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南宋王朝为什么容不下岳飞?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4-01 05:18:13 3次浏览

关于问题南宋王朝为什么容不下岳飞?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望风瑟瑟】的最佳回答:

绍兴七年九月湖北,岳飞自南下建康见驾,途中遇到同样被召见的转运使薛弼,岳飞忍不住内心激动告诉了薛弼一件大事:“吾将陈奏一桩关乎国本之大事!”薛弼惊奇便仔细询问。

岳飞道:“先帝即位之初,曾于靖康元年立皇子赵谌为太子,如今金人欲将其送回,显然有扰乱皇统之意。不如以此为机,陈奏陛下立建国公为太子,这样一来,金人之谋便不乱自败!”

薛弼听后大惊,劝岳飞道:“此乃皇家私事,非大将所能干预!”岳飞却微微一笑道:“臣子一体,不应顾虑形迹,不应顾虑自身得失!”薛弼见劝之无用,便没有再说。

不曾想心怀坦荡的岳飞觐见皇帝之时,将此事堂而皇之的说了出来。皇帝赵构因有隐疾不能生育,延续皇室血脉之事本就是他心中一根刺,多年来不想提也从未有人敢提,这次却被岳飞堂而皇之说了出来,这对赵构而言无疑是在揭自己的伤疤,更怀疑作为统兵大将的岳飞有所图谋,于是便冷冰冰说了一句:“卿乃将军,此非卿所虑也!”

岳飞尴尬异常,惶恐拜退。岂不料此事既出祸根便已埋下,岳飞的悲惨结局已经注定,不仅是以秦桧为首的投降派要将其置于死地,而皇帝赵构也注定不会放过他。


打还是和?岳飞被秦桧惦记上的原因

绍兴七年腊月,金国将扣押多时的南宋使臣王伦放归,让其带回了宋徽宗驾崩的消息,同时让王伦向赵构转达了金朝的一句口信:“好报江南,自今道途无壅,和议可成!”另外还表示如果和议成功,宋徽宗的灵柩也可送回,以成全赵构历来被人诟病的“不孝”之名。

赵构在听了王伦的一番说辞后,不仅没对这个背主求荣的臣子作出惩罚,反而重赏了他,便对群臣宣布道:“若金人能从朕所求,其余一切非所较也!”意思是说只要金国承认了南宋的国家地位,息兵止戈,两国不再处于战争状态,金国的条件随便提。

金国之所以会主动提出“和议”来,并非要真心诚意的要和南宋小朝廷缔结和平盟约。相反,此时的金国内部也是矛盾重重,尤其以其老巢会宁府及周边地区还处于未开化之地,他们一向主张抢掠杀戮而并非治理,可以金熙宗为首的官员们却想将河南、陕西等地让汉人治理,换取南宋进贡称臣,像辽国一样定期收取好处,同时还可以推动自身内部进行改革,加速封建化,待其内部整顿完毕再徐图中原,这才有了释放王伦让赵构“和议称臣”之意。

既然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宋金很快便达成了最终意愿,于是金国在绍兴八年十月派出使者欲与宋朝正式签订和议。由于该协议是宋朝要向金国称臣,所以金国使者萧哲要求赵构跪拜接受诏书。

张浚得知消息后顾不得自己老迈体弱,连续五次上书反对议和,大将韩世忠和岳飞也纷纷上书反对议和并请求与金人决一死战,岳飞直接指出“金人不可信,和好不可恃”,并大骂主持和议的宰相秦桧“谋国不藏,恐贻后世讥”,此语被秦桧引为恨事,“遂与飞成仇隙”,这也为秦桧冤杀岳飞埋下伏笔。枢密院编修胡铨则要求将秦桧、王伦之流斩杀,并表示“臣有赴东海而死耳,宁能处小朝廷而求活耶?”

