说,朝廷举行祭典要用牛、猪、羊“三牲”,如今猪肉绝迹,无法按常例进行。
迫于种种压力,最后明武宗不得不悄悄取消禁令,“内批仍用豕”。这场禁猪闹剧也就推行了三个月而不了了之。
《明实录》、《万历野获编》等都记载了此事。
从这些明朝史料中可以看出,当时有“豕”、“猪”的混用称呼。也即并没有避国姓“朱”的名讳。
“豕”也是古人对猪的传统习惯称呼。
猪是古杂食类哺乳动物,家猪是野猪被人类驯化后所形成的亚种。
中国驯化野猪、养猪的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早期。猪也是古老的五畜(牛、犬、羊、猪、鸡)之一,并且在十二生肖里称为亥。
猪在古代被人认为贵重、吉祥的礼物,寓意财富和生育。
猪不但可以满足人们吃肉的需求,还可以宰杀卖钱。而且人们也认识到了猪肉的滋补养生、药用价值。
豕指猪,“家”字的含义就是房子里有猪。
当时家里肥猪满圈、肥猪拱门,就如同现在家里有矿。中国民间也有“狗来贫,猪来富”的谚语。
猪在古代写为瘃、豚,又称彘豚豨、刚鬣、豨、印忠、汤盎、黑面郎、黑爷等。
例如西汉开国将领陈豨,其实就是叫陈猪。汉武帝刘彻的小名叫“彘儿”,意思就是“小猪仔”。
因此,中国古人和猪有亲切的不解之缘,猪肉自古就是人们的重要肉类。
所以,家庭出身贫寒、英明的开国君主朱元璋,没有那么玻璃心,没必要也不可能要求避国姓“朱”的名讳。
其实想想,如果要避国姓“朱”的名讳,那么住、诸、竹、祝、煮、主等常用汉字都得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