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周厉王因为什么被赶走?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3-23 14:34:56 2次浏览

关于问题周厉王因为什么被赶走?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聊以自娱 2】的最佳回答:

周厉王因为什么被赶走?主要由 “厉王止谤”和“国人暴动” 两件历史事件造成的。《左传 国语》有一篇记载,叫《召公谏厉王止谤》,里面说得比较清楚了。成语“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就是说周厉王“厉王止谤”故事的。意思是堵住百姓的嘴,不让他们说话,比堵塞河流而造成的损害还要严重。“国人暴动”是说周厉王被赶走这件事的。

周厉王:周夷王之子,姓姬,名胡,周夷王之子。公元前 878 至前 842 在位,共三十七年。周夷王死后,其子周厉王为了改变朝廷的经济状况,实行“专利”政策,山林湖泽禁止国人进入,甚至禁止国人说话、议事,违者杀戮。公元前 841 年,镐京的“国人”集结起来,手持农具武器攻入王宫。周厉王下令派兵,却无兵可派。于是逃离镐京,于公元前 828 年病死于彘。国人暴动后,宗周无主,于是召公和周公代行王政,改年号为“共和”。国人暴动导致了周人中上层贵族与平民阶层之间的分裂,因而极大地削弱了西周王朝的统治基础。下面,稍微详细一点介绍一下“厉王止谤”、“国人暴动”故事的来龙去脉:

西周自周成王、周康王之后,社会矛盾开始激化。到周昭王、周穆王时期,由于贵族内部的分化现象越来越严重,许多失势的贵族和贫困的士阶层,社会地位不断下降,也在城中与一般平民杂处,成为“国人”的组成部分。另外,在“国人”中,还有百工、商贾等工商业者以及社会的下层群众。

周夷王死后,其子周厉王姬胡继位。为了改变朝廷的经济状况,更好地为他聚敛财富。重用荣夷公为卿士,实行“专利”政策,将山林、湖泽改由天子直接控制,不准国人进入谋生。国人要利用这些天然资源,就必须纳很重的税赋,大夫芮良劝周厉王:“山林湖泽本来是天地自然拥有的,任何人都有使用的权利,怎么能您一人独占呢?这会造成许多人不满、为您埋下祸根的。身为君王,就算是让天下人获得了很多利益,也应该时刻警惕自己的做法招来人们的怨恨呢!现在荣夷公用财物引诱您,恐怕是为您造祸吧!您如果这样做,早晚会失去民心的”。周厉王听不进去,依旧我行我素,发现打柴的交税,发现打渔的罚款,发现打猎的没收。弄得周都镐京的国人因不满周厉王的政策,怨声载道。大臣召穆公(又称召公虎、邵公)进谏说:“民不堪命矣(人们已经受不了了)”!

周厉王大怒,从卫国找来了巫师,以算卦为名,到处刺探情报,禁止国人谈论国事,违者杀戮治罪。在这样的高压下,国人都不敢说话,周厉王得意洋洋对邵公说:“怎么样?我消除了人们对我的议论,他们什么也不敢说了”。召公摇摇头:“堵住百姓的嘴,不让他们说话,比堵塞河流而造成的损害还要严重啊”!周厉王本来很得意,没有想到受到召公一通数落,很生气,就不再理会召公了。

西周社会,有“国人”和“野人”之分。国人前面已经介绍了,“野人”就是贫民百姓和奴隶,已经平困潦倒的国人都是野人。周厉王的做法,不仅遭到了国人的反对,而且也引起了诸侯的不满。诸侯们都不愿朝见他,也不给他纳贡。公元前 841 年,国人拿起棍棒、农具包围了王宫,周厉王下令派军队镇压。臣下这样告诉他:“周的士兵来自国人,国人就是士兵,现在国人都暴动了,哪里还有士兵呢”?周厉王没有了办法,只好带着亲信,逃到了彘地(今山西霍州),史称“彘之乱”。同年,西周迎来了“共和行政(也称周召共和)”。公元前 828 年,周厉王死于彘地。

后附:《召公谏厉王止谤》,大意是:周厉王残暴无道,老百姓纷纷责骂他。邵穆公对厉王说:“老百姓已不堪忍受暴虐的政令啦!”厉王听了勃然大怒,找到一个卫国的巫者,派他暗中监视敢于指责自己的人,一经巫者告密,就横加杀戮。于是人们都不敢随便说话,在路上相遇,也只能以眼神表达内心的愤恨。