面对着群臣之反对,赵构不仅没有接受群臣好意,反而骂胡铨“狂妄上书,语言凶悖,意在鼓众劫持朝廷”,对其下狱问罪,重重惩戒。同时赵构以“孝悌之道”为和议作辩解说道:“父皇灵柩未归,母后仍在敌营,陵寝宫庙,久稽洒扫,兄弟宗族,未得会聚,南北军民十余年间不得休憩,朕万般无奈才会屈己求和。”

在宋高宗出面背书的情况下,反对和议的声音越来越小,唯岳飞和韩世忠不断上劝说赵构,但也不济于事。十二月,宋金和议正式签署,这就是南宋史上著名的“天眷和约”,该和约也被普遍认为是“绍兴和议”的最初版本。

最终由于面子问题赵构并没有在金国使者面前下跪,而是由秦桧主持仪式,代表皇帝跪在萧哲面前下跪并签字画押。

根据和议:宋朝须向金国称臣;以黄河旧河为界,金国将黄河以南的陕西、河南还给宋朝管理,但宋朝须每年进贡金国白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金国归还宋徽宗的灵柩。

这就是和谈成功后“天眷和约”大致内容。赵构和秦桧认为这是宋朝占了便宜,故而大肆庆祝,命百官呈贺表,对和谈的“有功之臣”加官晋爵,就连岳飞也收到加官的诏书。但岳飞拒不受官,还上奏书给赵构道:“此事可忧不可贺,朝廷应停止论功行赏,以免贻笑大方。”该奏书再次驳了赵构的面子,令其恼羞成怒,竟摔了自己最爱的镇纸。

和约没有签订多长时间,岳飞所料“金人不可信,和好不可恃”果然应验了,金国内部的权力斗争已经到了火热的地步,其国内的“主战派”逐渐占据上风,以完颜宗弼为首的主战派不仅坚决反对将陕西、河南交还宋朝。反而要求继续南下,意图一举将整个宋朝覆灭。

面对着出尔反尔的金国,赵构将会如何应对。


以胜促和,“绍兴和议”的背后

绍兴九年,完颜宗弼以“谋反”之罪尽诛金朝国内的主和派大臣,整顿完朝局后,完颜宗弼、撤离喝等金将兵分四路再次南下侵宋,尤其是完颜宗弼从黎阳趋河南一路更是势如破竹,连陷各州县,东京留守孟庾、南京留守路允迪更是不战而降,河南复归金人。

而陕西形势也是甚危,撤离喝自河中入陕西,也是连战连胜,直至凤翔府才遭宋将吴璘抵抗并被击败,自此不敢在陇右孤军深入。

不到一个月,之前金人所归之土地皆被金人拿回,完颜宗弼的军队甚至一度杀入淮南,如果不是宋将刘锜在顺昌大败金兵,恐怕完颜宗弼的军队已全部杀入江南。

“顺昌大捷”后,赵构想用这次大胜作为谈判筹码与金人再次和谈,怕岳飞部乘胜追击得罪金人,赵构还特意派出司农少卿李若虚去岳飞军中传旨,让其“不得轻动,宜且班师”。但李若虚来鄂后,发现岳飞军已经北进且进展顺利,于是他对岳飞道:“将军既已发兵,不应仓促班师,您尽管北伐,吾来承担抗旨的罪名!”

岳飞拜别李若虚后加紧北伐,一举收复永昌府、陈州、郑州、洛阳、永安军等地,完颜宗弼害怕后路被截断,不得不回援中原地区,由此保得淮南安全无恙。

绍兴十年七月八日,岳飞主力与金兵主力在河南郾城北二十公里处相遇,岳飞命儿子岳云出战,告诫道:“若不胜,先当斩汝!”以劣势兵力迎战完颜宗弼军,此战历经四个时辰,双方皆损失惨重,但岳家军凭借着不屈的毅力坚持到了最后,金军终于败北。

半旬后,不甘失败的完颜宗弼调集了几乎所有能够调动的军队,欲将岳飞部一举覆灭,双方在临颖展开决战。此战岳家军杀的“人为血人,马为血马”,大破金军“拐子马”。就连完颜宗弼也悲恸道:“我自海上起兵,均赖拐子马得胜,今被岳飞破灭,从此休了…”

此战后岳家军打出了士气,随后十荡十决,岳云于战场上亲手格杀完颜宗弼女婿夏金吾,成为金人死于战场上级别最高的官员。

岳家军的胜利极大推动了山西、河北的抗金形势,太行山活跃着以梁兴为首的义军,他们攻陷垣曲、沁水、济源等地,赵州、卫州、怀州等地也纷纷宣布加入宋朝,这些地方的义军纷纷高举“岳家军”的旗号,让龟缩在城池中的金军胆寒不已。

