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中国古代盔甲存世极少,那么真正的“明代”盔甲什么样呢?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3-19 20:38:45 3次浏览

关于问题中国古代盔甲存世极少,那么真正的“明代”盔甲什么样呢?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小院之观】的最佳回答:

受蒙元影响,明代盔甲以布面甲居多,实际上,不管是布面甲还是各种传统铁甲,都是现代人的称呼,古人对布面甲的称呼是“暗甲”,与甲片外露的“明甲”相对应,就是所谓的“暗甲明盔”。

布面甲为何流行?

唐宋时期汉风满满的的传统中式铁甲为何会被布面甲取代?其实,铁甲并没有消失,只是形制发生了变化。

自蒙元开始,布面甲开始出现,元朝被推翻后,其盔甲形制流传了下来。要说明的是,布面甲实际上是铁甲的一种,只是把甲片内置,布面朝外,看上去似乎是布甲,其实还是铁甲。在内部钉有甲片,外面的布只起到链接作用。

布面甲其实并非为了防御火器,对火器的防护也并不比传统札甲要好上多少,简单想想,只是把甲片的位置调换一下,外面包上薄薄一层棉布,就能防弹了?那这火器的威力岂不是也太弱了?

明朝的布面甲

那为何要将甲片内置?主要原因有三点:

一、明朝时气候遭遇小冰河时期,气温降低,边军又主要是在西北和辽东作战,温度更低,将甲片内置可以更有效地保暖和防止生锈。

二、有一定的迷惑作用,防止敌人看出甲片的排列方式,从而找到缝隙进行打击。

三、就是出于经济原因。传统甲胄制作工艺繁琐,用皮条编缀,要在甲片上凿出许多小孔用于穿条,大小甲片层层叠加,用料多出不少,人工也是费时费力,整套甲胄耗费惊人。而布面甲与之相比,防护力当然是大有不如,最大的优势就是便宜,甲片硕大节省了铁料,又不要凿孔穿条,节省了人工,在适当牺牲防护力后,用最经济最实惠的方式换取最高的性价比,这才是布面甲流行的最大原因。

装备布面甲的大明边军

什么人穿布面甲?

既然无法有效防护火器伤害,对刀枪箭支的防护又不如传统盔甲,布面甲的列装最适合的自然是普通士兵和低级军官,低成本的布面甲毕竟能提供一定量级的防护,与皮甲或无甲完全是两个概念。至于高级军官,必须提供最高防护级别,穿着的还是明甲。

在体现明朝画面的一些画作中,比如《平番得胜图》等,普通士兵大多数穿着的是布面甲,其中的明军将领有穿山文甲,有穿罩甲、锁子甲,精锐士兵也有穿着明甲,而在更为精锐的边军中,明甲的披甲率也不低,因为边军战事更为频繁,面对威胁更大伤亡也就更高,需要更高级别防御,比如在万历三大征中,据记载赴朝鲜对日作战的诸路边军的制式盔甲就是明甲。

穿山文甲的将领

在重要战事和财政充裕的情况下,明甲还是首选,比如以表现崇祯年间明军与李自成农民军战斗的《剿贼图记》和表现明军剿灭倭寇的《倭寇图卷》为例,其中出场的披甲军官和明军精锐几乎全部是明甲。

《剿贼图记》

《倭寇图卷》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明朝之所以开始流行布面甲,最主要原因还是一个“穷”字,布面甲在明朝国库的空虚和军队作战必须的装备之间取得了一个平衡,提供了一个还算可以的解决方案。

明军的布面甲

最后再强调一点,布面铁甲与清朝的棉甲是不同的甲胄,盔甲随着时代发展在不断进步和改良,到了明末,火器发展越来越成熟,铁甲已无法有效防御其上海,与之对应的是出现了另外一种盔甲:棉甲,也就是现在我们看到的清宫戏中的制式盔甲,这是专门为了防御火器伤害发展出来的新式衣甲。

【2】、来自网友【冷兵器研究所】的最佳回答:

