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二战德国在1944年明明败局已定,白俄罗斯战役中央集团军群覆灭、诺曼底登陆,为何还不求和或者投降?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4-12 07:37:58 4次浏览

关于问题二战德国在 1944 年明明败局已定,白俄罗斯战役中央集团军群覆灭、诺曼底登陆,为何还不求和或者投降?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而知而行的历史】的最佳回答:

经过 1943 年的一系列成功的进攻战役,德军损失了 400 万左右兵力。

德军不仅失去了战略进攻的能力,而且连在过长的战线上建立战略防御也很困难了。

由于资源等各方面原因,德国的武器生产能力也不如苏联,加之德军运输线过长,补给线也变得更加脆弱。

苏军刚刚相反,军工产能恢复,士气高涨,预备队充足,进行连续战略进攻的时机已经成熟。

苏联最高统帅部因此决定在 1944 年实施一系列迅猛突击,肃清在苏联境内的德军并把德军打回德国本土。

于是,从 1944 年 1 月开始,苏联接连发起了 51 次关键战役,又被称为十次斯大林突击战役,到这年年底,苏联军队已经把德国人全部驱逐出国土,把战线摆到了国门之外。

在这一年的东线战场,德军共损失 160 万人、坦克和自行火炮 6700 辆、火炮和迫击炮 2.8 万门、飞机 1.2 万架。

德国的盟国,如芬兰、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先后退出战争。

在西线战场,德国的处境可能要更加糟糕,因为来自盟军的战略轰炸,德国本土的工业产能和道路交通在 1944 年 7 月就已经崩溃了。

虽然年初时,德国接近全国人力资源的潜力,凑够了 1000 万兵员,看似实力强大,可是他要面对的是军队总数却有 2500 万人以上。

更加让德军绝望的是,后方已经提供不了像样的补给了。没有了后勤保障,从 1944 年 7 月开始,德军战败的结局就已经不可避免了,接下来的 9 个月的困兽犹斗,只是徒劳地流血和无意义的牺牲。

德国国防军的有识之士也已经意识到,德国必然战败的结局,然而希特勒拒绝投降。于是,一场针对希特勒的刺杀行动开始酝酿。

在 1944 年 7 月 20 日,在纳粹德国的“狼穴”指挥所,发生了一起爆炸案,直接目标就是德国元首希特勒。

不过,希特勒并没有被炸死,而是受了些皮外伤。他立即反扑,将参与行动的政变集团一网打尽。

这场精心针对希特勒的刺杀行动曾经策划了很久,一些行动细节也是反复酝酿斟酌,而且参与行动的成员包括众多位高权重的德国国防军高官,希特勒事后处死的成员大约有 5000 人。

希特勒借机清洗了国防军中的异己势力,把德意志战车继续驶向毁灭的深渊。

德国的任何人都可以降,唯独希特勒以及他的党卫军势力不能降。

当初鲁肃给孙权说:“张昭那些人降了,可能还会有个一官半职。可是你得罪的人太多了,一旦失去了权柄,还可能会活着的机会吗?”

希特勒就是如此,他签署了那么多种族屠杀的命令,还有很多饱受迫害的人在盟军那里就职。一旦投降,希特勒和他的党徒们必然死无葬身之地。

所以,希特勒在对执行“焦土政策”的部队动员时说:“德意志最优秀的战士在战斗中都死了,那些贪生苟活的人不配叫做德意志人,他们不值得怜悯。”

他不愿意怜悯德国人民,他说:“当初是他们选择,哪怕是毁灭,他们也要承受。”

万千生命,在希特勒这些政治强人眼中,只是如同蝼蚁一般的存在。

希特勒还幻想着,通过黑科技来挽回战场的局面,他在 1940 年时赌赢了,他也坚信这次也能赌赢。

最后,他已经陷入了妄想的世界,在地图上指挥着已经不存在的兵团,叫嚷着让他们实施反攻。

他把所有的战败责任都推给德军将领们的胆小、懦弱、自私,只是这样的指责毫无用处,在苏联军队攻克柏林之前,他拒绝乘坐飞机离开柏林,选择了自杀。

【2】、来自网友【度度狼 gg】的最佳回答:

1944 年 6 月 29 日,正当盟军已经在诺曼底海滩站稳脚跟的时候,德军西线总司令龙德施泰特、B 集团军总司令隆美尔两位陆军元帅,奉命到鹰巢晋见希特勒并参加高级军事会议。轮到隆美尔发言时,憋了半天的他张嘴就说:“我的元首,历史要求我首先谈谈我们的整个局势”!

隆美尔的话被小胡子粗暴地打断了:“不许你谈别的,只谈你都军事局势”,陆军元帅隆美尔因此被训斥得非常郁闷,实际上,这也是他彻底失宠和对“密谋集团”态度嗳昧的开始,最终也要了他的性命。而眼见天子宠臣都挨了训斥,老帅龙德施泰特干脆把想说的话咽了回去,他知道说了也没用。

几天以后,当德军对诺曼底的反突击失败以后,最高统帅部参谋长凯特尔元帅打电话到西线总司令部,在了解完战场情况后,凯特尔大声询问龙帅:“我们怎么办?我们该怎么办”?龙德施泰特对自己的军界后辈毫不客气:“讲和!你们这些蠢材,难道还有别的什么办法吗”?

