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问题要么「把问题摆平就是水平」,要么「早请示晚汇报」,如何看待基层工作中的「唯过程」和「唯结果」导向?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愚谷先生】的最佳回答:
过去在一线工作,曾经流行过一句关于我们工作实质的讨论,我们工作的本质是什么?标准答案是:让群众满意,让领导放心。这个答案刀切豆腐两面光,听起来没一点毛病,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贯彻于日常工作的始终。但是在实际问题的处理上,许多同志往往一手软一手硬,欺上瞒下,害人害己。为了工作留痕,为了业绩各种“来事儿”找人摆拍,凹造型,去共建单位或被服务群众那里讨要表扬信、锦旗,或者自己定制锦旗这种荒唐事都屡有发生。口碑是讨来的吗?口碑是干出来的!只有你干了值得赞誉的事情,才会受到赞誉,只有你解决了群众遇到的实际困难才会受到群众的认可或者起码不讨厌。真正出彩的的时刻,人们会由衷地竖起大拇指,扪心自问一下,自己当不当得起大拇指。
解决问题并不难,发现关键问题,精准地定位问题产生的源头才是功夫。这需要很大的耐心和决心。这才是我们工作中应该努力的方向。是谓要妙。
基层工作千丝万缕,面对的是千军万马,解决的是鸡毛蒜皮,许多同志把自己活成了“活菩萨”,在桌前打坐,两耳不闻窗外事,对群众的诉求打起了太极拳,记录在案,逐级呈报,使一个拖字诀,用所谓“走程序”让办事的群众在一次又一次地奔波中补材料、敲图章,把本来应该快捷便利的民生服务弄得好像取真经。
最后借用一下道德经第六十四章句子与诸君共勉:其安易执;其未兆易谋;其微易散。为之于其未有,治之于其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成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几乎都是成语,没啥可解释的,这就是基层工作的终极奥义了。
【2】、来自网友【追风少年已不在】的最佳回答:
工作中有两种领导模式。
一种是“唯过程”,事无巨细、事必躬亲,什么都要管、什么都要抓,容易导致下属干工作畏首畏尾、放不开手脚。最典型的就是诸葛亮,即使个人能力再强,但精力总是有限的,最后落得个累死的下场。
另一种是“唯结果”,不管用什么办法,到达预期目标就行。辽沈战役第二阶段,林彪经典语录“我不要伤亡数字,我只要塔山”,就是典型的结果导向。这种方式用在战场上,有利于一线将领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抓住稍纵即逝的战机,灵活自主地指挥作战。但用在平时工作中,就容易滋生违规违法问题。比如,以前以 GDP 论英雄,就是一种结果导向,最后 GDP 是上去了,但贪污腐败也上去了。
个人认为,在急难险重任务中,要用“结果”导向,最大程度发挥下属的聪明才智,让他们灵活的、创造性的开展工作,采取一切可能的办法,确保实现目标任务。而在日常工作中,就要用“过程”导向,时不时给下属把把关、提提醒,防止他们走歪路、磨洋工。
比如,疫情管控,2020 年初武汉疫情爆发时,就属于急难险重阶段,适合用“结果”导向,鼓励下属采取一切办法阻断疫情传播。后来,转入常态化防控,就属于平常阶段,只能用“过程”导向,否则就会出现强制劝返、截留物资等过度防疫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