明代初期依然以传统札甲为主,锁甲为辅,之后又有大量棉甲

蒙元入主中国百年,其影响不是一时半会能够消除的,受此影响,明代札甲演化出了自己不同于传统中国札甲,也不同于蒙元札甲的特有风格。

比如在明人所绘《出警入跸图》中,御前大汉将军们所穿札甲全部取消束腰、抱肚,也没有披膊护臂,取而代之的是新式的铁臂手。这种铁臂手用织物袖子固定铁片,可与身甲扣接在一起,性能更为良好。

又如,《大明会典》所记录的兵仗局所造之铠甲样式种类繁多:“今兵仗局造:抹金甲、青织金云紵丝裙襴、鱼鳞叶明甲、青织金界地锦紵丝裙襴、红绒绦穿、匙头叶齐腰明甲、红绒绦穿齐腰明甲、绿绒绦穿齐腰明甲、绿绒绦穿方叶齐腰明甲、绿线绦穿鱼鳞叶齐腰明甲、匙头叶齐腰明甲、青紵丝镀金平顶丁钉齐腰甲、青紵丝黄铜平顶丁钉齐腰甲、青紵丝镀金丁钉齐腰甲、红绒绦穿齐腰甲、青绵布火漆丁钉齐腰甲、青紵丝黄铜平顶丁钉曳撒甲、紫花布火漆丁钉圆领甲、黑缨红铜镜马甲大叶明甲 【 下四样甲、皆一年一修造】 、青紵丝火漆丁钉齐腰甲、青紵丝绦穿齐腰甲、青绵布绳穿齐腰甲。”

另外根据《大明会典》所载之“洪武十六年、令造甲每副,领叶三十片,身叶二百九片。分心叶十七片,肢窝叶二十片,俱用石灰淹裏软熟皮穿。”

明甲铁臂手

总体上,明军铠甲装备情况呈现“北重南轻”的状态。北方明军备甲率高,而且都是重甲。比如明朝沈周所著《用志边军劳苦》一诗中这么描写:

从军莫从口外军,

身挟战具八十斤。

头盔脑包占得七,

顿项、掩遮从五论。

唯甲所披四十五,

腰刀骨朵二四均。

精工精铁始合度,

日夜磨淬光胜银。

二五弓箭及其服, (箙)

随身衣裳八乃定。

佩多身重难负荷,

还须马上看轻重。

再比如《四镇三关志》曾详细记载了蓟镇兵力和武备情况。其中督抚标下左营,主军和来自辽东、大同的客军共三千零九十九人,盔甲却高达六千二百二十副;振武营额兵三千零一十七人,盔甲二千两百五十四副。最后,统计蓟镇主兵共 73562 人,盔甲 68398 副,备甲率高达百分之九十三。

还比如,明末悍将卢象生所练标营,兵力一万人,全军备甲;其中骑兵 6000,着铁甲;步兵 4000,着棉甲。

相对于北军的高着甲率,南军出于机动力和便于维护的因素,备甲率较低。在仇英所作之《倭寇图卷》中,剿倭明军只有将领以及亲随家丁们能够身穿防护周全的铁札甲,而且款式相对简朴,披膊系带在胸前左右交叉,与元甲基本相同。

《出警入跸图》中锦衣卫大汉将军有部分身穿札甲。

《倭寇图卷》中身穿札甲的明军将领以及家丁,普通士兵只有齐腰甲。

值得一提的是,当明王朝被一场场天灾人祸所击垮之时,民族英雄郑成功特别组建了装备重甲的“铁人军”。根据清人江日升《台湾外记》所载,这支军队“挑选各提督壮勇者为亲军,厦门港筑演武亭操演。各以五百觔石力能举起遍游教场者五千人,画样与工官冯澄世,监造坚厚铁盔、铁铠及两臂、裙围、铁鞋等项,箭穿不入者。又制铁面,只露眼耳口鼻,妆画五彩如鬼形,手执斩马大刀。每人以二兵各执器械副之,专砍马脚,临阵有进无退,名曰‘铁人’。”

在瑞士画家艾布瑞契·贺伯特(Albrecht Herport)的画笔下,铁人军战士身上所穿的明显就是札甲。这支铁人军在抗清斗争中和收复台湾之战中都屡立战功。但是,在 17 世纪火器开始称王的背景下,铁人军注定只能是一抹札甲反射的余晖。