所以你看,到 1944 年夏天以后,稍有战略眼光的德军高级将领们,都知道败局已定,因为在东线,苏军的大反攻正节节胜利,在西线,越来越多的美英军队在登上欧洲大陆,彻底陷入两线作战的德国已经面临军事绝境。但是,陆军将领们甚至包括戈林、希姆莱这样的,都可以企图或者真的去谈和,但希特勒却是万万不可能的。

那么以希特勒对二战德国党政军的影响力和控制力,只要他不想求和或者投降,其它任何人都没有办法真正实现。因为德国军官们都曾经宣誓效忠希特勒个人,德国民众也把所谓的“元首”奉若神明,希特勒如果不死,谈和就没有任何可能,所以才有了准备干掉小胡子的“720 事件”,密谋集团认为,必须在肉体上消灭希特勒。那么,希特勒为何不可能求和或投降呢?

一,美英苏的态度是德国必须“无条件投降”

1943 年 1 月,美国总统罗斯福和英国首相丘吉尔在摩洛哥的卡萨布兰卡举行会议,会议主要讨论了二战后期的战争局势,以及对德意日轴心国战后的处理方式等问题,罗斯福在记者招待会上宣布:同盟国将把德、意、日的战争进行到这三国“无条件投降为止”。斯大林虽然没有参会,但是在 1943 年 5 月 1 日的讲话中,也表达了纳粹德国必须无条件投降的态度。

1943 年 10 月在在莫斯科通过了《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美英中苏四国共同宣布:法西斯国家必须无条件投降。啥叫无条件投降?那就是全体军人放下武器、不许谈任何条件、完全任凭战胜国处置,也就意味着德国、日本的现有政体将被彻底摧毁,整个国家由同盟国占领和管理,对于希特勒这样的政治狂人来说,这样的结果是不可能接受的。

甚至连日本政府和军部在 1945 年 5 月都不愿意接受,又撑了三个多月才投降,但是也保留了天皇制度,某种意义上属于“有条件投降”。

二、同盟国已经约定“不得单独与敌国媾和”

1942 年 1 月,在华盛顿签署了《联合国家共同宣言》,中、苏、美、英等 26 个签字国共同声明,决心使用全部战争资源,共同打败德、日、意轴心国及其仆从国,任何签字国决不单独与敌国媾和。所以卡萨布兰卡会议上,罗斯福的谈话也表明,盟国和盟军将与纳粹主义彻底划清界线,从而避免受到舆论方面的评击,也打消了其他尚未接受投降的轴心国军队的任何幻想。

罗斯福不仅向作为盟国的苏联显示了英美作战到底的决心,其实也限制了苏联以及英美自身无法单方面与轴心国媾和的可能。换句话说,退一万步,即便希特勒有谈和的意愿,美、英、苏等几个主要同盟国家也不会同意,一方面是互相之间监督着,另一方面是在战场上已经取得决定性优势的情况下,谈和是愚蠢的政治行为,对政治家而言,再多牺牲点军民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攫取战后的巨大利益。

经典谍战剧《春天里的十七个瞬间》的核心剧情,就是施季利茨了解到党卫队高层正在瑞士与美英接触,准备在西线谈和、然后再共同对付苏联的重要情报。所以派人去瑞士摸清楚情况、再汇报给莫斯科,实际上,在德军败局已定的情况下,此类情况发生的概率很小,多少有些文学加工。

三、希特勒判断同盟国内部肯定会发生分裂

1944 年 8 月 31 日,希特勒在大本营对将军们讲话时,特别提到了他坚信前途有望的理由:“盟军之间的关系变得十分紧张,他们决裂的日子就要到来了,历史上所有的联盟早晚都是要垮台的,不管怎样艰难,唯一的办法是等待恰当的时机”。也就是说,希特勒坚信美英、苏联之间会翻脸,界时德国就有各个击破反败为胜的机会,事实上,对于同盟国之间意识形态上的巨大差距,希特勒分析的还真不算离谱。

但问题是,美英苏已经打定主意,哪怕未来互相之间会发生“冷战”,也一定要先联合起来打倒纳粹,所以希特勒的判断显然是一厢情愿。为了配合自己的判断,希特勒在 1944 年底搜罗残部发起阿登战役,就是企图先击溃美英盟军,然后再掉过头来打击苏联,希望看见同盟国之间因此发生分裂,对德国的政治态度变得混乱起来,而历史已经证明,他失败了。

四、希特勒比较迷信德国的军事黑科技

到了二战后期,德国的军事科技反而达到了一个顶峰,除了没造出来原子弹之外,什么喷气式战机、V1V2 火箭等等,这些都可以列入“军事新革命”的范畴,属于划时代的武器。如果不是资源、局势、条件已经不允许,这些武器大规模生产和列装以后,也确实够盟军喝一壶的,所以对“唯武器论”非常狂热的希特勒来说,这些东西都是他企图把战争进行下去的强心剂,所幸的是,盟军没有给德国人这个机会。

最后一点,从后来柏林战役的过程来看,希特勒在战争末期由于局面和心理上的崩溃,已经陷入了某种癫狂状态,既然他所谓的理想不能实现,那就拉着德国一起毁灭,至于求和或者无条件投降,干脆是不可能考虑的。他在政治遗嘱里曾经口述道:“我,作为国家社会主义运动的创建者,宁愿牺牲而不愿懦弱地辞职或者投降”,所以,只要这个纳粹狂人还活着,第三帝国就没可能放下屠刀乞和或者投降。

喜欢 (0)