周厉王颇为得意,告诉邵公说:“我能制止毁谤啦,老百姓再也不敢吭声了。”邵公回答说:“你这样做只能堵住人们的嘴。可是防范老百姓的嘴,比防备河水泛滥更不易。河道因堵塞而造成决口,就会伤害很多人。倘使堵住老百姓的口,后果也将如此。因而治水者只能排除壅塞而加以疏通,治民者只能善于开导而让人说话。所以君王在处理政事上,让三公九卿及各级官吏进献讽喻诗,乐师进献民间乐曲,史官进献有借鉴意义史籍,少师诵读箴言,无眸子的盲人吟咏诗篇,有眸子的盲人诵读讽谏之言,掌管营建事务的百工能纷纷进谏,平民则自己的意见转达给君王,近侍之臣子尽规劝之责,君王的内亲外戚都能补其过失,察其是非,乐师和史官以歌曲、史籍加以谆谆教导,年长的师傅再进一步修饰整理,然后由君王斟酌取舍,付之实施,这样,国家的政事得以实行而不背理。老百姓有口,就像大地有高山河流一样,社会的物资财富全靠它出产;又像高原和低地都有平坦肥沃的良田一样,人类的衣食物品全靠它产生。人们以用嘴巴发表议论,政事的成败得失便能表露出来。人们以为好的就尽力去实行,以为失误的就设法去预防,这样社会的衣食财富就会日益丰富,不断增加。人们心中所想通过嘴巴表达出来,朝廷以为行得通的就照着实行,怎么可以堵呢?如果硬是堵住老百姓的嘴,那又能堵多久呢”?

周厉王不听,于是老百姓再也不敢公开发表言论指斥他。过了三年,人们终于把这个暴君放逐到彘地去了。

【2】、来自网友【江湖小晓生】的最佳回答:

周厉王姬胡,可能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搞言论不自由的君主。他自己实行专制暴政,却不准老百姓们议论。谁敢说周厉王的坏话,被抓到直接就被他宰了。

在这种暴政的统治之下,老百姓们又不是傻瓜,自然是一个个揭竿而起,准备把周厉王给做掉。无奈之下,周厉王只能逃到了彘地,再也没有回来过。

此后周王朝进入共和元年,也就是公元前 841 年。不过有一点我始终想不通,老百姓既然已经夺取了政权,为什么还要将政权拱手交还给周王室的贵族周公和召公呢?

周厉王妄图垄断山林川泽,严重伤害了老百姓的利益。

周王朝有一个规矩,那就是山林川泽是天下人共有的,因为这是自然产生的资源,每个人都可以享有。

换句话说,土地是天下人共有的资源,你凭什么要独占或者拿它给自己换取利益呢?可是周厉王不管这些,他认为这些山林川泽那都是君王的,那他就可以把这些东西擅自买卖,擅自收税。

厉王即位三十年,好利,近荣夷公。大夫芮良夫谏厉王曰:“王室其将卑乎?夫荣公好专利而不知大难。夫利,百物之所生也,天地之所载也,而有专之,其害多矣。天地百物皆将取焉,何可专也?所怒甚多,不备大难。以是教王,王其能久乎?夫王人者,将导利而布之上下者也。使神人百物无不得极,犹日怵惕惧怨之来也。—《史记》

这件事遭到了不少有良心的大臣们反对,但是也有曲意逢迎的大臣,为了讨好周厉王,果断支持这种赚钱的门路,比如说荣夷公就是这样。

在荣夷公的支持下,周厉王开始对山林川泽收取赋税,否则就要收归国有,另行分配。当时的老百姓,哪里会随意搬家呢?他们当然是希望在一个地方落叶归根,所以没有人愿意迁徙,那就只能交钱给周厉王了。

为此天下百姓开始怨愤周厉王的暴行,这便是百姓起义的源头。而谄媚的荣夷公却因为支持周厉王,被封为卿士,成为了手握大权之人。

周厉王控制言论,禁止国人谈论他的过错。

很显然周厉王是犯下了大错,为此百姓们纷纷在私底下讨论周厉王的过失,认为他做的太过分了,甚至多次在公开场合这么讨论过。

三十四年,王益严,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厉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鄣之也。防民之口,甚於防水。水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水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於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蒙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史记》