甚至就连金军将领乌陵都准备献城投降,安慰属下道:“大家稍安勿躁,岳家军来了我们就投降!”金军将领王镇、崔庆等人更是接受了岳飞的任命,成为宋军的一员。在金军中素有威望的韩常也私下里联系岳飞,愿意率五万金兵反正。

一时间,中原大地遍地开花,金人已完全失去对中原的控制,完颜宗弼还想派人就地征兵,结果兵没征来,连征兵的人也投靠了岳家军。完颜宗弼哀叹道:“吾自起兵,从未遇到如此绝境!”于是他悄悄将家属送回北方,打算率残兵败将撤出汴梁,以免受到宋军围困。

这时的岳飞也是豪气干云,喊出口号要“图复京师”,并给赵构上书,建议对金国发动全面总攻。

可惜,赵构和秦桧之流并非像岳飞等大将一样乐观,他们认为眼前的胜利并不能够持久,更适合见好就收,以胜利增加与金人谈判的筹码。

于是,赵构不顾朝野上下的反对,先让张俊、杨沂中部从淮河撤军,接着又令韩世忠、刘锜部后撤,使得岳飞部陷入孤立,然后才以“孤军不可久留”为由勒令岳飞退兵。岳飞力争道:“金贼锐气沮丧,内外震骇,且我军士卒用命,天时人和,强弱已见,功及垂成。时不再来,机难轻失!”

于是,我们熟悉的戏码就出现了,赵构、秦桧一天连下十二道金牌,迫令岳飞退兵,岳飞悲愤交集,慨叹道:“十年之功,废于一旦。”出于对朝廷的忠诚,他不得不退兵,为做到掩护百姓南撤,岳飞扬言要渡河作战,使得金军不敢擅动,待百姓全部南撤才下令撤退。

绍兴十一年腊月二十九,赵构连年都不打算让岳飞过,突然下旨:“岳飞特赐死,张宪、岳云并以军法施行。”当天,大理寺官员要岳飞在供状上画押,岳飞在上面写下“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个字后慨然赴死,时年三十八。

已经赋闲在家的韩世忠闻讯质问秦桧岳飞到底犯了什么罪,秦桧敷衍道:“其罪虽未查明,但事体莫须有!”韩世忠愤怒道:“以莫须有之罪处置岳飞,何以服天下?”从此,韩世忠闭门谢客,再不参与国事,直到去世。


北可对抗金军,南能镇压叛乱,功臣岳飞为何不被南宋朝廷所容?

岳飞之死在如今看来是南宋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但其实当时韩世忠退隐的影响丝毫不亚于岳飞之死,虽然他们都有着“誓将七尺酬明圣,怒指天涯泪不收”的志向,但他们口中的的“明圣”赵构是并不稀罕他们这样武人的,即便都是贵族,赵构与他们也永远不可能是一个世界的人。

有人要问,当时的岳飞已经被贬官闭门不出,为何赵构还是容不下这样一个忠臣?我想要从两方面来说。

  • 首先、从表面来看,是金人要求的。绍兴十一年四月,赵构派出使者向金国求和,但是完颜宗弼明确提出“必杀岳飞,方可求和”。正是这次完颜宗弼的明确要求,赵构和秦桧二人才开始了对岳飞的迫害。

从七月万俟卨弹劾岳飞“不战”和“弃地”的罪名开始,对其的弹劾攻击就源源不断,甚至“生活奢靡”和“消极抗金”这种可笑的理由都捏造出来,但是这些罪名再怎样也无法将有大功的岳飞迫害至死,于是一场有预谋的政治谋杀开始了。

一名叫王俊的岳飞部下在秦桧许以“观察使”的官职下,指控岳云及张宪谋反,该案涉及岳飞,于是在十月朝廷宣布“张宪谋反案涉岳飞,遂对其设召狱审问”,就这样岳飞终于入狱。

岳飞入狱后,赵构和秦桧那是派遣使者出使金国,希望缔结和约,并表示岳飞已经入狱,随时可以斩杀,完颜宗弼这才表示同意议和。十一月,金国使者萧毅到临安册封赵构为宋国皇帝,赵构随之大喜,向金熙宗回书道:“臣赵构蒙大金朝恩典,方为藩属,臣世世子孙皆谨遵臣节!”

