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晚清的清流派是一群怎样的人?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3-31 20:51:29 3次浏览

关于问题晚清的清流派是一群怎样的人?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湖南老吕】的最佳回答:

晚清所谓清流派其实就好比明末的东林党。

都是一群满嘴仁义道德,家国天下,其实都是自私自利,只有自我利益的祸国殃民的肖小之辈!

【2】来自网友【达摩说(提问者)】的最佳回答:

简而言之,是工具人。

晚清之所以会出现清流派,主要还是因为自太平天国起义爆发以来地方督抚势力的急剧扩张,使得清廷必须要尽快扶植一个新的势力去制衡它。

但这个势力又不能像地方督抚实那样真的有根基,有实力,否则就容易尾大不掉,用时好用,收时就不好收了。

于是乎那些善于耍嘴皮子、耍笔杆子的文人清流就成了最佳选择。想用他们时,舆论就能杀人,不想用他们了,直接雪藏就可以了,毕竟他们最多也就是叽叽歪歪两句,不像那些地方督抚,有枪有炮,有兵有钱,那才是最真切的威胁。

而且清流攻击地方督抚的点无非是诸如吏治、贪腐、勾结朋党、对洋人妥协这一类无关痛痒的事情,而对于这些事情的处理,完全是看统治者的态度,可大可小。所以慈禧利用清流派,以此为切入点,实现对地方实力派的牵制。

所以我们会发现,宗室、清流和地方实力派三驾马车形成了晚清政治格局的稳定结构,尤其是清流派与地方实力派的缠斗几乎贯穿了整个晚清时期。

第一代清流派以李鸿藻为首,其重要成员包括张之洞、张佩纶、陈宝琛、宝廷等人,大体活跃于 19 世纪 60 年代至 80 年代。这一时期,恭亲王奕訢作为宗室,依靠辛酉政变上位,权势日盛,而以曾国藩、李鸿章等人为代表的地方洋务派又为之呼应,引领一时风潮,两派逐渐合流。慈禧感受到威胁。放任清流派壮大,制衡宗室和地方洋务派。最终,慈禧以中法战争战况不利为由,撤换了奕訢和李鸿藻,两派各打五十大板,史称甲申易枢。随着李鸿藻的倒台,第一代清流也随即瓦解。

第二代清流派则是伴随着光绪帝的成长而成长起来的,以翁同龢为首,重要成员包括文廷式等人,大体活跃于 19 世纪八九十年代。奕訢赋闲后,慈禧又提拔更听话的醇王奕譞主持中枢,李鸿章出任直隶总督,成为地方疆臣之首,以原淮系为班底,形成了声势浩大的北洋集团。作为制衡,翁同龢出任光绪帝师,形成第二代清流派,宗室、清流和疆臣三派再次形成政治上的稳定结构。甲午战争战败,翁同龢策动清流势力形成强大舆论,指责李鸿章投降、卖国,慈禧顺势免去李鸿章直隶总督之职,启用亲信荣禄总督直隶,荣禄成为后党首脑。但翁同龢的势力亦日渐壮大,并在光绪帝身边形成帝党势力,与后党势力针锋相对。最终随着戊戌变法失败,光绪帝被囚禁,第二代清流也宣告瓦解。

庚子之后,慈禧启用庆王奕劻主持中枢,保住满洲基本盘,又启用袁世凯担任直隶总督,推行新政,为疆臣之首。随后,奕劻与袁世凯内外勾结,宗室与地方实力派再次合流。慈禧相中瞿鸿禨,放任他笼络御史言官,更有官屠岑春煊与之联手,组成第三代清流派,围绕着新官制改革和预备立宪,与奕劻和袁世凯分庭抗礼。双方缠斗激烈,以至酿成丁未政潮。最后,慈禧再玩各打五十大板的戏码,借袁世凯之手除掉清流,瞿鸿禨、岑春煊先后被开缺回籍。但袁世凯及其北洋集团在官制改革中也没有夺得更多关键位置,甚至连北洋新军以及北洋的多项实业都被中央接管。慈禧趁势布局,在官制改革的过程中大胆启用满洲亲贵,以便牵制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地方实力派。袁世凯则进入军机处,被高高挂起,等同于彻底失势。

但问题是,满洲亲贵垄断大量实权位置,引来地方实力派的极大不满,进一步加深了满汉之间由来已久的分歧,中央与地方也逐渐走向对立。慈禧死后,以载沣为代表的少壮派宗室无政治经验,搞出皇族内阁闹剧,民意随即掉头而去,清朝很快灭亡。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