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问题周世宗柴荣的能力比赵匡胤如何?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闲扯百科】的最佳回答:
有人总喜欢拿赵匡胤和周世宗柴荣对比。不要拿赵匡胤跟柴荣比较,根本就不是一个档次。
柴荣是历史上能力最全面的一代雄主,没有之一。这里说的是能力哦,不是功绩。天妒英才,活不长,没机会建功立业也白费。
历史上那些功绩显著的,首先都要活得长,柴荣就是吃亏在了寿命上。
【盘点一下柴荣的能力】
其一,打仗凶猛。
柴荣刚继位时,后周局势那是相当凶险,南唐、后蜀、北汉、契丹一个个不是省油的灯,每一个都有机会要了后周的命。
柴荣一眼看去,四周都是敌人。尤其是北汉、契丹,趁后周新旧交替,政权不稳,南下妄图一战灭掉后周,这一战差点就让后周闭过气去。
无疑,柴荣是力挽狂澜的人物,挫败北汉,西征后蜀,三打南吴,北伐契丹,一时风光无限。
其二,玩经济溜。
光是打仗厉害,那不算什么,能打仗的人很多。柴荣厉害,在于打仗的同时很会发展经济。减役减赋税、水利农耕,这就不用说了。柴荣是对商业贸易最重视的君主,也没有之一。
柴荣年轻时做过买卖,他比任何帝王都了解商业贸易的利润,那是远远高过种田。所以别看他四处征战,但是农民并没有增加负担。在柴荣重视商业的政策下,后周并不缺钱,宋朝商业的底子无疑都是柴荣给打下了结实基础。柴荣经济搞得好,后世宋元百姓。奉为财神,称呼“柴王爷”。
【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
在忧国忧民方面,柴荣无疑比所有古代君主都优秀,“十年拓天下,十年致太平,十年养百姓”。这样的话语,至今读起来感人肺腑。
都说灭佛不祥,但是柴荣为了国家不得不灭。当时的寺庙广占良田,又不纳税,活脱脱社会蛀虫。三万多寺庙占据的良田,养活几十万人口都没问题。
柴荣说:“佛就不是说要帮助人么,若朕身可以济民,亦非所惜也”。
在迷信的年代,敢于这样的人有几个?
【再说赵匡胤】
赵匡胤最大的功劳,就是篡夺之后,没有改变柴荣重文教、重商业的政策。
至于统一中原和南方,早在柴荣手上,已经把四面八方都打服了,赵匡胤只是摘了现成的果子。可惜赵匡胤继承了柴荣的“文治”,没有继承柴荣的“武功”。
柴荣时期,起码是追着契丹打。赵匡赢呢?“杯酒释兵权”之后,留下重文轻武的传统。让两宋 400 多年一直活在“国富兵不强”的阴影下。
柴荣,
无疑是,
为数不多的,
没有任何争议的雄主。
【2】、来自网友【正史漫谈】的最佳回答:
柴荣、赵匡胤在历史上的评价都不错,但他们是两种类型的帝王:前者极具英雄气概,雄姿英发、挥斥方遒;后者是个典型政客,老谋深算、思维缜密。而且,赵匡胤的成就,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踩着柴荣这位巨人的肩膀。所以很多人喜欢柴荣,也就不难理解。
柴荣向来以唐太宗李世民为榜样,纵观其短暂一生,确实有一番“马上打天下、马下治天下”的风采。他最让人印象深刻一大特点,就是勇气、魄力非比常人。
公元 954 年,听闻郭威驾崩、柴荣(郭荣)继位,北汉联合契丹大举进攻。当时柴荣并没有多少威信,北周上下人心浮动,因此以四朝元老冯道为代表的宿臣们提出了保守避战、消极防御的策略。柴荣表示要以唐太宗为榜样、御驾亲征时,冯道等人甚至直接讥讽:陛下不是唐太宗。
最终柴荣力排众议、亲自赶往前线。双方主力在高平交战后,周军右翼骑兵将领樊爱能、何徽等临阵脱逃,步兵解甲投敌,形势极为危急。关键时刻,柴荣毫无惧色,“自引亲兵犯矢石督战”,大大鼓舞了士气,一举扭转了战局、打败了北汉军队。
班师后,针对战斗中暴露出来的纪律涣散、兵骄将悍等痼疾,柴荣采取雷霆铁血手段,严厉惩处了临阵脱逃、沿路劫掠百姓的樊爱能等将校,提拔作战勇猛的张永德、赵匡胤等将士。经过这番处理,长期以来“战胜则擅兵挟主,战败则倒戈投敌”的现象被有效遏制。
后世对高平之战的评价极高,它不仅充分体现了柴荣的魄力与能力、巩固了其地位,还初步改变了晚唐以来军队的恶劣风气,所以有史学家认为,高平之战后,“主乃成乎其为主,臣乃成乎其微臣”。
在站稳脚跟后,柴荣着手对北周军政进行大规模整顿。军事领域,他裁汰老弱病残,将各地藩镇的精锐悉数调到中央禁军,并且在民间招募壮士,打造了一支为朝廷直接掌握、战斗力强悍的精兵,扭转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拥兵自重、尾大不掉的局面。
在政治领域,柴荣致力于改变唐末以来武人执政的局面,回到重视传统士大夫的文治轨道。他曾下令让二十多位文士各撰写一篇策论,既了解了他们的学识、量才录用,又从中汲取了一套完整且具可实施性的治国方略。