但是,萧毅还带来完颜宗弼的口信,那就是“岳飞须死”,于是赵构和秦桧加快了迫害岳飞的脚步,终在没有任何实际证据的情况下,以“莫须有”之罪将其毒杀。

所以说,无论从个人品行还是宋朝律法的层次来看,岳飞都是被冤杀的无疑。从历史来看,时间可以冲淡一切,但唯独不能冲淡秦桧之恶臭,反是为秦桧正名之人,皆是用心恶毒之辈。

  • 其次、赵构的心病。第一个心病是赵构害怕“渊圣(钦宗)南返”;第二个心病是“太阿倒持”,军权威胁皇权。

早在秦桧刚刚南返之时就直接问过赵构一句话:“宋金无战则可,若大业可成,渊圣南返,陛下何当自处?”这句话说中了赵构的痛点,沉吟半天才问道:“如之奈何?”意思是说我也不想打,奈何金人咄咄逼人啊。

于是秦桧给赵构出了个馊主意,“南人归南,北人归北,方可大善!”言下之意,让原本的南方人回归南方,北方人回归北方,金国就不会攻打宋国。

秦桧这番话却让赵构心凉了半截。按照秦桧所说,包括赵构在内,南宋朝廷绝大多数官员的籍贯皆在北方,让这些人去北方当顺民,岂不是送羊入虎口?于是众臣认为秦桧包藏祸心,遂让赵构罢其官职张榜朝廷,永不叙用。

但是,秦桧所说“渊圣南归”成为赵构心中一根刺,毕竟钦宗皇帝才是皇家正统皇帝,赵构在他面前堪称“伪帝”,于是他再次起用秦桧以沟通金国,向其求和并表示称臣,每年奉上大笔银钱财物,可迎接徽宗梓宫回朝,但丝毫没提钦宗之事。

金人自然知道其意,他们也害怕钦宗南归会让北方诸地重新反抗金国,于是双方达成默契,谁也没有提钦宗之事。

但偏偏又遇到岳飞这个只会打仗不知权术的武将,在大胜金国之后喊出“图复京师”之语,甚至还想“直捣黄龙,迎回二圣”,如此一来,置赵构皇位的正统性为何物?更不用说之前还干涉立皇储之事,于是赵构恨之入骨,将谋害岳飞之事提上日程。

这是岳飞触动了赵构的第一个心病。

赵构的第二个心病就是皇室难以控制军权。以致军权威胁皇权。

众所周知,宋太祖赵匡胤以“杯酒释兵权”将军权牢牢掌控在手中,从而创造出“以文驭武”这种奇葩体制,武将也彻底沦为皇帝的提线木偶,这样一来宋朝军队果然再无作乱,不复十六国那种乱象,但是这也造成宋朝军队战斗力低下,指挥频频失误,以致宋朝在辽人金人手里动辄失败,最后遭遇“靖康之变”。

到了南宋初年,由于宋朝已经到了亡国亡种的地步,于是赵构也顾不上什么内忧不内忧的,一致对准枪口朝外,于是地区将领、土匪恶霸纷纷等借着官家的名义招兵买马,扩充实力。最后在赵构的兼并重组之下,南宋朝廷形成了 39 个镇抚使,岳飞就是其中之一,虽名义上是官兵,但更像是明末的私兵,如岳飞的部队被称为“岳家军”,韩世忠的军队被称为“韩家军”,吴玠的“吴家军”等等,数来数去,唯独没有皇室的“赵家军”,这就让赵构心里有些恐慌了。

要知道“重文抑武”是宋朝的立国方针,所以早在建炎四年御史中丞赵鼎就提醒赵构“祖宗于兵政最为留意,此万世守之不可失,今诸将各总重兵,不隶三衙,则民政已坏!”于是赵构这才狠下心扩充禁军,同时将前线指挥权裂分为多份,韩世忠、岳飞、张俊等各管一方,没有设置所谓的“元帅”之职。

而需要防范的各大势力中,岳飞部无疑是重中之重,不仅“岳家军”占据前线部队三分之一多,更重要的是岳飞的部队大多由被金人占据的中原人组成,他们更愿意打回中原故土,这无疑破坏了赵构积极求和的想法。