瑞士画家笔下的铁人军

另外,明代掌握了四孔拉丝机技术,明军开始大规模生产并装备锁子甲。

据明《武编》记载,当时明军“各边军士役战,身荷锁甲战裙,臂遮等物,共重 45 斤。”这些锁子甲不同于西方那种套头式样,而是如中式札甲般被分为披膊、前开对襟式身甲、下裙三大部分。同蒙古军一样,明代锁子甲往往与札甲相结合被制成复合甲。

明军对襟锁子甲,应该还配有分体式锁子下裙。

 明军棉甲蒙元遗风浓重,可以说对比元代基本没有区别,只是将棉甲改为前开对襟以便穿着。

在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有一领据说为清太祖努尔哈赤所有的红闪缎面铁叶棉甲,款式为对襟连体式样,从肩部直到袖口全部覆盖铁叶臂手,腋下带护腋。根据努尔哈赤宣布“七大恨”祭天建制起兵反明的时间,可以反推这领棉甲制式定然照搬自明军。

努尔哈赤红团花棉甲,内衬铁片。

在明代《出警入跸图》中,有数队参与仪卫的明军身上所穿罩甲浑身布满铜钉,应该是内缀铁片的棉甲。

出警入跸图中身穿棉甲的仪卫

另外,李朝作为明朝藩属,国内一应制度几乎全盘照搬宗主国,其军队装备更是如此。朝军棉甲装备数量极大,而且有不少实物留存于世。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收藏有一领朝鲜棉甲,款式为中长款,下摆盖到大腿处,形制与《武备志》中收录的明军铠甲款式几乎相同。在博多元寇博物馆中,有两套所谓“文永弘安战役中缴获元军之甲胄”,但其中一领为分体马褂样式,明显是清军风格;另外一领红色褙子款式,以铜钉内缀铁片的棉甲出处也十分值得怀疑,不像元甲,反而与《朝鲜战役海战图》中的朝军水师所穿棉甲式样完全相同。

东京国立博物馆收藏的朝鲜棉甲

  另外需要澄清的是,很多人将明军胖袄认作是棉甲的一种,这其实是一个误会。据《大明会典》记载,洪武九年明军开始装备一种以红色为主,紫青黄为辅的四色棉花战衣,谓之“鸳鸯战袄”,“宣德十年定例、每袄、长四尺六寸、装绵花绒二斤。裤装绵花绒半斤。”,由战袄尺寸与实棉重量看,这明显就是一种御寒冬装而已,并非传言中的棉甲。

明军头盔共有笠形盔与钵胄两种:

首先是笠形盔,明军称为“明铁盔”,民间又唤“帽儿盔”,由缨枪、盔顶、盔体、顿项四大部分组成。

明代笠形盔与元代笠形盔有两大区别:第一,为了留出发髻空间,盔体加高;第二,盔檐变平。

明铁盔属于明军主要头部装备。 明成化四年兵仗局所监制记录的盔型中各种四瓣、六瓣、八瓣明铁盔占据了绝大多数。比如明定陵出土的神宗御用明铁盔顶饰金珠红缨,由莲台与真武帝君像构成盔顶,盔体由饰有六丁六甲神的六瓣弧形铁片构成,以六条盔脊连接。

定陵出土明铁盔

其次,钵胄也是明军大量装备使用的一种盔型。该盔与蒙元制式基本相同,由缨枪、盔顶、盔体、眉庇、顿项五大部分构成。明军钵胄顿项分为左右后三片,而蒙元钵胄顿项为一体式带护喉的风格,这是二者最大的差异。

明军钵胄盔体

  明军少数将领和锦衣卫中担负仪卫任务的御前大汉将军,主要以凤翅盔为主。明代凤翅盔由缨枪、盔顶、盔体、抹额、顿项五大部分构成,与宋式凤翅盔不同,明军凤翅盔护颊较浅,形状更为圆润,凤翅较小,盔体除抹额外无其余装饰,多数为金银二色。在头盔凤翅两边或缨枪上安装有代表所属建制单位的小角旗。这是中国汉式盔型最后的存在,到了清代,凤翅盔从军队序列中完全消失。

万历与随扈大汉将军佩戴的凤翅盔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