其中最为出名的,莫过于王朴的《平边策》,其核心就是在政治上励行改革、在军事上先易后难结束乱世。从柴荣随后的一系列改革措施来看,他确实汲取了王朴等人的思想,并结合自己对局时的判断做出了调整。
他澄清吏治、严惩贪腐;不拘一格提拔人才,曾经“不限资、见任职官,黄衣草泽并许应召” 向社会广泛征集有识之士;他整顿刑律、重拾以法治国,于公元 958 年颁行《大周刑统》;为了发展经济,他减免赋税、均定田赋、大兴水利、改善漕运、重铸钱币,限制寺院经济发展,通过一系列措施,极大减轻了国家负担、促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更难得的是,在当时以猛力较高下的氛围中,柴荣却能高度重视教育,亲自对科举制的弊端进行改进,并重拾礼乐、编修书史、修订历法,已丧失许久的传统政治生态初现端倪。
经过短短数年的整顿,后周国富兵强,柴荣率先对南方实力最强、勾结辽国的后蜀和南唐用兵。经过征战,他获得了后蜀的秦、成、阶、凤四州,对其形成有效战略威慑;拿下了南唐的长江以北十四州,迫使其俯首称臣。
随后,他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了《平边策》的思路,把战略目标转向北方。因为当时的辽国正值有着“睡王”之称的辽穆宗耶律璟在位,此君怠理国政、国内叛乱迭起,对于南方心力均有不及。对于中原来说,这正是收复幽云十六州的绝佳时机。
可惜的是,经过 42 天的出征,虽然兵不血刃、连收三关三州十七县,但柴荣却途中染病,不得不班师返京,不久后就溘然离世,年仅 39 岁。
虽然执政还不到 6 年,但柴荣却给五代以来的中原王朝带来了一股新风,让人们看到了终结乱世的希望。就像南宋大儒朱熹所说的那样:“五代时甚么样!周世宗一出便振。“对于这样的人,无愧英雄的头衔。
而作为柴荣的得力干将,赵匡胤也不是泛泛之辈。
他出身武将之家,骑射绝伦、武艺过人,郭威在位期间他已立下赫赫战功。高平之战中,当樊爱能临战脱逃、后周军队即将崩溃之际,赵匡胤和张永德各自带领人马搏命冲锋,战局得以逆转、二人可谓首功。凭借战场上的勇猛与忠诚,赵匡胤逐渐成了柴荣的亲信之一,并且连续立下赫赫战功。
但跟过去的枭雄豪杰们一样,随着权势地位的提升,赵匡胤的野心也随之膨胀。北伐期间,柴荣意外得到一个木板,上面写着“点检做天子”,矛头直指郭威的女婿、时任殿前都点检的张永德。随后张永德被撤换、赵匡胤取而代之。根据后来分析,这一事件极有可能是赵匡胤一党蓄意制造的陷害阴谋,由此掌握禁军大权。
柴荣驾崩后,七岁的柴宗训被赵匡胤轻松篡位,北宋王朝建立。承接柴荣留下的基础与思路,赵匡胤兄弟俩历经十余年统一了除幽云十六州以外的地区。他的各项政策,既有柴荣的影子,也实现了不少创新。
在政治军事领域,赵匡胤一方面继承柴荣“强干弱枝”的中央禁军模式,收藩镇精兵,还通过“杯酒释兵权”的手段解决了功臣的兵权。另一方面,为了同时抽掉藩镇的政治与经济血脉,他在中央分化事权,在地方设置通判,将全国的军权、行政权、司法权和财政权牢牢地握在了中央手中,唐代后期以来的藩镇割据土壤被彻底铲除。
经济领域,赵匡胤也大致继承了柴荣期间的政策,进一步减轻徭役、兴修水利、劝奖农桑、移风易俗。承接柴荣打下的基础,北宋社会经济的恢复进一步加快,为结束中原割据局面奠定了基础。
赵匡胤的最大突破集中在文化制度领域,与柴荣的政策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他确立了“以文治国,崇文抑武”的基本方略,通过提高文人地位与待遇、完善科举等手段鼓励社会精英弃武从文;加上厚禄养廉、整饬官箴以及“誓不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者”等举措,彻底扭转了过去百年来武将专权的黑暗局面,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文官体系,将中国古代的社会政治扭转到正确轨道上来。
在一系列建章立制的同时,赵匡胤(及他弟弟赵光义)先后灭掉荆湖、后蜀、南汉、南唐、吴越、北汉等割据政权,华夏主要地区得以基本恢复了统一,长达五十余年的分裂动荡局面终于结束,从这个角度而言,赵匡胤功莫大焉。
同时,赵匡胤本人勤政爱民、兢兢业业,宽仁大度、善待后周皇族,对待平民真正做到了不枉杀一人。同时他崇尚节俭、禁止大兴土木,改变了多年来的奢靡风气。从个人公德来看,他也确实值得称道。
不过,赵匡胤最值得诟病之处有二。其一,过于重文轻武,导致其后两百年一直被动挨打;其二,强化中央集权、强化资源控制,为其后的冗官、冗员、冗费埋下了隐患。
总之,柴荣、赵匡胤都是优秀的帝王,二人各有所长。只是柴荣英年早逝,扼杀了他创造更多辉煌的机会。否则,也许历史上真的会出现第二位唐太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