而随着岳家军的战绩越辉煌,岳飞的声望越高,赵构的心病就越来越严重,我们熟知的那句“撼山易,撼岳家军难”,不光成为金军的噩梦,它也成为赵构睡不安稳的重要原因。赵构想要一个稳定的王朝来过以前稳定的生活,他更迫切想让自己的皇位合法化,而岳飞及其军队就显而易见成为拦路虎,那么谋害岳飞,收缴军权也就成了重中之重,如此,岳飞必须死。

  • 最后、岳飞的性格造就了岳家的悲剧。

从历史上来看,脾气越大的人能力越大,而岳飞也没有逃脱这个定理,他不光有脾气,而且脾气还很大,有时候就连皇帝的账也不买。

大将刘光世病退时,赵构就想让岳飞接手其军队。要知道当时的赵构对岳飞还是颇有依赖的,但岳飞却兴冲冲地对赵构道:“有此雄兵,如虎添翼,收复中原,迎回二圣指日可待也!”赵构听后就没把刘光世的军队拨给岳飞。

岂不料岳飞的脾气也大,以“为母守孝”为名扔下军队辞职不干了,赵构等君臣顿时傻眼,要知道金人还在不断南侵,岳飞可是抗金的中坚力量,只有派人好言好语将岳飞劝回来。此事后,尽管赵构将刘光世的兵马让岳飞接手了一部分,但赵构对岳飞的态度已经急转而下,他对张浚说岳飞不好控制,将来一定是麻烦。

本文开始也提到,岳飞知道赵构无法生育,于是想趁机借赵谌之事劝说赵构立皇储,而赵构自然也没给他好脸色,君臣之间的决裂已在路上,只不过岳飞还有利用价值,赵构暂时忍气吞声而已。

再如,秦桧主持的“天眷和约”已经签署,他上书直言因此举封赏“贻笑大方”,之前还骂秦桧“谋国不藏,恐贻后世讥”,这让赵构秦桧同时对其嫉恨不已。

等等等等,岳飞从未考虑会有什么后果,他一心为国为民,如此而已!


结语

岳飞一生的行为准则就是“国家利益”,他也真正做到了“精忠报国”,但他想既做到爱国又做到忠君,那显然是不可能的事。在岳飞眼中,赵构就是国家利益的代表,但赵构的利益和国家的利益往往并不是一致的,如收复失地,迎回二圣,这完全符合国家利益,但又与赵构的利益相悖。再如收缴将领兵权符合赵构的利益,但又与国家利益相违背,这样的矛盾最终导致了岳飞的悲剧,这就是史学家们称之的“君国困境”,只要君主专制存在,这种困境就永不会消除,如明朝于谦再次挣扎在“忠君”与“爱国”之间,最终也落得个悲剧下场便是例证。

但是,岳飞的悲剧并不能说明他是错的。在我们这样一个多灾多难的文明古国里,屡次能够在战乱中重生,岳飞“精忠报国”的精神功不可没,它作为一种巨大的精神支柱,每当国家蒙受耻辱、濒临危亡时,这种精神就会挺身而出激励人民甘愿为国家兴衰荣辱而献身,这才是岳飞精神本质所在。

参考资料:《岳飞传》、《千古忠魂—岳飞》等

【2】、来自网友【林长风】的最佳回答:

与其说南宋王朝容不下岳飞,倒不如说在南宋王朝这场权力争斗中,岳飞破坏了规则,使得自己成为了权力场中的另类。

说是岳飞咎由自取可能有点过分,但导致岳飞之死的根本原因既不在一心求和的宋高宗赵构,也不在卖国求荣的丞相秦桧,问题的根子就出在岳飞自己身上。

古往今来,凡是权力场中的人都明白一个道理,“忠君”与“爱国”大部分时候是和谐统一的,但当两者出现冲突的时候,必然要把“忠君”放在前面。事实上,无论任何事情,若是与“忠君”相悖,统统都要让路。

而岳飞恰恰在这一点上没有搞清楚,他一直觉得,“忠君”就是“爱国”,“爱国”就是“忠君”,他虽然在自己后背纹身“尽忠报国”,但实际上一直到死都没搞明白这四个字的含义。