周厉王得知这件事以后,裂开从卫国找来一个巫师,让他全权负责监视这帮议论的人,只要谁敢议论,那么巫师就有权抓了他杀掉。

这件事的后果就是,巫师想要杀谁,那就可以诬告谁。那他什么伤天害理的事情,都会去做,而百姓们却再也不敢多说一句话。

  1. 周厉王心里非常高兴,认为自己终于控制住了百姓们的嘴,甚至还跑到邵穆公面前嘚瑟,说百姓们再也不敢有任何怨恨了。
  2. 可是邵穆公却告诉周厉王,他这样做,只是把百姓们想说的话塞回去罢了,而他们的怨恨丝毫都没有消减过。怨恨积攒越来越多的话,那后果是不敢想象的。
  3. 邵穆公认为,治国跟治水是一样的,如果光靠堵住河流来治水,等到水积攒多了,堤坝还是会决堤,到时候危险更大。治水应该要疏通河流,这就跟治国一样,需要开放言论,让百姓们敢说话,愿意出来说话,这样的国家才能进步。

可惜周厉王对此不闻不问,他只希望达到让百姓不说话的目的,不去考虑更多。从此老百姓们是利益也被侵犯了,嘴巴也被堵上了,所有怨恨都积攒在了心里,就等着爆发了。

赶周厉王下台,其实没那么简单。

  • 01 反抗的整个过程:

在这种利益和言论遭到双重侵犯的前提下,不光诸侯们不来给周厉王朝贡了,天下百姓也开始起来反抗周厉王的暴政。

他们一行人杀到了王宫,打算诛杀周厉王。好在周厉王跑得快,早就跑到彘地去避难了。这个时候百姓们又杀到了邵穆公家里,因为听说太子姬静躲在这里,百姓们要杀掉太子。

邵穆公狠心拿自己的儿子替换出了太子,这才保住了姬静一命。此后姬静上台,也就是周宣王。不过这个时候出现了一个现象,由周定公和邵穆公共同执政,史称共和元年。

  • 02 整件事最大的阴谋:

那么百姓们既然夺取了政权,为什么依旧让周定公和邵穆公执政呢?他们为何不建立一个新的王朝?至少应该由他们来挟持新上任的周天子吧?

其实周公和召公早在周成王时期,就已经在辅政了,此后数百年,他们家族的后人,一直都执掌朝政。

到了周厉王时期,情况发生了转变,周厉王想要摆脱周公和召公家族的控制,果断启用新人荣夷公,结果遭到了周朝贵族们的一致反对。

国入围王宫,执召穆公之子杀之。十三年,王在彘,共伯和摄行天子事。召公、周公二相行政,号曰“共和”。—《竹书纪年》

所以说,什么百姓反对周厉王,其实这都是当时那些掌权者骗人的鬼话。百姓们要是真的反对周厉王,为什么反抗成功以后,一个百姓的头目都没有留在朝中做官呢?

答案很简单,因为反抗的不是百姓,而是周王室的贵族,带头人也不是百姓,而是周定公和邵穆公。

这两个人为了重新夺取政权,果断煽动朝中各路贵族,再让贵族们煽动百姓起义,直到把周厉王赶下台为止。

此外还有一个证据可以表明这一点,天下诸侯为什么不来朝贡了呢?难道百姓们真的有这么大的力量?当然不是,肯定是周定公和邵穆公给这些诸侯去了信,让他们不要来朝贡,以此对周厉王施压,让他放弃培养新贵。

总结:内部夺权总是残忍,史书记载却很冠冕堂皇。

说实话读史书,就想要了解真相,那可真是在开大玩笑了。因为史书总是胜利者书写的,谁也不会把自己最险恶的一面写下来,总是会写敌对者的所有恶行。

比如说汉光武帝刘秀,他在史书上没有任何一丁点缺陷,但是王莽这货却被写成了那么个玩意儿。此后的史书更是不能看,全部都是吹捧当权者,贬低敌对方的东西。

生活在当下,很多正在发生的事件,我们尚且看不到真相,又如何去窥测几千年前的真相呢?所以说较真真相,就真的没什么意思了。我们只能说就史论史,就小说论小说,仅此而已。

周厉王的失败,其实并不是偶然,那是一个贵族集团称霸天下的年代。你想要培养自己的新势力,这是非常难办的一件事。

因为贵族们已经把朝中的官职都给分配安排好了,你提拔一个新人,势必就要让贵族们从自己的子孙后代那儿腾出一个名额来。

参考资料:

《史记》

《竹书纪年》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