一、一心求和的宋高宗

我们不妨从头说起。南宋的开国皇帝,宋高宗赵构,其实是在流亡的途中登基的,原因也很简单,在靖康之变中,他的兄弟们都死光了。换句话说,有资格当这个皇帝的,就只有赵构一个人,如果让其他人当皇帝,那就是篡位,所以大臣们也没得选,只好推举赵构当了皇帝。

平心而论,赵构这个人还是有点本事的,但他的本事不在于金国的战斗上,而是尽情发挥在了“自己人”身上。

赵构即位之初,就发出了“独留中原”这样激奋人心的承诺,但当主战派李纲以此要求赵构不要南渡到建康的时候,他的心里就对其极度厌恶起来,逼得李纲罢相辞职,直到李纲去世,再未入朝大用过。太学生陈东、布衣士子欧阳澈上书争辩,结果被斩于应天府东市,宋太祖赵匡胤誓约“不杀士大夫与上书言事人”的历史,从此作罢。

随后,赵构就下诏“巡幸淮甸”,并且把“行在”定在了扬州。扬州乃烟花繁华之地,此时国破家亡,赵构选在此地为朝廷的临时驻地,已可见他根本就没有复国之决心,逃跑乃是他的既定策略。

时任开封府尹兼东京留守的宗泽,一年之内先后上了二十四次《乞回銮疏》,请赵构回开封主持北伐壮举。可惜赵构置若罔闻,最终两河数十万义军被逐个击破,其中就包括著名的“八字军”(因其每人脸上刺字“赤心报国,誓杀金贼”而得名),宗泽忧愤成疾,与世长辞,死前三呼“过河”,一年以后开封再次被金军占领。

建炎三年二月,完颜宗翰派兵奔袭扬州,赵构仓皇出逃,吓得丧失了生育功能。在逃到杭州之后,赵构觉得安全了,又开始寻欢作乐,引起了部分将领的不满。御营司武将苗傅、刘正彦发动兵变,胁迫赵构将皇位禅让给年仅三岁的皇子赵旉,由隆裕太后垂帘听政,这次政变,史称“苗刘之变”。但仅过了两个月,韩世忠、刘光世等起兵勤王,高宗复辟,苗刘被处死。

赵构在杭州的这段时间,有一首很著名的诗说明了当时的情景,“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汴州,就是开封府。

当年七月,完颜宗弼(金兀术)亲率主力追击赵构,吓得赵构从临安逃到越州(今浙江绍兴),再逃到明州(今浙江宁波),最后直接逃进了茫茫大海。完颜宗弼“搜山检海”找不到赵构,只好撤退,但被韩世忠从水路伏击(黄天荡之战),岳飞从陆路击败,这才使得建康被收复回来。

以上所述,只是为了说明,高宗赵构从一开始就铁了心要与金国议和,绝不想开打。或许在他的心里认为,自己根本打不过金国,求和才是唯一的出路。

二、势力日渐庞大的岳飞

赵构南渡之后,其主要精力并不在强国练兵,而是放在了所谓“群盗”身上。所谓“群盗”,指的是江南地方在失去了北宋朝廷的控制之后,必然的陷入了混乱无序的状态,从自靖康元年到绍兴五年,江南出现了两类失控的权力。其一是农民武装,其二是流寇集团,其主要组成是形形色色的溃兵叛将、流亡士兵,失去土地的农民,但官方史书上都统称之为“群盗”,其中包括大家熟悉的钟相、杨幺。

只有处理好“群盗”,南宋小朝廷才能安稳,这倒也无可厚非。但问题是,赵构手里没钱,而打仗是要花很多钱的。于是,“聪明”的赵构想出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那就是让官军剿匪,剿匪所得即为军饷。这个办法效果极好,到了绍兴五年,“群盗”基本都被剿灭了,其中张俊、刘光世、韩世忠和岳飞所起作用最大,并通过对流寇的招降与改编,不断扩大自己的实力,成为拥有重兵的中兴四大将。

比如,岳飞在剿灭杨幺的部队后,俘虏了十几万起义军,放老弱者回家种田,另外五六万少壮者则编入了自己的部队,号称“岳家军”。

所以,南宋初期的军队有一个特点,那就是“私军”。军队名义上是国家的,其实都是个人的,比如“岳家军”“韩家军”等等。纵观中国历史,除了南宋,从没有哪个朝代的军队被冠以“家军”的称号。

岳家军主要来自于牛皋、董先组织的抗金义军,并收编了杨么、梁兴、李宝等人的农民军,以及部分游寇、土匪,总数有十余万人。自 1129 年独立成军以来,岳家军收复了建康、襄阳六郡、豫西、陕南等大片失地,平定了江、淮、湖、荆地区的游寇和洞庭湖杨么农民军,并通过 4 次北伐重创金军。在 1140 年打响的第 4 次北伐中,岳家军在各地义军的配合下,收复了郑州、洛阳等失地,并在郾城之战、颍昌之战中消灭了金军有生力量,完成了对北宋京城开封的战略包围。岳家军最远时,已抵达距离开封只有几十里地的朱仙镇,离收复开封只有一步之遥。

这样一支数量庞大且战斗力极强的军队,居然不在自己手里控制着,这让高宗赵构感到十分不安。更何况,除了岳飞之外,韩世忠、张浚等人手里也掌握着数量更加庞大的军队。回想起曾发生过的“苗刘兵变”,赵构时不时的会从噩梦中惊醒,在他看来,自己的皇位很不安稳。

三、秦桧提倡议和,高宗借机削兵权

为了削弱诸大将的兵权,高宗夜不能寐,但也无计可施。因为一方面他需要这些大将为他抵抗金兵,另一方面又担心诸大将造反,左右掂量,不知如何是好。恰在此时,回归的秦桧提出议和策略,高宗遂以此为借口,削夺兵权。

绍兴十一年四月,高宗采取调虎离山的计策,将张俊、韩世忠和岳飞召到临安,任命张俊与韩世忠为枢密使,岳飞为枢密副使,把三大将原先主持的淮西、淮东与京湖三宣抚司统制以下的官兵都划归三省、枢密院统一指挥调动,一律改称统制御前诸军。

其中,张浚最为狡猾,早已嗅到了高宗的意图,遂主动交出兵权。韩世忠最为老到,很快也咂摸出了滋味,面见高宗,号泣投地,主动辞去枢密使之职,杜门谢客,口不言兵,也得以保全。唯独岳飞,在抗金大计上毫不妥协,且“恃才而不自晦”,招致高宗的忌恨,引来了杀身之祸。

四、岳飞非死不可

其实,单就削兵权而言,此时高宗的目的已经达到,但为何偏偏要杀了岳飞,还有两个很重要的原因。

其一,绍兴七年四月,因高宗在让他节制淮西军北伐问题上出尔反尔,岳飞一怒之下上了庐山。高宗视其为“要君”,鉴于金人威胁还在,不得不好言抚慰促其下山,但同时引太祖“犯吾法者,惟有剑耳”以示警告,在表达不满时,已暗藏杀机。

其二,同年八月,岳飞出于忠心,建议高宗立储。这年,高宗才三十岁,他唯一的儿子三岁的赵旉早在八年前就惊悸而死,而他在扬州溃退时因惊吓引起性功能障碍,再也无法生育,成为他的难言之痛。岳飞立储建议有两大忌讳,一是触犯了正值而立之年的高宗性无能的忌讳,二是触犯了祖宗家法中武将不得干预朝政的忌讳。

因此,当完颜宗弼以杀岳飞作为议和的交换条件时,高宗立即答应了下来,恰好利用杀岳飞来巩固自己皇位。从高宗角度看,杀岳飞主要并非为了和议,更重要的是所谓“示逗留之罚与跋扈之诛”,杀鸡儆猴,以便他驾驭诸将,也因为憎恶岳飞“议迎二帝,不专于己”,替自个儿出一口恶气,于是,岳飞非死不可。

绍兴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1142 年 1 月 27 日),高宗违背“不杀大臣”的祖宗家法,亲自下旨,岳飞以毒酒赐死,张宪、岳云依军法斩首。

综上所述,高宗之所以容不下岳飞,表面上是岳飞阻碍了高宗议和的策略,但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岳飞手里的“岳家军”,已经严重威胁到了高宗的皇位。再加之岳飞“恃才而不自晦”,屡屡触犯高宗的底线,使得高宗动了杀机。当岳飞兵权被夺的时候,就已经注定了“风波亭”惨剧的发生。在我看来,除非岳飞造反,像南朝宋的开国皇帝刘裕那样,自己当皇帝,否则其下场已经注定。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